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6642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

(2)随道德准则的不同而不同。

还有综合性和动态性等。

4.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A人类群体健康生存的需要:

基本需要。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环境质量与这一需要之间客观地存在着一种满足关系,称之为环境质量的生存价值,其满足程度可用来衡量这种价值的大小。

B.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的需要:

经济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是客观存在的。

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称为环境质量的发展价值。

C.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对环境质量的需要:

深层次需要。

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需要一定的环境质量条件,称为环境质量的生态价值。

D.人类意识、观念进步对环境质量的需要:

最高层次的需要,称为文化价值。

5.如何理解环境质量的价值

A环境质量的发展价值:

环境质量给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活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

环境质量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活动施加了不可忽略的约束;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对环境质量的作用

B环境质量的生态价值

(1)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2)生态系统对环境质量的作用

C环境质量的生存价值

(1)环境与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人类社会在利用自然发展自身的同时又在改造自然.环境一方面支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同时又在改变着人类

(2)环境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6.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分类分为几类:

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预断评价或环境影响评价后评价

7.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五类三级”:

五类指: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三级”是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部)标准三级。

8.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

(1)保障人群的身体健康,使人群不因环境质量的变化而受到损害;

(2)保障自然生态系统不受破坏;

(3)与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

(4)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关键是合理性原则,即指评价者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依据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对环境质量的价值能够作出衡量.

9.环境评价的方法类型

指数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模型预测法经济分析法运筹学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10.指数法环境评价的主要环节

(1)收集、整理环境数据和资料

(2)确定要评价的环境要素及其评价因子(3)评价标准选择

(4)评价指数的选用和综合(5)环境质量分级

加:

环境质量评价的工作内容包括:

环境质量(客体)的识别;

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主体)需要的分析;

人类社会行为。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1.污染源:

指能够产生环境污染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2.环境背景值:

未受到人类活动污染的条件下,环境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水体、大气、土壤等在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稳定的基本化学组成,反映了原始自然面貌。

1.污染源分类按来源分:

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壤污染源、生物污染源和其他污染源;

按污染途径分:

直接污染源、转化污染源;

按污染源存在形态分:

点源、线源、面源。

2.污染源调查的原则、方法

原则:

1、明确目的性2、把握系统性3、重视联系性4、保持同一性

污染源调查方法1、区域污染源调查。

所用方法是社会调查,包括调查表、座谈、现场调查、访问、采样和测试。

(1)普查:

概略性调查。

选择重点调查对象。

(2)详查:

重点污染源是指污染物排放种类多(特别是含危险污染物)、排放量大、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的污染源。

占调查区域内总排放量的60%以上。

2、具体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其内容包括:

(1)排放方式、排放规律。

(2)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

(3)对主要污染物进行追踪分析。

(4)污染物流失原因的分析

3.污染物排放量有哪几种计算方法:

物料衡算、实测法、排放系数和类推法。

4.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比较

方法

搜集资料法

现场调查法

遥感法

特点

应用范围广,收效大,较节省人力、物力、时间

直接获取第一手材料,可弥补搜集资料法的不足

从整体上了解环境特点,对不易直接开展调查的地区更为有效

局限性

只能得到第二手材料,往往不够全面,还需补充

工作量大,耗时费力,受到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受资料判读和分析技术的制约,精度不高,不宜用于微观环境状况调查

5.特尔斐法的特点、结果处理与表达方法

特尔斐法的特点:

1.匿名性即参加者之间互相匿名,主办者采用匿名函询,征求专家意见或将不同意见反馈给专家征询进一步的意见。

2.轮回反馈征询意见,沟通情况3.咨询结果的统计性.对每一轮专家意见进行整理,取得统计结果,对于定性意见可通过数量化的途径进行处理.

结果处理和表达:

多年来特尔斐法的应用表明:

专家意见分布接近或符合正态分布,这是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的基础。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协调程度及其统计显著性专家积极性系数专家的权威程度表达:

1.方案排序2.专家意见集中程度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4.协调程度统计显著性5.专家积极性系数6.专家权威程度

6.环境模拟试验的类型、试验设计的要素、原则

类型:

按试验目的或试验内容:

比较性试验、关系性试验和创新性试验。

按试验空间或试验规模:

探索性试验、模拟性中试和生产性试验。

按试验时间或试验进程:

预备性试验、基本试验和示范性试验。

按试验因子数目的多少:

单因子试验和多因子试验等两种。

要素:

因子水平处理重复效应指标

目的针对性条件代表性差异唯一性结果重现性成本低耗性

7.排毒系数的物理意义:

Fi表示当污染物充分、长期作用于人体时能够引起出现毒作用反应(慢性中毒)的人数。

三、计算等标污染负荷法——书上例题及作业习题类型

第三章

简单地形:

据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

复杂地形:

据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1.大气污染监测评价的因子选择依据及类型

依据:

因评价区污染源构成和评价目的而异。

1大气污染源评价的结果2大气例行监测的结果

3生态和人群健康的环境效应。

4主要大气污染物(例行监测浓度较高以及对生态及人群健康已经有所影响的污染物。

评价因子包括4类:

尘(降尘、飘尘、悬浮微粒等)TSP、PM10、PM2.5

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

有害元素(氟、铅、汞、镉、砷等)、有机物(苯并[α]芘、总烃等)。

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的对象、方法

一、二级评价:

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的未建项目污染源。

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拟替代的污染源。

三级评价:

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3.加拿大大气质量指数的构成

特定污染物指数包括SO2、NO2、CO、氧化剂、颗粒物质和烟雾系数(COH)六个分指数。

城际大气质量指数又称“区域性大气质量指数”(Ireg),它是为评价市区周围的大气质量而设计的

工业排放量指数。

用于评价远离市中心的地区,特别是大工厂附近地区的大气质量。

4.PSI指数的方法思路

PSI选择了二氧化硫、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以及二氧化硫与颗粒物的乘积等6个参数。

PSI与六个参数的关系是分段线性函数。

已知各污染物浓度后可用内插法计算各污染物的分指数,然后选择各分指数中最大者作为PSI。

PSI是在全面比较六个因子之后,选择污染最重的分指数报告大气环境质量的,突出了单一因子的作用,使用方便,结果简明。

5.大气污染生物学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1.应用植物的可见症状进行评价2.根据植物的长势和生产量进行评价3.根据植物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评价4.根据植物叶片中污染物质的含量进行评价5.根据低等敏感植物的种群结构进行评价6.根据综合生态指标进行评价

6.Green指数

格林(1966年)提出以SO2和烟雾系数(COH)为评价参数,对SO2和烟雾系数建议用希望、警戒和极限三级水平的日平均数值(表3-6)作为假设标准,采用幂函数形式表达SO2和烟雾系数两个污染指数,并规定当SO2或烟雾系数达希望、警戒和极限水平时,污染指数分别为25、50和100。

格林把SO2和COH污染指数加以平均,得出大气污染综合指数:

7.评价等级及范围确定方法

(1)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计算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2)取P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

一级Pmax>

80%,且D10%>

5km。

二级其他。

三级Pmax<

10%或D10%<

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多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②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③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④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⑤对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⑥对公路、铁路等项目:

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评价范围的确定

1.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

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

D10%为边长的矩形;

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

2.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3.线源为主的项目(如城市道路),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7.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2)点源调查(3)面源调查(4)体源调查(5)线源调查

9.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1.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

●评价范围小于50km:

必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补充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评价范围大于50km:

必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必须调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2.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

距离超过50km,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需要补充观测。

3.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

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

距离超过50km,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10.如何设定预测情景预测内容

一般考虑五个方面的内容;

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

1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1)环境空气敏感区:

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

最大地面浓度点:

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2)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

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

(3)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4)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5)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范围及位置,并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6)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项目的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评价排放方案的优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提出解决方案。

(7)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

1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计算点的类型

步骤:

a)确定预测因子。

b)确定预测范围。

c)确定计算点。

d)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e)确定气象条件。

f)确定地形数据。

g)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h)选择预测模式。

i)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j)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计算点可分三类:

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1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如何考虑?

1.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2.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3.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三、计算:

教材及上课讲过的例题、作业题

第四章

包气带:

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带。

也称非饱和带,是大气水和地表水同地下水发生联系并进行水分交换的地带,它是岩土颗粒、水、空气三者同时存在的一个复杂系统。

1.尼梅罗指数的特点

两个明显的特点是兼顾考虑最高值(Ci/Lij)与平均值(Ci/Lij)和不同类的水用途对整个评价区域水体的影响。

2.Brown指数权值确定方法

对35种水质参数征求142位水质管理专家的意见,选取了11种重要水质参数。

即溶解氧、BOD5、混浊度、总固体、硝酸盐、磷酸盐、pH、温度、大肠杆菌、杀虫剂、有毒元素等,然后由专家进行不记名投票,确定每个参数的相对重要权系数。

WQI=∑Wi/Pi∑Wi=1式中:

WQI为水质指数,其数值在0-100之间;

Pi为第i个参数的质量,在0-100之间;

Wi为第i个参数的权重值,在0-1之间。

3.生物学评价方法有哪些?

(一)一般描述对比法

(二)指示生物法(三)生物指数法(四)生产力

4.地表水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确定方法

评价等级依据:

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污水水域的规模、

对水质的要求

评价范围确定方法:

已确定的评价范围,地下水与地表水类似。

与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相同或略小(特殊情况也可以略大)。

预测范围内布设适当的预测点,全面反映建设项目对该范围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预测点的数量和预测点的布设应根据受纳水体和建设项目的特点、评价等级以及当地的环保要求确定。

虽然在预测范围以外,但估计有可能受到影响的重要用水地点,也应设立预测点。

环境现状的调查范围,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

确定水环境调查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

5.评价因子筛选方法

一般考虑:

1.按等标排放量(或等标污染负荷)Pi值大小排序,但对那些毒害性大、持久性的污染物如重金属、苯并[a]芘等应慎重研究再决定取舍。

2.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或已无负荷容量的污染物。

3.已经超标或接近超标的污染物。

4.地方环保部门要求预测的敏感污染物。

6.各水质模型应用条件

(1)完全混合模型

①河流是稳态的,定常排污,指河床截面积、流速、流量及污染物的输入量不随时间变化。

②污染物在整个河段内均匀混合,即河段内各点污染物浓度相等。

完全混合段

③废水的污染物为持久性物质,不分解也不沉淀。

④河流无支流和其他排污口废水进入。

(2)零维模型适用:

①不考虑混合距离的重金属污染物、部分有毒物质等其他持久性污染物的下游浓度预测与允许纳污量的估算。

②有机物降解物质的降解项可忽略时,可采用零维模型。

③对于有机物降解性物质,当需要考虑降解时,可采用零维模型分段模拟,但计算精度和实用性较差,最好用一维模型求解。

此模型适用于较浅、较窄的河流。

(3)忽略弥散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型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②非持久性污染物③河流为恒定流动④废水连续稳定排放(4)BOD—DO模型条件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②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③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④河流为恒定流动⑤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5)二维水质模型1)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段混合过程段2)持久性污染物;

3)河流为恒定流动;

4)连续稳定排放;

5)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6)二维稳态混合累积流量模式

(1)弯曲河流、断面形状不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2)持久性污染物(3)河流为恒定流动(4)连续稳定排放(5)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要采取相应的衰减模式

7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在工程分析和影响预测基础上,以法规、标准为依据,解释拟建项目引起水环境变化的重大性,同时辩识敏感对象对污染物排放的反应;

对拟建项目的生产工艺、水污染防治与废水排放方案等提出意见。

提出避免、消除和减少水体影响的措施、对策建议;

最后做出评价结论。

8.判定水环境影响重大性大方法

(1)自净利用指数法

(2)对环境现状已超标的情况,可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

指数与现状的指数对比,听取专家意见,征求主管部门及公众意见来确定。

(3)拟建前后综合指数进行比较,根据专业判断、征求公众意见和主管部门意见确定变化的重大性。

注意超标参数对水域敏感对象的影响。

9.地下水评价等级判定方法

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

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

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

Ⅱ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以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大小等条件确定。

10地下水评价中建设项目如何分类的

Ⅰ类:

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Ⅱ类:

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Ⅲ类:

指同时具备I类和Ⅱ类建设项目

11.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1)Ⅰ类建设项目

a)源头控制措施。

主要包括提出实施清洁生产及各类废物循环利用的具体方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提出工艺、管道、设备、污水储存及处理构筑物应采取的控制措施,防止污染物的跑、冒、滴、漏,将污染物泄露的环境风险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

b)分区防治措施。

结合建设项目各生产设备、管廊或管线、贮存与运输装置、污染物贮存与处理装置、事故应急装置等的布局,根据可能进入地下水环境的各种有毒有害原辅材料、中间物料和产品的泄露量及其他各类污染物的性质、产生量和排放量,划分污染防治区,提出不同区域的地面防渗方案,给出具体的防渗标准要求,建立防渗设施的检漏系统。

c)地下水污染监控。

建立场地区地下水环境监控体系,包括建立地下水污染监控制度和环境管理体制、制定监测计划、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d)风险事故应急响应。

制定地下水风险事故应急响应预案,明确风险事故状态下应采取的封闭、截流等措施,提出防止受污染的地下水扩散和受污染的地下水进行治理的具体方案。

(2)Ⅱ类建设项目

a)以均衡开采为原则,提出防止地下水资源超量开采的具体措施,以及控制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水位变化诱发的湿地退化、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面裂缝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产生的具体措施。

b)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并根据项目建设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

c)针对建设项目可能引发的其他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提出应对预案。

(3).环境管理对策

提出合理、可行、操作性强的防治地下水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环境监测方案、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等制度

三、计算分级评价法、W值分级评价法、加拿大水质指数、Nemerow指数、书上习题的类型。

完全混合、零维、一维、S-P,K1估算

第五章

1.土壤环境容量:

一般将土壤在环境质量标准的约束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2.土壤背景值:

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

1.评价原则、评价等级及范围确定方法

评价原则1、整体性原则2、相关性原则3、主导性原则4、动态性原则5、随机性原则

评价等级划分:

1.项目占地面积、地形条件和土壤类型,可能会被破坏的植被种类、面积以及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程度;

2.侵入土壤的污染物的主要种类、数量,对土壤和植物的毒性及其在土壤中降解的难易程度,以及受影响的土壤面积;

3.土壤能容纳侵入的各种污染物的能力,以及现有的环境容量;

4.项目所在地的土壤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评价范围:

1.项目建设可能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