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8514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3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泰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目     录

 

序言

第一章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1节 发展基础

第2节 发展环境

第3节 发展前景

第二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1节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2节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3节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第4节 提高建筑业发展水平

第三章 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

第1节 构筑“三高”创新格局

第2节 加快建设中国医药城

第3节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4节 强化人才保障

第5节 优化开放创新环境

第四章 加快发展中心城市

第1节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第2节 完善城市功能

第3节 提升城市品质

第4节 做强市区经济

第五章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1节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2节 加快建设新农村

第3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4节 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章 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

第1节 促进社会充分就业

第2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3节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第4节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第5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第七章 推进文化泰州建设

第1节 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第2节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

第3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第八章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1节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第2节 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第3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九章 增强体制机制活力

第1节 打造服务型政府

第2节 激发市场活力

第3节 创新农村发展机制

第十章 规划组织实施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泰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泰州市委关于制定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制定其他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也是政府制定政策、审批核准项目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由十章组成:

第一章,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第二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三章,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第四章,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第五章,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第六章,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第七章,推进文化泰州建设;第八章,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第九章,增强体制机制活力;第十章,规划组织实施。

第一章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1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良好,总体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预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左右,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可比增长14.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800元左右,突破6000美元。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456.4亿元和170.8亿元,年均增长32%和29.3%。

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41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50.3亿元,年均增长18.7%。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2359.8亿元,贷款余额达1531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2.8倍和3.4倍。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1.1:

57.8:

31.1调整为2010年的7.4:

56.4:

36.2,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1.9%。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预计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05年末削减5%,森林覆盖率达18%。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自营出口额达58.8亿美元,年均增长34.4%,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1.1亿美元。

纬创资通、葛兰素史克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落户,医药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医药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成功获批,泰州口岸开放持续扩大。

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发展软环境明显优化,市区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突破。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全市城市化水平达53%。

中心城市建设明显加快,五年累计投入城建资金52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61平方公里,园博园、泰州大剧院等一批重点工程顺利建成,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高效农业面积比重达37%,农村实事工程、全面小康村“十百千”工程和脱贫攻坚工程成效明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泰州长江大桥、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苏中机场开工建设,国电泰州电厂一期工程竣工运营。

社会发展取得新进步。

居民收入明显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0250元和9240元,是2005年的1.9倍和1.8倍。

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3.7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明显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高等教育规模和层次实现重大跨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泰州建设加快推进。

法治泰州、平安泰州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总的看,“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受挑战考验、发展特色逐步形成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持续改变、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加快的五年,是改革发展成果继续惠及百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五年,也是全市干部群众思想进一步解放、精神不断振奋的五年。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第一动力”,坚持开放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共识;得益于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根本导向,办成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民群众企盼的大事和实事,形成了上下同心的良好氛围;得益于科学把握事关全局的各种重大关系,注重统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形成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格局;得益于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牢牢抓住基层基础这个重点,形成了团结拼搏、抢抓机遇、求真务实的工作局面。

同时,我市“十一五”规划执行及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经济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高层次人才仍然较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中心城市首位度仍然不高,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仍然不够协调,改善民生的任务相对较重;五是节能减排压力较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显现。

     

第2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复杂的宏观形势将成为一种常态,有利不利因素交织,机遇挑战并存,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时代,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将为我市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造有利条件。

全球化深入推进,有利于我市更好地“引进来”和“走出去”。

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将保持不变,为我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了必要保证。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为我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改善民生成为国家宏观政策重要取向,扩大内需政策深入实施,为我市开拓国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区域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有望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世界级城市群,为我市接受经济辐射、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自身看,随着泰州长江大桥、苏中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以及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加之开发园区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更为完善。

近年来全市上下积极探索具有泰州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成功经验,为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基础。

与此同时,“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矛盾。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消费模式发生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压力增大,对我市外贸出口增长带来一定压力。

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我市经济发展将形成较大的制约。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代到来,我市推进科学发展的任务将更为艰巨。

国内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区域之间围绕市场、资本、资源、人才等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此外,我市自身发展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还不充分、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矛盾;二是统筹城乡发展与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的矛盾;三是和谐社会建设与现有财力基础相对薄弱的矛盾;四是提升城市软实力与泰州深厚的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挖掘还不够的矛盾。

第3节  发展前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开放创新“双轮驱动”为动力,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导向,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加强文化泰州建设,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泰州特色和优势的发展新路,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二)基本要求

——以“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为主题。

把“富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鼓励百姓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老有乐养、病有良医、住有宜居”目标。

把“强市”作为“富民”的重要基础,着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集聚辐射力、文化软实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

坚定走科学发展之路,“把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

——以开放创新“双轮驱动”为动力。

立足泰州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实际情况,坚持开放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协调转,两步并作一步走,在开放中高起点创新,在创新中高起点开放,努力走一条以开放创新相融并进为特征的“泰州之路”。

——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导向。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以新型城镇化改变传统的城乡结构、社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长12%左右,到2015年达4000亿元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5000元左右。

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城乡规模以上投资比重明显提高。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逐步提高。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取得明显成效,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190件,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达12.5%,人才贡献率达43%,工业技改累计投入8600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装备制造业及新兴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达60%。

外贸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20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30%。

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活力进一步增强。

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

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城市化水平达60%左右。

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高效农业比重稳步提升。

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市区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大幅提高。

市域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发展带动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

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50%、98%,万人拥有病床数达35张。

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9%,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补偿比75%左右。

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保持98%以上。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0万人。

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300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省下目标要求,耕地保有量3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2%左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85以上。

  

 

第二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1节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努力构建以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和若干个新兴产品集群为主体的“1+3+N”产业体系。

(一)构建“1+3+N”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重点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加快构建“1+3+N”产业体系。

到2015年,力争新兴产业总量比2010年翻两番,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0%。

装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船舶、动力机械、汽摩零部件、家用电器、数控机床、采油装备等产业,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成套装备、高新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

其中,船舶产业重点提升现有主力船型设计制造水平,加快研发生产关键配套设备,积极发展海洋工程产品、特种船舶,适时发展豪华邮轮、高档游艇产业。

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重点研发生产基因工程产品、重组蛋白药物、组织与细胞工程药、疫苗和生物试剂,着力构建以研发为核心、制造为基础、流通和医疗康健为终端,涵盖“生物、医药、健康”领域的产业体系。

加快提升化学药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国家一、二类新药研发及产业化。

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力争开发一批药效机理清晰、安全高效可控的新品种。

积极发展医疗器械制造,重点研发生产成像诊断、医用化学检测与分析等高端成套医疗设备。

电子信息产业。

发挥纬创资通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集聚配套企业和关联企业,大力发展以高端光电产品为重点的IT产业,以嵌入式软件为主的软件产业,以及电子元器件产业,努力把泰州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

以中盛光电、春兰集团、双登集团等企业为龙头,重点打造泰州新能源产业园,重点发展光伏系统集成、储能装备、动力电池、核电配套件和节能产品制造,着力提升技术水平,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新兴产品集群。

围绕国家、省新兴产业方向,结合泰州产业基础,加强规划引导,积极培育新材料、智能电网、节能环保装备等一批新兴产品集群,逐步培育未来千亿级产业的后备梯队。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坚持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向高新化、品牌化和特色化发展,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延伸,努力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建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100家,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分别达20个和16个。

化工产业。

以特色化、集约化为方向,加快化工集中区建设,积极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石油衍生产品、精细化工产品和新型化工复合材料,努力构筑化工产业新优势。

冶金及金属制品业。

围绕汽车、船舶、家电等领域需求,重点发展板、带、管、丝及金属深加工制品,加快发展特殊钢、优质钢、高性能不锈钢及制品,不断提高精深加工能力。

纺织服装业。

强化品牌建设,提高设计制造水平,提升高附加值化纤、棉纺和毛纺产品生产比重,着力发展高档服装、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

食品加工业。

围绕出口需求和国内高端需求,重点发展安全、营养、方便、功能食品,在深加工、精加工上求突破,着力延伸产业链,努力把我市建成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建材产业。

围绕节能减排、增强功能的要求,重点发展高性能混凝土、功能性涂料、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及电磁屏蔽功能建筑材料,努力提高产品档次。

(三)积极优化产业布局。

积极推进集约化发展,加快构筑以中国医药城、出口加工区、新能源产业园、沿江产业带和里下河特色经济板块为主体的“一城一区一园一带一块”产业空间格局。

坚持差别定位,错位竞争,重点规划建设靖江船舶产业园、泰兴节能环保设备产业园、姜堰智能电网产业园、兴化不锈钢材料及制品产业园、海陵微电子产业园、高港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20个左右特色产业园区,促进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

(四)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大力实施“规模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兼并重组、资本运作、跨国经营,积极招引大项目和规模企业,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群。

积极推进“百企上市培育工程”,努力形成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良性机制。

滚动扶持100家高成长性企业,引导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构建大中小企业协作的战略联盟。

到2015年,全市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工业企业达15家以上,超50亿元的30家以上,过亿元的100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10家左右。

第2节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提升、层次提高。

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达42%。

(一)推动服务业提速发展。

立足区域制造业发展需求和生活消费需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软件和服务外包、旅游、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贡献度。

现代物流业。

依托港口、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以泰州港(核心港区、泰兴港区、靖江港区)综合物流园、泰州城北物流园、江苏三江物流中心、兴化得胜湖港口建材物流园、姜堰经济开发区综合物流园等为重点,加强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多式联运,重点发展码头、仓储、加工及交易四位一体的大物流,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努力把泰州建成区域性物流中心。

金融服务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支持现有商业银行延伸网络,着力创新担保、抵押方式和投融资工具,加快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切实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

到2015年,力争新引进全国性商业银行5-8家、外资银行2-3家,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3500亿元。

科技服务业。

依托各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快发展科技信息、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科技研发、技术孵化、科技金融及技术市场等服务业,着力构建开放协作、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支撑。

软件和服务外包业。

围绕工业优势产业,大力开发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产品,为生产制造、研发设计、企业管理提供有效服务。

坚持离岸外包和境内外包并举,积极承接服务资本转移,重点发展医药外包、软件外包,不断提高发展层次和水平。

旅游业。

以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围绕“文化、水乡、生态”特色,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开发、推介和合作,加快完善泰州文化古城旅游区、溱湖(溱潼)旅游区、兴化人文水乡旅游区、泰州(泰兴)红色旅游区和沿江风光带等“四区一带”发展格局,努力把泰州建成长三角旅游目的地。

重点推进凤城河、溱湖风景区深度开发,积极实施引擎型项目,加快建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自然景色人文内涵融合的龙头型旅游产品。

依托里下河及长江风光资源,加快发展一批生态休闲型特色景点。

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250亿元。

现代商贸业。

大力引进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经营方式,努力提高商贸业发展水平。

重点发展新区商圈、济川路商业中心,提升西坝口商圈层次,加快培育县域商贸中心,不断增强城市商贸集聚能力。

积极提升市场发展水平,重点培育壮大戴南不锈钢交易城、靖江中阳钢材市场等一批有产业支撑的专业特色市场。

加快发展农村连锁超市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网络,不断壮大农村市场。

(二)积极打造服务业集聚区。

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服务功能,重点发展壮大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服务外包园、软件园、中央商务区和产品交易市场等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提升发展质量,促进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

到2015年,力争形成百亿级服务业集聚区8家以上,500亿级的2-3家。

(三)着力培育新热点。

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积极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着力培育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家庭服务、教育培训、医疗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一批新热点,努力抢占发展先机。

第3节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以高产、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为方向,以提升“5218工程”水平为抓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一)加快发展高技术农业。

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建立市级农业科研平台,加强产学研、农科教合作,积极推进农业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努力突破一批关键特色农业技术,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

加快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和到位率,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技术公共服务。

加快普及粮食高产技术,大力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到2015年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300个、新型农业生产技术100项、农业发展新模式50项。

加强农艺与农机结合,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大力发展高产出高效益农业。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重点培育壮大优质水稻、专用小麦、高效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食用菌、食草畜禽、特色渔业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十亿元级产业集群,到2015年高效农业面积比重达50%。

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业附加值。

适度发展观光农业,努力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观光园。

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努力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

强化农产品营销,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网络、专卖店、连锁店和专业批发市场。

(三)积极发展规模化农业。

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小农场和专业合作社集中,促进大宗农产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到2015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55%左右,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80%和95%。

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鼓励外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带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农业利用“三资”达150亿元。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努力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努力打造一批规模化生产基地。

(四)着力培育现代农业发展载体。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点培育壮大市农业开发区、兴化现代农业园、泰兴高效农业园、靖江生祠农业园、姜堰河横农业园、海陵农业园、高港农业园等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努力建成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和集聚区。

积极推进种植业产业带、畜禽养殖基地和特色渔业板块建设,努力培育一批现代农业基地。

积极创新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现代化小农场。

第4节  提高建筑业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建筑之乡”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水平,努力把建筑业发展成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产业、节能减排的绿色产业。

“十二五”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以上。

(一)积极推进转型升级。

积极调整建筑业结构,大力发展路桥、轨道交通、港口、特种工程、装饰装修等专业领域,着力推进工程总承包,到2015年专业企业比例达50%。

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低碳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绿色施工,促进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变。

(二)加快提升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