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8603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0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上海民办明珠中学2020-2021年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已知AgNO3见光易分解,aAgNO3=bNO2↑+cO2↑+dX(NO2能与NaOH反应)。

取34gAgNO3加热至完全反应,将所得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均热的铜网,测得NaOH溶液增重9.2g,灼热的铜网增重3.2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gNO3应保存在棕色瓶中B.生成X的质量为21.6gC.X是银D.c:

d=1:

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将所得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均热的铜网,测得NaOH溶液增重9.2g,灼热的铜网增重3.2g。

说明34gAgNO3加热至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氮9.2g,氧气3.2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X一定含有银元素,它的质量为34g-9.2g-3.2g=21.6g。

34g硝酸银中银元素的质量为,

,X一定是银。

【详解】

A、AgNO3见光易分解,AgNO3应保存在棕色瓶中,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生成X的质量为21.6g,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X是银,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c:

d=1:

2,符合题意。

故选D。

2.部分变质的烧碱样品18.6g,能与7.3%的稀盐酸200g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

A.3:

2B.2:

3C.1:

2D.1:

1

【答案】C

【解析】

【详解】

氢氧化钠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设此样品中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x,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m

x=106m/73

设未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y=40(14.6g-m)/36.5

x+y=(106m/73)+40(14.6g-m)/36.5=18.6g,m=7.3g

x=10.6gy=8g

设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z=8g

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

8g:

(8g+8g)=1:

2。

故选C。

3.氧烛是一种便携式供氧设备(如下图)。

产氧药块由氯酸钠(分解时吸收热量为QkJ·g-1)、金属粉末(燃烧时提供氯酸钠分解所需的热量)和少量催化剂组成。

某兴趣小组拟自制氧烛,火帽为确定每100g氯酸钠需要添加金属粉末的质量[m(金属)],查得下表数据:

金属

燃烧放出热量/(KJ•g-1)

4.73

31.02

24.7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金属)只能采用不同比例的金属和氯酸钠在空气中实验获得

B.m(金属)只能通过氯酸钠分解吸收热量与金属燃烧放出热量进行理论药块计算确定

C.m(金属)过小将使氧烛中反应无法持续进行,过大将减小产氧量

D.不用催化剂时,分别使用铁、铝、镁作燃料,m(Fe)最小

【答案】C

【解析】

A、m(金属)既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定,错误;B、m(金属)既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定,错误;C、该装置应是利用金属燃烧放出热量,供氯酸钠分解,分解产生的氧气又供给金属燃烧,所以金属的质量过小将使氧烛中反应无法持续进行,过大过度消耗氯酸钠分解产生的氧气,正确;D、不用催化剂时,分别使用铁、铝、镁作燃料,m(Fe)最大。

故选C。

4.某气体可能含有H2、CO2、CO、HCl中的一种或几种,把该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

前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灼热的氧化铜变红色,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后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关于该气体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H2B.一定含有CO

C.可能含有HClD.可能含有CO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和氯化氢气体发生反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一氧化碳、氢气能和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来分析判断。

【详解】

将某气体依此通过各种试剂之后,观察到前面一瓶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该气体中不含有二氧化碳或者氢氧化钙与氯化氢气体反应,没有与二氧化碳反应;再将气体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吸收氯化氢气体,因为碳酸氢钠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观察到氧化铜变红色,说明有还原性的气体与之发生了反应,还原性的气体可能是氢气、一氧化碳,氢气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水和铜,一氧化碳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则可以说明气体中含有氢气;后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但是无法确定二氧化碳是氯化氢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的还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5.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备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碳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B.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4:

7

C.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

D.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三种

【答案】B

【解析】A.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化合物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所以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反应后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改变;B.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16:

28=4:

7;C.由图可知,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D.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两种。

选B

6.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A.在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C.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D.等质量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答案】C

【解析】A.在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两者之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B.镁的活动性比锌的强,所以镁先反应完;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镁比锌生成氢气多。

C.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大于7,盐酸溶液的pH小于7,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的pH应逐渐减小;D.等质量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通常粉末状时,药品和盐酸接触更充分,反应较快;当块状石灰石反应时,速率较慢;但过氧化氢质量相同时,生成物的质量相同。

选C

点睛:

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7.小亮同学在实验室中制取CO2气体后,对废液进行后续探究,他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生产沉淀或者气体如图1所示;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B.图1中b点的值为106

C.图1中0→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曲线表示D.图1中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答案】C

【解析】

(1)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淀,因此图中oa段表示生成的气体质量;A.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B.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g.设生成2.2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y,生成沉淀5.0g所需Na2CO3的质量为z.则

Na2CO3+2HCl=2NaCl+CO2↑+H2O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44106100

y2.2gz5g

106/44=y/2.2gy=5.3g106/100=z/5gz=5.3g

图1中b点的值为5.3g÷10%=53;x点的值为(5.3g+5.3g)÷10%=106

C.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和盐酸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a点表示碳酸钠先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故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钙;所以溶液的pH逐渐增大到7;因此图1中0→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曲线表示;D.当盐酸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钠和氯化钙,溶液呈中性,b~c段反应过程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在此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呈中性,图1中c点时,原溶液中的溶质盐酸和氯化钙都被反应完,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选C

点睛:

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②在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时由于碳酸钙沉淀和稀盐酸反应,所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后与氯化钙反应

8.将乙酸(CH3COOH)和葡萄糖(C6H12O6)溶于水得到混合溶液,测得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1﹣9aB.1﹣8aC.12aD.8a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乙酸(CH3COOH)、葡萄糖(C6H12O6)、水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均为2:

1,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乙酸(CH3COOH)、葡萄糖(C6H12O6)、水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均为2:

1,则将乙酸(CH3COOH)和葡萄糖(C6H12O6)溶于水得到混合溶液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6×1)=1:

8;测得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a,则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a−8a=1−9a。

故选A。

9.有NaHCO3与NaCl的混合物20.0g,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16.9g。

向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并将该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白色固体15.0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HCO3加热生成CO2的质量为3.1g

B.剩余固体为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

C.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11.7g

D.原混合物中NaHCO3与NaCl的质量比为63:

37

【答案】D

【解析】

【分析】

混合物20.0g,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16.9g,减少的3.1g是水和CO2的质量,设NaHCO3分解产生CO2的质量为

,分解的NaHCO3的质量为

,解得

=2.2g

,解得

=8.4g;

得剩余固体中加入盐酸后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得到碳酸钙15.0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这些二氧化碳来自NaHCO3,设NaHCO3的质量为

,生成NaCl的质量为

,则有:

,解得

=12.6g,

,解得

=8.775g,则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20g-12.6g=7.4g。

根据以上计算分析作答。

【详解】

A.由计算可知,混合物20.0g,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16.9g,生成CO2的质量是2.2g,不符合题意;

B.原混合物中NaHCO312.6g,加热一段时间,分解的NaHCO38.4g,得剩余固体16.9g中还有NaHCO3,所以剩余固体为NaHCO3、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

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7.4g和生成NaCl的质量为8.775g之和,共16.175g,不符合题意;

D.原混合物中NaHCO3与NaCl的质量比为12.6g:

7.4g=63:

37,符合题意。

故选D。

10.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原理,包含了氯碱工业,电解法制取金属钠,侯氏制碱,生产盐酸,制取漂白粉(有效成分是Ca(ClO)2),部分生成物己省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2CO3的热稳定性比NaHCO3差

B.氯碱工业制得纯碱

C.侯氏碱法的产品是NaHCO3

D.工业制取漂白粉采用的是氯气和石灰乳反应,而不是氯气和石灰水

【答案】D

【解析】A、由碳酸氢钠受热转化为碳酸钠可知,NaHCO3的热稳定性比Na2CO3差,错误;B、氯碱工业制得纯碱、氯气、氢气、氢氧化钠、盐酸等,错误;C、侯氏碱法的产品是Na2CO3和NH4Cl等,错误;D、由于石灰水中氢氧化钙的含量太低了,不适用于大量生产,故工业制取漂白粉采用的是氯气和石灰乳反应,而不是氯气和石灰水,正确。

故选D。

11.下列四个图像反映了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A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时,不断反应生成硫酸钠,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硫酸钠的质量不再改变;B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中氢气的质量增加,硫酸完全反应,氢气的质量不再增加;C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减少,但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反应中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反应结束,不再改变;D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

选A

点睛:

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2.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碳、铝、铜、氧化铝、氧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探究该固体粉末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①固体B中的物质为碳

②蓝色溶液乙为硝酸铜溶液

③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铝、铜

④蓝色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铝、硝酸铜、硝酸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B

【解析】

【详解】

①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原固体有碳),可能还含有铜,故该说法不正确;

②无色溶液甲与蓝色溶液乙反应生成白色固体,说明蓝色溶液乙中含有硝酸银,故该说法不正确;

③向样品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体生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是铝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固体A与硝酸银反应有蓝色溶液生成,说明固体A中含有铜,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灼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碳,故固体B中含有的物质是碳、银(或C、Ag);样品中加过量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原固体中有铝;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过滤,得到无色溶液甲(说明原固体中没有氧化铜)和固体A,固体A加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并过滤,得到蓝色溶液乙(说明原固体中有铜)和固体B;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原固体有碳)。

故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铝、铜(或C、A1、Cu),故该说法正确;

④无色溶液甲与蓝色溶液乙反应生成白色固体,说明蓝色溶液乙中含有硝酸银,无色溶液甲中溶质是盐酸及盐酸与铝反应生成的氯化铝。

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氯化铝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铝,蓝色溶液乙中的溶质硝酸铜不参与反应。

故蓝色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铝、硝酸铜和硝酸(或Al(NO3)3、Cu(NO3)2、HNO3),故该说法正确;

正确的说法有:

③④;故选:

B。

13.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的氧化镁和氧化铁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加入稀盐酸100g,恰好完全反应,得到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120g。

再向其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称量,其示数为27.2g。

则下列相关计算中,不正确的是()。

A.原固体中金属元素质量为13.6gB.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9.2%

C.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NaCl58.5gD.实验中消耗的氢氧化钠质量为32g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MgO、Fe2O3和酸反应及与碱反应的关系,找出增量,以MgO为例:

设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氢氧根的质量为y,实验中消耗的氢氧化钠质量为z,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NaCl的质量为m,则:

x=29.2%

y=13.6g

z=32g

m=46.8g

原固体中金属元素质量为27.2g-13.6g=13.6g,故选C。

14.下表中对部分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AB.BC.CD.D

【答案】A

【解析】A、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因此可以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点燃羊毛纤维和棉纤维时,能够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的是羊毛纤维,另一种是棉纤维,因此利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区分羊毛纤维和棉纤维;加熟石灰粉末研磨时,能够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硫酸铵,不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硫酸钾,因此利用氢氧化钙可以区分硫酸铵和硫酸钾,正确;B、出行多乘交通工具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生活中用火烧毁废旧塑料和橡胶时,能够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用废旧报纸制作铅笔杆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完全正确,错误;C、铁、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钙元素是人体需要的常量元素;②服用含Al(OH)3的药物可治疗胃酸过多,这是因为氢氧化铝能和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③油脂虽然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但是也不能大量摄入油脂,要适量摄取,以保持身体健康;

不完全正确,错误;D、钢铁、硬铝和黄铜都是合金;②纯铁比生铁的硬度小;③聚氯乙烯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不完全正确,错误。

故选A。

15.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答案】D

【解析】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如镁和二氧化碳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其中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但是反应物中没氧气;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和酸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选D

16.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A.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水中加入KNO3固体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

D.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溶液

【答案】A

【解析】A.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水中加入KNO3固体,随固体溶解,溶质增多,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B.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所以反应中固体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为二氧化锰和锰酸钾的质量和。

C.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溶质硫酸铜转化成硫酸亚铁,二者的质量比为160:

152,而溶剂不变,所以反应中溶液质量减少;D.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溶液,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质量不变。

选A

17.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安全

①用甲醛可保鲜海产品

②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③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①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②进行化学实验时配戴护目镜

③发现厨房中天然气泄漏马上拨打119报警

C.化学与资源

D.化学与发现

①塑料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金属资源

②稀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

③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

①卢瑟福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②拉瓦锡第一个发现并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

A.AB.BC.CD.D

【答案】C

【解析】A.根据物质的性质和作用分析解答;

B.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安全常识分析解答;

C.根据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分析解答;

D.根据各科学家的发现分析解答。

解:

A.甲醛会与海产品中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危害人体健康,故归纳错误;

B.天然气泄漏拒绝一切产生火花的行为。

拨打电话可能产生火花,故归纳错误;

C.①塑料在有些方面的使用可以代替金属。

因此塑料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金属资源;②稀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③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归纳正确;

D.①卢瑟福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②拉瓦锡第一个发现并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归纳正确;

故本题选CD。

18.取一定量的氧化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加入稀硫酸(含0.2molH2SO4),恰好完全反应成盐和水.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A.12.8gB.6.4gC.3.2gD.1.6g

【答案】C

【解析】Fe2O3+3H2SO4=Fe2(SO4)3+3H2OCuO+H2SO4=CuSO4+H2O,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氧化物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等于硫酸根的物质的量,故n(O)=n(H2SO4)=0.2mol,故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0.2mol×16g/mol=3.2g,故选C。

19.将一个不与盐酸反应的小球放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小球漂浮在液面上,将几枚洁净的小铁钉投入烧杯中,当不再有气泡逸出时(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小球的位置与开始时比较,将()

A.下沉一些B.不变C.上浮一些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小球漂浮于液面上,所以小球所受的浮力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在浮力不变时,当ρ液增大时,则v排减小,小球将上浮一些;当ρ液减小时,则v排增大,小球将下沉一些。

解:

因为小球漂浮于液面上,所以小球所受的浮力不变。

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氯化亚铁溶于水所以溶液的密度变大,所以液体的密度增大,而小球受到的浮力不变,根据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所以小球会上浮,故A正确。

故选C。

点睛:

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通过小球所受浮力不变,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考查了溶液密度的变化,完成此题,要依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结合起来。

20.如图中X、Y、Z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箭头表示物质之间可以向箭头方向一步转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若X是SO2,则Z可能是O2

B.若X是H2O,则Z可能是O2

C.若X是O2,则Z可能是CO2

D.若X是CO2,则Z可能是H2CO3

【答案】B

【解析】A、氧气与硫反应可得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碱反应生成水,水电解可得氧气,故正确;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无法转化为一种物质,且能生成氧气,故错误;

C、二氧化碳与水通过光合作用可得氧气,碳与氧气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可得二氧化碳,故正确;

D、碳酸受热分解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与碱反应生成水,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故正确。

21.下列表中除杂方法与试剂错误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及试剂

A

KCl

MnO2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

B

NaOH

Na2CO3

加入适量的盐酸,至恰好无气体

C

CO2

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D

FeCl2

CuCl2

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