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647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docx

敢问路在何方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

摘要:

广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吴松最近向媒体表示,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产业安全的保证,没有世界知名自主品牌,中国汽车业利润严重外流的窘境,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隐痛。

随着自主汽车发展越来越成为焦点,针对自主汽车如何突破、如何受到政策扶植以及如何调动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

再加之,欧洲市场的全面不景气,已经出现了许多跨国企业虎视眈眈的局面。

所以,在这种较为特殊的情况下,本文章分析了中国自主汽车的现状与原因及改进措施。

关键字:

自主品牌,自主创新能力,汽车产销量,汽车产业集群

0.引言

据统计:

2010年,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

2011年,全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841.89万辆和1850.51万辆,2010年和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为全球第一。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在接受国内媒体时曾表示,按照正常的发展模式来说,一个国家的年汽车产销量每增加1000万辆都会出现一家国际化的汽车企业,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自主企业却始终未见到一家国际化的汽车企业。

以2011年的汽车年产销量数据:

2011年15家国际车企在我国国产的外资品牌乘用车总销量836.33万辆,而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611.22万辆。

虽然看起来外资品牌乘用车和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量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自主品牌车型的销量大多集中于微面、微型车和小型车,而利润最丰厚的中型车及以上级别车型的市场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合资品牌车型占领。

广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吴松最近向媒体表示,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产业安全的保证,没有世界知名自主品牌,中国汽车业利润严重外流的窘境,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隐痛。

据相关调查分析,当前中国汽车业的现状是,跨国公司以40%的资本占据50%的市场份额,攫取了70%的利润。

这表明中国最赚钱的汽车业利润外流程度触目惊心。

更有专家认为,中国汽车产业这种巨额利润外流仍将持续20年,甚至更久。

因此现做关于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现状调查,以对自主汽车产业进行分析,以便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发展道路中的现状与不足。

1.现状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强调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这个重大决策,给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汽车工业创建,从商用车起步,先是学习借鉴仿制生产,后是摸索创新,走了一条学习借鉴、中国国情、自主发展的道路。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在自主品牌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多方面的实践,近几年的奋力拼搏,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在自主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有关资料显示,当前自主品牌汽车占中国汽车年产销量的60%左右,其中:

商用车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约占95%,乘用车中的轿车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接近30%。

在2008年,轿车品牌分国别的市场占有率是:

日系车30.8%、中国车25.9%、德系车20.3%、美系车12.2%、韩系车7.1%、法系车3.5%;这个数据表明,中国轿车自主品牌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日系车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具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而2011年国外品牌中,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6.4%、18.4%、11.7%、8.7%和2.8%。

图12012年一月轿车销量占有率

目前,我国国内已经形成了汽车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其形成与发展是提高我国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汽车产业的内部集群,可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技术外溢等目的,有效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而截至2010年,国内已经形成六大产业集群:

以长春为代表的东北汽车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以武汉为代表的中部汽车产业集群,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环渤海汽车产业集群,以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汽车产业集群。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底,六大汽车产业集群拥有规模以上汽车及相关企业数为10192家,其中整车及改装车企业数为782家。

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生产的主要产品分别为:

东北载客车、客车等车型;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以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等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以轿车为主的乘用车;中部汽车产业集群以东风及其合资企业为核心,发展载客车、客车等商用车和轿车;环渤海汽车产业集群以北汽和天津一汽及其合资企业为核心,发展乘用车和商用车;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围绕广汽丰田、广汽本田等合资企业发展成国内中高档轿车生产基地;西南汽车产业集群以长安集团等整车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成为中小型乘用车和商用车生产基地。

图2: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总揽图

综上所述,中国汽车产品自主开发已经从开发商用车为主转为重点开发轿车、微型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等),并注重了研发投入和研发手段,加强了研发人才的培养和凝聚,同时启动了生产制造基地的布局和建设。

从总体上来说,近几年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以自主品牌轿车为例,一是不论从产品品质、造型设计、还是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知度来看,都较前几年有较大改变和提高;二是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的研发能力有较大提高,一般都从模仿、创新入手走向以我为主导的集成创新;三是进一步将自主品牌从低端市场走进中高端市场,不断提升自主品牌的影响力。

2.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自主品牌在近几年里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其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这些问题使得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来“多而不精”的尴尬局面。

其具体表现在:

1、总体竞争力不强。

以自主品牌轿车为例,市场份额不稳定、上升慢,很难形成价值垄断。

其重要原因是:

产品技术水平和性能同外国品牌有一定差距,价格优势不明显,品牌影响力小,用户心目中自主品牌低档、低价的印象已深深的留在了汽车用户心目中。

图3:

2005—2011年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自主品牌轿车销量(万辆)

72.66

98.35

124.53

130.82

221.73

293.30

294.64

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

26.25

25.42

25.42

25.92

29.67

30.89

29.11

 

图4:

乘用车系别市场份额比较

2、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经营效益偏低。

大多数生产企业处于利薄、甚至亏损的状态,虽则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弥补当前的困难,但极待在产品水平、产量规模、市场营销和强化服务用户到位等方面下真功夫,以期得到健康成长。

3、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和车型品种众多、批量偏小。

自主车企在产品品牌个性化,产品服务竞争方面的力度不够大。

据有关资料,2008年全国乘用车生产企业56家,其中生产自主品牌轿车的47家(年产20万辆以上的4家,接近年产10万辆的2家,其他都在年产5万辆以下,甚至只有年产1-2万辆或更少),分散、重复开发生产,批量小,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在地方和部门保护下也难以为继。

4、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影响力小、附加值低。

目前处在低端、低价市场,市场容量成长不快,同产业规模形成反差,也就难以实现有效的产能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以2011年国产中型车市场为例,2011年,国产中型车销量为158.69万辆,其中合资品牌车型的销量为149.01万辆,而自主品牌中型车的销量仅为9.68万辆,仅占国产中型车销量的6.1%。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利润最丰厚的中型车市场是以合资品牌产品为主导的市场。

图5:

2011年国产中型车销量

5、研发能力不强。

技术、人才、资金、装备和管理等方面都显不足,大多选择与外方联合开发、买断外国技术或品牌进行自主化改进开发,还有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开发,原创性本土开发处在起步阶段,有待积累实践和扎实根基,把自主开发能力提高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新水平。

3.中国汽车产品自主品牌的应对举措

3·1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实施措施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自主品牌应以科学发展为主导,以质量高、效益好、管理精、技术进步为目标,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创新、稳健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实施进程中,采取的应对举措是:

1、用品质去赢得国人的肯定与信赖。

自主品牌企业,抓质量是生存发展的核心。

只有产品先进、制造精良、使用可靠、服务到位的产品,才能成为信得过的品牌,才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信赖,也可以说,这是自主品牌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举。

2、做独具自己特色的产品。

企业依据自身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合理定位,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车型品种不在多而在精,要不断提高市场份额。

自主品牌的产品开发,一要跟踪世界汽车技术发展趋势采用新技术,二要调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

这样的产品,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如果只是跟在人家后面没有自己的特色不能领先一步,就会摆脱不了被动、落后甚至被淘汰的困境。

3、打造软实力,苦练基本功。

企业的生产装备是基础、是硬实力,可以用投资取得。

但是,企业的产品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专业人才和现代化管理体系是软实力,只能磨炼、苦练才能持续发展。

企业的自主品牌更是如此,自主品牌既要学习借鉴、更要自主创新,靠科技水平、品质保证、高性价比和诚信服务,因而软实力、基本功成为企业自主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4、制定企业的并购战略。

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主题。

从宏观上看,它是国家及国与国之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的手段;从微观上看,它是企业自身发展有提高投资效益,发展规模经济,提升管理水平,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多元化经营等效应的必然途径。

要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整体实力的增强,兼并收购是一条快速有效的路径,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

自主车企可以通过对内对外的一系列并购活动,其有以下优点:

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可以使自主车企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自主车企可以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竞争优势;

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过程,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正是针对自己所需的目标企业的特定优势。

2009年12月14日,是中国汽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北京汽车完成了对瑞典萨博汽车公司相关知识产权的收购工作。

而此后,北汽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对萨博汽车93/95整车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产品的消化、吸收、国产化、商品化生产。

并于成功的研发出了北汽绅宝D系中高档轿车。

2010年3月2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福特汽车旗下高端汽车品牌沃尔沃汽车100%的股份,从此吉利成为了我国第一家汽车跨国公司。

2012年7月12日,中国北京太平洋世纪汽车有限公司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底特律通用汽车总部正式签约,收购通用旗下全球转向与传动业务NEXTEER,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海外最大的一项收购活动

5,拓宽市场领域,搞好售后服务。

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应当是最适合中国国情和国内汽车消费用户的需求,也同样能适应国外汽车消费用户的需求;关键是开发、生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用户需求的各类产品,而且一定要比引进品牌产品下更大功夫搞好售后服务,才能更务实、更有效地拓宽海内外市场领域,才能让用户接受、让用户喜爱,也才能让自主品牌汽车在国际汽车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

同时,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转变,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加速转变过去那种过度重视生产的盈利方式,向汽车产业链下游寻求利润。

尤其是要重视汽车金融业务的开展,重视“二手车”销售与新车销售的衔接。

物流的合理化,能源、原材料的节约与回收利用,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也应该成为企业关注的领域。

在汽车工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要注意控制库存,优化供应链,协调好产销关系。

6,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应当成为战略重点。

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产品质量的提高,应当成为企业关注的战略重点。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包括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关键技术的掌握也不能忽视。

从节能减排的政府政策看,传统汽车节能减排,仍然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在开发。

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技术,仍然要下大力气研发与掌握。

在开发新能源轿车与传统轿车之间,要适当分配资源,兼顾近期与长远。

要研究替代能源大规模利用带来的技术挑战,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

实施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开发的战略目标,采取提升试验试制评价能力、加强信息化、健全与完善产品开发体系、培养和凝聚研发人才队伍,使之形成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开发强有力的支撑。

一汽集团从战略高度统一了加快大干自主的主体思路,明确了干好自主事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

东风汽车集团完善研发、试制试验的软硬件设施,建立健全研发流程,拥有高水平、规模大、功能齐全的汽车综合试验场。

上汽集团的整车研发形成完善的前期研究、产品前期工程和产品工程能力,拥有自主开发全新整车、发动机和变速箱的能力,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标准、试验认证规范及整车平台标准制定能力,全功能的试验认证能力,以及先进技术在整车上的应用开发能力等。

长安汽车集团将在全球拓展合作资源,在现有“三国四地”开发体系的基础上,再在北京、英国筹建研究分院,形成“四国六地”的全球研发布局,并在组织体系、流程开发和管理体系、供应商资源利用体系上探索实践无缝搭建的功能。

北汽集团以科技为先导,寻求国际合作,在高起点基础上发展自主品牌中高级轿车,在株洲建立乘用车基地发展自主品牌轿车,同时继续开发商用车、越野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品牌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7,制定海外战略,加速国际化进程。

“十二五”期间,企业要在数量扩张上取得进展,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必须更加重视国际市场,制定海外经营战略,加速国际化。

在走向海外时,一定要重点突出,力全力经营具有比较优势的市场,在海外市场上占有稳定的地位。

企业走向海外时,尤其要注意加强对海外市场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利用,建立较强的风险预警与应对能力。

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形成纵向一体化的生产、研发体系,加速创新能力的形成,降低生产成本。

3·2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国家扶持政策的建议

对于政府来说,政府需要出台一定政策措施来扶持自主品牌,具体建议如下:

1,加大国家对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扶持力度。

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对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应制订长远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从重点项目、研发投入、高端专业人才培养和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同发展战略、规划目标结合起来配套实施。

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在自主创新方向上研讨鼓励什么、支持什么?

在产学研结合上要进一步突出和发挥汽车企业的作用,既要兼顾长远、更要注重创新成果转化,重点培育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并对创新成果产业化给予鼓励。

2,强化政府采购自主品牌汽车的采购力度。

吴松说:

“难以想象,一个不愿选用自己民族产品的民族会拥有未来”。

印度总统坐的“大使”牌车,档次相当于中国的夏利。

印度政府规定,各级官员必须使用国产汽车,包括总统和总理。

俄罗斯总统普京再次上任,立即宣布自己坐本土品牌轿车,全世界元首基本都使用自己国家品牌汽车。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

“从2009年开始,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配备更新公用车自主品牌汽车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自主新能源汽车,政府部门更要优先采购”。

中央单位采购公车率先向自主品牌倾斜,要在地方全面推行自主品牌公务车采购,除了官员转变环保观念,中央部委与部分省份、部门做示范以外,更重要的是用法律制度去推动自主品牌公务车采购潮流。

把政府自主品牌公务车采购与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挂钩,约束采购审批权,紧缩财政预算。

并且建立健全长效问责机制,通过层层问责,扎紧钱袋子。

除了宣传倡导、制度安排以外,国家和地方权力机关还应考虑通过立法给各级政府强制执行自主品牌采购戴上紧箍咒。

3,国家尽快核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界定类别。

汽车产品的自主品牌,当前没有统一界定,可以从不同角度称为“自主品牌”,各说各的,统计没有法定依据,信息报道更是纷纷亮相,生产、营销也是自定涵义,因而即使制订了自主品牌汽车产品政府扶持政策,很难正确判定对号入座实施。

据此,应当先拟订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界定类别,并经国家相关部门尽快核准;政府在制订扶持倾斜政策时就可以明确界定类别实施。

4,改革汽车消费税。

汽车消费税,是在不鼓励私人购买汽车、限制轿车消费和将轿车视同“奢侈品”年代出台的新税制,当时定名是“汽车特别消费税”,后来才用“汽车消费税”这个税目,一直延续至今。

考虑到国家税制的大局,改革有理有度稳步推进,针对当前国家大力倡导自主创新、鼓励创建自主品牌的现状,建议以自主品牌轿车为改革汽车消费税的试点,并且与已出台的鼓励小排量汽车相配套,即对1.6升及以下的小排量汽车免征汽车消费税,将对节能、环保也是一种激励相得益彰,是利国惠民的好政策大举措;国家税收也要平衡,一是从汽车产品产销增量上弥补一部分,二是提高对3.0升及以上在排量轿车的汽车消费税征收比例,也会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的推进,一举三得。

这个改革力度可能大了一点,只要方向对头,应当有信心坚定推进实施。

5,完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配套政策。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在大力推进的过程中,建议国家从多方面给予扶持。

一是尽快制定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方向和发展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联合攻关,快速提升技术水平,缩小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二是重点支持核心技术(如锂动力电池)的产业化,各部门支持资金(包括科技基金补贴、免息贷款和贴息等方面)的整合,主要用于中试能力、试验认证能力等方面的建设;三是协同制定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相关标准和技术法规,尽快形成整车和零部件、试验认证、安全检验、充电设施等一系列标准体系;在充电站、充电器等社会化、系统化的基础建设和投入方面,制定统一标准或产业导向政策,集中资源、形成合力,力戒一哄而上、重复投资和建设。

财政部下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只涉及13个大中城市的公交、出租、市政、邮政等领域,应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进展,选择适当时机扩大到普通消费者。

此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采购的各类车辆,应严格实施公开招标管理制度,择优中标,杜绝营私舞弊的不正之风。

6,加大对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兼并重组及海外并购的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部门在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中加强协调工作,在融资、研发支持、财政补贴、重组做强做大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强对企业海外并购重组过程中的协调,以免发生内部恶性竞争。

7,加大向关键零部件实现自主化的政策扶持。

建立汽车企业战略联盟,这是培育零部件企业坚定自主研发实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中国内资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的现状,给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发展的控制力产生困扰,如果自主品牌不能及时的掌握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跨国汽车企业集团将会直接投资并控制核心技术,对中国汽车产业安全会构成极大威胁。

建议在实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制定“十二五”汽车发展规划时,应明确关键汽车零部件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化的目标和扶持政策举措;国家和地方用于支持汽车产品自主创新的各类资金,也应加大向关键汽车零部件实现自主化的扶持政策倾斜。

8,积极推动汽车“三包”制度的出台与实施。

通过推动汽车“三包”制度的出台与实施,可以进一步推动汽车工业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完善对汽车消费者的保护,改善汽车消费市场的消费环境。

及时出台治理汽车室内污染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有针对性地采取技术措施改进汽车、零部件、原材料等生产工艺,减少汽车室内污染,加强对汽车消费者的保护。

9,制定支持汽车工业走向海外的战略与政策。

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在海外建立生产企业对汽车工业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政府应当系统的研究、制定战略与相关政策,支持汽车企业走向海外。

目前,尤其要注意国际汽车市场上的保护主义倾向,通过政府力量为汽车企业走向海外创造条件。

自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出现迅速增长后,出口秩序混乱问题一直存在,政府虽然对此予以了关注,但效果不明显。

政府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出口资质门槛,规范、协调境外企业竞争秩序,强化境外营销网络建设的标准,支持重点汽车企业出口。

政府应当针对汽车产品出口,相应提高服务能力。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自主汽车发展越来越成为焦点,针对自主汽车如何突破、如何受到政策扶植以及如何调动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此,车企本身首先要靠自己的“内力”,打造品质战略,做独具国人传统风格的汽车,打造软实力,扩展市场领域,强化售后服务的质量,最主要的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建立具有高新技术装备的科研阵地(技术中心)和高素质科技人才的研发队伍,是形成规模、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而对于政府这个“外力”,首先政府要加强对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扶持力度,强化政府对自主品牌产品的采购力度,同时要改革汽车消费税,紧跟时代步伐,完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配套政策,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兼并重组及海外并购的扶持力度,加大向关键零部件实现自主化的政策扶持。

只有通过“内力”与“外力”的相互配合,各自发力,自主汽车品牌才会乘风破浪会有时。

5.参考文献

《看懂中国经济的第一本书》江凌峰汪文生2012.02

《超越中国制造》高丽华2008.6

《2012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12

《20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12.07.01

《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徐超2012.11.

《自主如何发挥正能量练内功是关键》凌然搜狐汽车2012.11.

《国企懒民企难中国为何没有国际性车企》章宁汽车之家2012.11.

《失去自主品牌将成中国汽车业发展的隐痛》程远中国经济网2012.10.

《自主车企做强中国汽车工业的要诀是靠自己》陈楚青年参考2012.10.

《世界汽车产业格局生变跨国车企转战中国》孙金凤北京晨报2012.10

 

敢问路在何方——

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

 

学校: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

经济学11-1班

姓名:

曹慧鹏

学号:

1110080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