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420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六Word文档格式.docx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中“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得出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故①正确;

根据材料中“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得出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故②正确;

根据材料中“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得出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故③正确;

良知是通过内心自省,不是外在探求而实现的,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4.(2018·

徐州模拟)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

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太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

贾谊在其《新书·

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这表明,当时儒家(  )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汉初期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将阴阳家、道家的某些思想融于儒家思想之中,从而为新儒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

汉高祖登基称帝以至汉武帝初年,黄老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的活动并不能表明当时儒学具有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A项错误;

材料仅提到了阴阳家和道家的思想,不能代表诸子思想,C项错误;

D项“开始融合”表述错误,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如荀子已开始融合道家思想,排除。

5.(2017·

徐州、连云港、宿迁苏北三市三模)明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剿灭山中之贼后,告谕百姓:

嫁娶之家,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赛会,百千成群。

凡此皆靡费无益。

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

容隐不举正者,十家均罪。

此举根本目的是(  )

A.严禁聚会,避免盗贼再起

B.提倡节俭,形成淳朴民风

C.推行连坐,维护社会稳定

D.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机

解析 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A、B、C项只是措施,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教化百姓,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明朝后期出现的统治危机,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8·

南京模拟)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

A.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丧失

D.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家对程朱理学进行批判,使儒学重新焕发生机,故B项正确。

7.(2018·

南通模拟)“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

……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据此记载可知,当时(  )

A.雕刻印刷技术才开始使用

B.官府已经掌握活字印刷技术

C.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解析 “刻板印卖”“天下书籍遂广”可以判断是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故D项正确。

A、B两项都不符合材料中五代时期的历史史实,可以排除。

C项“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与材料的信息不符合。

8.(2017·

南通、扬州三模)《文心雕龙·

辨骚》认为“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

这一评论反映的作品(  )

A.展现了大一统时代文化气度

B.句式灵活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C.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抒情写意

D.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解析 材料中“辨骚”“自铸伟辞”表明是战国时期屈原创作的楚辞,“大一统”与战国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

楚辞与题中“奉为儒家经典”不符,故B项错误;

楚辞易于表达情感,但与题中“强调表现个性”不符,故C项错误;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与材料中“辨骚”“自铸伟辞”“惊采绝艳”相符,故D项正确。

9.(2018·

无锡模拟)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下图)。

下列对其书体特征介绍最准确的是(  )

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B.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C.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

解析 观察上图,得知三帖的书体是行书。

“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体现的是篆体的特点,故A项错误;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收放结合,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故B项正确;

“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点,故C项错误;

“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是草书的特点,故D项错误。

10.(2017·

盐城模拟)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

“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

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

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  )

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B.古代希腊人缺乏人民主权观念

C.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D.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解析 古希腊智者学派肯定人的价值,树立人的权威,否定神的意志,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本质。

但他们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安提丰认为在众目睽睽之下,应非常尊重法律,A、C项与史实不符。

材料没有反映人民主权观念,B项与题意无关,D项正确。

11.(2017·

丹阳质检)在古希腊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自己,研究自我”。

下列言论中,与材料中所说的“追求”一致的是(  )

A.格物致知B.知识就是感觉

C.人是万物的尺度D.认识自己

解析 “格物致知”强调探寻外部世界,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

“知识就是感觉”强调知识的相对性,与题干不相符,故B项错误;

人是万物的尺度,没有凸显自我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同样强调知识的相对性,故C项错误;

由“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自己,研究自我”可以看出,题干强调自我在认识真理过程的巨大作用,故D项正确。

12.《论语》载,“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

‘敢问死?

‘未知生,焉知死?

’”与这场对话体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  )

A.“美德即知识”

B.“认识你自己”

C.“因信称义”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解析 材料意思是人事尚未处理好,不必考虑鬼事,尚未知生,何能知死,欲知死后的状况,应当先知生前的状况。

这与认识你自己的观点最接近,故B项正确;

“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

“因信称义”强调信仰得救,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强调内心自我反省,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3.(2017·

镇江模拟)德国历史学家阿道夫·

冯·

哈纳克在《教义史》一书中对欧洲某一历史时期这样写道:

“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的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

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

”该历史时期应该是(  )

A.宗教改革时期B.文艺复兴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D.工业革命时期

解析 由关键信息“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理性”可知C项正确。

A、B项没有涉及“理性”,排除;

工业革命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14.当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而政治家也正在把基督教世界的秩序改变为一种新的国家体系的时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

这充分说明(  )

A.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

B.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

C.宗教改革冲击了基督教信仰

D.理性主义时代业已到来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学者们、政治家、平民百姓不同的状态可知,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故选A项。

材料不能体现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故B项错误;

宗教改革冲击的是天主教会,而非基督教信仰,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理性主义时代尚未到来,故D项错误。

15.(2017·

镇江期中)“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

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任何行为。

”马丁·

路德这段话旨在(  )

A.否定行为的重要B.肯定信仰的权威

C.抨击教皇和教会D.强调“道”的重要

解析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可知材料强调因信称义也即肯定信仰的权威,故B项正确;

A项材料未提及,故A项错误;

C、D项同材料强调的重心不一致,故C、D项错误。

16.1617年,德意志萨克森的新教徒们制作了一张《宗教改革百年纪念宣传画》,画中的路德正就着从天堂射下的一束光阅读《圣经》,他抬起了头,光芒照在他面前的书页上,阅读它就是与上帝相逢——而这一切并非发生在教堂内。

这表明,宗教改革(  )

A.否定天主教会及其教皇的作用

B.废除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束缚

C.维护了德意志各个阶层的利益

D.把矛头对准了封建专制制度

解析 此材料体现了宗教改革的作用,教徒有了独立阅读《圣经》的权利,而不是完全听信于教皇,“而这一切并非发生在教堂内”则体现了对教会作用的一种否定,故A项正确;

宗教改革并没有废除宗教的精神枷锁,故B项错误;

维护德意志各个阶层的利益,与题目无关,故C项错误;

把矛头对准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是启蒙运动,不是宗教改革,故D项错误。

17.(2018·

盐城模拟)伏尔泰称中国是“人们了解的古老国家中唯一从未受制于僧侣的国家”,并认为“他们的帝国组织确实是世界上最好的,是唯一把一切都建立在父权的基础上的国家……人类绝不可能想象比它(中国政府)更好的政府来”。

这说明伏尔泰(  )

A.推崇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B.赞成中国式的君主专制

C.认识中国比较片面肤浅

D.希望中法两国加强交流

解析 伏尔泰赞扬的中国政府,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清朝,当时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伏尔泰还高度赞扬,说明他对中国的认识片面肤浅,故C项正确。

18.(2018·

南京、盐城调研)康德(1724—1804)宣称:

普鲁士的开明体制,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启蒙时代的降临。

他赞美普鲁士皇帝说:

“也惟有自己已启蒙、不惧怕阴影、但同时手里握有一支训练有素且人数众多的军队以保障公共安定的君主,才能够说出一个共和国不可以斗胆说出的话:

理性吧,思考多少、思考什么都行。

”这说明康德(  )

A.赞赏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B.支持和尊重思想自由

C.认为君主具有理性精神

D.推崇普鲁士军国主义

解析 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与材料中“康德(1724—1804)宣称”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中“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启蒙时代的降临”“也惟有自己已启蒙……理性吧,思考多少、思考什么都行”表明侧重点在于思想自由,故B项正确;

材料中“他赞美普鲁士皇帝说:

也惟有自己已启蒙”,不等于认为所有君主都具有理性,故C项错误;

材料中“同时手里握有一支训练有素且人数众多的军队以保障公共安定的君主,才能够说出一个共和国不可以斗胆说出的话”只是条件之一,没有涉及推崇军国主义,概念混淆,故D项错误。

19.(2017·

南通、扬州三模)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

“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

……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

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

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解析 文艺复兴“提倡……人性之美”,与材料中“伏尔泰……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不符,故A项错误;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与材料中“伏尔泰”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中“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表明推崇理性,材料中“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表明否定外在权威,故C项正确;

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而非反对君主制度,卢梭倡导人民主权,主张共和制,故D项错误。

20.(2018·

扬州模拟)撒穆尔·

伊诺克·

斯通普夫在《西方哲学史》中提到:

“(这)是一个政治联合体赖以奠立的根本原则,这条原则有助于克服绝对放任自流所导致的无法无天的状态,因为人们将自愿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与他人合法的自由权利相和谐……这意味着,他将被强迫而成为自由的。

”文中这个“根本原则”是(  )

A.人人平等B.社会契约

C.自由民主D.理性法制

解析 材料中强调的是“政治联合体”,“人人平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

社会契约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正确;

自由民主强调的是个人权利,与题干主题不符,故C项错误;

理性法制突出的是人的理性,是人在主观上对自我的控制,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共40分)

21.(13分)(2017·

南京三模)古代儒学家一直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

曰:

是何也?

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

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闇(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荀子《天论》

材料二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

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

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

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已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自然观。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主张。

(6分)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并辩证认识董仲舒与荀子思想的关系。

(3分)

(3)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及其思想特点。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时期儒学家探讨的共同主题和出发点。

解析 第

(1)问的解答据材料一中的“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畏之,非也”等信息逐层归纳观点,依据教材知识回答荀子的政治主张。

(2)问据材料二中的“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等信息可知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带有警示、规劝君主的意图,其与荀子思想的关系有继承也有背离。

第(3)问据材料三中的“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已矣”概括,“特点”难以把握,可从性质、范畴等主要层次思考;

最后一问往往是难题,关键是能把握贯穿于三段材料之中的主线,然后才能寻找答题角度。

答案 

(1)观点:

自然界变化有规律;

自然界异常现象不可怕;

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与国家兴乱无关。

主张:

“仁义”;

“王道”;

君舟民水。

(2)主张:

天人感应。

(1分)

目的:

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

关系:

既继承发展;

又对立矛盾(有所悖离)。

(3)因素:

符合规律(遵循天理)。

特点:

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

(4)主题:

关注自然现象与国家治乱兴亡。

出发点:

为治理国家寻找理论依据。

22.(13分)(2018·

扬州模拟)十八世纪法国一桩普通的民事案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国的图鲁兹有一位颇富声誉的商人,名叫卡拉斯,是个虔诚的加尔文派新教徒,儿子安东尼原来信奉新教,据说后来打算改信天主教。

安东尼性情抑郁,总是落落寡欢。

1761年10月13日晚,安东尼吊死在自家门框上。

尽管没有人能够确切地证明安东尼要改变信仰,更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卡拉斯一家人“谋杀”了安东尼,但是案件落在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法官大卫的手里,在天主教修士们的煽动下,信奉天主教的民众群情激奋,纷纷指控卡拉斯一家。

结果图鲁兹法院在没能拿出有效证据的情况下,宣判卡拉斯有罪:

处以车裂,家产没收,1762年执行。

时年68岁,正流亡于日内瓦的伏尔泰了解了事情真相以后,立刻着手为卡拉斯案的平反进行辩护。

经过四年不懈努力,巴黎法院最终撤销原判,赔偿、抚恤卡拉斯夫人。

——摘编自萧瀚《神圣的辩护:

评伏尔泰为卡拉斯辩护案》

(1)卡拉斯所信仰的“新教”有什么思想主张?

它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进步的影响?

(2)结合时代背景和伏尔泰的思想观点,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对“神圣辩护”进行简要评价。

(要求: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达成文)(7分)

解析 

(1)此问实际是考查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新教”的思想主张和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就可以了。

(2)此问是一道观点评述题,首先要正确呈现伏尔泰的相关观点,再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论证,论证时要合理论证神圣辩护的法律意义和社会影响,要求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答案 

(1)主张:

摆脱罗马教皇控制,人人可以因信称义;

取消天主教会的繁琐礼仪;

教会从属于国家。

进步影响:

有利于思想解放;

促进民族意识发展和民族国家的诞生。

(2)

神圣辩护是一场为维护人权的战斗。

伏尔泰为死去的卡拉斯辩护是要维护他的名誉权,追求法律的公平正义。

图鲁兹地方法庭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情况下判处卡拉斯死刑,实质上就是维护天主教,对新教进行迫害;

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学说,他认为人人有信仰自由和平等的人权。

神圣辩护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伏尔泰是一位无神论者,并且与卡拉斯并不相熟,但是他坚持为他人的信仰权和名誉权辩护,反映了启蒙思想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正是他们广泛的思想宣传和社会活动,促进了大革命的到来。

23.(14分)(2018·

南京、盐城模拟)列宁曾说,“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智慧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而宗教就是唯心主义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在神学统治的年代,盲目信仰、禁欲主义成为至上的美德和追求,人类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生活。

——张成岗《从神本到人文: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解读》

材料二 马西莫·

菲尔波精辟地指出:

“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辉煌,成为数十年间杰出的艺术家们荟萃的中心,如果没有教会的大量订货和教皇与红衣主教们用之不竭的消费,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些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前提之一。

——欧金尼奥·

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三 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

——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材料四 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

……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

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辉煌的社会前提。

(4分)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有何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宗教题材的艺术品”在立意上有何新变化。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主教会及其神学”遭到“怀疑及反感”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宗教在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中历史作用的变化。

答案 

(1)状态:

中世纪神权统治下,人的精神(人性)和自我受禁锢和压抑。

(2分)前提:

教会的大量订货和神职人员的不竭消费。

(2)特点:

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仍占优势。

变化:

借助宗教题材,展现人性之美,反映人文主义思想。

(3)原因:

教会自身的黑暗和腐朽;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成长;

人文主义的兴起;

自然科学的产生。

从阻碍到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