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81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10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课后习题答案.docx

第1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

答: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是国家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是各个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

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2.福利性

答:

福利性作为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指的是相对于社会成员个人而言,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要小于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收入。

换言之,凡所得大于所费即具有了福利性。

如果社会成员用同样多的钱购买同样多的服务,它运用的便只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如果社会成员用大量的钱购买了小量的服务,这种交易便构成了对购买者的价值剥削;如果社会成员用低于服务的价格购买到了这种服务,便含有了福利性的因素在内。

因此,社会保障的福利性特征,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

3.刚性发展

答:

刚性发展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需求不断培长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保障走向制度化之后的客观结果,是指社会保障的项目不断增加,覆盖范围扩大,保障水平是逐步提高的。

社会保障制度在刚性增长的总体趋势下,还呈现出阶梯式持续发展规律,即社会保障的项目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成员社会性保障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会在发展中不断膨胀。

4.普遍性原则

答:

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原则是1942年贝弗里奇起草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政策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

普遍性原则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追求,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从而被许多工业化国家所认可,并成为西方福利国家等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普遍遵循的一项原则。

二、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理论界定的差异?

答:

(l)由于社会保障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乃至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具体国情的差异又使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中出现很大差异,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和理论界定也就很自然地存在着差异。

因此,当代世界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的不统一,也可以视为国情差异与各国社舍保障制度多样化的客观反映。

(2)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的差异存在于一国之内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学者之间。

各国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是不统一的,这是因为社会保障一直处于发展之中,而研究者亦有自己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研究视角,因此要想有一个全球统一的社会保障理论界定,就像要有一个全球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样,在长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

(3)社会保障的定义: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目标的嬗变?

答:

社会保障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到正式制度安排,其追求的目标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l)早期的社会保障主要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从而客观上充当着统治者控制社会并使统治秩序得以延续的工具。

(2)现代社会,社会保障的目标逐渐融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平的理念。

(3)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文明进步的视角出发,综合考察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这个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

①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②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③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

答:

传统的社会保障理论,一般只承认社会保障事后救助的单一功能,然而,范围广泛、项目齐全、形式多样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早已远非历史上单一的救灾济贫可以比拟。

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通常发挥着稳定、调节、促进、互助等多重功能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是否充分得到了发挥或是否全部表现为正面效能,通常不是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是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

社会保障的多重功能主要表现在:

(l)穗定功能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有动力机制与稳定机制,市场机制即是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首选动力机制,而社会保障则充当着首选的稳定机制。

社会保障是通过预先防范和即时化解风险来发挥其稳定功能的,它在许多国家均被称为“精巧的社会稳定器”或“减震器”。

(2)调节功能

①在政治上,社会保障既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调节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

②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尤其显著。

它体现在如下多个层次上:

a.在第一层次上社会保障有效地调节着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b.在第二层次上社会保障直接调节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c.在第三层次上社会保障还直接调节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甚至被称为国家的福利投资;d.社会保障事实上还对市场体系起调节作用。

③在社会发展领域,社会保障亦有效地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

(3)促进发展功能

①在社会发展领域:

a.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社会生活实现良性循环。

b.能够促进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重新认识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c.能够促使社会成员韵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更加努力地为社会工作;

d.能够促进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实施,如社会保障对象通常不分性别的做法就极大地促进了男女平等。

e.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②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通过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同时透过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直接促进着某些产业的发展。

此外,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的维系,又促进着劳动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因此,社会保障对市场经济并非只有单纯的维系、润滑作用,而是有着促进作用。

(四)互助功能

社会保障其实是一种风险分散或责任共担机制,风险分散与责任共担本身即是以互助为基石并在互助中使风险得到化解的;同时,构成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从实质上体现出了互惠互助以及在互惠互助中的他助与自助;资金的互助、物的互助和劳务服务的互助表明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而且也是一种社会互助机制。

(五)其他功能

社会保障事实上还有着诸如防控风险等其他功能。

在西方国家,有的经济学者还认为社会保障有资本积累功能,并把它作为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在肯定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的同时,也要警惕将社会保障功能泛化。

因此,在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中,应当警惕泛政治化、泛经济化、泛社会化现象。

4.社会保障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社会保障的特征主要包括:

(l)公平性特征

表现在:

①保障范围的公平性;②保障待遇的公平性;③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特征,并非以不讲效率为条件。

(2)社会化特征

主要表现在:

①制度的开放性;②筹资社会化;③服务社会化;④管理与监督社会化。

可以肯定,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还会进一步强化其社会化特色,这既是社会保障责任由社会分担的需要,也是这一制度提高效能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福利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社会保障的福利性特征,即相对于社会成员个人而言,其在社舍保障方面的支出要小于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收入。

换言之,凡所得大于所费即具有了福利性。

因此,社会保障的福利性特征,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

②这一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除社会保障参与或受益群体外,政府、雇主及社会各界还在一定程度上分担着个人的生活保障责任。

③福利性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决定了社会保障虽然可以引进一定的市场机制,但它在本质上却是市场机制无法调控的。

因此,我们可以自由讨论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与水平问题,并适当控制其范围与水平,但在政策实践中却不可能否定这一制度的福利性色彩。

(4)法制规范性特征

①社会保障具有法制规范性特征的原因:

a.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由于涉及国家、企业及其他法人团体与个人的权利、义务及经济利益,必须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依据,并借助政府的行政权力才能完成筹资的任务,没有完善的法制规范,便不会有社会保障制度稳定的财政基础,进而也不会有真正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

b.作为一种社会稳定机制与利益调整机制,有关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亦必须由法律明确规范,并要求严格依法办事,没有法制规范,社会保障制度便可能滑出正常运行的轨道,因为从社会保障负金的筹集到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均是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

②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规范性具体体现即是法律的硬约束与政府的强势干预。

尽管社会保障体系的强制性因民间参与程度的提升和政府责任的控制而存在着弱化趋势,但法制规范性这一特征将始终不会改变。

(5)多样性特征

①各国之间的国情差异与地域差异、各国之间的文化传统差异、各国国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差异与文化、价值偏好的差异等,均决定了多样性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

②主要表现在:

a.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日益多样化;b.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之内也呈现不同的模式;c.项目结构多样化;d.水平结构多样化。

(6)刚性发展特征

①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刚性发展的特征,既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需求不断增长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保障走向制度化之后的客观结果。

②如果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实践作进一步考察,还可以看出其在刚性增长的总体趋势下,还呈现出阶梯式持续发展规律。

即社会保障的项目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成员社会性保障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会在发展中不断膨胀。

社会保障的发展具有刚性增长和阶梯式持续发展的特征,即它的项目发展不是一个一个地增加,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采取急剧膨胀型发展的方式。

③各国在发展自己的社会保障事业时,必须充分注意到社会保障刚性发展的规律,在尊重这一发展规律的同时亦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这一规律走向极端。

5.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答:

(l)公平原则

①根据公平原则,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必须打破各种身份限制,公平地对待每个国民并确保其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以此达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

②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物质财富尚未达到十分丰富的阶段时,公平原则亦只能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尽管公平原则的落实需要循序渐进,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即是这一原则日盏得到落实的过程。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①社会保障是国家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

因此,社会保障的发展亦必须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既不能单纯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单纯强调与经济水平发展相适应,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与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否则,便会顾此失彼,使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陷入被动。

②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社会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变化,社会发展客观上决定着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国家或社会便会因风险的发生而形成社会问题与社会危机。

③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无一例外地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撑。

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它事实上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

(3)责任分担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有必要确立责任分担原则。

因为政府包办或者企业与个人承担过重的责任,都会损害这一制度的健康发展,并无助于解决那些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只有确立责任分担原则并按照这一原则来让政府、企业、个人乃至社会等合理分担社会保障责任,这一制度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并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相谐发展。

(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①普遍性原则:

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原则是1942年贝弗里奇起草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政策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

②选择性原则:

是一些强调效率优先的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遵循的一项原则。

其含义在于根据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和受保障者的经济收入状况及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程度,有区别地安排社会保障的项目、对象范围、筹资方式和待遇水平等。

③普遍性原则和选择性原则的关系:

在肯定普遍性原则并尽可能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与公正性的同时,不能将选择性原则与普遍性原则对立起来,而是应当承认发展中国家按照选择性原则或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性与过渡性。

(5)其他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需要遵循互济性原则、法制性等原则。

①互济性原则是以互惠制为基础的,即我为他人作贡献,他人也为我作贡献,两者互为条件,

互相促进。

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正是这种互助或互惠制的强制化、固定化和规范化。

②法制性原则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以立法为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制度确立的标志,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实施社会保障项目的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政府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障事务的依据。

不仅企业与个人需要依法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义务或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政府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障事务亦必须依法行政而不能越权行事。

6.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积极意义?

答:

社会保障作为国家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l)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保障着人的基本生活,而且实践着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维护社会公平等多方面的功能,直接体现了对弱者的重视与照顾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直接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甚至解放了人类自身,是人由家庭人转化为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最终必然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可兄,社会保障制度因价值理念的先进性和实践中的巨大功能,对社会文明发展进步有着重要贡献。

(2)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非仅仅是为了被动地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是作为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维系机制和促进机制发挥作用。

(3)社会保障能够化解多种社会矛盾,不断增进国民福利,并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一方面,任何社会保障项目的建立,都直接化解社会矛盾。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又都直接表现为受益者福利的提升,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则会促进着国民福利的普遍提升。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保障不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而且构成了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4)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

社会保障是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它作为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系统或一个构成部分,既需要其他政策体系等为之配套(如医疗保险离不开医疗卫生事业的配套,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离不开资本市场的配合),也可以为其他政策体系的实施提供配套。

(5)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着社会产业结构。

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需要众多的专业人士的参与,从而是能够容纳众多劳动力韵新兴部门。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障的依赖以及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决定了中国不仅需要尽快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完整的体系。

黉豢囊蕤麴鬻豢溯黪中华公共管理学习网www.100gggLcom

第2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慈善事业

答:

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上的一种民办社会救助事业,它以社会成员的善爱之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各界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为组织基础,以大众参与为发展基础,在实践中,慈善机构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从而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

2.济贫法

答:

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该法将已有的宗教和社会救助活动惯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首次由官方划定一条贫困线,对有需要的孤、老、病人进行收容,同时为失业者和贫困小孩提供有限的帮助。

济贫法标志者国家开始介入了济贫事物,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新历史学派

答:

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境内盛行鼓吹劳资合作和实行社会政策的学派,即新历史学派,该学派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管理和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这种主张对统治者的影响极大,从而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4.劳动保险条例

答:

1951午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动保险条例,并经1953、1956年两次修订,全面确立了适用于中国城镇职工的劳动保险制度,它的实施范围包括城镇机关、事业单位之外的所有企业和职工,从而成为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5.五保制度

答:

五保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是针对农村中缺乏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由乡、村两级组织负责向其提供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和保教等五个方面的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6.福利国家

答:

福利国家一词出自于贝弗里奇报告,在社会保障领域是全民福利的象征。

福利国家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确立了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它以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以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灭贫困为目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取代了建立福利国家之前的雇主与雇员、领主与农奴及社团伙伴之间、家庭亲属之间的责任关系。

7.国家一单位保障制度

答:

到1956年时,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国家(通过中央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城乡单位担负共同责任并一起组织实施的较为宪整的社会保护制度。

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国家直接承担着统一制定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直接供款和组织实施有关社会保障事物的责任,城镇企业单位负责缴纳职工的劳动保险费用,农村集体担负着救济“五保户”和优待烈军属等责任,各种单位开始普遍承担着实施有关社会保障政策的任务。

国家和单位在社会保障的确立与实施过程中日益紧密的结为一体,这就是国家一单位保障制度。

二、复习思考题

1.社会保障发展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

影响社会保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影响社会保障的主要因素也有差别。

总的来说,社会保障的发展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黉豢囊蕤麴鬻豢溯黪中华公共管理学习网www.100gggLcom

(l)经济因素。

它毫无疑问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为任何社会保障制度或措施都离不开相应的经济基础,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可能出现物质财富的剩余,并使国家、社会或家庭具备帮助有需要者的能力,进而才会有物质的援助活动存在。

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

(2)社会因素。

它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

因为任何社会保障实践活动,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且需要通过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才能得到解决为前提的。

因此,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成员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等,都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3)道德伦理因素。

它是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社会保障实践的起源阶段尤其重要。

道德因素对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影响,在最初几乎是起决定作用的,后来虽然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其影响似乎日渐式微,但时至今日,爱人如己、推己及人、同情弱者、互助互惠的人道主义伦理道德,不仅依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着直接影响,而旦上升到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

(4)政治因素。

它在西方是随着16世纪的宗教改革开始的。

以英国1601年颁布《济贫法》

为标志,政府通过法令来帮助教会履行济贫职责,西方国家中政治对社会保障的影响由此开始变得日益重要。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此,政治因素是现代社会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因素。

(5)历史文化因素亦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相应的影响。

来自国外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同样会对一国社会保障政策的选择产生影响。

2.社会保障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

(l)影响社会保障阶段划分的标志

①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它是决定该时期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关键性因素。

②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它是决定该时期举办社会保障项目或内容的社会基础。

③政府介入的程度。

它是社会保障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一个分水岭。

④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这是衡量社会保障发达状态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⑤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

它是衡量社会保障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客观标志。

(2)以政府介入程度划分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

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则社会保降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发展实践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大的阶段:

①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②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③现代社会保障阶段,它又可以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阶段、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

(3)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也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发展阶段:

①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②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③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

3.比较宗教慈善事业、官办慈善事业、民办慈善事业的异同。

答:

慈善事业的三大支柱是宗教慈善事业、官办慈善失业和民办慈善事业。

宗教慈善失业是通过宗教团体组织的慈善活动;官办慈善事业可以理解为由官方组织却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社会保障活动事实上还有由民间人士自发举办的各种慈善活动即是民办慈善事业。

(l)宗教慈善事业、官办慈善事业和民办慈善事业三者的相同点

①三者都是社会保障处于慈善事业时代时的具体形式,是慈善事业时代的三大支柱。

②产生的社会背景相同,都是不发达的农牧社会,生产力水平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对统治者而言开拓疆土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尽管需要者众,但能提供帮助者少。

黉豢囊蕤麴鬻豢溯黪中华公共管理学习网www.100gggLcom

③特色相同,三者都是取决于举办者的意愿和财力,并非为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从而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非常落后的救助活动。

④历史意义相同,虽然三者的层次很低,却说明了人类社会对社会性保障机制的需要,以及互助和他助的道德基础,并提供了某些可行的解贫济困方式和手段,具有它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迪。

(2)宗教慈善事业、官办慈善事业和民办慈善事业三者的不同点

①官方的介入程度不同:

三者中只有官办慈善事业是官方直接介入,组织实施的救济活动。

②历史地位不同:

宗教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不仅是在为社会保障提供思想渊源方面,而且宗教慈善事业的活动直接为社会保障提供着制度示范作用,到现在在许多国家,宗教慈善事业都是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补充。

③中西方的差异:

中国,官办事业源远流长,因为中国历史上一直是皇权至上,宗教在社会的影响一直未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势力不大,贫弱社会成员对救灾济贫的需要职能靠官方来满足。

而在西方则盛行的是宗教慈善事业。

4.试评价早期的社会保障。

答:

从慈善事业时代发展到济贫制度确立与发晨的时代,慈善事业时代只能算是社会保障的起源,而济贫制度的确立亦只不过是社会保障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发展的一个过渡,它们均因非制度性和非权利性,只能算是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的初级阶段。

对这一时代社会保障活动,可以作如下评价:

(l)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

因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不平等地位,其各种救济活动便很自然地成为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居高临下的施舍,接受救助者不得不对给予救助者感恩戴德,而提供救助者则可以驱使被救助者,两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

(2)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

政府介入济贫事务的根本目的,既不是为了真正解决社会成员中的贫困现象,也不是真正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利,而是为了防止被统治者在因灾或因不幸事件陷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