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438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教案

31回声

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重点:

识字、写字。

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识字、写字。

难点:

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突破方法:

读议结合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导入新课,学习“呱”、“哩”2个生字,理解“倒影”这个词语。

会写“圆”、“洞”、“倒”、“影”、“游”、“围”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二、三自然段,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你们看这是什么字?

(板书:

声)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课文《回声》。

(补充板书:

回声)

媒体出示:

31回声

2.质疑:

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

回声是什么声音?

在哪儿能听到回声?

)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

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二、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整体感知:

(1)学生分节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dàoyǐngwéili

媒体出示:

倒影周围哩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交流。

(3)小青蛙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呢?

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初读课文,重在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这就需要落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本要求。

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字词更应当在初读感知时加以强调。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小河边有座石桥,小青蛙跟着妈妈一块出来看风景了。

(1)媒体出示:

小河上有座石桥。

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谁会读?

(指名读)

(3)你知道倒影是什么吗?

(学生交流)

2.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1)媒体出示:

(半圆桥洞倒影在水里的图片)

(2)句式训练“什么好像什么”,师引读。

师:

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生:

一个大月亮)

师:

什么好像一个大月亮?

——(生:

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

(3)你还能照样子试着说一句吗?

媒体出示:

妹妹的脸蛋好像()。

()好像()。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

那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又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板书:

桥洞)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

(1)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

请用“——”画出。

(2)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

你在哪儿?

(3)学习生字:

媒体变红:

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编顺口溜:

口加瓜,呱呱呱)

2.教师指导朗读。

(1)师:

当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时,高兴得叫了起来,想想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啊?

(重点读出“呱呱呱”这个象声词,注意是感叹句,可以速度稍快,声音上扬,以表示高兴。

(2)学生练读。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师:

可是当听到桥洞里传来回声时,小青蛙感到怎么样?

(奇怪)谁能读出惊讶的语气?

(4)仔细观察一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有两个问号)想想该怎么读出问句的语气呢?

(师范读,指名读,小组读)

3.师生合作读第二自然段。

4.桥洞里怎么会传来回声呢?

感到奇怪的小青蛙禁不住去问妈妈。

(1)媒体出示:

小青蛙奇怪极了,他问妈妈: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

他在学我说话哩。

”妈妈笑着说:

“孩子,跟我来!

(2)学习生字:

媒体变红:

说说要注意什么?

(轻声)

(3)小青蛙怎么问的呀?

(指名读)

(4)如果请你加标点,你知道怎么读吗?

媒体出示:

加上标点,读一读。

A.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

B.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呀()

C.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吗()

(5)齐读第三自然段(板书;小青蛙藏着小青蛙学说话)

小结:

原来小青蛙以为桥洞里还藏着另一只学他说话的小青蛙呀!

那妈妈会怎么回答他呢?

回声到底是什么声音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深入研读课文,抓住基本句式训练,能化难为易,弱化概念性知识,并在指导朗读的同时,完成理解文本的目的。

教师只要放手读,放心听,就一定能开启学生独立阅读的大门。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1.复习词语

媒体出示:

半圆桥洞倒影周围呱哩

2.学习书写:

圆倒影游围洞

(1)媒体出示(带田字格):

圆围

(2)观察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口字的左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

另:

“围”的第五笔是横折弯钩,要书写到位。

(3)重点指导:

倒游(媒体出示:

倒游)

如:

“游”、“倒”都是左中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各部分应该写得瘦长、紧凑些。

另:

“游”的右下角是个“子”,不能写成反纹旁。

(4)师范写“围”字、边写边强调重点,学生用手指比划书写。

3.学生学习写字,当堂评议。

4.媒体出示:

我能行:

选一选,填一填。

到倒来()()车()影()达

圆园()圈公()果()()形

五、作业布置

1.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

圆倒影游围洞

2.认真完成“我能行”的练习。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板书:

31回声

小青蛙藏着小青蛙学说话

桥洞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1、学会“圈”、“纹”、“碰”、“返”4个生字,指导书写“岸”、“纹”等字。

巩固复习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五自然段,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指名、开火车)

媒体出示:

半圆桥洞倒影周围奇怪高兴景色

2.师生合作读第二、三自然段。

3.导入:

原来小青蛙以为桥洞里还藏着另一只学他说话的小青蛙呀!

那青蛙妈妈会怎么回答他呢?

回声到底是什么声音呢?

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

复习词语是为朗读打基础,也是为了对已学内容进行梳理,尤其注重师生共同合作,能将巩固与指导融会贯通,从而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

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

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

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3)学习生字:

纹圈

媒体出示:

选一选,填一填。

文纹花()波()()明课()

照样子写词。

一圈圈一()一()一()一()

2.现在你知道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了吗?

(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那青蛙妈妈又是怎么对小青蛙说的呢?

赶快读读第五自然段,用“~~~~”画出青蛙妈妈说的话。

2.学生交流。

(1)媒体出示:

“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

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

这样,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

(2)指名读。

(3)学习生字:

碰返

媒体变红:

碰返

“碰”字读音要注意什么?

(后鼻音,开火车读)

“返”字是什么结构?

(半包围,笔顺规则是先里后外)

媒体出示:

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吗?

碰面返回碰见返工碰到往返

(4)把字宝宝放进句子,你还认识吗?

再读读青蛙妈妈的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5)让我们来看看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

(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媒体出示图片演示回声现象。

3.谁能为大家说说什么是回声呢?

(同桌合作讨论)

(1)媒体出示:

根据提示,任选一个说一说。

(一)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要(返)回来。

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啦。

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回声)。

(二)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2)学生交流。

(师板书:

青蛙妈妈碰到石壁返回来)

4.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

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1)指名读。

(2)小组比赛读。

过渡:

当小青蛙弄明白回声是什么之后,他又是什么表现呢?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思考:

小青蛙又是什么表现?

2.学生交流。

(1)媒体出示:

小青蛙又游回桥洞里,呱呱地叫个不停。

桥洞里立刻响起一片呱呱的回声。

小青蛙欢快地说:

“多好玩啊!

(2)小青蛙是怎么说的呢?

(指名读)

(3)指导朗读,读出欢快的语气。

(男、女生比赛读)

3.师生分角色合作读全文。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青蛙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

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

其实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

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四、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一)复习巩固

1.抽读词语。

媒体出示:

半圆桥洞倒影周围波纹碰到一圈圈返回来

2.指导写字:

纹岸

(1)媒体出示:

纹岸

(2)重点指导:

“岸”字上下结构,注意下半部分“干”字在“厂”字头的里面。

另:

“纹”字书写时要注意绞丝旁是三笔写成的,第三笔是提。

(学生用手指比划书写。

3.师范写“岸”字、边写边强调重点,学生用手指比划书写

4.学生学习写字,当堂评议。

(二)拓展延伸

1.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

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媒体出示:

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

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

“喂,我来啦!

”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

“喂,我来啦!

”小明感到非常奇怪。

妈妈笑着说:

“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2.作业

媒体出示:

我会填。

呱呱地()轻轻地()牢牢地()

重重地()悄悄地()紧紧地()

课后拓展延伸,能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五、布置作业。

1.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

纹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完成“我会填”。

板书:

31回声

小青蛙藏着小青蛙学说话

桥洞

青蛙妈妈碰到石壁返回来

六年级下册语文培优测试卷

(一)

第一部分:

词语积累与运用

一、将下列句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成语。

1、人家又没有明确是说你,你去解释,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

2、他的结局,对于那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也是一个极好地教训。

()

3、再不动动脑子,还是这样干下去,肯定是井里打水往河里倒。

()

4、让我这个大老粗在这么多人面前作报告,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

二、将成语补充完整。

只许州官放火,()

以其人之道,(             )

千里之行(          )

(            ),死而后已

(               ),路人皆知

天下兴亡,(           )

三: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

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_______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_______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个温暖的家,使它_______了生命的胚胎。

A.延伸萌生保持B。

延续萌动保持

C.延续萌生保存D。

延伸萌动保存

四、下列词语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认识价钱便宜解决疑难保卫公物

B.反映情况身体强大发扬风格灌溉稻田

C.发现问题远大理想参观演出改正错误

D.改善生活天气晴朗安排工作工作认真

五、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反义词。

(1)春天对()正如秋天对()

(2)简单对()正如复杂对()

(3)详细对()正如简略对()

(4)()对湖水正如()对海洋。

(5)保护环境是()的,破坏环境是()的。

第二部分阅读部分

梦结束的地方

有人做过统计,迄今为止,大约有五百人成功地等上了珠穆朗玛峰顶,亦大约有五百人在攀登过程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无论这个统计数字属实与否,都不折不扣地表明,攀登珠穆朗玛峰生死系于一线,代价极其残酷。

因攀登珠穆朗玛峰而遇难的勇士净庚华去世后,笔者走进他的独居,目睹的是一个痴迷登山者的世界:

墙上贴满了登山明星的照片、珠峰风景画、挂满了登山爪、登山靴、滑雪杆。

他用13年的漫长岁月做准备,为此放弃了婚烟,离开了心爱的女儿,甚至不惜失去性命。

无限风光,唯有触天者才领略得到吧!

一位朋友成功地登上了海拔6400米的一座山峰,我问他,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峰巅之感一定惊魂动魄吧?

没有一丝尘埃的繁星,广袤深邃如宝石样的天宇,还有洁白无暇的冰雪,一定让人的肺腑都透明了!

朋友却一本正经地摇头道:

“完全不是这样的,冰天雪地的山头上能有什么吸引力?

天幕、繁星、晶莹的冰雪,那是使人塑造的仙境。

当时的情形根本不浪漫,巨大的风裹着彻骨风寒,满眼白茫茫的,就这些。

真就这些,这么令人失望吗?

答案如此肯定。

那么,为什么要登山呢?

不要命地登那么高的山,想证明什么?

英雄气概?

挑战极限的能力?

我费解而又焦急地望着朋友。

朋友悠悠地说:

“那一刻,我只觉得一颗心从喉咙里咯噔一下子回到胸膛里去了,就像做了个痛苦而又漫长的梦,我终于可以释怀了。

那是梦结束的地方,高耸入云。

这梦扯着生命的脚步,一路跋涉,万水千山,赴汤蹈火。

()那座山叫什么名字,在地壳上,在实验室中,()在书本里,()充满了诱惑。

明白了吗?

生命原来是梦想的一架梯子,可以一直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只要你永不放弃。

1.“梦结束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第五自然段括号处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还是那B.即使只要就、

C.如果那么就D.无论还是都

3.第三自然段,朋友说“当时的情形根本就不浪漫”。

这里的“浪漫”指(用原文里的话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说“不浪漫”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自然段中,朋友说:

“我终于可以释怀了。

”这里的“释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终于可以释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第6自然段与文题“梦结束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在文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的理想是什么?

你怎么实现它?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穿透灵魂的微笑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了,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扑向座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庄。

农舍、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被冲毁的(劫难困难)。

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

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

小女孩只露出双臂、颈和头部。

及时赶来的营救人员围着她一筹莫展。

因为对遍体鳞伤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是一种更大的(伤害危害)。

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始终没有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营救人员挥手致谢,两臂做出表示胜利的“V”字形。

她(坚信相信)政府派来的营救人员一定能够救她。

可是,营救人员倾尽全力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

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淹没掩盖)。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流露着微笑,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形。

那一刻仿佛漫长如一个世纪,在场的人含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

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

死神(     )可以夺去人的生命,(    )永远夺不去生死关头那“V”字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

常常在生命边缘蕴含着震撼世界的力量,让人生所有的苦难如轻烟般飘散。

世界上最坚硬不屈的就是那在苦难中的微笑着、痛苦着、高扬信念旗帜的灵魂。

1、在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

2、在“(   )”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写近义词:

蕴含(  )震撼(  )

一筹莫展( )遍体鳞伤(  )

4、“V”字形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么理解“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再读一读题目,思考:

为什么说小女孩的微笑是“穿透灵魂”的呢?

请写一写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穿透灵魂的微笑》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作文积累与运用

题目:

我与_______的较量。

友情提示:

生活与学习中经常有较量,有的是明的,有的是暗的,有时与人,有时与物……请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一篇作文,字数在500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