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4043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3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1实验动物的捉方法法和给药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

(2)单手法:

小鼠置于笼盖上,先用左手食指和拇指抓住鼠尾,后手掌尺侧和小指夹住鼠尾,然后左手拇指与食指捏住颈部皮肤(图3)。

3.大鼠

大鼠容易激怒咬人,捉持时应戴防护手套。

先用右手抓住鼠尾,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头部,其余手指与掌部握住背部和腹部。

注意不要捏其颈部,以防用力过大、过久,窒息死亡。

4.家兔

图4家兔捉持法

一只手抓住兔颈背部皮肤,将兔轻轻提起,另一只手托住臀部,使兔呈蹲坐姿势(图4)。

切不可用手握持双耳提起兔子。

5.豚鼠

豚鼠性情温和,不咬人,用手轻轻握住身体即可抓起。

6.猫

应戴好防护手套。

轻声呼唤,慢慢将手伸入猫笼,轻抚猫头、颈和背部,一只手抓住颈背部皮肤,另一只手抓住腰背部。

性情凶暴的猫可用布袋或网套捉持,操作中应防其利爪和牙齿伤人。

7.狗

驯服的狗可戴上特制嘴套,用绳带固定于耳后颈部;

凶暴的狗可用长柄捕狗夹钳住狗的颈部,然后套上嘴套。

狗嘴也可用绳带固定,操作时先将绳带绕过狗嘴的下颌打结,再绕到颈后部打结,以防绳带滑落。

狗麻醉后四肢固定于手术台上,取下嘴套或绳带,将一金属棒经两侧嘴角,穿过口腔压于舌上,再用绳带绕过金属棒绑缚狗嘴,并固定于手术台上。

应将狗舌拉出口腔,以防窒息。

二、常用实验动物给药法

1.经口给药法

此法有口服与灌胃两种方法。

适用于小鼠、大鼠、豚鼠、兔、犬等动物。

口服法可将药物放入饲料或溶于饮水中令动物自由摄取。

若为保证剂量准确,可应用灌胃法。

(1)灌胃法

小鼠:

左手捉持小鼠,腹部朝上,右手持灌胃管经口角插入口腔,使灌胃管与食管成一直线,再沿上颚壁缓慢插入食管,稍感有阻力时(大约灌胃管插入1/2),如动物安静,呼吸无异常,即可注入药液。

如遇阻力应抽出灌胃管重新插入,若药液误注气管,小鼠可立即死亡。

一次灌注药量0.1-0.3ml/10g体重。

操作宜轻柔,防止损伤食管(图5)。

灌胃管可用粗大的注射针头制作,磨钝针尖制成,管长4-5cm,直径1mm,连接于1-2ml注射器上即成。

大鼠:

左手捉持大鼠,右手持灌胃器,灌胃方法与小鼠相同。

若两人合作时,可由助手协助固定后肢与尾巴。

但灌胃管必须长6-8cm,直径1.2mm,尖端呈球状,并安装在5-10ml的注射器上。

注药前应回抽注射器,证明未插入气管(无空气逆流)方可注入药液。

一次投药量1—2ml/100g体重。

家兔:

需两人合作,一人坐好将兔躯体夹于两腿之间,左手紧握双耳固定头部,右手抓住两前肢固定前身,使兔头稍向后仰;

另一人将木或竹制开口器横放于兔口中,将兔舌压住,以8号导尿管经开口器中央小孔,沿上颚壁慢慢插入食管15-18cm。

为避免误入气管,可将导尿管外口端放入清水杯中,无气泡逸出方可注入药液,并应再注入少量清水以保证管内药液全部进入胃内。

灌毕,慢慢拔出导尿管取出开口器(图6)。

豚鼠:

如用灌胃器,灌胃法与大鼠相同。

如用开口器和导尿管,操作方法与兔灌胃法相同。

猫和狗:

灌胃方法与兔相似,将导尿管从鼻腔或口腔经食管插入胃内给药。

操作时应防止动物咬伤与抓伤。

(2)口服法

片剂药物可在扒开动物上下齿列后,用镊子夹住药物放在舌根部,迅速合起上下颌即可咽下药物。

给药前若先以水湿润口腔内部,更易咽下。

液体药物可在轻轻固定动物头部后,从口角齿列间注入药液,动物多能自动咽下。

溶于水的药物也可加入饮水中口服,不溶于水的药物可加入饲料中给药。

但这两种给药法必须是无味的药物,且难以保证剂量准确。

2.注射给药法

(1)皮下注射法:

小鼠:

一般需两人合作,一人把小鼠头与鼠尾牵向两端并固定,另一人左手提起背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刺入皮下,若针头容易向左右摆动即可注入药液。

拔针时左手捏住针刺部位,防止药液外漏(图7)。

一人操作可把小鼠放在金属网上,左手拉鼠尾,小鼠以其习性向前移动,此时右手持注射器从头端向尾部刺入背部皮下。

注药量0.1-0.3ml/10g体重。

以捉持法握住大鼠,于背部或大腿拉起皮肤,将注射针刺入皮下。

一次注射药量小于1.0ml/100g体重。

左手将兔背部皮肤提起,右手持注射器,针尖刺人皮下松开左手,进行注射。

注射部位可选用大腿内侧面、背部、肩部等皮下脂肪少的部位。

通常为大腿内侧面注射。

一般需两人合作,一人固定豚鼠,一人进行注射。

猫:

将臀部皮肤拉起,将注射针刺入皮肤与肌肉之间,注入药液。

犬:

将犬的颈部或背部皮肤拉起,注射针刺入皮下进行注射。

(2)皮内注射法:

先将注射部位剪去毛。

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小于15°

角刺入皮内,注射药液,注射处出现一白色小皮丘。

(3)腹腔注射法:

左手捉持小鼠,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器针头刺入皮肤,其部位是距离下腹部腹白线稍向左或右的位置。

向前推进3—5mm,接着使注射器针头与皮肤呈45°

角刺入腹肌,继续向前刺人,通过腹肌进入腹腔后抵抗消失,这时即可轻轻注入药液。

小鼠的一次注射量为0.1—0.2m1/10g体重(图8)。

图8小鼠腹腔注射法

大鼠:

腹腔注射与小鼠相同。

注射量为1—2ml/100g体重。

豚鼠、猫、免等:

豚鼠、猫腹腔注射部位同小鼠。

兔在下腹部近腹白线左右两侧约lcm处,犬在脐后腹白线侧边1—2cm处注射为宜。

(4)静脉注射法:

大鼠和小鼠:

一般采用尾静脉注射,事先将小鼠和大鼠置于固定的筒内或铁丝罩内,或扣于烧杯内,使尾巴露出,于45—50℃温水中浸泡、或用60-100瓦电灯泡烘烤、或用75%酒精棉球擦之,使血管扩张,选择尾巴左右两侧静脉注射,注射时若出现隆起的白色皮丘,说明未注入血管,应重新向尾根部移动注射。

一次注射量小鼠为0.05—0.1ml/10g体重(图9)。

注射完毕后用棉球按压止血。

一般采用耳缘静脉注射。

可用酒精棉球涂擦耳部边缘静脉,或用电灯泡烘烤兔耳使血管扩张。

以左手指在兔耳下作垫,右手持注射器,针头经皮下进入血管。

注射时若无阻力或无发生隆起现象,说明针头在血管内,注射完毕,压住针眼,拔去针头,继续压迫数分钟止血(图10)。

一般用前肢皮下头静脉注射,后肢小隐静脉注射也可以。

接近下部比较容易刺入静脉。

注射量一般不超过2ml。

一般采用前肢皮下头静脉注射。

注射前先将猫装入固定袋或笼内,左手抓住前肢,酒精棉球涂擦后,从前肢的末稍端将注射器针头刺入静脉。

证实针在静脉内后,即可注射。

犬:

可选用前肢皮下头静脉或后肢小隐静脉注射。

以手或橡皮带把静脉向心端扎紧,使血管充血。

酒精棉球涂檫后,针头向近心端刺入静脉,回抽针栓,倘有回血即可推注药液(图11)。

(5)肌肉注射法:

兔、猫、犬选择两侧臀部或股部肌肉。

在固定动物后,注射器与肌肉成60°

角,一次刺入肌肉注射,但应避免针刺入肌肉血管内。

注射完后轻轻按摩注射部位,以助药物吸收。

小鼠、大鼠、豚鼠因肌肉较小,较少采用肌肉注射,若有必须,以股部肌肉较适,用量不宜过大,特别是小鼠,每侧不宜超过0.1ml。

(6)椎管内注射法:

兔:

在腰骶部位剪去毛,酒精棉球涂檫。

一人固定兔体并将兔臀部向腹侧弯曲,使腰骶部凸出,以增大脊突间隙。

一人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自第一骶骨前面正中轻轻刺入,当刺到椎管时有似刺透硬膜感觉,此时兔尾巴随针刺而动,或后肢有跳动,则证明刺入椎管,即可注射。

一般一只兔注药量为0.5—1.0ml(图12)。

(7)淋巴囊内注射:

图13蛙淋巴囊内注射法

蛙及蟾蜍皮下有多个淋巴囊(图13),对药物易吸收。

一般将药物注射于胸、腹或股淋巴囊。

因其皮肤较薄,为避免药液从针眼中漏出,故作胸部淋巴囊注射时,针头由口腔底部穿下颌肌层而达胸部皮下;

作股部淋巴囊注射时,应从小腿皮肤刺入,通过膝关节而达大腿部皮下。

注入药量一般为

图13兔椎管内注射法

0.25—0.5ml。

实验2药物的基本作用

[目的]通过实验了解药物的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等。

[器材]注射器(5ml×

1)

[药品]5%盐酸普鲁卡因溶液、0.5%安定溶液。

[动物]家兔

[方法]

1.取兔一只,称其体重。

先观察正常活动情况,如四肢站立和行走姿态,并用针刺其后肢,测试有无痛觉反射。

2.由一侧坐骨神经周围(使兔作自然俯卧式,在尾部坐骨脊与股骨头间摸到一凹陷处)注人5%盐酸普鲁卡因溶液1m1/kg体重。

2-3分钟后,观察和测试同侧后肢有无运动和感觉障碍,并与对侧比较。

3.待局部作用明显后,再肌肉注射5%盐酸普鲁卡因溶液1ml/kg体重,观察中毒症状(惊厥)出现与否。

4.待出现明显中毒症状(惊厥)时,立即由耳缘静脉注射0.5%安定溶液0.5—1ml/kg体重,至肌肉松弛为止。

[结果]描述实验中的观察。

[思考题]

1.本实验中,药物的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是否观察到药物间的对抗作用?

2.结合本实验说明普鲁卡因和安定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实验3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尼可刹米作用的影响。

[器材]注射器(1ml×

l)、小鼠灌胃器、玻璃钟罩。

[药品]5%尼可刹米溶液。

[动物]小鼠

小鼠3只,称重,编号甲、乙和丙。

先观察正常活动,如呼吸、活动度和运动协调程度等。

然后将甲、乙、丙鼠以5%尼可刹米溶液0.2m1/10g体重,分别灌胃、皮下和腹腔注射,观察给药后各鼠是否出现兴奋、惊厥等症状,并记录出现症状的时间和小鼠的最终结局。

[结果]将观察结果列表比较。

不同给药途径为什么会影响药物效应?

实验4肝脏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肝脏功能损害和肝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对戊巴比妥钠麻醉作用的影响。

[器材]1ml注射器、玻璃钟罩。

[药品]5%四氯化碳溶液、0.4%苯巴比妥钠溶液、0.4%戊巴比妥钠溶液、

0.8%氯霉素油溶液。

[动物]小鼠

[方法]

取体重相近的小鼠5只,称重、编号。

在实验前48小时,1到4号鼠分别依次腹腔注射0.1ml/10g体重的5%四氯化碳溶液,0.4%苯巴比妥钠溶液,生理盐水和油溶剂;

实验前1小时,第5鼠以0.1ml/10g体重腹腔注射0.8%氯霉素溶液。

然后(实验时),每鼠分别腹腔注射0.4%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体重。

记录各鼠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时间,由此算出麻醉诱导时间和麻醉维持时间。

[结果]

组别

麻醉诱导时间(分)

麻醉维持时间(分)

生理盐水组

溶剂组

四氯化碳组

苯巴比妥钠组

氯霉素组

[注意事项]

1.四氯化碳和氯霉素溶液宜用花生油、玉米油或橄榄油配制。

2.处于麻醉状态下的小鼠失去对体温调节的能力,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当室内温度低于20℃时,小鼠体温明显下降、麻醉加深,麻醉时间延长,要注意保温。

3.结果分析宜用全班各组平均值。

1.各组小鼠麻醉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有无差异,为什么?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肝药酶有什么特点?

实验5全血水杨酸钠二室模型药动学参数测定

[目的]用比色法测定水杨酸钠浓度,并用测得的血药浓度数据计算二室模型药动学参数。

[器材]大试管(10ml×

11)、小试管(6ml×

9)、刻度吸管(10ml×

2、2ml、5ml×

1)、注射器(1ml×

1)、小玻棒、试管架、玻璃蜡笔、移液吸管、普通剪刀与手术刀(各1)、弯曲管钳、坐标纸、线与棉花少许。

粗天平、分光光度计、离心机、计算器(CASIOfx-180P或CASIO-3600P)。

[药品]1%盐酸普鲁卡因溶液、10%及0.04%水杨酸钠溶液、三氯化铁和三氯醋酸混合液(5g三氯化铁加10%三氯醋酸溶解至100ml)、100u/ml肝素生理盐水。

一、比色法测定全血水杨酸钠浓度

1.取10m1大试管11支,以0-10编号,每管均加入三氯化铁和三氯醋酸混合试液2m1,9号管再加0.04%水杨酸钠标准液0.6m1,10号管再加蒸馏水0.6m1。

取兔1只,称体重,仰缚兔板上,于兔颈部皮下注射1%盐酸普鲁卡因溶液1-2m1,局麻后分离一侧颈外静脉并在其下方横穿一根细线,供采血时固定静脉用。

2.以100u/m1肝素生理盐水润湿1m1注射器,从该侧颈外静脉采血0.6m1加入0号大试管中,用干棉球轻压针孔处以防止出血。

从已分离出的颈外静脉的对侧耳缘静脉推注10%水杨酸钠溶液2ml/kg。

准确记录给药完毕时间,在给药完毕后的第1、3、5、10、20、50、80和110分钟从颈外静脉分别采血0.6m1,依次加入第1-8号大试管中(每次采血后要洗净注射器,以肝素生理盐水润湿备用)。

3.振摇0-8管各1分钟,分别加入蒸馏水5m1再充分振摇1分钟,过滤至小试管中取滤液备用。

9、10两管加蒸馏水5m1,摇匀待用。

4.在分光光度计上,用波长510nm,1cm光径比色杯,以蒸馏水调零,测0-10号管光密度得d0-d10。

各测试管水杨酸钠光密度与水杨酸钠浓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标准管水杨酸钠光密度D9=d9-d10

测定管水杨酸钠光密度Dn=dn-do

测定管水杨酸钠浓度Cn=Dn/D9×

400(μg/m1)

[注意事项]

1.采血量要准确.

2.以开始采血时间作为血样本时间,若未能按时采血,则以实际采血时间参加计算。

3.注射水杨酸钠溶液时,动物会挣扎,注意固定兔头,注射要一次成功,否则影响α-相结果。

二、二室模型药动力学参数计算

1.残差图解法

将测得的血中水杨酸钠浓度取对数,以对数浓度为纵坐标,对应时间为横坐标作点图,或直接以浓度对时间在半对数纸上作图,可见首段对数血药浓度下降很快(分布相,或称α-相),血药浓度下降与时间不呈直线关系;

后段下降缓慢(消除相或称β-相),且呈直线,符合二室模型,可用两项指数方程表示血药浓度和时间的关系:

C=

(1)

A=

(2)

B=

(3)

t为时间,A、B分别表示t=0时α相和β相的起始血药浓度。

α、β为主要反映分布与消除的复合速率常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因α>

β,Ae-αt值趋于0比Be-βt值趋于0更快,当t≥5Tl/2α时,则Ae-αt趋于0,则

(1)式为

(4)

(4)式取对数

logC=

(5)

(5)式表明消除相的对数血药浓度与时间呈直线关系,直线斜率b=β/2.3026,故可求出β。

对本次实验的4点作目测回归线,外推与纵轴相交交点则为t=0时的截距logB。

在回归线上任取一点M(t,!

ogC)的值代入下式

β=

(分-1)(6)

T1/2β由下式算出

T1/2β=0.693/β(分)(7)

解得方程

(1)的后项Be-βt后,以实测的前4点血浓度减去消除相外推线上相对应时间的浓度(注意:

是真数相减)得一组残差浓度Cr,即:

Cr=

(8)

(8)式取对数

LogCr=

t(9)

(9)式表明残差浓度的对数与时间t为直线关系。

以残差浓度的对数和对应的时间作图,作这些点的目测回归线,外推,与纵轴的交点分布相t=0时截距LogA。

在此直线上任取一点N(t,LogCr),其对应值代入下式求出α:

α=

(分-1)(10)

T1/2αt=

(分)(11)

当t=0时,

(1)式C=A+B,药物既未分布也未消除,静注药量(X0)全部在中央室,故中央室的分布容积下式求出:

Vc=

(ml)(12)

(12)式可变为A+B=X0/Vc代入(3)式,可算出药物由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速率常数K21:

K21=

(分-1)(13)

经中央室消除的速率常数为

K10=

(分-1)(14)

由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速率常数

K12=

(分-1)(15)

药时曲线下的面积(t=0~∞)

AUC=

(μg·

分/ml)(16)

总的表观分布容积

Vd=X0/β·

AUC(ml)(17)

总清除率

TBCL=β·

Vd(ml/分)(18)

中央室药物清除率

CL=

KioVc(ml/分)(19)

将A、B、α、β代入

(1)式得水杨酸钠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方程

2.残差计算法

图解法是以目测线为基础,其误差较大,回归分析法误差小,结果较可靠,在计算药动学参数中应用较广。

公式(5)表明曲线后段对数血药浓度与时间呈直线关系,但实测的对数血药浓度不一定都在直线上。

如能找到一条直线,使实测的对数血药浓度至该直线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那么这条直线的方程就表达了对数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用实验数据求出直线的回归系数B和截距A,则直线方程y=A+Bx就唯一被确定.

r=

式中n为标本个数,X表示时间t,Y表示药物浓度的对数logC。

r为相关系数,其绝对值的大小与各点至回归线的距离有关。

各点离回归线愈近,则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趋近于1,当r=0说明两变量间无直线关系存在。

采用CASIO.FX-180p或CASIOfx-3600P,不仅能解出回归方程的系数B、截距A和相关系数r,而且求解指数方程系数也很方便。

[思考题]测定药动学参数对临床使用药物有何指导意义?

实验6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蟾蜍腹直肌的作用

[目的]学习蟾蜍腹直肌的制备,观察拟胆碱药和肌松药对骨骼肌的作用。

[器材]恒温离体器官实验仪、空气泵、多媒体记录仪、张力换能器、蛙板、剪刀、镊子。

[药品]任氏溶液、10-5、10-4和10-3三种不同浓度的氯化乙酰胆碱溶液、0.2%水杨酸毒扁豆碱溶液、2%氯化筒箭毒碱溶液。

[动物]蛙或蟾蜍

1.标本制备

捣毁蟾蜍的大脑及脊髓,背位固定于蛙板上,剪开胸腹部皮肤,在腹正中线自耻骨端到剑突将两条腹直肌分开,并与两侧腹斜肌分离,两端用线结扎剪断取出置于盛有任氏液的表面皿中,备用。

2.标本安装、固定

将标本一端系于L形通气钩上,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换能器上,松紧适当,同时通入适量空气。

给予2g前负荷,平衡30分钟。

3.描记一段正常曲线后,依次加药:

由小到大依次加入10-5、或10-4、或10-3的氯化乙酰胆碱0.3ml,更换药物时,要用反应的最低有效浓度。

用任氏液冲洗两次,待基线恢复正常。

加入0.2%水杨酸毒扁豆碱溶液0.3ml,10分钟后加入能引起反应的最低有效浓度的氯化乙酰胆碱溶液,观察作用有何不同,并记录曲线。

加入2%氯化筒箭毒碱溶液0.3ml,10分钟后加入能引起反应的最低有效浓度的氯化乙酰胆碱溶液,观察作用有何不同并记录曲线。

[结果]计算机多媒体描记的张力变化曲线,注明所用药物。

[思考题]

分析讨论用水杨酸毒扁豆碱及氯化筒箭毒碱后所引起的腹直肌对乙酰胆碱的不同反应及机理。

实验7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麻醉兔血压的作用

[目的]观察传出神经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并根据受体学说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

[器材]计算机多媒体记录仪、压力换能器、手术台、动脉套管、动脉夹、手术刀,小剪刀、普通剪刀、止血钳、头皮针、纱布、弹簧夹、螺旋夹、三通管、lml注射器(2支)、20ml注射器(1支)。

[药品]肝素、生理盐水、3%戊巴比妥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酚妥拉明、普萘洛尔、氯化乙酰胆碱、阿托品。

1.取兔一只,称重,以1m/kg的剂量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麻醉兔,并将兔仰缚于兔板上。

2.将压力换能器上连接的三通管用肝素溶液充满,并排除里面的空气,关闭三通管与压力换能器的连通。

3.分离一侧颈总动脉,在动脉下穿两根线,远心端结扎,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用眼科剪在动脉上剪一“V”形口,将连有压力换能器的动脉套管插入“V”形口中,用线结扎。

检查后,打开三通管与压力换能器的连通,以备描记血压。

4.兔耳缘静脉置入头皮针,固定以备给药,每次给药后用生理盐水0.5ml将药液冲入静脉内。

描记一段正常血压后,开始给药。

经头皮针到耳缘静脉依次注射下列药物,药物反应指标:

血压变化(升至最高点或降至最低点的高度及其时间),心率改变(心率增快或减慢及其时间)。

待前面一个药物作用基本消失后,再注射下一个药物。

(一)作用于α与β受体的药物

(1)肾上腺素10μg/kg(1:

10,000溶液,0.1ml/kg)

(2)去甲肾上腺素10μg/kg(1:

(3)麻黄碱0.5mg/kg(1:

200溶液,0.1ml/kg)

(4)酚妥拉明0.5mg/kg(10mg/ml,0.05ml/kg)

(5)肾上腺素10μg/kg(1:

(二)作用于β受体药物(着重观察心率变化)

(6)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