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5867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10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8页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8页
亲,该文档总共10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docx

行测答题技巧精华大全版

行测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体现了一个人抽象思维的发展水平。

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数量关系测验主要是从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两个角度来考查考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和反应速度。

这部分对考生而言是最需要技巧运用的题型:

2、数学运算

该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考生要尽量用心算而避免演算,这样才能加快做题的速度。

数学运算中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a.四则运算  b.比例分配  c.浓度问题

  d.路程问题 e.流水问题  f.工程问题

  g.种树问题 h.青蛙跳井问题i.年龄问题等

  数学运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认真审题,因为数量关系的题干极其精练,它的每个字每个词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尤其注意题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将题意化繁为简。

b、在平时通过训练和细心总结,尽量掌握一些数学运算的技巧、方法和规则,熟悉常用的基本数学知识。

例题父亲年龄是女儿的4倍,三年前父女年龄之和是49岁,问父女现在各为多少岁?

A.4010B.369C.328D.4411

解析:

正确答案为D。

因为三年前父女年龄之和为49岁,因此今年父女年龄之和就应为49+3×2=55(岁).又因为今年父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所以女儿的年龄应为55÷(4+l)=11(岁)。

父亲年龄为11×4=44(岁)。

以上例题并不难,只要你要弄清楚年龄问题涉及的倍数关系,就不用方程式解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做题速度,所以大家一定要熟悉前边所列问题涉及的相关公式,熟悉相关知识。

      时钟问题—钟面追及

基本思路:

封闭曲线上的追及问题。

关键问题:

①确定分针与时针的初始位置;

②确定分针与时针的路程差;

基本方法:

①分格方法:

时钟的钟面圆周被均匀分成60小格,每小格我们称为1分格。

分针每小时走60分格,即一周;而时针只走5分格,故分针每分钟走1分格,时针每分钟走1/12分格。

②度数方法:

从角度观点看,钟面圆周一周是360°,分针每分钟转360/60度,即6°,时针每分钟转360/12*60度,即0.5度。

基础练习题:

1. 现在是下午3点,从现在起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第一次重合?

2. 分针和时针每隔多少时间重合一次?

一个钟面上分针和时针一昼夜重合几次?

3. 钟面上5点零8分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

4. 在4点与5点之间,时针与分针什么时候成直角?

5. 9点过多少分时,时针和分针离“9”的距离相等,并且在“9”的两边?

参考答案详解:

1.  现在是下午3点,从现在起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第一次重合?

解析:

分针:

1格/分  时针:

(1/12)格/分

  3点整,时针在分针前面15格,所以第一次重合时,分针应该比时针多走15格,

  用追及问题的处理方法解:

15格/(1-1/12)格/分=16+4/11分钟

  所以下午3点16又4/11分时,时针和分针第一次重合

  PS:

这类题目也可以用度数方法解

2.  分针和时针每隔多少时间重合一次?

一个钟面上分针和时针一昼夜重合几次?

解析:

分针:

6度/分  时针0.5度/分

  当两针第一次重合到第二次重合,分针比时针多转360度。

  所以两针再次重合需要的时间为:

360/(6-0.5)=720/11分,一昼夜有:

24*60=1440分

  所以两针在一昼夜重合的次数:

1440分/(720/11)分/次=22次

3.  钟面上5点零8分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

解析:

分针:

6度/分  时针0.5度/分

    5点零8分,时针成角:

5*30+8*0.5=154度

    分针成角:

8*6=48度

    所以夹角是154-48=106度

4.  在4点与5点之间,时针与分针什么时候成直角?

解析:

整4点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4。

此时,时针领先分针20格。

时,分两针成直角,

  必须使时针领先分针15格,或分针领先时针15格。

因此,在相同时间内,分针将比

  时针多走(20-15)格或(20+15)格。

    (20-15)/(1-1/12)=60/11,即4点5又5/11分

    (20+15)/(1-1/12)=38又2/11分,即4点38又2/11分

5.  9点过多少分时,时针和分针离“9”的距离相等,并且在“9”的两边?

解析:

设经过X分,0.5*X=270-6*X,解得X=540/13分

    所以答案是9点过41又7/13分。

第二部分言语理解

1、词语类

词语替换与选词填空题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词语类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切记一个基本原则: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从整个句子中把握字义、词义。

词语类较为简单,在这里不做重点讲解。

  2、语句辨析

  该题型又分为病句辨析和长句辨析,注重考查考生对于语气、词序、语法结构等言语表达的理解程度。

  语句辨析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主要是利用“紧缩法”,即用找句子主干的办法,把长句缩短简化,分出基本成分与连带成分,然后逐项检查其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恰当,次序是否合理,定语修饰的主体是否明确等。

  例题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地方法院究竟允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A允许B不允许C同允许和不允许无关D对允许和不允许不置可否

  解析:

正确答案是B,即地方法院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出题者故意将题意复杂化,大家遇到这种题型用紧缩法:

首先把主干成份分析出来,再对各个长定语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中,往往使用多重否定扰乱应试者的判断,只要利用“否否得肯”的规律,对长句子的各种成份尤其是定语进行分析,应试者也不难得出正确结论。

  3、阅读理解

  每道题包含一段短文,重点考查考生对文字材料的准确理解和归纳、分析、提炼的能力。

  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要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的主题

  b、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c、对文章的引申含义进行分析和深加工

  例题有一对夫妻,他们有一个儿子。

一天,来了一个陌生人,他说他认识这对夫妻,还说他认识这对夫妻的儿子。

给出的四个选项

  A、新来的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

  B、新来的陌生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

  C、新来的陌生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的儿子;

  D、新来的陌生人自称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

  解析:

这段话的关键词是什么呢,“陌生人”“认识”,认识什么呢,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观察四个选项中D项能最准确地复述这段短文意思。

技巧:

1、长文章就看第一和最后一句,然后看问题,看不出答案的就在仔细看一下中间的话;短文章就找句子主干,一般只要找出句子主干,问题也就解决了。

2、做语言题目先看下问题与选项,然后看题目。

要分清楚它是考察你那一类。

3、分析选项,建议利用排除法。

4、抓住转折语。

5、建议大家回去找找高考以前的针对训练。

6、将自己的错题集中到一本笔记本上,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可以提高一下。

第三部分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主要考查应试者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也是较难的题型。

它主要包括以下五种题型:

1、图形推理

  图形推理要求考生从已给图形的排列方式中,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

它所使用的图形主要是点、线、面及其组合。

答题时,首先观察第一套图形并找出其规律,然后把这套规律运用于第二套图形。

  图形推理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注意观察图形元素量的变化、旋转或移动方向、图形之间是否相互叠加、外形上是否相似等。

  2、定义判断

  定义判断主要考查应试者运用标准进行判断的能力,在每一道定义判断题中,题干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再给出一组事件或行为的例子,要求应试考生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定义,从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典型事物或行为。

  定义判断测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紧扣题目中给出的定义,尤其是定义中那些含有重要内涵的关键词。

  作为一个概念的定义,其一般都是相当严密的,对于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成立的必要条件以及最终的落脚点即中心语都会给出明确的界定,应试者在看到—个定义时首先就应该标出这些关键词,然后再阅读下面给出的事例选项,一一对应看该事例是否符合定义中的规定。

  b、从定义本身入手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要凭借自己已有的概念去衡量,特别是当试题的定义与自己头脑中的定义之间存在差异时,应以题目中的定义为准。

  例题漏税:

指纳税人并非故意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行为。

对漏税者税务机关应当令其限期照章补缴所漏税款;逾期未缴的,从漏税之日起,按日加收税款滞纳金。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情况中属于漏税行为的是:

  A.杜×开了一家书店,税务部门规定对他的税款实行查帐征收。

当顾客不要求开发票时,他就不开发票;而当有大笔交易并且客户要求开发票时,他就将发票客户联撕下来,客户联与存根联分别填写,客户联上按实际数字填写,而存根联上则填写较小的数字

  B.某著名歌星在某城市举行了一场个人演唱会,票房收入高达40万元,根据演出协议,这位歌星拿到了票房收入的25%约10万元。

第二天,该歌星又开赴另一城市演出去了

  C.张大伯是一家小商店的店主,主要经营日用百货,税务管理部门核定他每月缴税款500元,他每个月都准时到税务局主动缴纳税款,但上个月由于家中出了事情,几乎没有营业,当然也就没有什么赢利,因此他就没有到税务局去交纳税款

  D.黄兴是一个屠夫,他干这一行已经好多年了,最近猪肉紧缺,价格上涨很快,县物价局对猪肉作了最高限价。

由于购买生猪的价格又很高,他们的利润很低。

为此,黄兴对税务征管员说,如果政府不取消限价,他们就不缴纳税款

  解析:

正确答案B。

漏税这一定义十分简单,要做这道题,其实只要注意一点——“并非故意”——就够了。

在题中举的四个事例中,都涉及到没有缴纳或拒绝缴纳税款的问题。

但是第一个事例中,杜×显然是故意的,他不是在漏税,而是在逃税;C项中,张大伯因为没有营业而不缴税款,他并不是不知道该缴税款,所以也是故意的;D项中黄兴与C项中的事情有点相似,但他不仅不是漏税,更像是抗税了。

只有B项中,该著名歌星也许是认为举办方已经缴纳了税款。

  3、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主要考察应试者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这种题型中,每道试题给出一段陈述,大家要注意的是这段陈述被假设为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题后的四个备选答案是与这段陈述有关的四个推理,其中有一个是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或说明就可以从陈述直接推导出来的,要求应试者选出这个正确答案。

  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紧扣题干内容,不要对题中陈述的事实提出任何怀疑,不要被与题中陈述不一致的常理所干扰;

  b、紧紧依靠形式逻辑有关推论法则严格推理,注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间的关系。

  c、必要时,可以在草稿纸上根据你设计的符号来表示推论过程,帮助你记住一些重要信息和推出正确结论。

  例题某年中国移动通讯公司曾经投入巨资扩大移动通讯服务覆盖区,结果当年用户增加了25%,但是总利润却下降了10%。

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国移动新增用户的消费总额相对较低

  B.中国移动话费大幅度下降了

  C.中国移动当年的管理出了问题

  D.中国移动为扩大市场投入的资金过多

  解析:

正确答案是D。

题目中交代了一个隐含条件“曾经投入巨资”,故可以直接得到答案D。

A、B、C均没有依据。

  4、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考查的是考生对词语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这种逻辑关系种类繁多,有时很难快速判断出是何种内在逻辑联系。

但其中仍然有一定的脉络可寻,较常见的关系有因果、象征、出处、属种、并列、事物与作用、整体与部分等十多种。

  类比推理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尽可能多地了解两个词语间的常见逻辑关系。

因为只有储备了更多知识,才能最准确地对类比对象进行分析,找出符合要求的逻辑关系,得到正确结论。

  b、答题时要将四个选项看完之后,逐一分析,找到与题干词有最多共性,以及在本质属性上最为相似的备选项。

  3、不要被表面的、非本质的联系所迷惑,一定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找到尽可能多的相同或相似的本质属性。

  例题绿豆:

豌豆

  A家具:

灯具B蝙蝠:

麻雀c鲨鱼:

鲸鱼D香瓜:

西瓜

  解析:

正确答案为D。

题干为同一类属的两个相互并列的概念,考生一定得注意B、c两项,B项蝙蝠不是鸟类,而是哺乳动物,c项鲸鱼不是鱼,也是哺乳动物。

  5、事件排序

  每题给出五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事件以及五个事件的四种可能发生顺序的四个数字序列,要求以合理的假设来联系和安排这五个事件的发生顺序。

  事件排序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首先对事实作必要的补充或假设,然后用排除法设计较为合理的顺序。

在这里不作过多阐述。

第四部分常识判断

常识主要考查考生对常见现象或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主要涉及到文学、历史、科技、法律、社会常识等,其中法律常识所占比重近年来越来越大。

  常识一般无技巧可寻,平时的观察、思考与积累很重要。

第五部分资料分析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考题的最后一部分为资料分析,着重考查考生对文字、图形和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要读懂图、表和文字,然后再用排除法淘汰迷惑性选项。

  资料分析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答题的直接依据是试题提供的资料,切记不要脱离资料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不要凭自己个人的经验或非试题提供的同类信息作出判断。

  b、在资料分析中会涉及很多数据,大家一定要注意数据单位,有时问题中的单位和资料中的单位是不一致的。

  在以后的讲解中我将进一步给大家详细分析各题型特点、规律及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帮助大家以最快的时间找出正确的答案。

总结:

感谢部分会员谈了他们对做各部分题目的一些体会,也希望还有更多的会员加入到分享体会、经验中来,正所谓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1、各部分做题经验并不能一刀切,擅长与否决定了做题的方式甚至顺序,稳住差的而拉开优的是做题的基本原则。

2、多做练习,最主要的是吃透真题。

3、言语理解与表达:

考前多阅读,加强自己对文章内容掌握的能力,培养语感;在考试的时候可以先阅读选项,大致了解文章要考察的内容,然后注意文章的重点句、中心句,而这些句子一般出现在段落开头和结尾,对习惯先看题的,可以先确定句子的主干部分,然后分出关键词。

4、数量关系:

要认真审题,因为数量关系的题干极其精练,它的每个字每个词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尤其注意题中的一些关键信息。

最重要的是熟悉题型,什么牛吃草问题,装错信封问题,都要对其解法在认知的基础上运用。

再有就是平时多思考,尽量掌握一些数学运算的技巧、方法和规则。

5、推理判断:

对图形题应该总结其题型,心细注意观察图形元素量的变化、旋转或移动方向、图形之间是否相互叠加、外形上是否相似等;定义判断要紧扣题目中给出的定义,尤其是定义中那些含有重要内涵的关键词;逻辑判断要紧扣题干内容,不要对题中陈述的事实提出任何怀疑,不要被与题中陈述不一致的常理所干扰,紧紧依靠形式逻辑有关推论法则严格推理,注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间的关系,必要时,可以在草稿纸上根据你设计的符号来表示推论过程,帮助你记住一些重要信息和推出正确结论;推理判断很重要就是学会造句,找到与题干词有最多共性,以及在本质属性上最为相似的备选项。

6、常识:

常识主要靠平时的积累,特别是法律知识的积累,主要是宪法、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7、资料分析:

找有难度的练习做,因为国考的资料分析数字间的计算相当复杂,课外有时间多学习一些快速心算,培养对数字的敏感度,还有快速计算的技巧,对提高资料分析很有帮助。

自己多带点准考证当草稿纸

公务员考试必备

数字推理题解题技巧大全

 

本题典说明如下:

本题典的所有题都适用!

1)题目部分用黑体字

2)解答部分用红体字

3)先给出的是题目,解答在题目后。

4)如果一个题目有多种思路,一并写出.

5)由于制作仓促,题目可能有错的地方,请谅解

第一部分:

数字推理题的解题技巧

行政能力倾向测试是公务员考试必考的一科,数字推理题又是行政测试中一直以来的固定题型。

如果给予足够的时间,数字推理并不难;但由于行政试卷整体量大,时间短,很少有人能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做完,尤其是对于文科的版友们来说,数字推理、数字运算(应用题)以及最后的资料分析是阻碍他们行政拿高分的关卡。

并且,由于数字推理处于行政A类的第一项,B类的第二项,开头做不好,对以后的考试有着较大的影响。

数字推理考察的是数字之间的联系,对运算能力的要求并不高。

所以,文科的朋友不必担心数学知识不够用或是以前学的不好。

只要经过足够的练习,这部分是可以拿高分的,至少不会拖你的后腿。

一、解题前的准备

1.熟记各种数字的运算关系。

如各种数字的平方、立方以及它们的邻居,做到看到某个数字就有感觉。

这是迅速准确解好数字推理题材的前提。

常见的需记住的数字关系如下:

(1)平方关系:

2-4,3-9,4-16,5-25,6-36,7-49,8-64,9-81,10-100,11-121,12-144

13-169,14-196,15-225,16-256,17-289,18-324,19-361,20-400

(2)立方关系:

2-8,3-27,4-64,5-125,6-216,7-343,8-512,9-729,10-1000

(3)质数关系:

2,3,5,7,11,13,17,19,23,29......

(4)开方关系:

4-2,9-3,16-4......

以上四种,特别是前两种关系,每次考试必有。

所以,对这些平方立方后的数字,及这些数字的邻居(如,64,63,65等)要有足够的敏感。

当看到这些数字时,立刻就能想到平方立方的可能性。

熟悉这些数字,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候,一个数字就能提供你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

如216,125,64()如果上述关系烂熟于胸,一眼就可看出答案但一般考试题不会如此弱智,实际可能会这样215,124,63,()或是217,124,65,()即是以它们的邻居(加减1),这也不难,一般这种题5秒内搞定。

2.熟练掌握各种简单运算,一般加减乘除大家都会,值得注意的是带根号的运算。

根号运算掌握简单规律则可,也不难。

3.对中等难度以下的题,建议大家练习使用心算,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在考试时有很大效果。

二、解题方法

按数字之间的关系,可将数字推理题分为以下十种类型:

1.和差关系。

又分为等差、移动求和或差两种。

(1)等差关系。

这种题属于比较简单的,不经练习也能在短时间内做出。

建议解这种题时,用

口算。

12,20,30,42,()

127,112,97,82,()

3,4,7,12,(),28

(2)移动求和或差。

从第三项起,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或差,这种题初次做稍有难度,做多

了也就简单了。

1,2,3,5,(),13

A9 B11    C8    D7

选C。

1+2=3,2+3=5,3+5=8,5+8=13

2,5,7,(),19,31,50

A12 B13 C10 D11

选A

0,1,1,2,4,7,13,()

A22 B23 C24 D25

选C。

注意此题为前三项之和等于下一项。

一般考试中不会变态到要你求前四项之和,所以个人感觉这属于移动求和或差中最难的。

5,3,2,1,1,()

A-3 B-2 C0  D2

选C。

2.乘除关系。

又分为等比、移动求积或商两种

(1)等比。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一个常数或一个等差数列。

8,12,18,27,(40.5)后项与前项之比为1.5。

6,6,9,18,45,(135)后项与前项之比为等差数列,分别为1,1.5,2,2.5,3

(2)移动求积或商关系。

从第三项起,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积或商。

2,5,10,50, (500)

100,50,2,25,(2/25)

3,4,6,12,36,(216) 此题稍有难度,从第三项起,第项为前两项之积除以2

1,7,8,57,(457)   后项为前两项之积+1

3.平方关系

 1,4,9,16,25,(36),49

 66,83,102,123,(146)  8,9,10,11,12的平方后+2

4.立方关系

 1,8,27,(81),125

 3,10,29,(83),127   立方后+2

 0,1,2,9,(730)     有难度,后项为前项的立方+1

5.分数数列。

一般这种数列出难题较少,关键是把分子和分母看作两个不同的数列,有的还需进

行简单的通分,则可得出答案

 1/2 4/3 9/4 16/5 25/6 (36/7) 分子为等比,分母为等差

 2/3 1/2 2/5 1/3 (1/4)      将1/2化为2/4,1/3化为2/6,可知

下一个为2/8

6.带根号的数列。

这种题难度一般也不大,掌握根号的简单运算则可。

限于计算机水平比较烂,

打不出根号,无法列题。

7.质数数列

 2,3,5,(7),11

 4,6,10,14,22,(26) 质数数列除以2

 20,22,25,30,37,(48)后项与前项相减得质数数列。

8.双重数列。

又分为三种:

(1)每两项为一组,如

 1,3,3,9,5,15,7,(21) 第一与第二,第三与第四等每两项后项与前项之比为3

 2,5,7,10,9,12,10,(13)每两项之差为3

 1/7,14,1/21,42,1/36,72,1/52,() 两项为一组,每组的后项等于前项倒数*2

(2)两个数列相隔,其中一个数列可能无任何规律,但只要把握有规律变化的数列就可得出结果。

 22,39,25,38,31,37,40,36,(52)由两个数列,22,25,31,40,()和39,38,37,36组成,相互隔开,均为等差。

 34,36,35,35,(36),34,37,(33)由两个数列相隔而成,一个递增,一个递减

(3)数列中的数字带小数,其中整数部分为一个数列,小数部分为另一个数列。

 2.01, 4.03, 8.04, 16.07, (32.11) 整数部分为等比,小数部分为移动求和数列。

双重数列难题也较少。

能看出是双重数列,题目一般已经解出。

特别是前两种,当数字的个数超过7个时,为双重数列的可能性相当大。

9.组合数列。

此种数列最难。

前面8种数列,单独出题几乎没有难题,也出不了难题,但8种数列关系两两组合,变态的甚至三种关系组合,就形成了比较难解的题目了。

最常见的是和差关系与乘除关系组合、和差关系与平方立方关系组合。

只有在熟悉前面所述8种关系的基础上,才能较好较快地解决这类题。

1,1,3,7,17,41()

A89 B99C109 D119

选B。

此为移动求和与乘除关系组合。

第三项为第二项*2+第一项

 65,35,17,3,()

A1 B2 C 0 D 4

选A。

平方关系与和差关系组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