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543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

另外,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很多,要在引导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把这些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还可以建议学生归类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如,写声音的“人声鼎沸、风号浪吼”,写形态的“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漫天卷地”。

6.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学本文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认读生字,并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在文中的大概意思。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并指导学生运用部分词语。

还要提醒学生注意那些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

如,“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字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这些生字可以在学生抄写词语时进行适当指点。

7.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课文语言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

有条件还可以制作相关的课件,向学生展示大潮的生动画面。

使用课件要把握适当的时机,应先让学生潜心读书,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或欣赏多媒体,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的画面作对照。

不宜过早过多地用形象去替代学生的阅读和思维活动。

8.教学时,还可以开展一些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

如,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为依托,进行观潮现场直播,按照课文描写的顺序,进行创造性复述。

9.“资料袋”中,图文结合介绍了钱塘江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为壮观的原因。

在教学时,可以在初读课文之前,借助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以及海宁市和盐官镇的地理位置;

也可以在学生初读后提出疑问时,再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

四、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重点段的教学

1.听写词语。

2.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

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

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

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

(2)同桌或合作小组内交流,说说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出示相关课件加深感受。

3.领悟表达方式。

(1)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

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比较句子。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

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

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4.熟读背诵。

再读从大潮来时到潮头西去这一部分,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3鸟的天堂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1.课前建议有条件的学生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2.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还要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

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

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会不一样?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深入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

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

小鸟是怎样在这个“天堂”里生活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相机对有关语句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如:

“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从对枝干、树根的描述中,感受到榕树之大,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

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以增加感性认识)

“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使我们感受大榕树枝叶茂盛,给鸟儿创造了良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

“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体验到人们爱护小鸟,追求自然的和谐美好,使小鸟能在这里无忧无虑地自由生活)

第二个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鸟儿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能想象出鸟儿自在飞翔、欢快鸣叫的动人情景。

4.在学生充分朗读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出不懂的问题进一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对大家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并相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题目,思考并交流:

“天堂”是什么意思?

“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课文中有的“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引号?

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天堂”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

文中的“鸟的天堂”是说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

文中出现的几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

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

而课文题目和最后一句话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5.本文文字优美,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抄写自己喜欢的部分。

可以先组织学生互相交流:

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

你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些句子、哪些部分?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学生畅谈各自的体会和感受之后,再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下来。

6.本文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

有部分难字要有选择地加以提醒。

如,“灿”“规”中的偏旁“火”“夫”最后一笔都由捺变为点;

“耀”字中的“光”最后一笔由竖弯钩变为竖提,右上部分“羽”字中的两个横折钩都变为横折;

“隙”字右上部分的“”中间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另外,“主干”“枝干”中的“干”都是“树干”的意思,应读作ɡà

n;

“不禁”的“禁”读jīn;

“兴奋”的“兴”应读xīng。

本课要求读写的词语大都是实词,只要能读准音,基本上能够理解意思。

因此,可以结合朗读指导进行正音,不必花费时间作单独讲解。

有的要求读记的词语可以利用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如“应接不暇”,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词语后面的几句话,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且能体会到这个词语的用法。

7.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可以开展一些拓展活动,如,让学生以第一人称讲讲游览鸟的天堂的经过和感受;

或者通过小鸟自述,赞美南国风光或感谢当地农民。

6 爬山虎的脚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1.如果有条件,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

2.本文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

一种思路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叶尖一顺儿朝下”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另一种思路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逐一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3.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

关于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理解: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准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的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课后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特别要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等有因果关系:

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

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

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可以采取实物演示的办法,或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也可以让学生用简笔画表现出爬山虎往上爬的情景。

一边画,一边讲,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弄清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没触着墙的,抓住“萎了”“痕迹”来理解;

触着墙的,抓住“变成灰色”“相当牢固”来理解。

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

建议学生把第2自然段和后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弄清楚爬山虎的脚、茎、叶子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5.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

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教师要让学生找出这些体现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多读几遍,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6.本课的生字词可以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随机进行。

如,可以结合揭示课题认读“虎”字,并指导书写笔顺和字形结构。

在初读课文时,重点放在指导读准字音上,如,“均、匀”要读准前鼻音;

“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

ng;

“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

o,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要求会写的字中,“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字形和结构特点;

“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

“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

7.学生熟读课文之后,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还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积累语言的练习,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抄写下来。

在学生抄写之前,可以留出时间充分交流一下,说说自己为什么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在相互交流中品味词句,提高鉴赏力。

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进行小练笔,如,用第一人称写写“爬山虎脚的自述”,或是自己观察一种植物后写一写。

8.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植物,并做记录;

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

在开展活动之前,要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1.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

要求边读书,边画一幅简笔示意图。

(1)学生交流。

(学生出示简笔画,同时用自己的话口述;

教师视学生理解和表达的情况进行评价和点拨)

(2)品味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之处?

你能不能用别的事物来比喻这细丝呢?

2.默读第4自然段,用笔圈点。

(1)画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2)理清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过程按顺序说一说。

(先自行阅读、准备,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最后指名在班上说。

要求说话时有条理,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或配合一些动作)

(3)齐读第4自然段。

3.略读第5自然段。

4.练习背诵第3至5自然段。

7 蟋蟀的住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1.课前,可建议学生查阅有关蟋蟀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观察蟋蟀和它的巢穴。

2.本文的题目比较新奇,可以用揭题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时,让学生通读全文,读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概括出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

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学习,然后进行交流。

经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了解到,对于蟋蟀住宅的特点,作者主要是从住宅的选址、外部和内部三方面来介绍的:

(1)选址──经过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不用现成的洞穴;

(2)外部──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3)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

对于蟋蟀如何精心建造住宅,作者是从三方面介绍的:

(1)动工时间;

(2)怎样挖掘;

(3)不断修整。

在学生对课文的这两方面内容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叙述试着画一画蟋蟀住宅的示意图,然后师生进行评议。

也可以提出“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交流读文的体会。

3.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领略文章内涵。

如,

(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这句话,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

先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随遇而安”的意思;

再和上下文进行对比,想想别的昆虫是怎样“随遇而安”的。

(结合“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体会)然后再读读课文,想想从哪里能看出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

(“慎重地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一点一点挖掘”)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2)“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时,教师可以设疑:

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

为什么?

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潜心读书,引导学生从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深度和宽度、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清洁干燥的屋子内部等,感受到蟋蟀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和才智,知道住宅要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

然而,它们用来建筑这座住宅的工具却又是那样柔弱的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让学生从这种明显的反差中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绝不夸张。

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也要发出感叹: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4.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以及他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在文中,作者对蟋蟀的动作进行了极为细腻的描写,有些句子写得十分形象,同时作者也对自己如何观察蟋蟀作了简要的叙述。

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品味、欣赏,说说自己的体会。

文中采用的大量的拟人写法,如“专家”“主人”“大厅”“卧室”“弹琴”“唱歌”“修理”“休息”,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抄下来。

5.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较多,可以单独安排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生字教学。

其中“蔽、搜”应提醒学生把笔顺写正确,“倾、抛”要提醒学生注意安排好间架结构。

教学片段一

师:

谁能说说“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

“随遇而安”是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很好,你是从字典里查来的,是吗?

其他同学呢?

我是先查字典,再读课文,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

”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

我是从第2自然段读懂的。

这段话前面两句写别的昆虫只是利用现成的洞穴,临时能藏身就感到满足,后面的句子写蟋蟀很在乎自己的住宅,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一定要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从前后对比中,我懂得,别的昆虫是随遇而安,而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

刚才几个同学都谈到了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

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的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

(学生沉默了片刻)

我想到蟋蟀的确让人奇怪,为什么能像人类一样,想到要有一个安全、舒适的住宅呢?

我似乎看到了蟋蟀十分勤劳。

我觉得蟋蟀像有些人一样,永不满足眼前的环境,要努力去改变。

生:

我觉得“随遇而安”这个词用得非常好,作者把蟋蟀看成一个会努力奋斗的人。

同学们理解得很好,说明在语言表达上选择恰当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片段二

师:

为什么作者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学生潜心读书,在书上圈圈点点,偶尔写一些批注)

蟋蟀的洞穴是建筑在向阳的堤岸上,是一条顺着地势挖掘出的弯弯曲曲的隧道,能排水,又隐蔽,还有门、平台,屋子里面很光滑,很平整。

蟋蟀的住宅似乎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结构也挺复杂的,是吗?

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不仅是住宅的结构和布置的复杂,而且还要想到,蟋蟀那么弱小的身体,仅仅靠它柔弱的前肢和大腿,要完成扒土、挖土、搬泥、踏地、整修等繁重的任务,太奇怪了,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错。

对啊,我们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施工的条件作一个对比,就会觉得,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那么我们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应该怎样评价呢?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

蟋蟀真是个高明的设计师!

蟋蟀真是个出色的工程师!

蟋蟀真是个不怕苦、不怕累的工程施工人员!

蟋蟀真是个既能设计又会亲自施工的工程师!

9 巨人的花园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

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童话在主人公的安排、表达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特点,二是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教学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1.这是本组的第一篇课文,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已经阅读过的童话故事。

2.教学时,要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运用已获得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抓住人物态度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花园情景的变化,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所揭示的道理,应主要采用朗读和想象的方法,紧紧抓住巨人的表现与花园里的情景展开教学。

如,对比巨人回来前后花园里的情景:

巨人回来前,花园是什么情景?

回来后,又是什么情景?

(先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话说;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

最后通过朗读表现这种情景)又如,对比巨人醒悟前后的变化:

巨人醒悟前是什么样的?

醒悟后又是什么样的?

应该怎样读巨人醒悟前的话?

在充分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