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复习题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7646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分析复习题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食品分析复习题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食品分析复习题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食品分析复习题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食品分析复习题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食品分析复习题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食品分析复习题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食品分析复习题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分析复习题Word格式.doc

《食品分析复习题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分析复习题Word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食品分析复习题Word格式.doc

英文缩写含义: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CAC食品法典委员会,AOAC美国公职分析化学家协会,IUPAC国家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EOQC欧洲质量控制组织。

05.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包括的主要概念和操作过程。

样品种类及其之间关系?

采样的类型?

样品类型:

1、检样:

由整批被检对象的各部分,或生产线上的不同时间,使用适当的工具,按规定的方法采取的小量被检对象。

为多份

2、原始样品:

将许多份质量相同的检样混合在一起,叫做原始样品。

混合为一份

3、平均样品:

将原始样品按规定方法混合均匀,再从这均匀的原始样品中按规定方法分出的一部分。

4、试验样品:

平均样品经混合分样,根据需要从中抽取一部分直接用于分析测定用的样品,简称试样。

采样类型:

1、客观性采样:

是指对一批食品的每一部分都有均等被抽取机会的采样,即随机采样。

一般情况,常规分析检测工作是从大量食品中采集客观性样品。

采样的目的可能是监督管理的需求,或者可能是为一特殊目的的搜集数据。

2、选择性采样:

即采样过程中有目的性地采集样品。

常用于一些特殊情况下,怀疑个别产品不合格,甚至危及消费者身体健康的个别不安全因素,必须进行选择性采样。

06.样品前处理的目的和特点,选择处理方法要考虑的因素?

试样前处理:

就是待测成分的提取、浓缩(或稀释)、排除干扰、转态(转变为分析所要求的状态)的过程。

目的:

将待测物质转变为分析所要求的状态。

特点:

一般比较费时,过程繁琐,指数要求高。

各种食品的组织结构不同,组分的性质、含量差异很大,分析方法各异:

食品分析的前处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通常应根据样品的种类与性质、分析项目、待测成分的理化性质与含量、采用的分析测定方法,分析目的等的不同,选用适当的前处理方法。

前处理影响因素:

1、项目及组分的性质2、样品性质与状态3、组分测定方法

07.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分析前处理的不同方法,各自目的和特点?

无机成分分析的样品前处理,通常用灰化、消化的方法除去有机物和用螯合萃取分离等方法除去干扰元素。

1、干法灰化法,以氧为氧化剂,在高温下长时间灼烧,使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及其他挥发性气体逸散掉,残留的白色或浅灰色无机物即灰分(盐类或氧化物)供检测。

(样品要预先干燥、炭化后放入高温炉中继续灼烧,温度一般控制在550℃左右充分氧化,使有机物完全分解,灰化时间以灰化完全为度,一般为4~6h,有的样品长达16h或以上)。

2、湿法消化法,是采用强氧化剂(如浓硝酸、浓盐酸、高氯酸、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并加热消煮,样品中的有机物完全分解、氧化,成气体逸出,使待测元素呈例子状态存在于溶液中。

有机成分分析的样品前处理:

1、提取,指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使待测成分从样品中释放并分离出来,同时排除一些干扰成分。

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浸取法、蒸馏法、酶解或酸解释放法等。

2、净化或纯化,净化的目的:

除去干扰成分。

3、样品浓缩。

4、衍生化或转态。

08.食品物理检验重要性,以及物理检验的应用情况?

重要性:

物理方法在食品分析中应用很广,往往化学分析中需要物理手段的配合,比如:

称重,测压,比色,色谱物理吸附,折光率,荧光强度,旋光度等得检测。

特别是现代仪器的应用,物理方法更是必不可少。

应用:

食品的物理检验分两类。

第一种类型是某些食品的一些物理常数,如密度、相对密度、折射率、旋光度等,与食品的组成成分及其含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学关系。

可以通过物理常数的测定来间接地检测食品的组成成分及其含量。

第二种类型是某些食品的一些物理量,是该食品的质量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罐头的真空度;

固体饮料的颗粒度;

膨松食品比体积;

原粮的容重;

碳酸饮料CO2体积;

面食的柔软度;

食品的弹性塑性等。

这一类的物理量可直接测得。

09.容重、比容的概念和测定意义与方法?

容重,粮油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质量为容重。

我国采用的容重单位为g/dm3。

比容,单位质量食品的体积称为比体积,也称为比容。

1、固体饮料的比体积测定:

称取颗粒饮料100g±

0.1g,倒入250mL的量筒中,轻轻摇平后记下固体颗粒的体积(mL),即为固体饮料的比体积。

2、面包比容的测定:

将待测面包称量。

用小颗粒干燥的填充剂(如小米或油菜子)填满量容器得出体积V1;

取称重后的面包块,放入容器内,加入填充剂,填满得出填充剂体积V2。

从二次体积差即可得面包体积。

图为面包体积测定仪,可以直接读出面包的体积。

10.液体食品的相对密度所涉及的概念以及比重计使用的注意事项?

密度:

指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质量,其单位为g/cm3。

相对密度(旧称比重):

是指物质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而液体的相对密度指液体在20℃的质量与同体积的水在4℃时的质量之比,以符号d420表示。

比重计使用方法:

将比重计洗净慢慢垂直插入样液中,使缓缓下沉直至稳定地悬浮在液体中,再将其稍微按下,使比重计部分杆湿润,然后升达平衡位置,待比重计静止时(注意不使比重计重锤与量筒相靠)读出标示刻度。

读数时,需两眼平视,读下液面。

11.食品质构测定意义和基本原理是什么?

TA指标有哪些,各指标的含义?

质构测定意义:

食品机械质地特性实质上是物理性能的表现。

如硬性、脆性、胶粘性、弹性、咀嚼性、耐压性、粘聚性、粘附性、可延伸性及剪切性等感官指标,可以通过质构仪(TA)客观地量化测定。

基本原理:

横梁在导轨上移动,带动探头与样品台上的样品接触并产生作用力。

传感器测量受力的大小。

指标包括:

硬度,粘聚性,弹性,粘附性,咀嚼性。

指标含义:

①硬度,第一次压缩时所需的最大力,即第一个峰的最大峰值;

②粘聚性,相对于第一次压缩下的变形,样品第二次压缩下的变形程度,它的测量值为第二次压缩曲线的面积与第一次压缩曲线的面积之比;

③弹性,第一次压缩样品回弹情况,可以通过第二次压缩探头下降的距离来测量;

④粘附性,第二次压缩前负力所形成的面积与第一次正力所形成的面积之比,也表示馒头的粘牙程度;

⑤咀嚼性,是一个综合指标,它由硬度、粘聚性和弹性三者的乘积得来的。

12.水分含量测定的方法有哪些?

重量法测定水分含量的基本要求?

重量法包括哪些方法?

测定方法:

直接法:

利用水分本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测定水分,如重量法、蒸馏法、卡尔·

费休法等。

间接法:

利用食品的物理常数,通过函数关系确定水分含量,如测相对密度、折射率、电导、旋光度等。

基本要求:

①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水分是试样中主要的挥发成分,而其他成分的逸失所引起的试样重量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②试样在一定细度下,其中水分易于排除完全,干燥后残留量较少。

③试样的其他成分化学性质要稳定,在干燥过程中氧化、聚合、分解等化学变化引起的质量变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重量法测定水分的主要干燥方法有:

常压干燥法、减压干燥法、高温定时干燥法、红外干燥法、微波干燥法等。

13.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的测定的之间关系和差异?

不同水分活度测定方法?

水分含量相同的不同食品,其变质速度不相同。

这一现象除与食品的组成成分、组织结构有关外,还与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和结合形式有关,即与水分活度有关。

通常,水分含量越高,Aw越大。

水分活度测定方法主要有平衡蒸汽压法、冻结法和膨润压法等热力学方法。

根据测定原理,一类方法是以测定一定相对湿度下平衡重量(水分)为基础的方法,诸如康威法、干燥器法、微晶纤维素法、Wilson法、Landrock法、等;

另一类是直接测定平衡蒸汽压的方法:

水分活度仪器测定法。

其中,Landrock法、微晶纤维素法和康威法不使用硫酸,避免二氧化硫的影响,达到平衡的时间短,操作简单而被广泛使用。

14.灰分的概念和测定意义?

各种灰化方法中加入助剂的作用?

不同种类灰分的测定方法?

灰分:

是指试样经高温灼烧后的残留物,采用550~600℃干法灰化法测定的灰分,称为总灰分或粗灰分。

测定意义:

①试样前处理方法②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③食品的质量指标。

助剂的作用:

①加水,溶解水溶性盐。

②加氧化剂,硝酸、过氧化氢,加速试样的氧化。

③加酸,加硫酸使钾、钠阳离子以硫酸盐形式保留在灰分中,避免过剩阳离子挥发。

④加固体惰性试剂,氧化镁、碳酸钙可起到机械分散试样的作用,但需要做空白试验并从测定结果中扣除。

⑤加入灰化辅助剂,是固定磷、硫、氯等易挥发待元素的有效方法。

灰分的测定方法:

常用的灰化方法有干法灰化(高温灼烧)法、湿法灰化(酸消解)法、低温灰化法等。

15.食品的酸度包括有哪些,各自的含义?

酸度的测定意义?

  答:

有效酸度和挥发酸度。

有效酸度是指试样溶液中酸性物质离解产生的氢离子浓度,是试样真正的酸度,采用酸度计测定,以pH值表示。

挥发酸度是指试样中所含挥发性酸性物质的总和,采用水蒸气蒸馏,标准碱溶液滴定,以相当于试样中乙酸的百分率表示。

 

酸度测定的意义:

有机酸影响食品的色、香、味、质量及其稳定性:

1.影响色泽,酸可以防止褐变,漂白、防止碱变色,或使颜色鲜艳。

2.产生香味,短碳链的游离脂肪酸(C2~C12)使食品产生芳香气味。

3.产生风味,酸味爽口,与金属鳌合去除苦涩味,形成酯。

4.营养,软化血管,促进食欲和消化。

5.防止腐败,山梨酸、苯甲酸作为防腐剂可抑制食品微生物生长。

16.脂类的概念和测定意义?

脂类总量测定方法有哪些?

索氏抽提法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脂类:

是不溶于水而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的疏水性物质的总称。

脂类是食品中重要的营养物质,它为人体的新陈代谢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碳源、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和其他脂溶性营养物质。

同时,脂类也赋予了食品特殊的风味和加工特性。

脂类总量测定方法:

索氏抽提法、酸水解法、氯仿+甲醇+水提取法。

索氏抽提法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1)测定用样品、抽提器、抽提用有机溶剂都需要进行脱水处理。

2)试样粗细度要适宜。

3)索氏抽提法测定脂肪最大的不足是耗时过长,如能将样品先回流1~2次,然后浸泡在溶剂中过夜,次日再继续抽提,则可明显缩短抽提时间。

4)必须十分注意乙醚的安全使用。

17.主要油脂化学特性值(AV、SV、POV、IV等)的含义及测定意义、原理和方法?

AV(酸值):

中和1克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消耗的KOH的毫克数。

可以评定油脂品质优劣与储藏方法是否恰当。

酸价表示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多少。

SV(皂化值):

完全皂化1g油脂所需KOH的毫克数。

体现油脂中脂肪酸的分子量大小,脂肪酸分子量越大的油脂,则皂化值越小。

POV:

:

过氧化值,100g油脂在一定条件下所能游离出KI中碘的质量(g)称为该油脂的过氧化值(缩写为POV),或以活性氧毫摩尔数每千克油脂来表示。

POV(过氧化值):

1公斤油脂中所含ROOH的毫摩尔数。

衡量油脂氧化初期的氧化程度。

IV(碘值):

是指100g油脂所吸收加成氯化碘或溴化碘换算成的碘的克数。

衡量油脂中脂肪酸不饱和程度。

18.碳水化合物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碳水化合物总量和无氮抽出物的含义?

碳水化合物分析包括的内容:

还原糖的测定、低聚糖的测定、淀粉的测定、纤维物质的测定。

总碳水化合物(%)=100—(水分+粗蛋白质+灰分+粗脂肪);

无氮抽出物(%)=100—(水分+粗蛋白质+灰分+粗脂肪+粗纤维)。

19.为什么说还原糖测定是碳水化合物测定的基础?

两种费林试剂法的基本原理?

因为食品中的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乳糖等具有半缩醛基或半缩酮基,这类糖类称为还原糖。

蔗糖和淀粉等不具有还原性的碳水化合物,可经水解生成单糖或具有活泼的半缩醛基、半缩酮基的低聚糖后,再用还原糖法测定,所以说还原糖测定是碳水化合物测定的基础。

高锰酸钾法原理:

还原糖经提取并用碱性硫酸铜取出杂质后,加足够量的费林试剂,严格控制条件加热煮沸。

还原糖在碱性条件下还原铜离子生成氧化亚铜,过滤氧化亚铜沉淀并与硫酸铁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铜盐和亚铁盐。

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亚铁盐,根据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消耗量及浓度计算氧化亚铜的生成量。

以此计算试样中还原糖含量。

直接滴定法原理:

还原糖提取并用醋酸锌+亚铁氰化钾溶液净化后,以糖提取液作为滴定剂,直接滴定一定体积的经标定的费林试剂。

用亚甲蓝作滴定终点指示剂,当费林试剂被滴定完全并有微量糖液滴入时,亚甲蓝被还原为无色的隐色体,即为滴定终点。

为避免隐色体被空气中氧所氧化而显蓝色,必须确保费林试剂是在沸腾状态下进行滴定操作。

20.蛋白质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蛋白质总量测定包括哪些方法?

蛋白质分析包括:

蛋白质含量测定,氨基酸测定,蛋白质营养功效,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氨基酸分离等。

蛋白质总量测定方法包括凯氏定氮法,双缩脲反应法。

21.凯氏定氮各个步骤的目的及原理是什么?

该方法的注意事项?

消化加入各种试剂的作用?

过多过少会出现何问题?

凯氏定氮步骤:

消化,蒸馏,滴定。

各步骤的目的与原理:

(1)试样溶解:

目的是使试样蛋白质消解,使有机氮转化为硫酸铵。

原理是食品试样与浓硫酸共热时,有机物被脱水、氧化分解为碳、氮、氢等物质;

碳与硫酸作用生成CO2气体和具有还原性的SO2;

SO2使蛋白质分解后的产生的氮还原为NH3,本身则氧化成SO3.消化过程生成的氢,促进并保证了氮到NH3的转化,避免氮的损失。

消解反应生成的SO3、CO2和水因加热而不断挥发逸出,生成的NH3则以铵盐的形式留在消解液中,这样完成了有机氮到无机铵盐的转化。

(2)氨测定:

目的是在碱性条件下铵盐转化为氨,经蒸馏分离后用硼酸溶液吸收。

用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硼酸溶液所吸收的氨,以确定试样总氮量,由总氮量换算蛋白质含量。

原理:

是用水蒸气加热碱化的消解液;

使NH3逸出而与其他无机物质分离,蒸馏出的氨被硼酸溶液吸收,用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硼酸吸收液,亚甲基蓝和甲基红混合指示剂作为滴定指示剂。

注意事项:

(1)样品应是均匀的。

固体样品应预先研细混匀,液体样品应振摇或搅拌均匀。

(2)样品放入定氮瓶内时,不要沾附颈上。

万一沾附可用少量水冲下,以免被检样消化不完全,结果偏低。

(3)消化时如不容易呈透明溶液,可将定氮瓶放冷后,慢慢加入30%过氧化氢(H2O2)2-3ml,促使氧化。

(4)在整个消化过程中,不要用强火。

保持和缓的沸腾,使火力集中在凯氏瓶底部,以免附在壁上的蛋白质在无硫酸存在的情况下,使氮有损失。

(5)如硫酸缺少,过多的硫酸钾会引起氨的损失,这样会形成硫酸氢钾,而不与氨作用。

因此,当硫酸过多的被消耗或样品中脂肪含量过高时,要增加硫酸的量。

(6)加入硫酸钾的作用为增加溶液的沸点,硫酸铜为催化剂,硫酸铜在蒸馏时作碱性反应的指示剂。

(7)混合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呈绿色,在中性溶液中呈灰色,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

如果没有溴甲酚绿,可单独使用0.1%甲基红乙醇溶液。

(8)氨是否完全蒸馏出来,可用PH试纸试馏出液是否为碱性。

(9)吸收液也可以用0.01当量的酸代表硼酸,过剩的酸液用0.01N碱液滴定,计算时,A为试剂空白消耗碱液数,B为样品消耗碱液数,N为碱液浓度,其余均相同。

(10)以硼酸为氨的吸收液,可省去标定碱液的操作,且硼酸的体积要求并不严格,亦可免去用移液管,操作比较简便。

(11)向蒸馏瓶中加入浓碱时,往往出现褐色沉淀物,这是由于分解促进碱与加入的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经加热后又分解生成氧化铜的沉淀。

有时铜离子与氨作用,生成深l蓝色的结合物[Cu(NH3)4]2+(12)这种测算方法本质是测出氮的含量,再作蛋白质含量的估算。

只有在被测物的组成是蛋白质时才能用此方法来估算蛋白质含量。

加入各种试剂的作用:

消化剂的作用:

消解试样,为了加快试样消解速度,需要加入大量硫酸盐,以提高消解温度。

硫酸钾的用量过大,消解温度太高,硫酸铵分解使NH3逸出而损失。

催化剂的作用:

缩短消化时间,促使试样完全消解。

消解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时,消解液中将发生反应。

过多过少会出现的问题:

消化剂和催化剂要适量。

消化剂(硫酸钾或硫酸钙)会提高消化温度,太高会使硫酸铵分解成氨气。

催化剂(硫酸铜、汞、氧化汞、硒粉、还原铁等)促使消化完全。

过多可能使铵盐分解或歧化。

有时还用到氧化剂。

22.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有哪些?

氨基酸态氮测定的意义、原理和方法?

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

茚三酮比色法,电位滴定法,双指示剂滴定法。

电位滴定测定氨基酸态氮原理:

根据氨基酸的两性作用,加入甲醛以固定氨基的碱性,使羧基显示出酸性,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以酸度计指示终点。

意义:

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和营养知识的普及,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的高低及氨基酸的构成,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重视。

为提高蛋白质的生理效价而进行食品氨基酸互补和强化的理论,对食品加工工艺的改革,对保健食品的开发及合理配膳等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因此,食品及其原料中氨基酸的分离、鉴定和定量也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3.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

维生素C经草酸溶液提取、白陶土脱色后,利用维生素C的还原性,在酸性介质中,用2,6-二氯靛酚染料标准溶液滴定试样提取液,还原型维生素C还原红色的2,6-二氯靛酚褪色。

根据滴定一定量体积提取液消耗的2,6-二氯靛酚染料体积与标准浓度,计算试样中的维生素C含量。

提取时注意加草酸保护维生素C。

注意事项见课本P210.

24.三氯化锑比色法测定维生素A的基本原理?

比色测定类胡萝卜素时如何消除其他干扰?

在氯仿溶液中维生素A与三氯化锑作用,生成蓝色化合物,以620nm作为比色波长测定吸光度值,标准曲线法定量。

消除干扰:

用氧化铝柱层析将不皂化物中β-胡萝卜素与其它色素分离,从而消除其他干扰。

25.食品添加剂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食品添加剂测定意义及重点是什么?

食品添加剂分析包括内容:

1、添加剂本身的分析;

2、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定性、定量测定;

3、食品中禁用添加剂的测定。

食品添加剂测定意义:

1、通过检测能保证食品的卫生质量;

2、监督,保证和促进正确合理的使用食品添加剂,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

常检验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发色剂、甜味剂等。

26.苯甲酸及其盐、山梨酸及其盐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基本原理?

苯甲酸及其盐测定的基本原理:

苯甲酸、苯甲酸钠在酸性溶液中被蒸馏出来后,用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除去挥发性杂质及山梨酸,再蒸馏分离,蒸馏液于225nm波长测定吸光度,与标准苯甲酸溶液比较定量测定。

本方法适用于酱油、酱菜、果汁、果酱等样品。

山梨酸及其盐测定的基本原理:

山梨酸在酸性条件下用水蒸气蒸馏,去除非挥发性干扰物,在弱氧化条件下山梨酸被氧化成为丙二醛,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并进行530nm比色定量。

27.比色法测定食用色素含量基本原理?

比色法干扰产生的原因,以及排除干扰的措施?

原因:

比色法测定吸收峰接近的色素在比色中会形成重叠干扰

排除干扰措施:

1、各种色素分离(溶液萃取、色谱分离等);

2、用试剂掩蔽其他类似颜色物质;

3、改变成分的点位,调节溶液pH值;

4、不同波长测定吸收峰并建立多元联立方程求解

28.盐酸萘乙二胺显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基本原理?

预处理操作概要?

干扰成分如何消除?

样品经过沉淀蛋白质,去除脂肪后,在弱酸条件下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红色燃料,在538nm处有最大的吸收,测定吸光度与标准比较进行定量。

除去脂肪和蛋白质:

称取绞碎混匀的样品,置于烧杯中,加硼砂饱和溶液,搅拌均匀,以70℃左右的水将样品全部洗入容量瓶中,置沸水浴中加热15min,取出后冷至室温,然后一边转动一边加入5ml10.6%亚铁氰化钾溶液,摇匀,再加入22%5ml乙酸锌溶液,以沉淀蛋白质等,加水至刻度,放置30min,除去上层脂肪。

29.棉酚的性质?

三氯化锑比色法和苯胺比色法测定棉酚含量的原理和操作概要?

性质:

1棉籽中特有:

在棉籽中存在于黑色线粒体中。

2脂溶性物质:

其易容与非极性溶剂和碱性水溶液,难溶于水。

3与蛋白质结合:

在一定条件下,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成醛胺缩合物,称为结合棉酚,毒性较小,但蛋白质营养性下降。

油脂中的棉酚多为游离棉酚。

4毒性:

a:

肠胃症状恶心、腹胀、烧心、腹泻甚至便血。

b:

神经症状头晕疼、抽搐、昏迷、嗜睡、下肢麻木、呼吸循环系统衰竭。

C:

生殖系统障碍。

三氯化锑比色法测定棉酚含量的原理:

在氯仿溶液中,棉酚和三氯化锑生成一种红色化合物,所生成颜色的强度与棉酚含量成正比,可以在520nm处测定吸收值。

苯胺比色法测定棉酚含量的原理:

样品中游离棉酚经提取后,在乙醇溶液中与苯胺形成黄色化合物——二苯胺棉酚,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30.马铃薯毒素定性测定的方法有哪些?

比色法定量测定马铃薯毒素含量的基本原理?

微量快速法,Wotczd氏检查法

比色法的仪器是分光光度计,利用马铃薯毒素酸解后,在浓硫酸环境下与甲醛显色反应的性质,通过测定吸光度确定含量。

31.粮食贮藏过程中常用的杀虫剂有哪些?

磷化物的定性定量测定的方法和原理?

常用的杀虫剂有:

磷化物、溴甲烷、环氧乙烷和溴氰菊酯类。

防止粮食害虫使用的磷化物有:

磷化铝,磷化钙,磷化锌。

定性原理:

试样中的磷化物遇水和酸分解放出磷化氢,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黑色磷化银。

如果试样中有硫化物存在,在酸性水溶液中放出硫化氢,与硝酸银生成黑色硫化银,干扰磷化物定性。

利用硫化氢与醋酸铅反应生成黑色硫化铅的特性,以区别磷化物定性中的硫化物干扰。

钼蓝比色法定量测定原理:

用硫酸水溶液浸泡式样,磷化物分解产生磷化氢,用洁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将磷化氢气体导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磷化氢被氧化成正磷酸,并与钼酸铵作用生成磷钼杂多酸铵,用氯化亚锡还原磷钼杂多酸铵生成蓝色化合物钼蓝,标准曲线法定量。

32.常见有害矿物质主要包括哪些元素?

砷含量测定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他们的原理?

元素有:

锑、砷、镉、铬(6价)、铅、锡(有机化合物)、汞、镍、铂等。

砷的主要测定方法:

银盐法、砷斑法;

银盐法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