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6132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

主题单元标题

现代散文的阅读及写法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在内打√表示主属学科,打+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10课时(课上7课时,课下3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主题为:

散文的鉴赏及写作方法。

来源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之江苏教育出版社。

本单元是必修一中的主要内容,篇幅最多,旨在让高一学生对散文有一个比初中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奠定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基础。

本单元主要根据散文的几种写法分为以下三个专题:

专题一,初步鉴赏学习抒情散文(激活我们的诗情);专题二,初步鉴赏学习写景散文(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专题三,初步鉴赏学习哲理性散文(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这三个专题之间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和而不同,异中不同的区分与联系又使得本主题单元科学而紧凑,和谐而人文。

主要的学习方式是:

先借助预习案自己预习,完成预习要求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上课时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是:

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形式达到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预期的学习成果是:

感受散文之美,初步学会鉴赏散文笔法,运用所学方法会写一般的散文。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般散文的特点及写法,学会鉴赏哲理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写景散文。

并能根据这些方法学写不同类型的散文。

2.过程与方法:

采取各种形式的阅读方法引导、激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中感悟散文的魅力,归纳散文的特点和写法,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进行写法的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散文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并且把知识内化成能力,充分彰显语文之美,奠定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1.培养鉴赏对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4.尝试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如何鉴赏和写作抒情散文?

如何鉴赏和写作写景散文?

如何鉴赏和写作哲理散文?

专题划分

专题一:

激活我们的生命(3课时)

专题二:

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2课时)

专题三: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2课时)

专题一

激活我们的生命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一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是整合了教材中的有关抒情性的散文作品,篇目为:

《十八岁和其它》、《我的四季》、《想北平》、《我心归去》、《前方》。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和作品对话,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复杂的情感以及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探究、诵读比赛、佳作展示等活动方式来让学生真正地走入作品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从而达到鉴赏和学习抒情散文的目的。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手法。

2.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3.熟读成诵,能准确无误、流畅地背诵个别段落。

4.结合每篇作者的经历领悟“生活即文学,文学即生活”的道理,点燃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未来的憧憬。

5.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不同作者的艺术特色。

6.通过经典诵读,激发对中国散文深沉的热爱之情。

本专题问题设计

如何鉴赏和写作抒情散文?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2.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样的?

3.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品味作品的妙处,说出文章在内容选择、结构安排、情景结合、角度转换等方面的特色。

4.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5.结合自己的体验,你对文章的整体或局部的感受、感悟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网络资源、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人教版必修一和教参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他

《现代散文》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1.老师激情导入,引领学生进入对青春,对未来的畅想中。

自然过渡到对课文《我的四季》的学习。

2.多媒体展示:

作者张洁的生平和作品。

3.自由朗读:

初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变化。

(问题:

文中哪些段落或句子最能打动你?

为什么?

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语言有什么特色?

标划、说说并能有感情的诵读。

4.齐声朗读最有感情的段落,再次与课文对话。

5.文本探究:

作者把人生比成四季,每一个季节作者都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生活的感悟是什么?

7.拓展延伸:

补充几段有关对生命,青春的感悟文字,学生齐声朗读,深入体会作者丰厚的情感。

7.课下写一篇有关对青春对生命思考的随笔文章,字数:

6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师激情导入,假设离开了故乡,会自然而然产生的思乡之情,出示几句思乡的名言,导入作者老舍对北平的思念。

进入对课文《想北平》的学习。

多媒体展示:

作者老舍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初步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

自由朗读: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

(主要通过作品语言)

说说你认为哪些段落或句子写的最有感情,为什么?

读读并说说。

文本探究:

作者想北平,他究竟想北平的什么呢?

说说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激情朗读同学们认为最好的段落,再次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思念,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文精神世界的滋养。

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7.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

第三课时:

比较阅读《十八岁和其他》、《我心归去》、《前方》等文章,进一步感受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补充介绍其他抒情散文,打开学生视野,展开阅读比赛。

课下写一篇抒情散文,主题不限,(可以是对生命或青春的感悟,可以是对思乡的表达),字数在800左右。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小组合作积极主动,组员参与度高,讨论热烈。

2.个人发言声音洪亮,能准确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能引发听者共鸣。

4.能准确无误地背诵文章,重点字词掌握牢固。

5.能写出个性化的作品,作品展示有独到之处,对他人有借鉴意义。

专题二

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是涉及到了教材中的有关写景的散文作品,篇目为:

《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

当然,虽然大部分的篇幅是写景,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景色的分析理解作者独特的情感轨迹。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和作品对话,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复杂的情感以及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探究、诵读比赛、佳作展示等活动方式来让学生真正地走入作品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从而达到鉴赏和学习写景散文的目的。

学生评点的成果要进行交流展示,以利于互相学习借鉴,来激发自己写作的灵感,拓宽自己写作的思路。

同时,以这两篇文章为示范,让学生多浏览此类的文章,来丰富自己的思想。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学生通过研习文本,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2.学生能够掌握写景散文的结构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3.学生能够对一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并能准确概括文意,通过比较找到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学生能够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本专题问题设计

写景散文的特点及方法是什么?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2.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样的?

3.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品味作品的妙处,说出文章在内容选择、结构安排、情景结合、角度转换等方面的特色。

4.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5.结合自己的体验,你对文章的整体或局部的感受、感悟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网络资源、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苏教版必修一及其教参

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环境的教室

其他

《现代散文》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1.教师激情导入,“登山则情溢满山,观海则情溢满海”。

当你沉浸在优美的大自然的环境中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慨呢?

从而引入学生进入对课文《江南的冬景》的学习。

2.多媒体展示:

作者郁达夫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初步了解作者情感的轨迹。

3.自由朗读:

说说你认为哪些段落或句子是写景的,写的最有感情,为什么?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

4.文本探究:

作者描写了江南的哪些冬天的景色?

这些冬景有什么特点?

作者对江南有什么样的感情?

5.激情朗读同学们认为最好的段落,再次感受作者对江南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7.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写景散文的文体特点。

尝试写作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1.学生个人上网搜集关于写景的散文,重点以课文《西地平线上》进行比较阅读。

2.小组推荐优秀资源,进行资料汇总,以形成大家共享的资源。

进一步体会写景散文的特点,感受散文之美。

3.小组研讨,不同风格的写景散文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如何阅读和写作这类散文?

4.交流自己对写景散文的认识。

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为自己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掌握自主评点文章的方法,学会自己来解读文章。

2.能够立足文本,利用相关的事实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做到观点和材料严格的一致。

3.会灵活利用网络搜索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形成自己的资料库。

4.有团队合作意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专题三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三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涉及到教材中的有关哲理性的散文作品的篇目为:

《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

当然,虽然大部分的篇幅是包含哲理的,但是所有的道理都有相应的载体,那就是或记叙、或议论。

作者在夹叙夹议中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

主要方式是在诵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和作品对话,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复杂的情感以及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探究、诵读比赛、佳作展示等活动方式来让学生真正地走入作品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从而达到鉴赏和学习哲理散文的目的。

学生评点的成果要进行交流展示,以利于互相学习借鉴,来激发自己写作的灵感,拓宽自己写作的思路。

同时,以这两篇文章为示范,让学生多浏览此类的文章,来丰富自己的思想。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辩证地来看待人生中的磨难,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本专题问题设计

苏东坡带给我们的价值是什么?

1.苏轼的人生态度给你怎样的启示?

2.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到底是什么?

3.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何处?

4.哲理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个人搜集的相关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环境的教室

其他

《散文阅读》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1.学生自由交流:

谈谈你所知道的苏轼。

2.多媒体展示:

苏轼的生平经历以及各方面的成就,尤其关注“乌台诗案”这一命运转折点的情况。

3.自由朗读:

扫清《赤壁赋》中的字词障碍,并初步体会苏东坡的情感变化。

4.小组研讨:

归纳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式,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

5.当堂检测: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夯实古文功底。

6.朗读比赛:

小组推举代表进行朗读比赛,深入体会苏东坡的复杂情感。

第二课时:

1.根据第一课时的学习方法,自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2.学生交流:

谈体会。

此次专题学习自己的收获,知识层面的、精神层面的皆可。

借此探讨关于精神财富和人生价值等问题。

3.班级佳作展示。

在小组推荐的基础上,推选出班级本次的佳作,进行宣传吧张贴。

4.教师进行主题单元学习总结。

哲理散文的一般的写法。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合理借鉴他人成果,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2.写作能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到合情合理。

3.灵活使用班级交流平台进行学习,加大学习容量。

4.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增强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敬畏自然》《与天地精神往来》《庞贝梦魇》教案

1、作者简介

詹克明,一九三九年生于北京,一九六四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中国物理学家,科普散文作家。

发表作品《敬畏自然》、《瓦尔登湖——大地的眼睛》、《生物链断想》等。

2、品思题目

“敬畏”,从字面上说,是又敬重又畏惧。

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它并不像自家后院那样一览无遗”,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这是令人畏惧的。

因此人类应该“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

3、探寻背景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中国参加了这次大会。

会议探讨了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在世界范围内提醒人类关心和爱护地球,并且用实际行动来保护地球家园。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一位对人类有着深沉的悲天悯人情怀的作家,詹克明先生在《敬畏自然》中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并流露出对人类现状深深的担忧,号召人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

4、资料链接

“世界环境日”主题:

xx年xx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xx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xx年让地球充满生机

xx年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

xx年海洋兴亡,匹夫有责

xx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

5、语篇感知

语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

大自然既简单又复杂,点明大自然的两面性。

第二部分:

作者以丰富的科学知识着重描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和人类的“先天不足”。

第三部分:

进一步警示人类,号召人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

6、重点语段品读

(1)从“大自然既简单又复杂……”到“总是斯斯文文地猜谜该有多好!

作者用比喻的形式,总写大自然的两面性,阐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无论自身还是自身以外,都有着无限的未知,人类就生存于无限的未知之中。

(2)大自然并不像自家后院那样一览无遗

先总写人类祖先和当今一些科学巨匠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敬畏,然后从大自然的数学,如黄金分割数等的奇妙与深邃,来阐明大自然的无限;又从一滴水简单下落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来阐明大自然的复杂;接着又谈及我们身边存在的“谜洞”和“漏眼”进一步阐述大自然的复杂。

作者以丰富的科学知识着重描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和人类的“先天不足”。

(3)静观自然——人类不过是个先天不足的业余研究者

本节作者深刻地反视人类自己,“静观自然——人类不过是个先天不足的业余研究者”。

其后,作者又以哲学的视角,揭示大自然中存在着无限的“未知”“非知”,人类即便如孙悟空般有能耐,也跳不出大自然这如来佛的手掌,发人警醒!

文章的最后四个自然段进一步警示人类,“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科学中愚昧,在叛逆自然中自掘坟墓”,发出了“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我们人类方可在自然中和合万事,颐养天年”的号召。

7、本文的写作特色

(1)浅显平易文章选用了大量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来阐明科学理念,尤其是对“一滴水的下落”的描述和阐释,让人容易理解。

(2)生动幽默作者不仅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更是一位熟练驾驭文字的语言大师。

试看以下句子:

人啊!

凭你这点本事休想跳出“未知”罗网的盘丝洞。

活着并不难,不信,你去问牛。

(3)富含哲理作者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博大的情怀关注并期盼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健康发展,语言富含哲理:

科学只有植根于“未知”的土壤中才能永远保持新鲜。

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科学中愚昧,在叛逆自然中自掘坟墓

[相关练习]

1、注音

嬉戏偏袒繁衍奖掖混沌湮没

蝙蝠悖论忤逆烟囱潮汐沉溺

妊娠狭隘颐养天年

2、解释词语

俯拾皆是侃侃而谈一目了然

失之交臂寿终正寝

3、近义词辨析

诞生诞辰

湮没淹没

变换变幻

沟通勾通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人类利用大自然赐予的感官与大脑,在维持其生存之余还有兴趣研究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纯属业余之“副业”,完全是好奇心所。

(2)鲁迅成名之后的生活,一半在北京度过,另一半在上海度过。

他的后半生可以用“双城记”来形容。

(3)一个不善经商的人经不住下海热的诱惑,以为弄潮就能大把捞钱,抛弃自己的事业去下海。

A.驱使简直一旦/乃至B.驱赶几乎一旦/于是

C.驱使几乎只要/于是D.驱赶简直只要/乃至

5、思考:

围绕“人对自然应该有正确的理解”这一中心话题,作者在文中表述了怎样的观点?

答案:

1、注音

xītǎnyǎnyèhùndùnyānbiānfúbèi

wǔcōngxīnìrènshēnàiyí

2、解释词语

俯拾皆是:

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种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侃侃而谈:

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一目了然:

一眼就能看清楚。

失之交臂:

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

寿终正寝:

旧时指年老病死在家中。

比喻事物的消亡。

正寝:

旧式住宅的正屋。

3、近义词辨析

诞生:

出生、动词。

诞辰:

生日,名词。

湮没:

埋没,多指抽象事物。

淹没:

大水漫过,或被其他有形事物盖过,多指具体事物或比喻事物。

变换:

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可带宾语。

变幻:

不规则的改变。

沟通:

使双方能相连。

勾通:

暗中勾结,多含贬义。

4、C

5、

(1)大自然既简单又复杂。

(2)人类祖先与科学巨匠对自然充满真正敬畏。

(3)自然的无限注定人类的有限“认识”,或说永远“无知”。

(4)人类应该反省自己的认识、态度以及能力。

【含英咀华】

棋盘就是世界,棋子就是宇宙的现象,比赛规则就是我们所谓的自然法则。

对手隐身幕后,永远公正而有耐心。

可是从经验获知,他从不忽视我们的错误,也不肯容忍无知。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咏叹“人与自然”

《与天地精神往来》

1、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思想高远深邃的散文。

作者通过“星空”、“登高”两个篇章,把读者引入了浩渺的星空和旷远的大自然。

“与天地精神往来”实际上告诉我们:

要走进大自然,领悟大自然的神韵,体会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与天地参,与天地合,与天地化”,文章给人以无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高旷辽远和澄澈宁静的境界,发人深思。

2、本文虽为一篇散文,写作思路仍是非常清晰的。

请根据课文中提供的线索,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提示:

“星空”一章,作者以经常仰望星空,灵魂澄澈而浩瀚开篇,从银河的奔流不息入手,指出“我的同类或异类的芸芸众生”乃至地球,都置于宇宙之中,每一个个体“似乎包容宇宙又被宇宙包容”,“既抽象又具体,既卑微又伟大”,“和宇宙的大河一起奔流着、奔流着”,又引用古代哲人名言,举庄子为例,说明生死仅仅是浩渺宇宙某个点上一段时空的流程。

当然,作者的意思并不是让人觉得陷入了一片虚无或一片空明之中,接着从天文学角度看待生存,引用法国哲人帕斯卡尔的名言来说明活着的最高境界,是感应大自然精微而浩大的存在,直到融入它。

“登高”一篇开篇直奔主题,以时间为顺序,以“攀援”为中心词,写了一路攀登的沉思,思考石头上刻着的石头变迁,白云中蕴含的静穆、激情,唐诗宋词中藏着的古老历史,心与天融为一体,陷入了无限的澄明和宁静。

3、重点字词

(1)注音:

澄澈chéngchè演绎yǎnyì漩涡xuánwō亘古gèngǔ

广袤guǎngmào狰狞zhēngníng女娲nǚwā清冽qīngliè

(2)近义词辨析

开辟:

强调从无到有地打通、创建。

开拓:

从小到大地发展、扩大,对象一般是范围较大的。

和谐:

侧重客观的现象,自然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协调:

侧重于合作,需要主观的努力,常用作动词。

体验:

对象常是生活、现实等。

体会:

对象多是文件、方针政策等的思想内容,又常指别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味:

仔细体会。

(3)解释

大音无声:

同“大音希声”,意谓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

语出《老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芸芸众生:

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微乎其微:

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

肃然起敬:

形容听到、看到或想到某一动人事迹后出现的恭敬、钦佩的样子。

4、补充资料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语出自陶渊明《读山海经》

读山海经①

孟夏草木长②,绕屋树扶疏③。

众鸟欣有托④,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⑤,频回故人车⑥。

欢然酌春酒⑦,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⑧。

泛览周王传⑨,流观山海图⑩。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

①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

山海经:

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原始风俗的书。

②孟夏:

初夏。

农历四月。

③扶疏:

枝叶茂盛的样子。

④欣有托:

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⑤深辙:

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⑥频回故人车:

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⑦欢然:

高兴的样子。

⑧与之俱:

和它一起吹来。

⑨泛览:

浏览。

周王传:

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⑩流观:

浏览。

山海图:

带插图的《山海经》。

《庞贝梦魇》

1、重点词语。

梦魇yǎn吞噬shì吓懵xiaměng断垣残壁yuán悲怆chuàng

眄了眼miàn裸裎luǒchéng颓圮tuípǐ甚嚣尘上xiāo

2、文章的结构

3、阅读理解

人生的境界(节选)冯友兰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