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841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ocx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ocx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历史信息不仅来自于教科书、文献资料、网络,还包括出土文物,如墓葬、沉船、遗址、碑刻、器物……唐代诗人杜牧在《赤壁》中写道: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他是谁?

缺失的文字是什么?

沉船发生在什么时代?

日记最可能写于何时?

言论针对什么?

这些推理判断题别具特色,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例1(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4题)[HT]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关键词】分封制,墓葬等级差别。

  【易混点】君王集权、君主集权;秦国、秦朝。

  【解析】从题干到备选项,“分封”贯彻始终。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A项说不符合史实;战国时期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君主集权”,B项说法欠妥;君王墓葬区别于其余阶层,说明秦国在废除分封的道路上走在前列,C项说成立;时至战国,狭义上的分封制已难以为继,D项“严格遵行”之说明显不符合史实。

  【答案】C

  例2(2013年江苏历史卷第1题)[HT]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关键词】一整套铁农具。

  【易混点】魏国出土、魏国独断经营;故地出土、随葬必备。

  【解析】材料提到秦、魏等国故地均有出土,因此不能说魏国独断经营,A项错误;一个墓葬的出土在逻辑上不能证明C、D两项;从“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精耕细作水平。

  【答案】B

  例3(2013年四川文综卷第2题)[HT]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关键词】商代。

  【易混点】备选各项的朝代。

  【解析】A项马王堆汉墓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史实;B项黄道婆是宋末元初人;D项《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的著作。

故答案为C项,商代已经出现甲骨文。

  【答案】C

  例4(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13题)[HT]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商王世系,《史记》,殷墟甲骨文。

  【易混点】考古发现、文献记录。

  【解析】在史学研究过程中,考古发现和文献记录应相互印证,不应厚此薄彼。

  【答案】D

  例5(2013年山东文综卷第9题)[HT]《周礼》记载:

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WB]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

  【关键词】各三门,各九条。

  【易混点】王城、唐长安城。

  【解析】首先,“中央集权”、“君权神授”两概念不宜前移至周代,排除A、D两项;其次,不能只突出宫城左、右、前、后的建筑布局,忽略前文的叙述,C项只反映其局部。

综观王城全局,对称严谨,中正有序。

  【答案】B

  例6(2013年广东文综卷第12题)[HT]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关键词】贵族总称,民众通称。

  【易混点】百姓、百家。

  【解析】古代庶民无姓,有土地有官爵者才有姓,遂以“百姓”为贵族的总称。

春秋后期,宗法制渐遭破坏,“百姓”不再为贵族独享。

战国以后,“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一系列旧制均受破坏,呈衰落趋势,排除A、D两项。

C项属于思想文化领域,与“百姓”这一称谓相去甚远。

  【答案】B

  例7(2013年北京文综卷第12题)[HT]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B.秦

  C.汉D.唐

  【关键词】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

  【易混点】□、□(残缺文字共6处,题目要求判断第2处)。

  【解析】依据史实推断,6处残缺文字依次是:

战、秦、郡、南、北、隋。

周灭商,汉、唐分别取代秦、隋,三者之前的朝代都是统一王朝。

  【答案】B

  例8(2013年重庆文综卷第1题)[HT]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

  C.董仲舒D.朱熹

  【关键词】天人合一,天命。

  【易混点】法家、儒家思想;儒学在战国、西汉、宋朝的核心内容。

  【解析】题干所述学者迎合了当时统治者实现“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韩非子、孟子、朱熹的思想没有“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成分。

  【答案】C

  例9(2013年福建文综卷第17题)[HT]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关键词】年复一年,忍耐的禀赋。

  【易混点】“功名利禄”的字面对应。

  【解析】作为相对公平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选拔了大量人才,B、D两项表述过于绝对偏激。

追求功名利禄的因素固然不可否定,可其后的疑问又使A项不令人信服。

之所以“年复一年”“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是因为学子孜孜以求的动力、金榜题名的目标、实现理想的信念等综合而成的价值取向。

  【答案】C

  例10(2013年广东文综卷第14题)[HT]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B.董仲舒

  C.朱熹D.陆九渊

  【关键词】明理,做人,仁义。

  【易混点】读书、做人;外在手段、仁义根本(内心世界)。

  【解析】材料强调读书是外在手段,而内心的仁义才是根本。

只有心术正,才能有大成就。

根据“明理”一词判断,当时理学已经产生,则可排除A、B两项。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是通过外在手段明理,而材料对此持反对态度。

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答案】D

  例11(2013年北京文综卷第14题)[HT]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关键词】荷兰东印度公司,青花瓷。

  【易混点】上述关键词相应的时代。

  【解析】题干包括青花瓷的生产、船只沉没和被发现等诸多时间。

青花瓷生产于元朝,而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再结合荷兰的殖民扩张,对应明末清初。

  【答案】C

  例12(2013年山东文综卷第12题)[HT]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

和世泰等奏,英吉利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戴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

[HT]

  A.中书省B.内阁

  C.军机处D.礼部

  【关键词】嘉庆二十一年,诏令撰拟。

  【易混点】礼仪、礼部;内阁奉上谕、内阁撰拟。

  【解析】从时间来看,嘉庆二十一年在雍正之后,军机处已经设立,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拜笔录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必须排除A项的干扰。

“内阁”、“礼仪”仅为材料的片言只语,不能将B、D两项与撰拟者等同。

  【答案】C

  例13(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17题)[HT]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关键词】安然而享,群起而助,西洋诸国,协以谋我。

  【易混点】近代列强侵华各项特权的具体含义。

  【解析】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

继英国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材料言论正好符合这些特征。

领事裁判权、居住及租地权分别破坏了中国的司法和领土主权。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提出的“机会均等”、“利益均沾”政策。

  【答案】B

  例14下侧日记最可能写于

  A.1861年B.1895年

  C.1907年D.1913年

  【关键词】立宪,议院,诏旨。

  【易混点】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解析】在近代中国的民主进程中,涉及“立宪”、“议院”的事件主要有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结合时间判断,重点考虑B、C两项。

日记中有“公然不讳”、“昌言无忌”字样,且“屡见诏旨”,可见日记出自清末新政时期。

  【答案】C

  例15(2013年广东文综卷第21题)[HT]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马丁?

路德的新教学说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关键词】上帝,远离,人类,降低。

  【易混点】上帝,新教。

  【解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动摇了教会权威,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进化论把人类拉到了与普通生物同样的层面,所有的地球生物与人类都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打破了人类的愚昧式自尊。

“上帝远离世界”指人和世间万物不是上帝造的;“降低人类独一无二性”指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这些思想均来自达尔文的进化论。

  【答案】B

  例16(2013年江苏历史卷第17题)[HT]“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

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

”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关键词】时间和空间,绝对,没有意义。

  【易混点】两种范畴的测量、实验;观察者的运动、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解析】首先从题干判断“这一理论”是指相对论,进而对应其意义。

题干中的“时间和空间”与正确选项中的“时空”遥相呼应。

  【答案】C

  例17(2013年四川文综卷第9题)[HT]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

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有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

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1967年。

据此可知

  A.1967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

  B.斯科普斯言论违背美国的宗教信仰自由

  C.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

  D.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

  【关键词】达尔文进化论,违背圣经上帝造人。

  【易混点】法律适用到1967年,1967年开始接受进化论;进化论、宗教信仰自由。

  【解析】“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徒信仰”是原因,田纳西州“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有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是结果。

  【答案】C

  例18(2013年北京文综卷第16题)[HT]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

  A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术基本不再使用

  B考古发现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C19世纪中期,英国生产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英国已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D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HT]

  【关键词】印刷术,坊市制,外向型经济,工农业发展。

  【易混点】活字印刷术发明、活字完全取代雕版;长安设立市坊、唐朝城市普遍实行坊市制。

  【解析】宋代以后,存在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交叉并行的过渡时期,A项结论犯了绝对化的错误;长安城有坊墙,并不能推断坊市制在唐朝城市普遍推行,B项结论以偏概全;C项以数据说话,论从史出,符合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的时代特征;尽管苏联对农业投资翻番,却无从得知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D项结论也不符合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史实。

  【答案】C

  例19(2013年江苏历史卷第24题C)[HT]文物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星堆共出土了1720件珍贵文物。

按其功能分类,我们可将它们分为:

祭祀品,共105件,主要是青铜器,其中较大型的樽和?

,其功能可能有两个方面,主要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和祖先,同时也可当作生活用品,比如装酒、粮食等;生产工具,共124件,主要是石器和玉石,其中有斧、凿、錾、刀等;兵器,共127件,主要是青铜器,还有石器和玉器,其中有青铜戈、玉戈、玉刀;生活与装饰,这方面数量最多,共1364件,其中有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象牙器,以玉器为主,占615件。

除上述四种类型外,还有80根大象牙……另外,还有当时的货币――铜贝4662枚。

还有数以吨计的陶片未计算在内。

  ――摘自冯学敏等《点击三星堆》

  材料二举世瞩目的三星堆考古发现,向我们揭示了三千多年前古蜀王国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情形,展现了一个湮没的内陆农业文明的辉煌。

……三星堆考古发现提供的不仅仅是珍贵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将使学术界重新审视中华文明,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将因之而谱写新的灿烂篇章。

  ――黄剑华《古蜀的辉煌》[HT]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释读三星堆文物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

  

(2)推测是一种对未知现象作尝试性、合理性解释的思维方法。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古蜀国部落为什么会有大量“象牙”、“铜贝”和“数以吨计的陶片”。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意义。

  【解析】材料一将三星堆的出土文物分门别类加以介绍,第

(1)问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个方面释读信息,答案要点与材料中的“祭祀品”、“生产工具”、“兵器”、“生活与装饰”一一对应。

(2)问推荐了“推测”这一思维方法,并运用该方法解决三星堆部分出土文物的相关问题。

这种推测应该依靠凭据增强可信度,切忌脱离实际胡乱联想。

第(3)问考查“意义”,应遵循从小到大、由近到远、由浅入深的回答原则。

  【答案】

(1)信息:

神权政治(或神权王权一体);阶级分化(或贫富分化)。

农业和手工业较发达。

有部落战争。

精神生活丰富(或有审美要求)。

  

(2)推测:

大量“象牙”说明古蜀国自然生态适合大象生存(或可能与远处部落有象牙交易等);“铜贝”说明有了一定程度的商品经济(或有一定水平的制币工艺等);“数以吨计的陶片”说明居住在该地的部落人口较多(或部落存在时间较长等)。

  (3)意义:

反映了古蜀王国的社会生活(或揭开了古蜀王国的历史之谜);三星堆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例20(2013年江苏历史卷第24题D)[HT]埃及有句谚语:

“世人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佚名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

这座陵墓总共用了200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

  ――(美)马修斯等《西方人文读本》

  材料二1991年,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东2.4公里发现了金字塔街,在其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

……1994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

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而或许多至10万人,其中包括建筑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

  ――刘文鹏《埃及考古学》

  材料三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今天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伟大的力量。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埃及卷)》[HT]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与金字塔建造技术水平相关的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并说明其价值。

  (3)材料三提出的考察金字塔建造的视角是什么?

  【解析】金字塔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

本题以金字塔的建造、考古研究为材料,设问层层递进。

答案要点均出自材料,或提取关键词,如第(3)问的“技术”、“历史背景”原本原样出自材料三;或加工整合,如第

(1)问相关信息源于材料一“精确的算术设计”、“石块建筑物”、“趁洪水季节搬运”等;或分析概括,如第

(2)问的“价值”。

  【答案】

(1)信息:

设计恢宏;计算精确;巨石采集;运输科学。

  

(2)新发现:

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

价值:

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

  (3)视角:

技术;历史背景。

  例21(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39题)[HT]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

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

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

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HT]

  

(1)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

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

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

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推理等诸多能力。

虽然只提供1750~1850年百年的材料,设问却追溯到14~16世纪。

如果说第

(1)问属于考查基础知识,那么第

(2)问便更上一层楼,推介“五位一体”的研究思路,要求按照这一思路概括历史阶段特征。

第(3)问更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具有推理判断的成分。

  【答案】

(1)文艺复兴,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将人们从神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光荣革命,英国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2)答案见下表。

  [HT5”]经济

  生产力极大提高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民主政治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创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文化

  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发展;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兴起

  社会

  城市化加快;无产阶级开始显示伟大力量

  生态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HT]

  (3)赞成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

理由:

时代在演变,而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上国”的保守观念。

赞成②主要是“西方腾飞”。

理由:

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

赞成③主要是“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理由:

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

中国依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例22(2013年山东文综卷第37题)[HT]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HT]

  

(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作出上述预测的依据。

  

(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历史不能假设,但未来却值得预测。

在尘埃落定之后回首历史,在21世纪反思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当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抗战形势的四种预测,考虑到各种国际力量,并且皆有依据。

  【答案】

(1)①的依据:

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

②的依据:

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③的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