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587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1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docx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应用时代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丞相职位、地位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作用、地位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完善

2、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时期

选官制度

标准

汉朝

察举制

品行(孝廉)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宋元

科举制

才学

3、中国古代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制度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不同

地位

百官之首

仅备咨询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4、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

不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推行时代

推行与西周,春秋走向瓦解

春秋战国至元建立前

确立于元朝

和中央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官吏都有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负责

作用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看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5、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结构及工作流程

6、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图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雏形建立发展强化

夏商西周秦朝中央(汉元)地方明清

王分封制皇帝制西汉中外朝制汉初郡国并行制明初废丞相

位隋唐三省六部制唐后期藩镇

世三公九卿北宋二府三司制宋地方分权制明朝内阁制

袭宗法制元朝省院制元朝行省制

郡县制清朝军机处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土地制度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商周)

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小农土地所有制

2、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时间

目的

作用

重农抑商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

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

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闭关锁国

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

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有利于抵制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落后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派别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代表

程颢、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哲学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伦理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存在

“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方法

“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会、贯通“理”

“理”就在心中,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地位

发展理学集大成者

开创心学集大成者

明初取得统治地位

末取得统治地位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学创立和发展

西汉时期—董仲舒新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

隋唐时期—三教合一—进一步改造

两宋时期—程朱理学—转型与成熟

王阳明心学

明清之际走向活跃

儒家思想的活跃

 

专题四、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含现代部分)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诗经》《离骚》

四大发明文学汉赋、唐诗、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

天文历法汉字书法

书画

数学中国画

农学元代杂剧

戏曲明代传奇

医学清代京剧

现代中国科学教育和文艺知识结构图

开创基业

现代中国教育曲折发展

迎接挑战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

现代中国科技—科技战略→科技成就杂交水稻

尖端科技

提出背景

“双百”方针遭遇挫折

文艺春天

专题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三个标志性事件及基本概况

改革

措施

奠基

梭伦改革(前6世纪初)

财产等级制、废除债务奴隶制、恢复公民大会、设立四百人议事会、成立陪审法庭

确立

克里斯提尼改革(前6世纪末)

设立10个地域部落、轮番而治、成立十将军委员会、设立五百人议事会、实行陶片放逐法

顶峰

伯利克里改革(前5世纪)

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鼓励公民参政

2、罗马法的发展历程与罗马国家政治发展的关系

阶段

产生

发展

完备

成就

《十二铜表法》

万民法

《民法大全》

背景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

罗马帝国的扩张

积极改革内政

3、比较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个性特征

古代希腊(雅典)

古代罗马

古代中国

地理环境

山多地少,濒临地中海

山多地少,濒临地中海

大河平原,土地肥沃

经济

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形成小农经济

政治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的城邦制,民主改革确立直接民主政治

贵族共和制发展到帝制;建立法律体系以维护政治,影响深远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文化思想

人文主义起源

人文主义、专制主义

从宗法礼乐到百家争鸣再到独尊儒术

4、本专题知识网络

古地理环境→城邦民主—小国寡民

代奠基→梭伦改革

希希腊民主制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腊雅典民主顶峰→伯利克里改革

罗衰落→被亚历山大征服

的起源—习惯法—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

治形式

制罗马制结构

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民法大全》

第二部分近代历史

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1、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代表人物

作品

主要观点

备注

伏尔泰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政体上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反对封建专制,倡导天赋人权,提倡三权分立: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掌握,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三权分立为防止专制,确立民主提供了可行的方案,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天赋人权,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他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重要影响

康德

《纯粹理论性批判》

提出人非工具观点,宣扬科学和理性,倡导人权、自由、平等

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2、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项目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相同

都注重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不同

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形式

借助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抛弃宗教外衣,利用无神论思想

武器

人文主义

理性主义

内容

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

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影响

推动近代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

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世俗的专制主义统治,引发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联系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3、古希腊人文主义与中国先秦儒家思想

古希腊人文主义

中国先秦儒家

背景

信封多神教,相信神;奴隶制民主政治繁荣,人的地位的提高

社会经济、政治的重大变革

条件

工商业经济发达,鲤鱼产生自由、平等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希腊的辩论则促进人对知识的崇尚和人的才智的发挥

农业经济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管理,强调统治者实施“仁政”;春秋战国的社会巨变中,不同阶级、阶层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观点

内容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

孔子

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苏格拉底

重视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舍生取义

柏拉图

鄙视奴隶制;提出“理想国”

荀子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

评价

树立了人的尊严,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

经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专题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新航路开辟史实

时间

人物

航线

支持者

1487-1488年

迪亚士

沿大西洋东岸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葡萄牙王室

1492年

哥伦布

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发现“新大陆”

西班牙王室

1497-1498年

达伽马

沿迪亚士航线绕过好望角,越过印度洋到达印度

葡萄牙王室

1519-1522年

麦哲伦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西班牙王室

雏形初现—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开始成为国际舞台的主角

2、资本主义世界进一步拓展—荷、英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基本形成—工业革命→蒸汽时代→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3、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中期—19世纪60年代中期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

 

条件

1、政治保障: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2、劳动力:

圈地运动;3、资本条件: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贸易;4、技术条件:

手工工场发展积累经验;5、市场:

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需要

1、政治保障: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最终确立;2、经济基础:

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3、资本条件:

长期殖民掠夺、倾销商品;4、技术条件: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突破,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5、市场:

国内统一市场的开辟和国外市场的开拓

主要成就

开始标志——珍妮纺纱机;纺织机械发明、动力机械革新、交通工具革命

电力广泛运用、内燃机的创制、新的交通工具的研制、通讯事业发展、石化工业的建立、钢铁工业的进步

科技地位

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

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新兴工业

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电力工业、电器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经济组织

工厂制度形成

垄断组织形成

影响

1、生产力:

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经济格局: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3、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传播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全球扩张);5、社会结构:

产生两大对立阶级;6、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1、生产力:

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经济格局:

欧美多个工业国崛起,冲击英国的经济霸权;3、经济思想: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4、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日趋完善成熟,逐渐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5、社会结构:

垄断资产阶级产生并逐渐控制国家政权;6、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专题八、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比较四个国家的代议制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法国总统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元首

元首

国王

总统

总统

皇帝

产生方式

世袭

民选

选举

世袭

任期

终身制

四年一届

七年一届

终身制

实权

政府

首脑

首相

总统

总统

宰相

产生方式

议会产生

民选

总统任命

皇帝任命

首脑与议会关系

首相对议会负责,由内阁协调与议会的关系

总统与国会相互制约

总统与内阁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以解散众议院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国家权力

中心

议会

总统

议会

皇帝

行政权

首相

总统

总统与内阁

皇帝、宰相

立法权

议会

议会

议会

议会

2、本专题知识结构体系

工业革命前工业革命后

《权利法案》→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共和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

↑↑

1787年宪法→美国共和政体德国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宪法

专题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本专题知识网络图示

理论实践

经济前提民族矛盾

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诞生原因阶级矛盾

巴黎公社政治措施

理论基础措施

个人条件经济措施

暴力革命

经验教训革命时机

专题十、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旧民主主义革命)

本专题知识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专题十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之比较

类别

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

相同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封建,追求独立与民主

不同

革命范畴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先进知识分子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三民主义

群众基础

充分而深厚

缺乏

革命目标

争国权、惩国贼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意义影响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2、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历程

新三民主义

↑萧条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国共十年对峙→较快发展

抗日战争

↓陷入绝境

解放战争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十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自然经济的解体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洋务经济的兴衰

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官僚资本主义的兴废

2、近代中国经济形态对照表

经济形态

产生条件

发展概况

历史影响

自然经济

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政治制度

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建国后被消灭

封建性质;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建国后结束

凭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经济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覆灭

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6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是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动力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建国后又被人民政府没收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专题十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思潮

背景

时间

阶级派别

代表

主张或活动

特点

结果评价

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地主阶级

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

设驿馆、编《四洲志》;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技术层次

没有实践

中体西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兴起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

奕、曾国藩、李鸿章等

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开展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最终破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新思潮

早期

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

王韬、郑观应

提出建立君主立宪的要求,没有实践

学习制度层次

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晚期

甲午战争后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世纪90年代初

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倡导君主立宪,推动变法运动

变法失败;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民主义

(详见专题二十三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民主科学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袁世凯尊孔复古

1915年

资产阶级

激进派

陈独秀、李大钊

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

学习精神文化层次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8年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李大钊

歌颂十月革命,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学习马列主义

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专题十四、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比较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异同点

巴黎公社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革命

革命方式

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背景

都与大规模战争有关:

分别是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革命领导者

没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自发斗争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革命措施

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利机构,设法恢复工厂的生产,把工人组成合作社,努力改善劳动条件

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

革命结果

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

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革命影响

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开辟了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对比

类别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评价

内容

评价

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

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导致了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

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工业政策

全面国有化

允许部分中小企业由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贸易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分配政策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制

按劳分配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类别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严重

成效不大;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经济严重困难,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内容

农业

给予农民一定生产资料,取消农民的义务交售制,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的收购指标,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鼓励个体和合作社经济;鼓励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工业

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作用

积极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体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重工业发展较快,综合国力有所提高

突破了就经济体制,但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导致国内局势失控

消极

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目标脱离实际;急躁冒进,造成混乱

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后来趋于保守,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4、世界现代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类型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西方模式(英国)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生产资料私有制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业制度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专题十五、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具体原因—产销矛盾、供需矛盾30年代经

政策原因—自由放任政策→济大危机

直接原因—美国纽约股价暴跌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项目

具体内容

整顿银行

通过《紧急银行法》,成立联邦储备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复兴工业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范公平竞争的规则

调整农业

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节农业生产

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通过救济法,成立救济署,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

保护劳工权利

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社会保险法》,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3、

本专题结构图示

整顿金融

→复兴工业国家垄断资

调整农业本主义新模式

社会福利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建立“福利国家”

第三产业的兴起

新经济的出现

4、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背景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激化;30年代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出现经济和政治危机

特点

在保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和发展私人资本

主要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复兴工业;调节农业生产;社会福利和以工代赈

以固定的粮食水代替余粮收集制;发展私营企业;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

意义影响

逐渐被拖经济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启示

“市场”和“政府”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