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6615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玉函山房辑佚书.docx

玉函山房辑佚书

玉函山房辑佚书

玉函山房辑佚书·归藏【清】马国翰辑

●马序《归藏》一卷,残阙。

《周礼·春官·太卜》: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

“《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杜子春曰:

“《连山》,宓牺;《归藏》,黄帝”,贾公彦疏引郑志答赵商云:

“非无明文,改之无据,且从子春。

”近师皆以为夏殷也。

《礼记·礼运》:

“孔子曰:

‘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我得坤乾焉。

’”郑注云:

“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汉书·艺文志》不著录,晋《中经簿》始有之,阮孝绪《七録》云:

“《归藏》杂卜筮之书杂事。

”《隋书·经籍志》有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唐书·艺文志》卷同,宋《中兴书目》载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诸家论说多以后出,疑其伪作,郑樵《通志略》云:

“言占筮事,其辞质,其义古,后学以其不文,则疑而弃之,独不知后之人能为此文乎?

”杨慎亦云:

“《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未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今玩其遗爻,如“瞿:

有瞿有觚,宵粱为酒,尊于两壶。

两羭饮之,三日然后稣。

士有泽,我取其鱼”、“良人得其玉,君子得其粟”、“有凫鸳鸯,有雁鹔鷞”之类,皆用韵语,奇古可诵,与《左氏传》所载诸繇辞相类,《焦氏易林》源出于此,虽“毕日”、“奔月”颇涉荒怪,然“龙战于野”、“载鬼一车”大《易》以之取象,亦无所嫌也,但殷《易》而载“武王枚占”、“穆王筮卦”,盖周太卜掌其法者推记占验之事,附入篇中,其文非汉以后人所能作为也。

今并宋时三篇亦佚,朱太史《经义考》搜辑甚详,据以为本,间有遗漏,为补缀之,并附诸家论说为一卷,以此与世传《三坟书》所谓《气坟归藏》者互较参观,其真赝可以立辨矣。

历城马国翰竹吾甫。

●《归藏》

○《归藏·初经》朱震《汉上易》曰:

“《归藏》之易,其《初经》者,庖牺氏之本旨也。

初乾干宝《周礼注》、朱震《易丛说》其争言。

李过《西溪易说》、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

初坤干宝《周礼注》,朱震曰坤。

荣荦之华。

《西溪易说》、《周易启蒙翼传》,朱氏《经义考》引作“荣荣”。

初狠干宝、朱震引并作艮,李过《西溪易说》、黄宗炎《周易象辞》皆引作狠,黄云:

“艮为狠,艮有反见之象,无言笑,面目可徵,故取其刚狠之义与?

”徼徼鸣狐。

《西溪易说》、《启蒙翼传》。

初兑干宝《周礼注》、朱震《易丛说》其言语敦。

《西溪易说》、《启蒙翼传》)

初荦干宝《周礼注》、朱震曰坎,李过曰:

“谓坎为荦,荦者劳也,以为万物劳乎坎也。

”黄宗炎曰:

“坎为劳卦,故从劳谐声而省。

物莫劳于牛,故从牛。

”为庆身不动。

《西溪易说》、《启蒙翼传》。

初离干宝《周礼注》、朱震《易丛说》。

离监监。

《西溪易说》、《启蒙翼传》

初釐干宝《周礼注》,朱震曰震,李过曰:

“为震为釐,釐者理也,以帝出乎震,万物所始条理也。

”黄宗炎曰:

“震为釐,离当为釐,于震则不近,岂以雷釐地而出以作声与?

”燂若雷之声。

《西溪易说》、《启蒙翼传》

初巽干宝《周礼注》、朱震《易丛说》有鸟将至而垂翼。

《西溪易说》、《启蒙翼传》

卦皆六画《易丛说》。

王应麟《汉艺文志考》卷一

朱元昇《三易备考》曰:

“《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万物莫不藏于其中。

《说卦》曰:

‘坤以藏之’,盖造化发育之真机,常于此藏焉。

然而一元有一元之造化,癸亥甲子之交为之藏;一岁有一岁之造化,冬夏二至之交为之藏;一日有一日之造化,夜半日中之交为之藏。

是又《归藏易》无所往而不用其藏也。

六十四卦藏者十有六,用者四十有八。

乾为六十四卦之父,坤为六十四卦之母,坤统藏卦,乾统用卦,坤、乾所以首六十四卦也。

有藏者斯有用者,纯坤又所以首纯乾。

徐善《四易》曰:

“《归藏》卦序:

坤、震、坎、艮、兑、离、巽、乾,盖震下一阳生于纯坤,之后进坎而中,进艮而上,乃交于中五而得兑之二阳,然一阴犹在上也。

至离而中阳进上,至巽而初阳进中,于是纯乾体成,此阳气渐长之序也。

反而推之,巽下一阴生于纯乾,之后进离而中,进兑而上,乃交于中五而得艮之二阴,然一阳犹在上也。

至坎而中阴进上,至震而初阴进中,于是纯坤体成,此阴气渐长而阳气归藏之序也。

‘归藏’之名义殆本诸此,其数则自下而上者,始八终二,由于阳气之生自无而有,其理为‘知来之逆’也。

自下而上者,始二终八,由于阳气之归,自有而无,其理为‘数往者顺’也。

圣人命《归藏》之名,盖告人以反本复始之道焉。

”六十四卦依李过《西溪易说》所载,自乾至马徒凡六十卦,其四卦阙者补之。

坤《西溪易说》引阙四卦,贾公彦《礼记疏》:

“此《归藏易》以坤为首”,据《初经》补

乾《西溪易说》,下并同

小毒畜《西溪》曰:

“小畜为小毒畜。

”黄宗炎曰:

“大畜、小畜为大毒畜、小毒畜,毒取亭毒之义。

同人

大有

大过

小过

林祸《西溪》曰:

“临为林祸。

称黄宗炎曰:

“升为称,地之生木,土厚者茂,瘠者瘁,言木与土相称也。

仆黄宗炎曰:

“剥为仆。

母亡黄宗炎曰:

“无妄为母亡,母即无,亡即妄,非有他也。

大毒畜《西溪》曰:

“大畜为大毒畜。

瞿黄宗炎曰:

“瞿当属观。

”案:

《西溪》引已有观,朱太史彝尊《经义考》以反对为义,谓瞿在散家人之前,则睽也。

散家人黄宗炎曰:

“家人为散家人,则义不可考。

奂黄宗炎曰:

“涣为奂,古字或加偏旁或不加偏旁,因而互易也。

荔黄宗炎曰:

“解为荔,荔亦有聚散之义。

员黄宗炎曰:

“损为员。

諴黄宗炎曰:

“咸为諴。

”朱太史曰:

“以损为员,而諴次之,则諴为益也。

钦黄宗炎曰:

“钦当属旅。

”朱太史曰:

“钦在恒之前,则咸也。

夜黄宗炎曰:

“规当属节,夜当属明夷。

”案:

《西溪》引已有节、明夷,朱太史曰:

“规、夜二名不审当何卦,非夬、姤则噬嗑、贲也。

”案:

古者书契取诸夬,于规义近;夜有姤遇取女义,疑规当属夬,夜当属姤也。

兼黄宗炎曰:

“谦为兼。

分黄宗炎曰:

“分当属睽。

”朱太史曰:

“以谦作兼,而分次之,则分为豫也。

归妹

明夷

岑霁黄宗炎曰:

“岑霁当属贲。

”朱太史曰:

“岑霁在未济前,则既济也。

未济

◎(上彖下辶)黄宗炎曰:

“遯为◎,形义本通,无有异义。

蜀黄宗炎曰:

“蛊为蜀,蜀亦虫也。

马徒朱太史曰:

“以蛊为蜀,而马徒次之,则马徒为随也。

已上六十卦并《西溪易说》引,奭一卦据《初经》补。

荧惑

耆老

大明(罗苹《路史注》云:

“《归藏·初经》卦皆六位,其卦有明夷、荧惑、耆老、大明之类,昔启筮明夷、鲧治水枚占大明、桀筮荧惑、武王伐商枚占耆老是也。

”案:

《西溪》引明夷即明夷,乾下应有奭卦,已据干宝、朱震所引《初经》补之,合荧惑、耆老、大明,恰符六十四卦之数,依黄、朱二家所释,惟阙噬嗑、贲、中孚,未知所属,补附于此。

朱元昇《三易备考》曰:

“《归藏易》以六甲配六十四卦,所藏者五行之气也,所用者五行之家也。

又曰:

“《归藏易》首坤尾剥。

又曰:

“《归藏》二篇,自甲子至癸巳为先甲,自甲午至癸亥为后甲,其策万有八百。

”○十二辟卦

子复,丑临,寅泰,卯大壮,辰夬,巳乾,午姤,未遯朱太史曰:

“《归藏》本文作◎(上彖下辶)”申否,酉观,戌剥朱太史曰:

“《归藏》本文作仆。

”亥坤徐善《四易》。

徐善曰:

“此《归藏》十二辟卦,所谓商易也。

辟者,君也。

其法:

先置一六画坤卦,以六阳爻次第变之,即成复、临、泰、大壮、夬五辟卦;次置一六画乾卦,以六阴爻次第变之,即成姤、遯、否、观、剥五辟卦,十辟见而纲领定矣。

又置一六画坤卦,以复辟变之,成六卦之一阳;以临辟变之,成十五卦之二阳;以泰辟变之,成二十卦之三阳;以大壮辟变之,成十五卦之四阳,以夬辟变之,成六卦之五阳。

更进为纯乾,而六十四卦之序已定矣。

徐而察之,乾之六位已为遞变之新爻,而坤之六位犹为未变之旧画,即卦中阳爻已变而阴爻犹故也。

于是复置新成之乾卦,以姤辟变之,成六卦之一阴;以遯辟变之,成十五卦之二阴;以否辟变之,成二十卦之三阴;以观辟变之,成十五卦之四阴;以剥辟变之,成六卦之五阴,更进为纯坤之六位已更新矣。

卒之非有两营也,止此六十四虚位,顺而求之,由坤七变,得阳爻一百九十二,而纯坤之体见。

逆而遡之,由乾七变得阴爻一百九十一,而纯坤之体见。

一反一覆,而三百八十四爻之易全矣。

归藏·齐母经“齐母”不知何义。

按《归藏》以坤为首,坤者,物之母也。

郭璞《山海经注》又引有《郑母经》,疑十二辟卦以十二分野配之,未审是否。

瞿:

有瞿有觚,宵粱为酒,尊于两壶,两羭饮之,三日然后苏。

士有泽,我取其鱼。

《尔雅·释兽·羊属》郭璞注引《归藏》“两壶两羭”,邢昺疏:

“此《归藏·齐母经》‘瞿有’之文也。

案彼文”云云,考《西溪易说》引《归藏》卦名有“瞿”,此即瞿卦爻辞也,邢昺谓“瞿有”之文恐非。

○归藏·郑母经

明夷曰:

昔夏后启筮:

乘飞龙而登于天,而枚占于皋陶,陶曰:

“吉。

”郭璞《山海经注》引《归藏·郑母经》曰:

“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吉。

”案:

张华《博物志》卷九《杂说上》引多“明夷曰昔”及“而枚占于皋陶陶曰”十二字,“御”作“乘”,“龙”下有“而”字。

《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九引《归藏》曰:

“昔夏后启上成龙飞以登于天,睪陶占之曰吉”,文虽小异,要为此节遗文也,兹据补。

昔夏启筮徙九鼎,启果徙之。

《博物志》卷九《杂说上》引此与前为一节,下更有四节,盖一篇之文,故次于此。

昔舜筮登天为神,枚占有黄、龙神曰:

“不吉。

”同上

武王伐纣,枚占耆老,耆老曰:

“吉。

”同上

昔鲧筮注洪水而枚占大明曰:

“不吉。

有初无后。

”同上

昔者桀筮伐唐而枚占荧惑曰:

“不吉。

不利出征,惟利安处,彼为狸,我为鼠,勿用作事,恐伤其父。

”《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归藏》云:

“昔桀筮伐唐而枚占荧惑曰:

‘不吉。

不利出征,惟利安处,彼为狸为鼠”,脱“为我”二字。

又卷九百一十二引云:

“昔者桀筮伐唐而枚占荧惑曰:

‘不吉。

彼为狸,我为鼠,勿用作事,恐伤其父。

’”王氏《汉艺文志考》顺为一节,今依录之。

《博物志》引云:

“桀筮伐唐而枚占荧惑曰:

‘不吉’”,不及爻辞,彼盖约文言之尔。

昔者羿善射,毕十日,果毕之。

郭璞《山海经注》引《归藏·郑母经》。

《尚书·五子之歌》正义、《春秋左传·襄四年》义并引《归藏》“羿跸”。

遗爻附案:

徐善《四易》谓《归藏》三百八十四爻,是每卦六爻,与《周易》同爻,当属经,传注所引只有《齐母》、《郑母》,其可考者已分属于二篇,其但引卦名与卦名并不详者,未敢强属,故附经后,题“遗爻”以别之。

坤开筮帝尧降二女为舜妃。

《周礼·春官·太卜》贾公彦疏

屯屯膏。

《西溪易说》云:

“今以《周易》质之《归藏》,不特卦名用商,卦辞亦用商,如屯之‘屯膏’,师之‘帅师’,渐之‘取女’,归妹之‘承筐’,皆用商《易》旧文。

师帅师。

《西溪易说》

小毒畜其丈夫。

朱震《汉上易传·丛说》引《归藏·小畜》。

鼎鼎有黄耳,利取鳣鲤。

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十九

仆良人得其玉,小人得其粟。

《太平御览》卷八百四十引作“剥”。

马骕《绎史》卷十四引作“君子得其粟”。

节殷王其国,常毋若谷。

《周礼·春官·太卜》贾公彦疏引《归藏》云“见节卦。

”罗苹《路史注》引作“常毋谷月。

归妹承筐。

《西溪易说》

渐取女。

同上

明夷垂其翼。

同上

已上爻辞有卦名可考者依《西溪易说》所次卦序次之,至所引《初乾》“其争言”、《初坤》“荣荦之华”、《初艮》“徼徼鸣狐”、《初兑》“其言语敦”、《初荦》“为庆身不动”、《初离》“离监监”、《初釐》“燂若雷之声”、《初巽》“有鸟将至而垂翼”,虽皆有卦名而皆系“初”字,故入《初经》,不复录此,其无卦名可考者列后。

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

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徐坚《初学记》卷一,《文选》卷二十谢元晖《新亭渚别范零陵诗》李善注。

虽有丰隆茎:

得云气而结核。

《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

乾者,积石风穴之琴。

《北堂书钞》

有凫鸳鸯,有雁鹔鷞。

《艺文类聚》卷九十二,《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五,《汉志考》卷一

有人将来,遗我货贝。

以至则彻,以求则得。

有喜将至。

《艺文类聚》卷八十四,《太平御览》卷八十七

君子戒车,小人戒徒。

《文选》卷二十研延年《秋胡妻诗》注,王应麟《玉海》卷三十五

有人将来,遗我钱财,自夜望之。

《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五。

○归藏·本蓍篇

蓍二千岁而三百茎,其本以老,故知吉凶。

张华《博物志》。

蓍末大于本为上吉,蒿末大于本,次吉,荆末大于本次吉,箭末大于本次吉,竹末大于本次吉。

蓍一五神,蒿二四神,荆二三神,箭四二神,竹五一神。

筮五犯皆藏,五筮之,神皆聚焉。

《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七引《归藏》,按《博物志》云:

“蓍末大于本上吉,次蒿,次荆,皆如是”,盖约文言之。

朱太史《经义考》云:

“当属《本蓍篇》中语”,兹并据以采补。

筮必沐浴斋戒食香,每日望浴蓍,必五浴之。

浴龟亦然。

《博物志》卷九。

○归藏·启筮篇

瞻彼上天,一明一晦。

有夫羲和之子,出于阳谷。

郭璞《山海经注》引《归藏·启筮》。

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郭璞《山海经注》、罗苹《路史注》并引《归藏·启筮》。

丽山之子,青羽人面马身。

郭璞《山海经注》引《归藏·启筮》,罗苹《路史注》引首句云:

“丽山之子鼓”。

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

郭璞《山海经注》引《归藏·启筮》。

金水之子,其名曰羽蒙,乃占之曰:

“羽民是生百鸟。

”《文选》卷十三祢正平《鹦鹉赋》注引作《归藏·殷筮》,《太平御览》卷九百十四作《启筮》,引多“乃之羽民”四字。

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

郭璞《山海经注》引《归藏·启筮》。

鲧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熊。

同上。

大副之吴刀,是用生禹。

《初学记》卷二十二。

昔彼《九冥》,是与帝《辨》同宫之序,是为《九歌》。

郭璞《山海经注》引《归藏·启筮》。

不得窃《辨》与《九歌》以国于下。

同上。

昔者夏后启享神于晋之虚,作为璿台,于水之阳。

《文选》卷四十六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归藏·启筮》,又卷一百七十七引作“晋之灵台”,无“昔者”及“于水之阳”。

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

“不吉。

”《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初学记》卷二十二引至“钧台”。

○逸文凡传纪所引无篇名可考者,皆附于下。

乾为天、为君、为父、为大赤、为辟、为卿、为马、为禾、为血卦。

朱震《易丛说》、罗苹《路史注》。

苍帝起,青云扶日,赤帝起,黄云扶月。

东君、云中。

司马贞《史记索隐》云:

“东君、云中,见《归藏易》。

昔女娲筮张云幕,枚占之曰:

“吉。

昭昭九州,日月代极。

平均土地,和合四国。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汉艺文志考》卷一。

昔黄帝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曰:

“果哉而有咎。

”《太平御览》卷七十九,《汉艺文志考》引云:

“黄帝将战,筮于巫咸”,罗苹《路史注》引云:

“昔黄神与炎帝战于涿鹿”。

蚩尤伐空桑,帝所居也。

罗苹《路史注》。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邱,作《棡鼓之曲》十章:

一曰《雷震惊》,二曰《猛虎骇》,三曰《鸷鸟击》,四曰《龙媒蹀》,五曰《灵夔吼》,六曰《雕鹗争》,七曰《壮士奋》,八曰《熊罴哮》,九曰《石盪崖》,十曰《波盪壑》。

《初学记》卷九引“蚩尤”至“青邱”,冯惟纳《诗记》引有《棡鼓之曲》以下。

昔常娥以不死之药犇月。

《文选》卷十三谢希逸《月赋》注,《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四,《汉艺文志考》引作“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昔者河伯筮与洛战而枚占,昆吾占之不吉。

《初学记》卷二十。

穆王猎于戈之野。

《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一引《尚书归藏》,“尚书”二字误。

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强。

《庄子释文》,《汉艺文志考》卷一。

昔穆天子筮西出于正,不吉,曰:

“龙降于天,而道里修远。

飞而冲天,苍苍其羽。

”《太平御览》卷八十五。

●附诸家论说

《礼记》:

孔子曰:

“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山海经》曰:

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

《周礼·太卜》: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

杜子春曰:

《归藏》,黄帝。

桓谭曰:

《归藏》四千三百言。

又曰:

《归藏》藏于太卜。

郑康成曰:

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

淳于俊曰:

《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中也。

阮孝绪曰:

《归藏》载卜筮之书杂事。

刘勰曰:

《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常娥奔月。

《隋书》:

《归藏》已亡,按晋《中经》有之,惟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

孔颖达曰:

《归藏》起于黄帝。

又曰:

圣人因时随宜,不必皆相因,故《归藏》名卦之次亦多异。

又曰:

孔子曰:

“吾得坤乾焉”,殷《易》以坤为首,故先坤后乾。

贾公彦曰:

此《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

又曰:

殷以十二月为正,地统,故以坤为首。

元稹曰:

穆姜遇艮,足徵史之文,尼父得坤,亦用《归藏》之首。

李石曰:

按《乾凿度》曰垂皇策者盖伏羲,用蓍卦已重矣。

然而世质民淳,法惟用七八,六十四卦皆不动,若乾止于乾,坤止于坤,不能变也。

夏商因之,皆以七八为占,《连山》、《归藏》是已。

后世浇薄,始用九六为占,不如是不足以应天下之变。

刘敞曰:

坤者,万物所归,商以坤为首,《礼运》“吾得坤乾焉”,此《归藏》之易。

邢昺曰:

《归藏》者,成汤之所作,是三《易》之一也。

欧阳修曰:

周之末世,夏商之《易》已亡,汉初虽有《归藏》已非古经,今书三篇莫可究矣。

邵子曰:

商以建丑之月为正月,谓之地统,《易》曰《归藏》,以坤为首,坤者,地也。

方愨曰:

《归藏》首乎坤,各归其根,密藏其用,皆殷之所为,则合乎地之时焉,殷用地正,故其书名之。

黄裳曰:

微显者,易之知也。

故商曰《归藏》,《归藏》者,以其藏诸用而言之也。

王观国曰:

《礼记》孔子曰:

“吾得坤乾焉”,郑氏注:

“得商阴阳之书,其书存者有《归藏》。

”《尔雅·释羊属》有“牡羭”,郭璞注引《归藏》曰:

“两壶两羭”;《初学记·云部》引《归藏》曰:

“有白云出苍梧,入于大梁”,此可以见矣。

《中兴书目》:

《归藏》,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训释。

吴沆曰:

《周礼》:

“太卜掌三《易》,《连山》、《归藏》、《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此则《连山》、《归藏》之卦,自重于三皇之时,而《周易》乃重于文王之世。

吴仁杰曰:

《连山》、《归藏》以不变者占,其占不出于本卦;《周易》以不变者占,其占必通于两卦,《春秋传》之文可考也。

魏了翁曰:

《周易》三易之义,阖户谓之坤,即《归藏》终万物、始万物莫盛乎艮,即《连山》。

李纲曰:

《归藏》,商易也,以坤为首,故曰《归藏》。

孔子观商道于宋,得《坤乾》焉,盖《归藏》之书。

朱震曰:

《归藏》之书,其《初经》者,庖牺氏之本旨也。

又曰:

《周礼》三《易》经卦皆八,所谓经卦,则《初经》八卦也。

张行成曰:

商曰《归藏》,地《易》也。

《元包》义取之。

郑锷曰:

《归藏》以坤为首,商人之《易》。

其卦坤上坤下,故曰《归藏》,言如地道之包含,万物所归而藏也。

郑樵曰:

《连山》亡矣,《归藏》唐有司马膺注十三卷,今亦亡,隋有薛贞注十三卷,今所存者,《初经》、《齐母》、《本蓍》三篇,而已言占筮事,其辞质,其义古,后学以其不文则疑而弃之,往往《连山》所以亡者,且过于此矣,独不知后之人,能为此乎?

杨简曰:

孔子之时,《归藏》犹存,故曰“之宋得《坤乾》焉”。

罗泌曰:

黄帝正坤乾,分离坎,倚象衍数,以成一代之宜,谓土为祥,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

又曰:

《归藏》者,归藏氏之书也,商人因之。

又曰:

《归藏》用八。

罗苹曰:

《归藏》,黄帝《易》,而《坤·启筮》乃有“尧降二女以为舜妃”之语,《节》卦云:

“殷王其国常毋谷月”之类,其卦是也,其文非也,盖《归藏》之文,汤代之作。

林学蒙曰:

《易疏》论《连山》、《归藏》一以为伏羲、黄帝之书,一以为夏商之《易》,未知孰是。

蒋君实曰:

商之序《易》,以坤为首,其尚质,尚白之制,皆自此出也。

李过曰:

《易钞》云:

“天尊地卑,乾坤之定位也,商《易》首坤,是地尊乎天也。

”商《易》所以不传,不知商人建丑,以十二月为岁首,取丑未之冲为地统,坤为地,商用地统,只得首坤。

王应麟曰:

《越绝外传》范子曰:

“道生气,气生阴,阴生阳”,愚谓先阴后阳,即《归藏》先坤之意,阖而闢,静而动。

马端临曰:

《连山》、《归藏》乃夏商之《易》,本在《周易》之前,然《归藏》《汉志》无之,《连山》《隋志》无之,盖二书至晋、隋间始出,而《连山》出于刘炫伪作,此史明言之,度《归藏》之为书,亦此类尔。

葛寅炎曰:

《归藏》,黄帝中天易也。

家铉翁曰:

《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

朱元昇曰:

《归藏》虽自黄帝作,实循伏羲之序卦,《汉·律历志》曰:

“伏羲画八卦,由数而起,至黄帝而大备”,是知伏羲《易》与黄帝《易》一以贯之者也。

又曰:

《周礼·太卜》:

“掌三《易》之法”、“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初未尝以《周易》废《归藏》也。

鲁襄公九年,穆姜为筮而遇艮之八,杜预释之曰:

“是杂用《连山》、《归藏》、《周易》也”,以此见春秋之时《归藏》尚无恙也。

又曰:

《归藏》取则《河图》者也。

《河图》藏十不具,是以《归藏》去十不用。

吴瀓曰:

《归藏》,商之《易》。

又曰:

夏商二《易》,盖因羲皇所画之卦而用之,以占筮,卦序与先天自然之序不同,故《连山》首艮,《归藏》首坤。

吴莱曰:

《归藏》三卷,晋薛贞注,今或杂见他书,颇类焦赣《易林》,非古《易》也。

赵道一曰:

轩辕黄帝取伏羲卦象,法而用之,据神农所重六十四卦之义,帝乃作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重卦之义也。

帝一号“归藏氏”,乃名所制曰《归藏》书,此《易》之始也。

朱隐老曰:

《归藏》,黄帝之《易》也,以坤为首,而凡建丑者宗之,不特殷人为然也。

朱升曰:

《归藏》首坤,静动之首也。

丁易东曰:

夏曰《连山》,商曰《归藏》,虽首艮、首坤之不同,然皆止以下卦为贞,上卦为悔,故箕子《洪笵》但云占用二耳。

何乔新曰:

隋《经籍志》有《归藏》十三卷,出于刘光伯所上,意甚浅陋,书虽不传,《易》所谓坤以藏之,即《归藏》之遗意也。

何孟春曰:

殷《易》先坤后乾,有静斯动,阴阳之定理也。

杨慎曰:

《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不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

胡应麟曰:

《七略》无《归藏》,《中经簿》始有此书,《隋志》因之称此书“惟载卜筮,不类圣人之旨”,盖唐世固疑其伪矣。

郑元锡曰:

《归藏》首坤,藏而后发,孔子曰:

“吾欲观商道,得坤乾焉”,盖善之也,然于《易》褊矣。

沈懋孝曰:

商《易》首坤以藏敛,而发动直之机。

郝敬曰:

《归藏》坤卦,坤为地,百昌归土曰《归藏》。

焦竑曰:

《归藏》坤也,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

董斯张曰:

《归藏易》今亡,惟存六十四卦名而又阙其四,与《周易》不同。

孙奇逢曰:

《归藏》首坤,坤以藏之,天下事不竭于发而竭于藏,退藏不密生趣,所以日枯也,故藏者养也,坤元所以资生也。

徐善曰:

《归藏》之亡久矣,有求之《古三坟》及司马膺、薛贞之书者,失之讹;有即指归魂、纳甲之书为《归藏》者,失之陋;有谬解乾君坤藏之语而谓方图即《归藏》者,失之附会;若卫氏之操笔妄拟则失之肆矣。

朱彝尊曰:

按《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其见于传注所引者,辞皆古奥。

而孔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