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死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8180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飞死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岳飞死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岳飞死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岳飞死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岳飞死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岳飞死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岳飞死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岳飞死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飞死因.docx

《岳飞死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飞死因.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飞死因.docx

岳飞死因

岳飞之死的深层原因—在宋必死

岳飞,河南汤阴人,出生的准确年代是1103年,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也就是说他是农家子弟。

与其他农家子弟不同的是,少年岳飞天资聪慧,喜好读书,尤喜春秋和左传,有过目不忘之才。

岳飞年纪稍长,便跟随当地的一个大豪叫周侗的学射箭,习武不久即有大成,打遍全县无敌手。

至此,岳飞成了一个文武兼资的人。

其实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兼有武将之剽悍刚猛和儒生的书卷儒雅的名将,并不多见,岳飞就是其中一个。

我们再来看看岳飞出生的年代。

其时为北宋末年,金已严重威胁到宋的安全,而岳飞家乡已经面临着金兵的直接威胁。

飞第一次从军是在20岁的时候,人的命运总是因一些机遇而改变,这次他运气不错,当时,赵构也就是后来的高宗,以皇子身份出任大元帅,其驻地就在岳飞家乡。

岳飞当时去参军,混到大元帅府当了个直属部队的小队长,刚参军不久就显示了军事才干:

带领自己的小队擒住了农民起义军首领陶俊、贾进和。

不过,这段军事生涯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飞的父亲岳和死了,按古制丁忧,回家奔丧,直到两年之后才重新去投军。

花絮:

“荷花缸的传说”—岳帅只有母亲,父亲在水灾为救他而死,小岳飞被放到荷花缸里漂到了牛家村,见于《说岳全传》,并非史实。

“岳母刺字”—老妈刻字一事似乎可信度不高,更有可能是飞参军后请人在背后刻的名字由来—岳飞出生时有大鸟临于屋顶,这个却是宋史中明确记载的,飞也因此得名,字鹏举。

在《说岳》中就附会成了大鹏鸟。

所谓丁忧—父死儿子一定要回家守丧三年,这是封建伦理之大道,若不遵守会有大麻烦,若是高官就会被御史弹劾,除非皇帝亲自下令不准回家,要求继续为朝廷做事,这称为“夺情”。

总之回家奔丧可是古代人的一件大事。

丁忧回来后,岳飞这回去了当时一名大将韩琦麾下,但不是正规军,只是韩家的庄客,也就是为韩家当护院。

这段时间岳飞也在有农民军来犯的时候展示了一下他的神箭,一箭射杀了对方首领。

但做个庄客毕竟混不出头,不久岳飞改投驻扎在山西平定的宋军地方部队,大概混了个连长之类的小军官,依然不是正规军。

之后好几年岳飞都没什么可说的,直到重投赵构那里。

其实,岳飞从军数载也是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

这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年代,加上宋军难得胜仗,宋代的军人混出头那是相当难。

继续,时间是1126年,赵构的大元帅府招募死士,于是岳飞又被录取了。

这回岳飞终于过瘾了,跟着大部队打到了北京附近,见到了北京的高墙。

岳飞跟当时很多人一样,误认为那就是金人老巢黄龙府,以至于后来喊去“直捣黄龙”。

其实喊这口号的时候,飞还在河北而真正的黄龙府在吉林农安,差了老远呢。

征战了一年以后,北宋居然被金灭了。

这一下子整个宋军的各部都乱套了,跟着赵构跑到南京。

岳飞这时干了一件自以为很有血性的事,以一个小军官的身份,上书赵构,慷慨陈辞要夺还中原。

结果----岳飞被削了军籍赶出了军队,罪名是越级上奏,非所宜也。

大家要特别注意一下这件事,因为此后岳飞还有很多次类似的上书,或者所言不合时宜,或者触犯皇家忌讳,到死都没改掉这个习惯,说的好听些便是刚烈梗直,不好听就是有些不识时务不懂政治。

被赶出军营的岳飞很快又找了支军队投靠,不过这回投靠的对象又不是正规军,而是当时由流民组成的八字军。

这是其首领王彦招募流民自发组成的一支义军。

岳飞跟着王彦干了几仗后,史书上出现了一段很隐晦的记载:

“飞尝乱行,几为王彦所斩,飞遂弃彦投宗泽,为统制”,就是说飞乱来,差点被军法从事,于是飞跑掉又另投了宗泽。

其实这件事情是这样的,八字军吃了败仗,王彦收拢残兵,惟独飞的小部队不听军令,擅自行动,自成一军不听节制了。

后来情势所逼,飞去向彦请罪,但是彦不见他,也没杀他,而是把他开除了,于是岳飞投奔了宗泽。

那么,这个时候为什么能到处乱投军呢?

原因就是刚才说过的,整个宋军在这个时期已经乱套了,将领都在各自为战。

当时也不至于混战,因为有共同的敌人—金军。

这是个武将崭露头角的好时期,岳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头的,投了宗泽以后是他飞黄腾达的开始。

宗泽很赏识他,又是给他讲兵法,又是提干。

岳飞背着违反军令的罪名,带500小部队大败了金军,算是立功赎罪,宗泽一下子把飞提升了统制,那可是正规军的中级军官,相当于现在的团长差不多大,能够独立带领一个作战单位。

找到舞台的岳飞开始放开手脚干,连打胜仗后,宗泽却挂了。

于是岳飞归属另一个不怎么样的家伙节制,这个叫杜充的老兄,打仗不行,冲锋在后逃跑在前,结果连累岳飞也吃了个败仗。

吃了败仗的宋军一路后退,同时赵构也正渡过长江,一路向南狂奔。

飞军一直退到安徽广德,然后开始了单独对金军反击。

又是连串胜仗!

这样搞得自己在宋的决策层都出了名。

当时岳飞经常喜欢用的战术是等金兵抢掠完毕,满载可归的时候在半路袭击,或者绕到金兵背后出奇不意搞一下。

满载而归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也是最弱的时候。

岳当时的名气之大,以至于赵构在部署抗金战争的时候经常直接点名安排这个团长的战斗任务。

当时飞军没几号人,只能慢慢滚大。

岳飞一边打仗一边注意招募些散兵游勇,还有北方逃难来的强悍的流民。

这样,他的队伍滚得很快,大约到1130年左右,飞军总数达到了3万左右,其时飞28岁。

同年,鉴于飞军功卓著,赵构一开心就给他提干了。

这回给封了个通泰镇抚使,就是通州和泰州战区的最高军事长官。

以南宋当时的疆域而言,这已经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了,升得快啊!

翅膀硬了的岳飞开始正面碰撞金军,接下来一段时间岳飞先后征讨了汉奸刘豫、及一些叛将。

这年还有件大事,那就是大儿子岳云从军了。

不过飞的军区司令没开心几天,由于跟友邻部队没配合好,飞居然把通州和泰州给丢了,通泰镇抚使也就成了虚位,这个省军区司令也被撤职,又要带罪立功。

随后的一年里,岳飞部归属张俊节制。

1131年最重要的事情是—秦桧从北方回来了,并且升官的速度不下于岳飞。

在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下,为什么秦升得那么快?

秦是被金人俘虏后放回来的,赵构并非昏君,相反这人相当精明。

他并非不知道秦的身份,而是他一开始就打定了坐稳半壁江山的主意。

所以他不杀秦,反而给高官,为的是留条和谈的路,同时也是出于平衡主战和主和两派势力的需要。

前面讲过宋重文轻武,主战又都是武将,相对而言,赵构在内心上恐怕更倾向于主和的文官们。

这一年秦连升了好几级,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已经进入了宋的核心决策层。

同年年底,岳飞也升官了。

这回从省军区司令升到了中央直属武装部队的副总司令—神武副军都统制。

神武是宋禁军四大部中的一部,副军都统制即是副总司令,总司令通常是文官当的。

随后的一年,1132年,飞离开了抗金战场,被派去镇压洞庭湖钟相杨幺起义,一边继续展转升着官。

其时,飞已经成为宋“中兴四元帅”之一了,虽然资历最浅,但却是最有军事才能的。

镇压农民起义后,飞回到了抗金战场。

1134年,这一年我们重点关注。

此年金国主战派完颜宗弼杀掉主和派,掌握了金国的军政大权,随即大举南下,飞也迎来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颠峰。

不过赵构对他的猜忌也在这时候开始了。

猜忌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这些都为飞在后来招来了杀身之祸:

首先是上书言立太子事。

事情是这样的,金国有意离间宋决策集团,放出风声说要把钦宗的儿子放回宋,这涉及到皇族家务事,是极其敏感的。

但是飞不知好歹,跑进宫里去对赵构建议立一位太祖的嫡系子孙为太子,被赵构当场训斥,骂了个狗血喷头。

除了是家务事外,此事还有更为重要的影响,那就是武将上书言立太子,难免有携恩邀宠之嫌疑,因为如果真的赵构听进了飞的建议,那么将来新皇即位必然对飞感恩戴德,大家可以想想身为武将而又荣宠无人可节制的后果。

这样一来,宋太祖苦心经营的军制改革成果将全部付之东流。

总之,在赵构眼里,飞此时已经成了不得不考虑的未来之患,此外,这件事情还涉及到赵构的绝对隐私。

史书上说,这皇帝当年在相州跟妃子还嘿咻的时候,金兵忽然夜间杀来,喊声震天,赵构吓得滚到床下,从此就萎了。

赵构之前已经有了个儿子,但很遗憾的是那个儿子夭折了,所以赵构无嫡系后人,他身后继位的是太祖嫡系子孙,而不是他的血脉。

这是他永远的痛,岳飞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难怪赵构当时罕见的暴怒。

更过分的是,岳飞之后又曾上书言立太子事。

这件事是过去了,但皇帝的心病已经落下岳飞继续立着战功,但是皇帝越来越郁闷。

接下来讲到岳飞之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岳家军”这三个字。

这三个字最终是把他送上了黄泉路。

讲这个之前有必要简单讲一下宋代军制。

宋代的军制是很特殊的,鉴于中唐以后至五代地方武装过分强悍危及中央的现实,太祖改变了地方原刺史人、财、军一手抓的状况首先由文官为军事机构正职,并将地方部队的强兵一律收到中央,是为禁军,地方部队只留老弱残疾,是为厢军。

禁军又分为好几支部队,各自统辖。

有个例子,一个步军统领因为救火紧急,临时指挥了骑兵部队在京城灭火,结果就被弹劾了,好在他救火,皇帝赦免了他。

再说宋军事决策的流程,首先是朝议,即讨论该不该打,然后派谁去打?

定了以后,皇帝会颁发半块兵符,给指定出征的大将。

然后大将拿着这半块符去枢密院合符,就是跟另外半块符合一下,合上了,枢密院会开张证明,并写明需要调动的兵力总数以及调哪支部队。

这是枢密院的职责,能调动兵马,但是手中无一兵可调。

然后该大将拿着证明文件和兵符去太尉那调兵,太尉掌管兵马,但是没有调兵的权力,只是个军事训练机构,这即是所谓的"统调分离"。

这样最终出征的时候,通常部队都是东抽一支,西拉一支,达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效果。

评价宋军制,不能简单地用糟糕来形容,虽然后果是对外战争总吃败仗,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一改革彻底消灭了中国封建王朝自汉末以来地方威胁中央皇权的局面。

并且,宋军制达到了军政机构与指挥系统各自分离的效果,这是很超前的军事思想。

只不过在封建皇权政治中发挥不了作用,反而成为对外战争的累赘,在这个层面上讲,宋是一个决不会亡于内乱而注定要亡于外族的政权。

至于为什么超前的军制在宋代发挥不了作用,我们放在最后讲,现在回到岳家军。

大家想一想,看过的宋代历史演义中,有杨家将狄家将呼家将可曾听说杨家军狄家军呼家军?

所以说岳家军三个字犯了皇帝的大忌。

尽管南宋初年由于形势的客观需要,北宋那套严格执行的军制没法完全实施,岳家军这三个字也并不是岳飞自封的,是老百姓叫的,但是传到皇帝耳朵里,效果是一样的,随后的事实更加重了赵构的担心—岳飞还在不断兼并其他游兵,最后岳家军的总数达到了10w之众。

岳飞还喊出”迎回二帝”的口号,这真要迎回来了,赵构往哪摆?

岳飞在政治上总是少根筋。

再者,宋政权南渡后,和谈一直是主流思想。

我们一直谴责主和派是卖国贼,我想纠正一个观念,其实当时的形势下和谈是存在部分合理性的。

因为宋南渡后,南方优越的水土造成了经济的富足,逐渐安定下来的民生,使得战争存在了破坏难得的大好政局的可能。

同时,北方的金政权入主中原后迅速汉化,也逐渐丧失了进取心。

在这种形势下,和谈划江而治成了必然的选择。

事实是,不久后发生的淮西之战后,宋金基本没有大规模战争,此后的主战派成了彻底的异类,比如南宋末年的韩拖胄。

而宋金淮西之战,在本质上就是一场以谈判为目的的战役。

接下来,重点讲一下淮西之战,这场战役中,岳飞的表现最终直接把自己送上了黄泉路。

镇压农民起义后,飞回到了抗金战场。

1134年,这一年我们重点关注。

此年金国主战派完颜宗弼杀掉主和派,掌握了金国的军政大权,随即大举南下,飞也迎来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颠峰。

不过赵构对他的猜忌也在这时候开始了。

猜忌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这些都为飞在后来招来了杀身之祸:

首先是上书言立太子事。

事情是这样的,金国有意离间宋决策集团,放出风声说要把钦宗的儿子放回宋,这涉及到皇族家务事,是极其敏感的。

但是飞不知好歹,跑进宫里去对赵构建议立一位太祖的嫡系子孙为太子,被赵构当场训斥,骂了个狗血喷头。

除了是家务事外,此事还有更为重要的影响,那就是武将上书言立太子,难免有携恩邀宠之嫌疑,因为如果真的赵构听进了飞的建议,那么将来新皇即位必然对飞感恩戴德,大家可以想想身为武将而又荣宠无人可节制的后果。

这样一来,宋太祖苦心经营的军制改革成果将全部付之东流。

总之,在赵构眼里,飞此时已经成了不得不考虑的未来之患,此外,这件事情还涉及到赵构的绝对隐私。

史书上说,这皇帝当年在相州跟妃子还嘿咻的时候,金兵忽然夜间杀来,喊声震天,赵构吓得滚到床下,从此就萎了。

赵构之前已经有了个儿子,但很遗憾的是那个儿子夭折了,所以赵构无嫡系后人,他身后继位的是太祖嫡系子孙,而不是他的血脉。

这是他永远的痛,岳飞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难怪赵构当时罕见的暴怒。

更过分的是,岳飞之后又曾上书言立太子事。

这件事是过去了,但皇帝的心病已经落下岳飞继续立着战功,但是皇帝越来越郁闷。

接下来讲到岳飞之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岳家军”这三个字。

这三个字最终是把他送上了黄泉路。

讲这个之前有必要简单讲一下宋代军制。

宋代的军制是很特殊的,鉴于中唐以后至五代地方武装过分强悍危及中央的现实,太祖改变了地方原刺史人、财、军一手抓的状况首先由文官为军事机构正职,并将地方部队的强兵一律收到中央,是为禁军,地方部队只留老弱残疾,是为厢军。

禁军又分为好几支部队,各自统辖。

有个例子,一个步军统领因为救火紧急,临时指挥了骑兵部队在京城灭火,结果就被弹劾了,好在他救火,皇帝赦免了他。

再说宋军事决策的流程,首先是朝议,即讨论该不该打,然后派谁去打?

定了以后,皇帝会颁发半块兵符,给指定出征的大将。

然后大将拿着这半块符去枢密院合符,就是跟另外半块符合一下,合上了,枢密院会开张证明,并写明需要调动的兵力总数以及调哪支部队。

这是枢密院的职责,能调动兵马,但是手中无一兵可调。

然后该大将拿着证明文件和兵符去太尉那调兵,太尉掌管兵马,但是没有调兵的权力,只是个军事训练机构,这即是所谓的"统调分离"。

这样最终出征的时候,通常部队都是东抽一支,西拉一支,达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效果。

评价宋军制,不能简单地用糟糕来形容,虽然后果是对外战争总吃败仗,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一改革彻底消灭了中国封建王朝自汉末以来地方威胁中央皇权的局面。

并且,宋军制达到了军政机构与指挥系统各自分离的效果,这是很超前的军事思想。

只不过在封建皇权政治中发挥不了作用,反而成为对外战争的累赘,在这个层面上讲,宋是一个决不会亡于内乱而注定要亡于外族的政权。

至于为什么超前的军制在宋代发挥不了作用,我们放在最后讲,现在回到岳家军。

大家想一想,看过的宋代历史演义中,有杨家将狄家将呼家将可曾听说杨家军狄家军呼家军?

所以说岳家军三个字犯了皇帝的大忌。

尽管南宋初年由于形势的客观需要,北宋那套严格执行的军制没法完全实施,岳家军这三个字也并不是岳飞自封的,是老百姓叫的,但是传到皇帝耳朵里,效果是一样的,随后的事实更加重了赵构的担心—岳飞还在不断兼并其他游兵,最后岳家军的总数达到了10w之众。

岳飞还喊出”迎回二帝”的口号,这真要迎回来了,赵构往哪摆?

岳飞在政治上总是少根筋。

再者,宋政权南渡后,和谈一直是主流思想。

我们一直谴责主和派是卖国贼,我想纠正一个观念,其实当时的形势下和谈是存在部分合理性的。

因为宋南渡后,南方优越的水土造成了经济的富足,逐渐安定下来的民生,使得战争存在了破坏难得的大好政局的可能。

同时,北方的金政权入主中原后迅速汉化,也逐渐丧失了进取心。

在这种形势下,和谈划江而治成了必然的选择。

事实是,不久后发生的淮西之战后,宋金基本没有大规模战争,此后的主战派成了彻底的异类,比如南宋末年的韩拖胄。

而宋金淮西之战,在本质上就是一场以谈判为目的的战役。

接下来,重点讲一下淮西之战,这场战役中,岳飞的表现最终直接把自己送上了黄泉路。

淮西之战发生在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之后。

这里又要纠正一个错误观念,那就是岳飞最终被下大牢,并不是在十二金牌召回后,而是在淮西之战后。

由于在此前的朱仙镇大捷后,岳飞错过了最好的收复失地时机,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当1140年,淮西之战爆发后,岳飞心态有些失常。

这场战役爆发于1140年,也就是岳飞死的前一年,当时的背景是:

金掌权者完颜宗弼,也就是金兀术,被宋军打得打败,主要不是朱仙镇,而是另一位宋军元帅刘(金奇)指挥的顺昌大捷,兀术的重骑兵——拐子马损失了大半。

由此,兀术认识到难以消灭宋,于是从主战派变成了主和派。

但是谈判总要有资本,总不能背着败仗去跟人家谈判——底气不足啊!

需要一场胜仗才能在谈判中有牌打。

于是在这个背景下,兀术发动了淮西之战

根据史书上记载,赵构对兀术的目的看得很清楚,于是命令诸将往淮西集结,摆出强大的军容告诉兀术,随便你来吧,不就是要谈判吗?

我们就不怕你玩真的。

这场战争,宋方总指挥是张浚,前敌总指挥,战争的进程是宋方先赢了一阵,但是随后张浚认为金兵已无可作为,收起军队准备回家,结果兀术杀了个回马枪,大败宋军。

此时的岳飞驻军不在战场,在最后战争吃紧时,高宗发急件要求岳飞开往战场增援,但岳飞做出了不可理解的举动。

军令如山,救援如火,岳飞接到军令后却上书请求派他直入中原,来个围魏救赵。

且不说这一建议在当时主战场万分危急的时候是否可行,光是抗命就可以杀无赦,皇帝复命驳斥后,岳飞仍然固执地继续上书,史书上的记载是“帝凡十七札,趣飞进兵”,意思就是皇帝总共发了十七道急令,岳飞终于进兵了。

但是他走得很慢,大概每天只走20里,最终在战争结束后赶到了战场。

张浚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前途无粮”,话外音是:

我们都打完了,你现在来吃饭啊?

战争输了,随后的谈判,宋自然没占到便宜,皇帝的恼怒可想而知。

但高宗还是压抑着怒气表彰岳飞“甚遵军令”。

请大家注意这个表彰,如果皇帝对着岳飞劈头盖脸一顿大骂那样岳飞或许还没什么事,我们想象一下愤怒的皇帝忍着怒气发出这道表彰时候的表情他已经在想着收拾岳飞了,接下来的命运可想而知。

先是岳飞部将王俊跑到张浚那去告密,说岳飞嫡系大将张宪谋反,随即张浚将这个消息告诉皇帝后,张宪和岳云被逮捕入狱,然后是岳飞。

张浚在这件事里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他是前台导演,赵构是幕后策划,秦是现场监制。

张这样做是因为嫉妒,于是,在屈打成招之下,一出并不完美的冤案出炉了。

最终,岳云张宪被斩首示众,岳飞是功臣,要留全尸,所以用弓弦在杭州风波亭绞死。

另一种说法是用毒酒,家族被流放岭南,直到宋孝宗即位后才给平反。

这起冤案中的“莫须有”三字,其实是杀鸡儆猴,猴子是韩世忠。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讨论一下岳飞之死在宋代的必然性。

军制也好,赵构也好,其实都不是必然的因素。

必然性在于宋的超前军制为什么反而不好用,也就是岳飞为什么会被杀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封建王朝一个基本政治伦理是“朕即国家”。

而在实践中,皇权往往还高于国家。

虽然理论上封建社会皇权等于国家,但实际上毕竟是两码事。

当皇权与国家利益起冲突时,皇帝是皇权先还是国家先?

毫无疑问,皇帝的思维必然是皇权优先。

但实际上没了国家,哪来的皇权?

所以,宋代超前军制不起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皇权与国家毕竟是分途的,启动超前军制着眼点并不在于国家,而在于皇权。

最终结果是皇权巩固了,国家却灭亡了

这样的体制下,眼里有国无家的大将如何能生存?

岳飞因为眼里有国无家而建设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但最终也必然因为眼里有国无家被杀。

这不仅仅是岳飞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大宋王朝的悲剧。

岳飞之后,宋再也没有叫得响的名将了,灭亡更待何时?

北宋军队编制之“枢密院”—宋军的统帅机关乃是枢密院,号称西府,与中书省的东府对应,最高长官是文官,不允许武将担任。

狄青曾经出任此职,但是没多久就遭到弹劾,因为不合祖制。

这个统帅机关的主官叫枢密使,但是好玩的是,枢密院虽然掌管着兵马的调动权,却没有一兵一卒可调。

那么兵马掌管在哪个机构手中呢?

是两司三衙。

北宋军队编制之“两司三衙”—两司即殿前司和侍卫司,是皇帝近卫军的统帅部门,很精锐从来不上战场。

宋皇帝还是担心侍卫司的权力过大,于是又把侍卫司分成了步军和马军两司,

严令两司主官不得越过职权调动其他司的军队。

而且,实际上两司主官是长期空缺的,只由充任副职的低级军官实际统领两司,两司加上殿前军,就是三衙。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三衙负责军队的日常管理和训练,但是很遗憾的是,三衙无权调动兵马,只是军队的指挥和训练系统。

北宋军队编制之“禁军厢军”—宋初军制改革后,地方部队中的强兵全被调往中央,剩在地方的全是老弱即“厢军”。

在京城的禁军以“神武”等番号命名,分成大约三到四个独立的战斗单位。

禁军的指挥权限分得很细,在各个大的独立战斗单位之下又分出若干个小战斗单位,以中低级军官为指挥官,称为“指挥”,各指挥官互相不能干涉调动。

北宋之军事决策流程—这个故事中已有讲到,现在补充一点,就是高级军官——将帅一级军官,朝廷是花钱养着的,没有战事的时候就赋闲在家,不能统领军队,更不允许私蓄兵丁。

到朝议后决定派出某位大将了,比如杨业,那么杨业才拿着皇帝给的半块兵符去枢密院合符,合了符后由枢密院开证明,并注明需要调动多少军队。

然后杨业拿着证明和完整的兵符去太尉府要兵。

太尉是禁军的最高日常管理者,太尉有权决定给将帅派哪几支部队去,将帅无权自己选择自己想调遣的部队。

将帅无权决定自己需要多少军队,朝议就已经定了由谁带兵以及带多少兵。

这些都是皇帝自己和大臣商议后决定的,不容更改。

这种决策流程好处是彻底消灭了汉末以来地方武装威胁中央皇权的可能,并且这很有现代军事制度的意味,如军政机关与指挥系统及动员系统分离;弊端在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就是这个意思,上了战争很难形成核心战斗力。

北宋军事决策之二府协调—东西府即枢密院与中书省,中书省通常不干涉军事。

在宋代三省六部里,即便是兵部,也只是个军事方面的文档记录和文件起草机构,军事是皇帝说了算,枢密院相当于近现代的军令部。

刚才说过,军事决策是朝议决定的,也就是说所有大臣都可参与讨论,但最终的决定权在皇帝那。

宋代以中书省为重,那是行政的最高机构。

行政跟军事两方面的职能是严格分离的,中书省为重没错,但并不等于什么都能管,特别是军事。

宰相是中书省主管,辅佐皇帝处理事务,有一定的裁决权。

宰相通过手上的人事权来调节军事事务或枢密院事务,而不能干涉具体的部门事务。

宋在解决了地方武装对中央的威胁之后,从整个中国封建王朝中央集权体制的流变来看,很快造成了另一个问题:

宰相权力过大。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直到朱元璋时代才彻底解决。

宰相实际上是以皇帝的助理这么个身份来协调事务的,宋体制上,宰相权力的影子实际上无处不在,在皇帝强势的时候,宰相就是皇帝的助理,在皇帝弱势的时候,宰相干脆就部分独裁了,比如王安石就算一个强势的宰相。

但在整个北宋,即使最昏的徽宗,皇帝都还是强势的。

所以,很难准确评估宰相对军事决策的影响力,还要考虑到武将和宰相的关系。

南宋中后期宰相越加强势,因为那时的皇帝弱了。

北宋军事之地方武装—关于宋的地方武装,厢军的指挥也叫统制,这个地方武将调动的制度,完善于王安石的更戌法,后来还被老毛发展成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制度。

宋的地方武官是三年一调,长期互相轮换。

本来战斗力就不强加上不断调动,根本不可能坐大地方威胁中央。

这样算是把中央皇权与地方势力的斗争问题彻底解决了。

北宋军事之募兵制—宋跟以往的朝代不同,宋代人当兵是自愿的,俸禄很丰厚。

朝廷不强制适龄青年参军:

)至于刺招,是宋代近卫军特有的标记。

宋军的各兵种之步兵—对宋步兵的印象大家普遍不好,认为战斗力很弱,单兵作战能力不足甚至认为是中国历史最弱的步兵时代。

其实宋代的步兵是很强的,拥有中国古代防护最好的重装步兵。

这里有一组数据:

宋代的步兵甲由1825枚铁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

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

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

疑问是那样的重量对士兵的要求比较高,这还是没拿武器的重量。

长枪手的铠甲32-35KG,弓箭手铠甲28-33KG,弩射手铠甲22-27KG。

至于武器,通常都是扛着重武器:

长枪、大刀、大斧的,整一个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