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讲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302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运动系统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系统讲解.docx

《运动系统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系统讲解.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运动系统讲解.docx

运动系统讲解

第一章运动系统

重点内容提示

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

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及运动形式

椎骨的一般形态、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连结

胸廓的组成和形态特点

颅骨的名称、位置,颅整体观的主要结构、骨性标志

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的形态结构

肩关节、肘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运动及临床意义

下肢骨的名称、位置,髋骨、股骨和胫骨的形态结构

骨盆的组成及分部

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全身骨的骨性标志

咀嚼肌、枕额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阔肌、胸大肌、前锯肌、肋间肌、膈、腹前外侧群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三头肌、髂腰肌、臀大肌和梨状肌、大腿各群肌、小腿各群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腹股沟管的概念

四肢的肌性标志

运动系统locomotorsystem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3部分组成,约占人体体重的70﹪,构成人体的基本形态。

运动系统对人体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全身各骨借骨连结相连构成人体的支架,称骨骼(图1-1-1)。

骨骼肌附着于骨,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收缩,从而牵拉骨骼产生运动。

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骨连结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则为运动的动力器官。

第一节骨和骨连结

一、概述

(一)骨

骨bone是一种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和构造,坚硬而有弹性,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具有改建、修复和再生的能力。

在一定的环境中,骨具有可塑性。

1.骨的分类和形态 成人共有206块骨,按部位不同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按形态不同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4类(图1-1-2)。

(1)长骨longbone:

呈长管状,分一体两端。

体又称骨干diaphysisshaft,为中间较细的部分,其内部的空腔称髓腔medullarycavity,容纳骨髓。

骨干表面常有1~2个血管出入的小孔,称滋养孔。

两端的膨大部分称骺epiphysis,具有光滑的关节面,关节面上被覆有关节软骨。

长骨多分布于四肢,如肱骨、股骨等。

(2)短骨shortbone:

一般呈立方形,有多个关节面,多成群连结在一起,分布于手和足部,如腕骨、跗骨等。

(3)扁骨flatbone: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起保护作用,如顶骨、胸骨和肋骨等。

(4)不规则骨irregularbone:

形状不规则,主要分布于躯干、颅底和面部,如椎骨、颞骨和上颌骨等。

有的不规则骨内含有与外界相通的空腔,称含气骨pneumaticbone,如上颌骨和筛骨等。

另外,在某些肌腱和韧带内,尚有一些形如豆状的小骨,称籽骨sesamoidbone,在运动中有改变力的方向及减少对肌腱摩擦的作用。

2.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3部分构成(图1-1-3)。

(1)骨质bonysubstance:

是骨的主要成分,由骨组织构成,按结构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图1-1-4)。

骨密质compactbone致密坚实,耐压性强,由不同排列方式的骨板构成,分布于骨的表层。

骨松质spongybone呈海绵状,由大量片状的骨小梁trabeculae交错排列而成,分布于长骨两端和短骨、扁骨的内部。

颅盖骨内、外表层的骨密质分别称内板和外板,内板薄而松脆,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故颅盖骨骨折多发生于内板。

两板之间的骨松质称板障diploe,有板障静脉通过(图1-1-5)。

(2)骨膜periosteum:

为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淡红色,覆盖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骨膜内还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别具有产生新骨质和破坏旧骨质的功能,对骨的生长和损伤后的修复起重要作用。

此外,衬在髓腔内面及骨松质骨小梁表面的膜称骨内膜endosteum,是一层较薄的结缔组织膜,也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3)骨髓bonemarrow:

充填于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

红骨髓redbonemarrow含有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其它幼稚的血细胞,有造血功能。

胎儿及5岁以前幼儿的骨髓均为红骨髓,从6岁开始,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所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yellowbonemarrow,失去了造血功能。

但在大量失血或慢性失血过多的情况下,黄骨髓可代偿性地转化为红骨髓,恢复其造血功能。

在椎骨、髋骨、肋骨、胸骨及长骨两端松质内的骨髓,终生都是红骨髓。

临床上常选用髋骨和胸骨进行骨髓穿刺,取红骨髓进行检查。

骨膜的临床意义

骨膜除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外,还具有产生新骨质和破坏旧骨质的功能。

这一功能在幼年时期非常活跃,直接参与骨的生成,到成年时转为静止状态。

但是,骨一旦发生损伤,如骨折,骨膜可重新恢复其功能,使骨折时脱落的碎骨片再生,参与骨折端的修复愈合。

因此,手术时要尽量保护骨膜,以免发生骨的坏死和延迟骨的愈合。

3.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骨含有有机质和无机质两种化学成分。

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使骨具有弹性和韧性;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为主的无机盐类,使骨坚硬而具有脆性。

骨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幼儿的骨有机质和无机质各占一半,故弹性、韧性较大,在外力影响下,易发生变形而不易骨折。

成人骨化学成分有机质占35﹪,无机质占65﹪,此比例使骨既有较大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能承受较大的压力而不变形。

老年人的骨无机质所占比例更大,因而骨的脆性增大,易发生骨折。

骨的可塑性

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发生不断的变化。

体内、外环境中的种种因素,如内分泌、营养、神经、体育锻炼、劳动、疾病等,都可通过骨的新陈代谢,对骨的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的人,骨坚韧粗壮;反之,久病卧床,骨质则变得细弱疏松。

此外,长期不正确的姿势或机械作用,可引起儿童骨变形。

骨的这种可以改变其形态结构的特性,称可塑性。

4.骨的发生和生长 骨由间充质发育而成,它的发生有两种方式:

即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

(1)膜内成骨:

先由间充质增殖成结缔组织膜,然后由膜改建成骨,开始成骨的部位称为骨化中心,骨化中心不断向周围扩大骨化范围。

最初形成的骨为骨松质,以后内、外骨膜也产生骨质,形成骨密质,包围骨松质。

颅顶各骨及多数面颅骨等都为膜内成骨。

(2)软骨内成骨:

由间充质先形成与成年骨相似的软骨,再由软骨改建为骨。

四肢骨和躯干骨等多由软骨内成骨形成(图1-1-6)。

胚胎早期,软骨干中部出现一个原发骨化点,骨化点内的软骨组织退化消失,成骨细胞积极活动,形成骨组织,这一变化称骨化。

随着胚胎的发育,骨化的范围不断向软骨的两端扩展,到胎儿出生前,骨干已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软骨干周围的软骨膜内,成骨细胞不断增生也形成一层骨质,称骨领,骨领继续发育,使骨不断增粗,形成将来的骨干。

原有的骨质又不断被破骨细胞破坏,形成髓腔。

胎儿出生前后,在骨两端的软骨内也先后出现骨化点,称继发骨化点。

由继发骨化点形成的骨结构称骺。

骨干临近骺的一端称干骺端metaphysis,在干骺端与骺之间仍有一层软骨,称骺软骨。

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形成的软骨又不断被骨化,因此,骨的长度不断增加。

至17~25岁,骺软骨停止增殖并完全骨化,骨干与骺融合,形成薄层较致密的骨质,称骺线epiphysialline。

骺线形成后,骨的长度就不再增加。

成年后,骨的生长进入相对的静止期。

5.骨的血液供应 骨的血液供应十分丰富。

分布到长骨的动脉有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骺动脉和骨膜动脉。

滋养动脉是长骨的主要动脉,多在骨干中段穿滋养孔进入髓腔后,立即分成上支和下支,再继续分成细支,分布于骨髓、干骺端和骨干骨密质,并与干骺端动脉及骺动脉的分支吻合。

干骺端动脉和骺动脉由邻近动脉发出后穿入骨质。

骨膜动脉丰富,幼儿期尤其显著。

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动脉来自骨膜动脉或滋养动脉。

骨的静脉多与动脉伴行,但靠近长骨的两端,常有较大的静脉单独穿出。

(二)骨连结

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置称骨连结。

根据连结形式的不同,骨连结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种。

1.直接连结 是指骨与骨之间借致密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直接相连,因骨与骨之间无间隙,故运动范围极小或完全不能运动。

根据连结组织的不同,可分为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3种类型(图1-1-7)。

(1)纤维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致密结缔组织直接相连,其间无间隙,称纤维连结。

如椎骨之间的韧带连结、前臂骨之间的骨间膜和颅骨之间的缝等。

(2)软骨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软骨相连,其间无间隙,称软骨连结。

如椎体之间的椎间盘、耻骨之间的耻骨联合等。

(3)骨性结合:

两骨之间借骨组织相连,称骨性结合。

一般由纤维连结和一些软骨连结骨化而成,无活动性。

如髂骨、坐骨、耻骨之间的结合等。

2.间接连结 又称关节articulation或滑膜关节synovialjoint,是骨与骨之间借膜性的结缔组织囊相连,相对的骨面之间具有腔隙的一种连结。

关节是人体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图1-1-8)。

(1)关节的基本结构:

每个关节都具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3种基本结构。

1)关节面articularsurface:

是构成关节各骨的邻接面,多为一凸一凹,分别称关节头和关节窝。

关节面上覆有薄层透明软骨称关节软骨,表面光滑,具有弹性,能承受压力,减轻运动时的震荡和冲击。

2)关节囊articularcapsule:

为包绕在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囊,分内、外两层。

外层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称纤维层fibrouslayer。

内层薄而柔软,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称滑膜层synoviallayer。

滑膜层紧贴纤维层内面,边缘附着于关节软骨周缘,能产生滑液,营养关节软骨和润滑关节,减少关节运动时的磨擦。

3)关节腔articularcavity:

为关节软骨和关节囊滑膜层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

腔内为负压,含少量滑液,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性具有一定作用。

(2)关节的辅助结构:

关节除具备上述基本结构外,某些关节还具有韧带、关节盘和关节唇等辅助结构,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增强关节的稳固性。

1)韧带ligaments:

为连于相邻两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束,具有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关节过度运动的作用。

位于关节囊内的称囊内韧带,表面被滑膜包裹。

位于关节囊外的称囊外韧带。

2)关节盘articulardisc:

是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多呈盘状,其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内面,将关节腔分为两部。

关节盘可使关节面之间相互适应,以增加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

3)关节唇articularlabrum:

为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具有加深关节窝,加大关节面,增强关节稳固性的作用。

(3)关节的运动:

主要有以下几种运动形式。

1)屈和伸:

是关节沿冠状轴进行的一组运动。

运动时两骨相互靠拢,角度减小,称屈flexion;相反,角度增大,称伸extension。

在踝关节,足上抬,足背向小腿前面靠拢为伸,又称背屈,足尖下垂为屈,又称跖屈。

2)内收和外展:

是关节沿矢状轴进行的一组运动。

运动时骨向正中矢状面靠拢,称内收或收adduction,反之,骨远离正中矢状面,称外展或展abduction。

3)旋内和旋外:

是关节沿垂直轴进行的一组运动,统称旋转。

骨向前内侧旋转,称旋内medialrotation,反之,向后外旋转,称旋外lateralratotion。

在前臂,将手背转向前的运动称旋前pronation,将手背转向后的运动称旋后supination。

4)环转:

即近端关节头在原位转动,骨的远侧端做圆周运动,运动时全骨描绘出一圆锥形轨迹,是屈、展、伸、收的连续运动。

关节运动幅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相邻关节面大小的差别。

关节面大小差别愈大,运动幅度也愈大;反之,运动幅度则较小。

此外,关节囊的松紧、厚薄及关节韧带的发达程度等,对关节的运动幅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躯干骨及其连结

躯干骨共51块,由24块椎骨、12对肋、1块胸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组成。

它们借骨连结构成脊柱和胸廓。

(一)脊柱

1.椎骨 幼年时椎骨有33块,即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和尾椎4块。

成年后5块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4块尾椎融合成1块尾骨。

(1)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骨vertebrae由前方的椎体vertebralbody和后方的椎弓vertebralarch两部分构成,两者围成的孔称椎孔vertebralforamen。

所有椎孔相连构成椎管vertebralcanal,容纳脊髓。

椎体呈短圆柱状,主要由骨松质构成,表面为极薄的骨密质,故受暴力外伤时易引起压缩性骨折。

椎弓呈半环形,与椎体相连缩细的部分称椎弓根。

椎弓根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intervertebralforamina,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椎弓的后部较宽大称椎弓板。

由椎弓板发出7个突起:

向上发出的一对称上关节突,向下发出的一对称下关节突,向两侧发出的一对称横突transverseprocess,向后或后下方发出的一个称棘突spinousprocess(图1-1-9)。

(2)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

1)颈椎cervicalvertebrae:

椎体较小,椎孔较大,呈三角形。

横突根部有横突孔,孔内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

第2~6颈椎棘突短,末端分叉。

第3~7颈椎体上面的两侧缘向上微突,称钩突,若过度增生,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图1-1-10)。

第1颈椎又称寰椎atlas,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构成。

前弓后面正中有齿突凹,与第2颈椎的齿突相关节。

侧块连接前、后两弓,上面有椭圆形的关节面与枕髁相关节,下面有圆形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相关节(图1-1-11)。

第2颈椎又称枢椎axis,由椎体向上发出的指状突起称齿突,与寰椎的齿突凹相关节(图1-1-12)。

第7颈椎又称隆椎vertebraeprommens,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活体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的标志(图1-1-13)。

2)胸椎thoracicvertebrae:

在椎体侧面后份的上、下缘各有一浅凹,分别称上肋凹和下肋凹,与肋头相关节。

在横突末端的前面,有圆形的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

胸椎棘突较长,伸向后下方。

相邻棘突呈叠瓦状排列(图1-1-9)。

3)腰椎lumbarvertebrae:

椎体大,椎弓发达,棘突宽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图1-1-14)。

4)骶骨sacrum:

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略呈倒置的等腰三角形。

上缘中部向前突出称岬promontory,女性骶骨岬是产科测量骨盆上口大小的重要标志。

下端接尾骨。

骶骨侧面各有一关节面,称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

骶骨前面光滑微凹,有4对骶前孔。

后面粗糙隆凸,有4对骶后孔。

骶骨内有纵行的骶管,与骶前孔、骶后孔相通。

骶管上接椎管,下端的开口称骶管裂孔sacralhiatus,裂孔两侧各有一向下的突起,称骶角sacralcornu,可在体表触及,是骶管麻醉时,确定进针部位的标志(图1-1-15)。

5)尾骨coccyx:

由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2.椎骨间的连结 椎骨之间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相连。

(1)椎间盘interverbraldisc:

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

由周围部的纤维环anulusfibrosus和中央部的髓核nucleuspulposus构成。

纤维环为多层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构成,牢固连结相邻两个椎体,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

髓核为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当脊柱运动时,髓核在纤维环内可发生轻微的变形和运动。

椎间盘承受压力时被压缩,去除压力后复原,具有弹簧垫样缓冲震荡的作用。

各部椎间盘厚薄不一,腰部最厚,颈部次之,中胸部最薄,因此,腰、颈部活动度较大(图1-1-16)。

椎间盘的临床意义

脊柱外伤或慢性劳损有可能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膨出,临床上称椎间盘突出症。

由于纤维环后部较薄弱,故髓核多向后方或后外侧膨出,使椎管或椎间孔狭窄,压迫脊髓或脊神经。

脊柱腰部负重及活动度最大,故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部,常见于第4.5腰椎或第5腰椎与骶骨之间,颈部次之,胸部少见。

(2)韧带(图1-1-17、18)

1)前纵韧带an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

是位于椎体和椎间盘前面的长韧带,宽而坚韧,上起枕骨大孔前缘,下至第1或第2骶椎,其纤维与椎体和椎间盘连结紧密,具有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的作用。

2)后纵韧带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

是位于椎体和椎间盘后面的长韧带,细而坚韧,起自枢椎,向下至骶管,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3)棘上韧带supraspinalligament:

是连于各棘突尖端的细长韧带,前方与棘间韧带融合,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第7颈椎以上,韧带从颈椎棘突尖向后扩展成三角形,形成项韧带nuchaeligament。

4)棘间韧带interspinalligament:

为连结相邻两棘突之间的短韧带,前接黄韧带,后方移行为棘上韧带或项韧带。

5)黄韧带ligamentaflava:

为连结相邻两椎弓板之间的短韧带,与椎弓板共同构成椎管后壁。

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并维持脊柱直立姿势的作用。

(3)关节:

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运动幅度很小。

寰椎和枢椎构成寰枢关节,可使头部作旋转运动。

寰椎两侧块的上关节面和枕髁构成寰枕关节,左、右两侧寰枕关节联合运动,可使头作前俯、后仰和侧屈运动。

3.脊柱的整体观(图1-1-19)

(1)脊柱前面观:

从前面观察脊柱,可见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第2骶椎为最大,这与椎体承受的重力不断增加有关。

自骶骨耳状面以下,由于重力经髋关节传至下肢骨,椎体已不负重,体积逐渐变小。

(2)脊柱后面观:

从后面观察脊柱,各椎骨棘突连成纵嵴,居背部正中,其两侧与横突之间形成脊椎沟,容纳竖脊肌。

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

胸椎棘突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棘突间隙窄。

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伸,棘突间隙较宽。

(3)脊柱侧面观:

从侧面观察脊柱,可见脊柱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

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

脊柱的这些弯曲增大了脊柱的弹性,对维持人体重心的平衡,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胸、腹、盆腔器官有着重要的意义。

4.脊柱的功能 脊柱是躯干的支柱,具有支持体重、传递重力的作用;脊柱有保护脊髓和脊神经根的作用;脊柱参与胸腔、腹腔和盆腔的构成,具有支持和保护腔内器官的作用;脊柱具有运动功能,可作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运动。

(二)胸廓

胸廓thorax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连结而成。

具有支持、保护胸、腹腔器官和参与呼吸运动等功能。

1.胸骨sternum 位于胸前壁正中,为长方形扁骨。

自上而下由胸骨柄manuhriumsterni、胸骨体bodyofsternum和剑突xiphoidprocess3部分组成。

胸骨柄上缘中部凹陷,称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与锁骨相连结。

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处稍向前突,形成胸骨角sternalangle,平对第2肋软骨,可在体表触及,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胸骨体呈长方形,外侧缘有与第2~7肋软骨相连的肋切迹。

剑突扁而薄,下端游离(图1-1-20)。

2.肋 共12对,第1~7对肋前端与胸骨相连,称真肋;第8~10对肋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称浮肋。

肋ribs由肋骨costalbone和肋软骨costalcartilage两部分组成,肋骨属扁骨,细长呈弓形。

后端膨大称肋头,与胸椎的上、下肋凹相关节。

肋头外侧稍细的部分称肋颈,肋颈外侧的隆起称肋结节,其关节面与胸椎的横突肋凹相关节。

肋骨后份急转处称肋角。

肋骨内面近下缘处有一浅沟称肋沟,内有肋间神经和肋间后血管走行。

肋骨的前端与肋软骨相接(图1-1-21)。

第1肋骨扁宽,分上、下面和内、外缘,无肋角和肋沟。

内缘前份有前斜角肌结节,为前斜角肌附着处。

第2肋骨为过渡型。

第11、12肋骨无肋结节、肋颈及肋角(图1-1-22)。

3.肋的连结

(1)肋椎关节:

为肋后端与胸椎之间构成的关节,包括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

肋头关节由肋头与相应胸椎体的上、下肋凹构成,能作轻微运动。

肋横突关节由肋结节与相应胸椎横突肋凹构成,属于微动关节(图1-1-23)。

(2)胸肋关节:

由第2~7肋软骨与胸骨相应的肋切迹构成(图1-1-24),属微动关节。

第1肋与胸骨柄之间为软骨连结,第8~10肋软骨的前端依次与上位肋软骨下缘构成软骨连结,形成肋弓costalarch。

第11、12肋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

4.胸廓的整体观 胸廓呈前后略扁的圆锥形,上窄下宽,有上、下两口。

胸廓上口较小,由胸骨柄上缘、第1肋和第1胸椎围成,向前下方倾斜。

胸廓下口较大,由剑突、肋弓、第11肋、第12肋及第12胸椎围成。

左右两侧肋弓之间的夹角称胸骨下角。

相邻两肋之间的间隙称肋间隙(图1-1-25)。

5.胸廓的运动 胸廓的主要运动是参与呼吸。

吸气时,在肌的作用下,肋前端上提,胸骨前移,肋体向外扩展,胸腔容积增大。

呼气时,胸廓作相反的运动,使胸腔容积减小。

 

胸廓外形的变化

胸廓的外形可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新生儿的胸廓,横径相对较小,呈圆桶状。

老年人胸廓因弹性减退,运动减少而变得长而扁。

成年女性的胸廓较男性略短,各径均小于男性。

身体强壮者的胸廓多较宽阔,身体瘦弱的人,胸廓往往扁平狭长。

患佝偻病的儿童,因缺乏钙盐而骨质疏松,易变形,胸廓前后径增大,胸骨明显突出,形成“鸡胸”。

患肺气肿、哮喘病的病人,因长期咳喘,使胸廓各径增大,形成“桶状胸”。

(三)躯干骨的骨性标志

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有:

第7颈椎棘突、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肋弓和骶角等。

三、颅骨及其连结

颅骨cranialbones共23块(3对听小骨未包括在内),彼此借骨连结相连构成颅。

颅借寰枕关节与脊柱相连。

(一)颅的组成

颅skull由后上部的脑颅和前下部的面颅两部分组成(图1-1-26,27)。

1.脑颅 由8块颅骨构成,包括成对的颞骨temporalbone和顶骨parietalbone,不成对的额骨frontalbone、筛骨ethmoidbone、蝶骨sphenoidbone和枕骨occipitalbone,它们共同围成颅腔,支持和保护脑。

颅腔的顶称颅盖,颅盖由前向后依次由额骨、左右顶骨和枕骨构成。

颅腔的底称颅底,由颅底中部的蝶骨、前部的筛骨和额骨、两侧的颞骨和后部的枕骨构成。

2.面颅 由15块颅骨构成,成对的有上颌骨maxilla、腭骨palatinebone、颧骨zygomaticbone、鼻骨nasalbone、泪骨lacrimalbone和下鼻甲inferiornasalconcha,不成对的有犁骨vomer、下颌骨mandible和舌骨hyoidbone,它们构成面部支架,并围成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容纳视觉、嗅觉和味觉器官。

上颌骨位于面颅中央,与大部分面颅骨相接。

上颌骨的内上方为长方形的鼻骨,外上方为颧骨,下方为下颌骨,后方为腭骨,后下方为舌骨。

眶内侧壁的前份为泪骨。

骨性鼻腔外侧壁的下部连有下鼻甲。

下鼻甲的内侧为犁骨,其参与鼻中隔的形成。

(二)部分颅骨的形态

1.筛骨 位于两眶之间,蝶骨体的前方,构成鼻腔上部和鼻腔外侧壁的一部分。

在冠状切面上,筛骨呈巾字形,分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3部分(图1-1-28)。

(1)筛板:

为多孔的水平骨板,构成鼻腔的顶,为颅底的一部分。

筛板向上伸出的骨嵴称鸡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