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类分析法.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5256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类分析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归类分析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归类分析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归类分析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归类分析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归类分析法.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归类分析法.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归类分析法.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归类分析法.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归类分析法.doc

《归类分析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类分析法.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归类分析法.doc

归类分析法

·适用范围:

归类分析法主要用于言语信息类学习内容,言语信息本身不存在逻辑层级或程序,所以,只需要直接对达成目标所需的信息进行分析。

·分析方法:

对言语信息最有效的分析法是确定信息的主要类别。

确定分类方法后,把需要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面,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表达方式:

组合或组成图示(分层,或分簇),或者列提纲

·范例:

一个国家的省、市名称可以按地理区域的划分来归类;人体外表各部位的名称可以由上向下,按头、颈、躯干、上肢、下肢分类;细胞的化学成分可以按元素组成和化学物组成分类,如下图所示。

说明:

从形式上看,该示意图与后面将讨论的层级分析图相似,但在归类分析中,各知识点之间本质上不存在难度的层级关系

层级分析法

§适用范围:

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是一个逆分析的过程。

§分析方法:

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考虑,要求学习者获得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他们必须具备哪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

而要培养这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又需要具备哪些再次一级的从属能力?

依次类推。

各层次的知识点具有不同的难度等级——越是在底层的知识点,难度等级越低(越容易);越是在上层的,难度越大。

层级分析的原则虽较简单,但具体做起来却不容易。

它要求参加教学设计的学科专家、学科教师和教学设计者熟悉学科内容,了解教学对象的原有能力基础,并具备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

§表达方式:

层级依赖关系图示

§范例:

“整数减法”学习内容的层级分析,如下图所示。

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11)的学习以(7)、(8)、(9)和(10)四项从属技能的学习为先决条件,该层级分析一直继续到最后一级的子目标(简单减法)为止。

信息加工分析法

§适用范围:

信息加工分析法是一种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

这种心理操作过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构成了教学内容。

§分析方法:

按照信息加工的步骤,写出每步要做的事情,包括内隐的心理操作过程和外显的动作技能的操作过程。

§表达方式:

过程图示或步骤罗列

§范例1:

求算术平均数的解题过程,如下图所示。

 

·范例2:

刻纸拓印的教学内容分析。

刻纸拓印过程为:

(1)画稿——用单线画出稿样轮廓;

(2)复印——将画稿分别印在图画纸上;

(3)剪形——将所印的图样逐个剪下;

(4)刻纹——用刻刀按印稿将结构刻出;

(5)衬贴——将剪下的图样分别贴在底板纸上;

(6)印刷——用滚筒等用具使底板吃足油墨,然后把印纸覆上,压印成画。

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

·适用范围:

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

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

当分析的各级教学目标不具有简单的分类学特征,或者其中的概念从属关系不太明确,也不属于某个操作过程或某个问题求解过程时,使用ISM分析法比较合适。

·分析方法:

包括以下三个操作步骤:

(1)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

(2)确定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做出目标矩阵;

(3)利用目标矩阵求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这个步骤由于步骤明确、可操作性强,很容易转换成计算机的算法,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去实现。

换句话说,ISM分析法的第三个操作步骤可以交给计算机去自动完成,从而使教学目标分析的效率得以提高)。

·范例:

掌握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

 

(2)确定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做出目标矩阵;

如果学生对教学目标Gi进行学习之前必须先掌握教学目标Gj,则称i与Gi之间有“直接关系”,并称为Gj为Gi的直接子目标。

各子目标的直接关系如下图所示:

 

以横轴表示某级的教学目标,以纵轴表示各级的直接子目标。

令某级子目标与其直接子目标对应的位置为“1”,其余位置为空白。

这样就得到直接关系矩阵,也称目标矩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1

 

 

 

 

 

 

 

 

 

 

 

 

 

 

2

 

 

 

1

 

1

 

 

1

 

 

 

 

 

 

 

3

 

 1

 

1

 

 

 

 

 

 

 

 

 

 

 

 

4

 

 

 

 

1

 

 

 

 

 

 

 

 

 

 

 

5

 

 

 

 

 

 

1

 

 

 

 

 

 

 

 

 

6

 

 

 

 

 

 

 1

 

 

1

 

 

 

 

 

 

7

 

 

 

 

 

 

 

1

 

 

 

 

 

 

 

 

8

 

 

 

 

 

 

 

 

 

 

 

 

 

1

1

 

9

 

 

 

 

 

 

 

 

 

1

 

 

 

 

 

 

10

 

 

 

 

 

 

 

 

 

 

 

 

 

 

 

1

11

 

 

 

 

 

 

 

 

 

 

 

 

1

 

 

 

12

 

 

 

 

 

 

 

 

 

 

 

 

1

 

 

 

13

 

 

 

 

 

 

 

 

 

 

 

 

 

1

 

 

14

 

 

 

 

 

 

 

 

 

 

 

 

 

 

 

1

15

 

 

 

 

 

 

 

 

 

 

 

 

 

 

 

 1

16

 

 

 

 

 

 

 

 

 

 

 

 

 

 

 

 

 

观察目标矩阵的横轴可知,对应

(1)、(3)、(11)和(12)等四个目标的列均无“1”出现,表示

(1)、(3)、(11)和(12)不存在直接子目标,即它们处于目标形成的最底层(预备知识),我们把这类预备知识称作第1层目标。

将目标矩阵纵轴上

(1)、(3)、(11)和(12)所在行上的“1”全部置为空白,由此得到剩余的目标矩阵。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

 

 

 

 

 

 

 

 

 

 

 

 

 

 

 

 

2

 

 

 

1

 

1

 

 

1

 

 

 

 

 

 

 

3

 

 

 

 

 

 

 

 

 

 

 

 

 

 

 

 

4

 

 

 

 

1

 

 

 

 

 

 

 

 

 

 

 

5

 

 

 

 

 

 

1

 

 

 

 

 

 

 

 

 

6

 

 

 

 

 

 

 

 

 

1

 

 

 

 

 

 

7

 

 

 

 

 

 

 

1

 

 

 

 

 

 

 

 

8

 

 

 

 

 

 

 

 

 

 

 

 

 

1

1

 

9

 

 

 

 

 

 

 

 

 

1

 

 

 

 

 

 

10

 

 

 

 

 

 

 

 

 

 

 

 

 

 

 

1

11

 

 

 

 

 

 

 

 

 

 

 

 

 

 

 

 

12

 

 

 

 

 

 

 

 

 

 

 

 

 

 

 

 

13

 

 

 

 

 

 

 

 

 

 

 

 

 

1

 

 

14

 

 

 

 

 

 

 

 

 

 

 

 

 

 

 

1

15

 

 

 

 

 

 

 

 

 

 

 

 

 

 

 

1

16

 

 

 

 

 

 

 

 

 

 

 

 

 

 

 

 

 

(3)利用目标矩阵求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

观察剩余目标矩阵可知,除

(1)、(3)、(11)和(12)外,目标

(2)和(13)所在的列也无“1”出现,我们就把

(2)和(13)称作第2层目标。

将表中的纵轴目标上目标

(2)和(13)所在的行上的“1”全部置为空白,由此可得到一个新的剩余目标矩阵。

以此类推,得到教学目标的层次分类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