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8048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

《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半期考复习材料.docx

半期考复习材料

半期考复习材料

一、字词部分

第一单元

攒()拗()确凿()菜畦()桑葚()qīngjié()油蛉()蟋蟀()臃肿()()脑髓()xiāngyí()shūshú()()

fāngzhèng()()bóxué()()蝉蜕()秕谷()倜傥()()锡箔()盔甲()衣襟()肿胀()()花圃()收敛()

骊歌()dīngzhǔ()()kǒngjù()()讪笑()jí()妒丑lòu()忧yù()

瞬息()伫立()幽jì()人迹()至

人声鼎()()人听闻来势()()

荒草qīqī()()

第二单元

山diān()澎湃()狂lán()屏zhàng()bǔ()育gěng()住祈祷()郝叟()ào()悔逼xiá()崎岖()阻抑()炽痛()嗥鸣()斑lán()怪dàn()亘古()默qì()田lǒng()蚱měng()污秽()lán()语九qū()连环回环曲折()绝壁崖yá()亦复如()可歌可()()为人知()之无愧锋芒毕()家()户晓妇()皆知

()革()尸()躬尽(),死而后()

第三单元

zǎi()割筹划()()pánghuáng()()仰慕()衰微()赫然()dié()起

高biāo()重荷()chóu()苦深邃()

踌躇()()bāwàng()()suǒ()闭磐石()锲而不舍()wùwù()()穷年

lì()尽()血()心()注心()神()jiǒng()乎不同一反()往慷()淋漓

气冲dǒu()牛惹人()目杂乱无()

不()天()博学多shí()一拍jí()合寻()作()忘()所()义愤填yīng()

二、古诗背默

1、,竹中窥落日。

2、独坐幽篁里,。

3、夜发清溪向三峡,。

4、,何人不起故园情。

5、故园东望路漫漫,。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三、文言文部分

(一)伤仲永

1、注释听写

伤:

世隶耕:

隶:

尝:

书具:

异焉:

旁近:

自为其名:

收族:

收:

自是:

立就:

文理:

邑人:

稍稍:

宾客其父:

宾客:

乞:

利其然:

扳:

环谒:

先人:

称:

泯然众人矣:

泯然:

众人:

矣:

王子:

通悟:

受之天:

受:

贤于材人:

贤:

材人:

受于人:

不至:

彼其:

得为众人而已耶:

2、文学常识填空

1、《伤仲永》的作者,字,号,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存有《临川先生文集》

2、唐宋八大家:

有唐代的、;宋代的、、、、王安石、。

3、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3、课文翻译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4、内容理解

(一)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后来平庸无奇的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

(1)五岁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二十岁左右,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不使学。

7、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来看,是“其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正象作者后面的议论一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正常的教育。

8、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发人深思。

(文章告诉我们:

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好坏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二)综合简答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伤"?

  答: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

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

"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

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

"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

"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

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

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

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

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

泯然众人矣。

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

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

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

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

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

哪方面更重要?

  答:

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

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

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

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

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22.“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2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怎样看待?

 

答:

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2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②活到老,学到老。

③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25.本文的内容告诉我们什么?

 内容理解:

告诉我们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26.学习本文有什么启示?

启示一:

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启示二:

应该由自己努力加强后天的学识和修养。

启示三:

天才往往需要苦难作为一块垫脚石。

启示四:

急功近利最容易摧残人才。

启示五:

孩子的成长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木兰诗

1、注释听写

唧唧:

当户织:

机杼声:

杼:

惟:

何所思:

忆:

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军书:

十二:

爷:

愿为市鞍马:

为:

市:

鞍马:

鞯:

辔头:

旦:

溅溅:

胡骑:

啾啾:

万里赴戎机:

戎机:

关山度若飞:

度:

朔气传金柝:

朔:

金柝:

铁衣:

明堂:

策勋十二转:

策勋:

赏赐百千强:

强:

问所欲:

不用:

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郭:

扶将:

红妆:

霍霍:

著:

云鬓:

帖:

花黄:

火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扑朔:

迷离:

傍地走: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文学常识

这是南北朝时北方名歌中的一首叙事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3、全文翻译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4、内容理解

(一)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

1、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写边塞夜景表现军旅的苦寒生活的句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写战争的激烈悲壮的诗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5、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6、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句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yioU

7、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话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扑朔迷离]

  出自《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解释:

指难辨兔的雌雄。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造句:

敌军始终扑朔迷离,不知我军主力所在。

  侦探小说中扑朔迷离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磨刀霍霍]

解释:

原意用力磨刀,发出霍霍声响。

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

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出处《乐府诗集•木兰诗》: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造句:

这路敌人磨刀霍霍,马上就要行动了

(二)综合简答题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

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3、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全诗共写了几件事?

哪些详?

哪些略?

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写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战场,12年征战生活,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

其中代父从军、辞官与家人团聚是详写。

详写这些内容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中国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4、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

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5、关于“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替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木兰的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乐观的优秀品质。

6、关于全诗的主题思想

  《木兰诗》描述了我国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女英雄木兰勤劳朴实、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爱功名、不慕富贵的高尚品德。

(三)孙权劝学

1、注释听写

卿:

当涂:

辞:

务:

孤:

治经:

博士:

邪:

涉猎:

见往事:

见:

往事:

乃:

及:

过:

才略:

非复:

更:

过目相待:

过目:

大兄:

见事:

2、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是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1019-1086),字君实,,。

3、课文翻译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内容理解

1、三个句末语气词:

邪、耳、乎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b、“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2、概括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人物性格:

孙权(深谋远虑、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坦率真诚)、鲁肃(敬才爱才)

4、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

突出表现吕蒙就学,学有所成。

5、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①学习没有早晚之分,只要认真学,终有所成。

②学习能改变人的一切。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就能学到东西,提高水平。

6、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7、孙权怎样劝说吕蒙的?

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接着现身说法,证明学的可能性“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让吕蒙无法推辞,“乃始就学”。

十四、本文说明了“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认得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8、本文吕蒙是中心人物。

9、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

方法:

但当涉猎。

目的:

见往事耳。

10、孙权劝吕蒙“就学”的理由中哪句话有说服力?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