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8051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65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

乘除法

一、教学内容:

P2-P14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能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五、课时安排:

7课时

六、教学进度:

第1-2周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

P2-P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

(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

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

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2×3=6,20×3=60·····

5、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

2×3=6所以20×3=60

6、教师再提出问题:

4捆一共有多少棵?

5捆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三、拓展应用:

1、3×25×46×7

30×250×46×70

300×2500×46×700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2、完成P2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1-2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

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得怎样?

教学反思:

 

需要多少钱

教学内容:

P4-P5

知识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

出示挂图:

同学们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

12×3=

(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70×524×215×3

31×334×224×413×5

2、

 

(1)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2)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

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教学反思:

 

练习一

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

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师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唯一,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

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予一定的提示。

先独立思考,再完成题目。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教学反思

 

口算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一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题目。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难点: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归纳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二、第7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

他们交的钱数够吗?

3、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完成。

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三、第8题

1、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2、提出问题:

怎样租车划算?

3、学生讨论:

应该怎样做?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说说需要多少大车,多少小车,再比较那种方案划算。

四、小结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

还需要在什么地方改进?

教学反思:

 

参观科技馆

教学内容:

P8-P9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

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

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

你们想了解吗?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

”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4、完成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5、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观察纵向的算式,发现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三、拓展应用

1、60÷3200÷5240÷8120÷4

560÷7900÷3180÷6270÷9

2、先引导学生看图,然后根据要求列式解答,最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看图,获取信息,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3、出示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

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与同伴交流。

4、以比赛的方式完成。

学生分组竞赛。

四、小结

你觉得这节课学的怎样?

学生自评、互评。

教学反思

植树

教学内容:

P10-P1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

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

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

”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4、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完成试一试第1-2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做,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拓展应用

完成P11练一练第1-3题

1、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交流算法。

46÷284÷4630÷996÷3

66÷3100÷5720÷848÷2

2、第2题:

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3题:

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

4、在里填上“>”“<”或“=”。

48÷484÷4720÷8720÷9

24×324×226÷226×2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

自己学得怎样?

学生互评,自评。

教学反思:

 

练习二

教学内容: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除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教学难点:

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二、练习

1、第1题

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2、第2题

组织学生看图,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3、第3题

学生从问题中思考解题方案,然后再解答,互相交流算法。

4、第4题

逆向思维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做完后说说有什么规律,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先观察,再思考,完成后与同伴说说你的发现。

5、第6题

引导学生看懂图意,然后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后,确定解体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第7题

填表,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方法,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独立完成,说说怎样计算的。

7、第9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要提倡多样化,如可以先计算60÷3=20(页),7天可看140页,140比150小,所以看不完;也可以想3天看60页,那么6天看120页,剩下30页一天看不完,所以一星期看不完这本书。

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除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教学反思:

 

二、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

P14-17

二、单元目标:

1、在搭立体图形和多方位观察立体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能正确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的形状。

4、在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三、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2、难点:

根据提问来判断并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

3、关键:

利用教材提供的实践活动,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数学操作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探索、交流、体验。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3周

搭一搭

教学内容:

P14-P17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用具:

小正方体、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幻灯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

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3、学生同桌间游戏。

4、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二)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示范。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

三、拓展应用

1、搭一搭,看一看。

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

 

()()()

 

 

()()()

2、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

搭一搭,连一连。

 

①②③④

 

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的图形有()个,分别是()。

3、搭一搭,填一填。

A①②

B③④

 

填图号。

⑴、从侧面看是图A的有()。

⑵、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

⑶、还有什么养的立体图形从侧面看是图A?

还有什么养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图B?

想一想,搭一搭。

4、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

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教学反思:

 

三、千克、克、吨

一、教学内容:

P18-P27

二、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2、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单位间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概念;掌握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难点:

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概念

3、关键:

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推算,初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观念,引导学生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和换算的思考方法。

四、课时划分:

6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4-5周

有多重

教学内容:

P18-P2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

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

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

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

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

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

 

一个鸡蛋重()一个西瓜重()

2、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

我的

体重

同伴的体重

一个

土豆

我的

书包

我的

估计

称量

结果

4、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教学反思:

 

1吨有多重

教学内容:

P21~P2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

各种秤、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

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

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

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

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拓展应用

1、4千克=()克3吨=()千克

50000克=()千克()t=2000kg

18t=()kg()kg=6t

2、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500502505

3、连一连。

 

2克2千克200千克400克

4、在○里填上“>”“<”或“=”

500kg○3kg1kg○300g9kg○9000g

800g○10kg3kg○3t4000g○4t

8000千克○8吨4500克○4千克

3t○3600kg5t○5000g

教学反思:

 

综合练习课

(一)

教学内容:

P23-P2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吨的质量观念。

2、巩固所学过的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我们已经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2、1吨、1千克、1克有多重?

请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3、吨、千克、克之间进率的关系怎样?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二、练习

1、练习四的第1-4题

(1)第1题

出示图,让学生观察,独立填写,全班交流。

(2)第2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独立连一连,再进行全班交流。

交流时,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后进行同桌间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口述思考方法。

(4)第4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后进行全班交流。

2、练习四中的第5-11题

(1)第5、6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时,老师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第7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独立尝试解答。

全班交流时,指名口述解题思路。

(3)第8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小组讨论,指名口述,学生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4)第9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组织学生交流。

(5)第10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在组织全班交流。

(6)第11题

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用实物演示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

P26

教学目的:

1、通过搭活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能力,自我创造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2、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问题。

教学关键: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摆学具、画“搭配路线图”、画表格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硬纸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挂图一,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1、引入课题

提问:

从情境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