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239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详解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

2019年5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省理科综合模拟试卷

(一)

1.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于猪的成熟红细胞,鸡的成熟红细胞更适合作为提取纯净细胞膜的实验材料

B.洋葱表皮细胞在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变小

C.细胞膜被破坏后,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处理,就能将匀浆中的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D.利用大肠杆菌作为模式生物研究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答案】C

【分析】

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易用离心分离法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

【详解】鸡成熟红细胞含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存在核膜和细胞器膜的干扰,不适合用于制备纯净的细胞膜,A错误;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其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吸水能力逐渐增强,B错误;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处理,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C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核膜,无细胞器膜,只有细胞膜,无生物膜系统,D错误。

故选C。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释放出能量

B.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在线粒体基质中彻底分解成CO2和[H]

C.真核细胞中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原核细胞中的一定不遵循

D.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是指减少了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答案】B

【分析】

酶促反应的原理: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酶自身在化学反应前后不会发生改变。

【详解】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A错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产生少量的ATP,产生大量的[H],B正确;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是有性生殖、核基因的遗传,原核生物没有有性生殖方式,其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基因、病毒的基因的遗传也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错误;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是指减少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的能量,D错误。

故选B。

3.研究发现,随着细胞的老化,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Lon蛋白酶的含量会下降,该发现有助于开发延缓细胞衰老过程的新药物。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衰老受基因的控制,不利于个体的发育

B.老年人体内都是衰老的细胞,Lon蛋白酶含量下降

C.口服Lon蛋白酶可以延缓衰老

D.Lon蛋白酶在核糖体上合成时的直接模板是mRNA

【答案】D

【分析】

细胞衰老是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功能减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

衰老是生界的普遍规律,细胞作为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也在不断地新生和衰老死亡。

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增殖、分化、衰老、死亡等几个阶段。

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详解】细胞衰老受基因控制,有利于个体生长发育,A错误;由题意知,细胞衰老Lon蛋白酶含量下降,细胞衰老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老年人体内不都是衰老的细胞,B错误;Lon蛋白酶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口服易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分解,C错误;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合成的直接模板是mRNA,D正确。

故选D。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白化病的出现,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突变和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D.用来生产青霉素菌种的选育原理和抗虫棉的育种原理相同

【答案】A

【分析】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间接控制;一种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直接控制。

【详解】白化病患者的白化症状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而引起的,这一事实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正确;突变和重组只是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青霉素高产菌株是通过诱变育种获得的,其原理是基因突变,转基因抗虫棉的育种的根本原理都是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A。

5.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乙表示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

B.a~b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

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较好

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

【答案】D

【分析】

S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

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

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详解】由图可知曲线乙数量是先增加,然后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而下降,符合“S”型曲线的特点,为逻辑斯谛增长,A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处于波动状态的生物的种群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只不过变化幅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在发生变化,B错误;a点时甲、乙、丙三个种群的种群数量都较大,防止害虫应选择种群数量较少时,C错误;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曲线丙的K值增大,种群数量增多,曲线乙的K值变化不大,种群数量维持波动,曲线甲的K值下降,种群数量减少,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6.某植物的花色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决定,具体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B、D相对于a、b、d为完全显性,且只要存在D基因,植株的花色都是紫色。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理论上该种植物中白花植株和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有6种和20种

B.红花植株与其他花色植株杂交的子代都可能出现红花

C.只有紫花植株自交才有可能使后代同时出现3种花色

D.若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的子代中红花植株占1/4,则亲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dd

【答案】C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示为花中相关色素的合成途径,基因a能控制酶1的合成,酶1能将白色前体物合成红色素;基因B能控制酶2合成,酶2能将红色素合成紫色素;基因D能控制酶3的合成,酶3能将白色前体物合成紫色素,只要存在D基因,植株的花色都是紫色,因此紫花的基因型为aaB_dd或____D_,白花的基因型为A___dd,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dd。

【详解】白花的基因型为A___dd,共有2×3×1=6种,紫花的基因型为aaB_dd的有1×2×1=2种,基因型为____D_的有3×3×2=18种,共有20种,A正确;红花的基因型aabbdd与紫花的基因型aaBadd杂交出现红花,红花的基因型aabbdd与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dd杂交也出现红花,B正确;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dd,自交出现A___dd白花、aaB_dd紫花和aabbdd红花3种花色,C错误;亲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dd与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dd杂交,红花植株占1/2×1/2×1=1/4,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题图,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能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不同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能运用逐对分析法答题。

7.下图是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棉花植株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图。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Q点光照强度下,上述各组之间的对照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图中信息,描述光照强度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中信息可知,在CO2浓度倍增的情况下,若要增加棉花植株的产量还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

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点时,B组棉花植株光合作用所需CO2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与B、C与D、A与C、B与D

(2).在一定范围内,净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超过一定范围后,净光合速率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3).适时、适量浇水(灌溉)(4).在CO2浓度倍增的情况下,C组棉花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大于D组的(5).细胞呼吸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干旱与否与二氧化碳浓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即气孔的开放程度及水分利用效率。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水分等。

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1)在Q点光照强度下,光照强度相同,A与B、C与D之间自变量是浇水与干旱、A与C、B与D自变量是CO2浓度。

(2)据图分析,在一定范围内,净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超过一定范围后,净光合速率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限制净光合速率增大的因素有水分和CO2浓度。

(3)由图中信息可知,在CO2浓度倍增的情况下,C组棉花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大于D组的净光合速率,在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限制净光合速率增大的因素是水分。

若要增加棉花植株的产量还需采取的措施是适时、适量浇水。

M点时,B组棉花植株净光合速率为0,即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理论上B组棉花植株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来自细胞呼吸(或线粒体)产生的CO2。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8.下图甲表示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下的部分调节机制,图乙、图丙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人体的体温调节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图甲中体温调节是在_______________调节的作用下,实现_______________的动态平衡。

(2)图甲的①~④过程中均发生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其中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与图丙所示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与图乙相比,图丙所示信息传递的调节方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3)图乙和图丙中接受信号分子的细胞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它们能接受信号分子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神经调节和体液

(2).产热量与散热量(3).①②(4).通过反射弧、反应迅速、作用范围准确且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5).C、E(6).细胞膜上具有特异性受体

【分析】

1.由图甲可知,A是垂体,图中①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④是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⑤是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

2.由图乙可知,B是分泌信号分子的细胞,C是靶细胞。

生命活动的调节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神经调节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靶细胞。

3.图丙为突触结构。

【详解】

(1)人体的体温调节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调节的作用下,实现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

(2)图甲的①~⑤过程中,均发生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其中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与图丙所示(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相同的是①②。

图乙是体液调节,图丙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反应迅速、作用范围准确且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3)图乙和图丙中接受信号分子的细胞分别是C、E,它们能接受信号分子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上具有特异性受体。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9.下图甲是某人工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模式图,图乙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所示食物网中_______(填“有或没有)图乙所代表的生物。

食物网中相邻营养级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表表示能量流到鸭时的变化情况(能量单位:

kJ·cm-2·a-1)。

物种

所摄入食物中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120.7

5.0

48.4

请比较鸭摄入能量与其同化能量的大小关系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

(3)捕食害虫和杂草的鸭,也是该生态系统的产品之一。

请分别从环境和能量角度分析,与一般的稻田生态系统相比,该人工稻田生态系统的优势有: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

(2).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双向的(4).鸭同化的能量小于其摄入的能量,因为其摄入的能量有一部分无法被鸭吸收而随粪便排出(5).减少农药使用(6).调整了能量流动关系,使更多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

【分析】

图乙:

根据A与B之间的双箭头和指向A的箭头最多,可知A是二氧化碳库,B是生产者,由B、C、D的箭头关系可知,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

【详解】

(1)分析图乙可知,A是二氧化碳库,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

图甲所示食物网中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图甲所示食物网中杂草和水稻是图乙所代表的生产者,图甲所示食物网中害虫、田螺、鱼和鸭是图乙所代表的初级消费者。

生物食物网中相邻营养级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向是双向的。

(2)根据题意,鸭所摄入食物中的能量=同化的能量+随粪便排出的能量。

根据表格知,同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5.0+48.4=53.4。

随粪便排出的能量=鸭所摄入食物中的能量-同化的能量=120.7-53.4=67.3。

通过以上分析推出,鸭同化的能量小于其摄入的能量,因为其摄入的能量有一部分无法被鸭吸收而随粪便排出。

(3)捕食害虫和杂草的鸭,也是该生态系统的产品之一。

人工稻田生态系统与一般的稻田生态系统相比,该人工稻田生态系统通过鸭捕食害虫和杂草,从环境角度分析,实行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从能量角度分析,调整了能量流动关系,使更多能量流向水稻、鱼和鸭对人类有益的地方。

【点睛】本题结合食物网图解和碳循环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识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等,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在调查某地区中的某单基因遗传病时发现,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儿子和一个正常女儿,女儿与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并已怀孕。

不考虑基因突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综合以上信息判断,该遗传病是________病,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用“?

”表示尚未出生的孩子,请画出该家族的遗传系谱图。

_______

(3)怀孕的女儿生出一个表现型正常但携带该遗传病致病基因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

若女儿体内的胎儿是男性,则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根据双亲正常,其所生儿子患病,可判断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可确定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3).

(4).1/8(5).需要(6).女儿可能是该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男性胎儿可能因为带有致病基因而患病

【分析】

根据题意,单基因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说明该遗传病为伴X遗传病。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儿子和一个正常女儿,说明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故正常夫妇是基因型为XAXa、XAY;患病儿子的基因型为XaY,正常女儿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

【详解】

(1)根据题意,单基因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说明该遗传病为伴X遗传病。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儿子和一个正常女儿,说明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故该遗传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2)该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如下:

(3)怀孕的女儿的基因型为1/2XAXA和1/2XAXa,正常男子的基因型为XAY,生出一个表现型正常但携带该遗传病致病基因孩子的概率是1/2XAXa×XAY→1/2×1/4XAXa=1/8XAXa。

若女儿体内的胎儿是男性,女儿若是该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生男孩的基因型为XAY、XaY,生患病男孩的可能性为50%,因此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请回答下列与酶和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有关的问题:

(1)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包裹的,遇水后包裹层很快溶解,释放出来的酶迅速发挥催化作用。

请判断这是否运用了酶的固定化技术,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表示检测某种碱性蛋白酶去污力的实验结果曲线,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时加碱性蛋白酶的最适含量约是_____%。

(3)某植物的花中含有油性物质A、果肉中含有物质B。

物质A是易挥发、难溶于水的无色物质;物质B是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不易挥发,受潮易分解的有色物质。

①根据题干信息判断,提取物质A是_________(填“能”“不能”或“不确定能否”)利用水中蒸馏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物质B_________(填“能”“不能”或“不确定能否”)使用萃取法提取,提取物质B时应选用________(填“干燥”或“新鲜”)的果肉。

【答案】

(1).否,因为酶未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也不能重复利用

(2).探究40℃、50℃两种温度条件下碱性蛋白酶含量对加酶洗衣粉去污力的影响(3).0.6(4).不确定能否(5).还需要确定水中蒸馏时是否会导致原料焦糊或者有效成分水解(6).能(7).干燥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曲线是去污力随蛋白酶含量和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的曲线,因此碱性蛋白质的浓含量和温度是自变量,去污力是因变量。

【详解】

(1)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包裹的,遇水后包裹层很快溶解,释放出来的酶迅速发挥催化作用。

这个过程未运用酶的固定化技术,因为酶未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也不能重复利用。

(2)由图推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40℃、50℃两种温度条件下碱性蛋白酶含量对加酶洗衣粉去污力的影响,50℃时,当该碱性蛋白酶含量达到0.6%时,该加酶洗衣粉去污力变化不大,即其最适含量是0.6%。

(3)①根据题干信息,物质A是易挥发、难溶于水的无色物质,物质A在水中蒸馏时能否会导致原料焦糊或者有效成分水解不确定,因此不确定能否利用水中蒸馏法。

②根据题干信息,物质B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不易挥发,可以使用萃取法提取,提取物质B时应选用干燥的果肉。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实验、酶和有效成分的提取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难度适中。

12.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外源蛋白基因插入噬菌体外壳蛋白结构基因,使外源蛋白基因随外壳蛋白结构基因的表达而表达,同时,外源蛋白随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到噬菌体表面的生物技术,过程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将外源蛋白基因进行PCR扩增时,第一次加热的作用是___________,加热的作用类似于细胞内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的功能。

(2)过程①表示___________,其实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32P标记重组噬菌体的DNA,用上述过程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设计是否严谨?

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工作者将人体某种抗体基因插入噬菌体外壳蛋白结构基因进行上述展示,结果没有得到抗体或得到的抗体不具有活性,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使DNA解螺旋

(2).解旋酶(3).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4).将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5).不严谨(6).没有设置35S标记噬菌体外壳组实验进行对照(7).该抗体基因不能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表达或抗体基因表达后不能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进行加工

【分析】

1、据图分析,固相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再与酶标抗体结构,催化特定底物形成检测产物。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的细节:

(1)二次筛选:

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

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2)细胞B淋巴细胞:

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外不能无限繁殖;

骨髓瘤细胞:

不产生专一性抗体,体外能无限繁殖。

(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

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详解】

(1)基因常利用PCR技术在体外将其大量扩增,扩增最关键的步骤是设计引物序列。

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用到的一种特殊酶是热稳定DNA聚合酶。

PCR分三步:

第一步是变性,主要是DNA双链解开,第二步是退火,也称复性,主要是引物与DNA单链结合,第三步是延伸,主要是新的DNA单链延伸。

故第一次加热的作用是使DNA解螺旋,加热的作用类似于细胞内解旋酶的功能。

(2)据图可知,过程①表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大肠杆菌细胞外,将噬菌体的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内。

(3)不严谨。

若用32P标记重组噬菌体的DNA,该实验过程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是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此应设置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作为相互对照。

(4)噬菌体展示技术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展示对噬菌体或宿主细胞有毒的蛋白质,该抗体基因不能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表达,结果没有得到抗体;在大肠杆菌细胞内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抗体基因表达后不能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进行加工,结果得到的抗体不具有活性。

【点睛】本题考查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PCR技术,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掌握PCR技术的前提条件,分析图形,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