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5655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docx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

第六学习主题

第1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

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

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

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

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

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

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

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

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

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

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

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

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

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项目

隋唐科举考试

当今学校考试

科目设置

偏重文科

有文理科,设置较合理

考试内容

偏重经书、诗赋,较脱离现实

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考试的根本目的

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缓和其矛盾,巩固其统治。

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

P17了解 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

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2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

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二、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

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

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

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

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

(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

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

(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

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

(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

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

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

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

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

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

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

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

(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

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

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

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

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

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

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

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

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

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

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

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

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

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

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

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

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

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

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

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

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习与探究:

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五、课堂作业:

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3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

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述、谈话、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

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

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

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

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

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

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

《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李白的诗见书

(二)、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

”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

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

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

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

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四、学习与探究:

五、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

 

 

 

 

第七学习主题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l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l        南方经济的发展

l        宋代的社会生活

l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第1课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的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对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宋、辽关系,岳飞抗金

2、难点:

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发展的格局。

并引入新的学习主题。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

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在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学生阅读引言讲解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辽的建立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

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

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

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

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

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

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

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

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

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

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

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

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

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

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

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不大有诗意了。

正因为契丹人的虚心学习,所以汉化程度很快,很深。

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

苏辙回来向朝廷报告说:

我们民间印的文字,北方无所不有。

这是因为,不少的商人将来人文集运到了辽国去卖,“其利十倍”呀!

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

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

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

对石敬塘甘作“儿皇帝”你有何看法?

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回答。

2、北宋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3、西夏的建立:

元昊是党项族杰出的领袖,他于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建立西夏。

他通晓汉语,喜读汉文的法律和兵书,善于绘画,可以说他文武兼备,多才多艺。

他当政以后,仿照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和法律制度,还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

总之他推动了党项族的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1、辽与北宋的关系

北宋建立后企图统一北方,宋辽处于战争状态,1004年,宋军在澶州打败辽军后,于第二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先战后和,1044年达成和议,和议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三)、南宋和金的对峙

1、金的崛起。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2、1125年,金灭辽。

3、1127年,金灭北宋,俘虏徽、钦两帝。

4、1127年,赵构重建宋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5、南宋的抗金战争。

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l        南宋政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l        当南宋抗金形势一片大好时,为什么南宋政府急于向金求和?

l        岳飞抗金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岳飞会受到后人的尊敬?

6、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双方长期对峙。

课堂小结:

第一、辽、宋、金之间的战争是民族大家庭中的纷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别。

第二、辽、宋、金之间的战和交融,但以和为主,以相互的交流发展为主。

第三、岳飞等英勇抗击女真贵族的掳掠的战争是正义的,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

学习与探究:

课堂作业:

学习辅导本课的作业。

教学后记:

第2课  南宋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最主要表现,理解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从而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标志性表现的提取、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通过对教材图片的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三国起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已经完成南移,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我国经济运行特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从而更好的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并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经济重心南移

2、难点: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方法:

阅读、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归纳出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发展的主题,同时引入在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更快。

二、讲解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指导读书分析、归纳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四大表现:

农业技术提高、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交流、种植区域扩大和经济作物大量栽培。

书42页看看,引导学生讲解。

(二)、手工业的进步

1、棉纺织业。

了解初始阶段的棉纺织技术,观看《纺车图》一车、二人、双纱。

2、制瓷业。

了解景德镇制瓷业的概貌,并看图说说青白瓷的特点。

(三)、商业的繁荣

1、北宋时在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发行了“会子”,思考:

纸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课外收集不同的纸币或图片。

2、南宋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和繁华的商业都市。

引导学生分析临安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

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

(四)、经济重心南移

教师概述从夏商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到南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而今,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突出,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东西部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课堂小结:

学习与探究:

P45-46

教学后记:

 

第3课  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东京、临安等城市生活的基本情况,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宋代衣、食、住、行变化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对东京、临安等城市物质、文化生活两大主流内容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习从历史图片中提取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认识这些变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

通过丰富多彩的宋代衣食住行和东京、临安城市多样性生活的学习,认识中华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衣食住行变化概况

2、难点:

衣食住行变化原因

教学方法:

读书、图示、提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系列宋代衣食住行的图片和《清明上河图》引入新课。

二、讲解新课:

(一)、衣食住行的变化

1、宋代是一个商品经济极度发展的时代,因而,传统的生活风俗习惯和商品经济发展后的新的社会风俗习惯兼而有之。

衣食住行的变化也最典型。

2、衣。

衣装根据职业需要、社会制度制约、性别差异具有不同的特点。

(阅读小字加以理解)。

衣料也有较大的变化,由麻布向棉布发展,麻布还是最主要的衣料。

读图:

宋代官服和女服,染布图

3、食。

从主食、肉食、食用油、炊煮燃料等几个方面来看南北的不同。

宋代饮食丰富而多样。

4、住。

农民住房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多住瓦顶平房,贵族官僚多住园林式建筑。

各种家具种类繁多,而且高脚家具广泛流行。

5、行。

宋人代步的工具分为水陆两大类,主要有:

轿、车、马、骡、驴、牛、驼。

大海船还有指南针。

(二)、城市生活剪影

1、北宋东京是最繁华的城市,有“夜市”和“晓市”,瓦子里有各种娱乐活动。

2、南宋临安也是一个大都市。

有瓦舍和各种行团。

3、喝茶品茶及各种节日。

课堂小结:

学习与探究:

P51

概括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都市商业繁荣,大街小巷都分布着店铺和作坊,城市的商业化气息极浓。

(2)、经商时间长,基本上是日夜相继。

(3)、娱乐活动商业化。

(4)、方便贸易的纸币出现。

(5)、对外贸易活跃。

 

 

 

 

 

 

 

第4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了解忽必烈的改革措施,理解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

二、能力与方法:

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元朝完成国家统一的原因,正确认识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及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文天祥坚持抗元的正义之举及被俘后不畏威胁、坚贞不屈、从容赴死的崇高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将光照后人,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元朝的统一和一些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忽必烈建元及其实施的措施。

2、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