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86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二。

二一年六月

一、总则 1

(一)编制目的 1

(二)编制依据 1

(三)规划定位 2

(四)规划期限 2

(五)适用范围 2

二、现状与形势 2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

(二)地质灾害概况 3

(三)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4

(四)面临形势 6

三、总体要求 9

(-)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规划目标 n

四、加强地质灾害“三区一点”管理 13

(一)科学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全面落实分区管理措施 13

(二)科学划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全面落实分责管理措施 16

(三)科学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全面落实分类管理措施 17

(四)合理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面落实分级管理措施 19

五、强化地质灾害六大体系建设 20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体系建设 20

(二)地质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设 21

(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24

(四)地质灾害数字管理体系建设 24

(五)地质灾害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25

(六)地质灾害人才队伍体系建设 25

六、重点工程 26

(一)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调查 26

(二)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建设 27

(三)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 27

(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27

(五)地质灾害综合数据库建设 27

(六)地质灾害防治科普教育 28

七、规划保障措施 28

(-)落实责任分工,坚持依法防灾 28

(二)注重科技创新,完善工作体系 28

(三)加大政策支持,拓宽资金渠道 29

(四)强化宣传培训,提高全民意识 29

八、附则 29

一、附表

附表1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

附表2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分区说明表

附表3县地质灾害风险区分区说明表

附表4县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基本情况表(影响30人以上)

附表5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重点工程一览表

附表6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村庄一览表

二、附图

附图1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1:

100000)

附图2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分区图(1:

100000)

附图3县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分布图(1:

100000)

附图4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程部署图(1:

200000)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为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县实际,编制《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

本《规划》作为县同级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21-2025年”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各乡镇(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组织、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依据。

(二)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办法》《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浙江省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和省、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省、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文件等。

(三)规划定位

切实加强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支撑作用。

(四)规划期限

本《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五)适用范围

本《规划》适用于县所辖行政区域,规划面积为1829平方千米。

二、现状与形势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东连诸暨市,南接浦江县和建德市,西邻淳安县,北靠富阳区与临安市,行政隶属杭州市管辖,距杭州约90千米。

县境东西长约76千米,南北宽约55千米,总面积1829平方千米。

2020年末,全县总人口41.92万人,下辖4个街道、6个镇、4个乡,共有22个社区181个行政村。

“十三五”时期,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举“美丽生态、改革创新、乡村振兴、文化文明、民生幸福”五面大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0年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考验,全县上下攻坚克难、顶压前行,全县经济从疫情的冲击中较快复苏、重回增长,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提质发展态势,年末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76.27亿元,为“十四五”时期加快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二)地质灾害概况

县属浙西中低山丘陵区,四周群山耸峙,中部为河谷平原,全境山地、丘陵面积约占79.84%,平原及水域面积为20.16%,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县域内出露前第四纪地层除三叠系、古近系及新近系缺失外,自震旦系至白垩系均有分布。

第四纪地层主要发育于富春江与分水江沿岸河谷平原。

侵入岩大部分于球川一萧山断裂带的北西侧。

截止2020年底县累计查明地质灾害点657处,造成1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0余万。

地质灾害类型可分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四类,其中崩塌343处、滑坡共258处、泥石流55处、地面塌陷1处。

“十三五”规划之初,县遗留地质灾害点120处。

“十三五”期间新增地质灾害点142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000万元,无人员伤亡。

“十三五”规划期间,县通过避让搬迁、工程治理、搬治结合等手段,累计投入资金约L5亿元,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262处并完成共核销。

截止2020年底,在浙江省地质灾害隐患系统库中县仅剩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人口179人,财产1490万元;初步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193处,并完成数据库建设。

防范区内受影响人口4733人,财产28432万元。

(三)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颁布以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实施,深入落实各项任务,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地质灾害防治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

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系统,规划资源、应急、交运、林水、住建等部门联合,编制县级、乡级预案,成立县、乡、村三级应急队伍。

下设紧急抢险组、调查监测组、医疗卫生组、治安保卫组、后勤保障组、设施修复组以及应急资金保障组等七个工作组。

各级应急组织体系协同联动,保证突发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2、地质灾害防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十三五”规划期间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县地质灾害治理和搬迁工程管理的实施意见》、《县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等政策文件,且严格执行地质灾害监测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速报制度,确保地质灾害隐患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格执行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

规划期间开展了近300个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涉及公路、水利、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等各个领域;所有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农村私人建房均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工作。

3、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深入进行

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县不稳定斜坡核查、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等多项地质灾害普查工作。

每年编制、发布全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修编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预案。

2020年底组织实施了分水镇、钟山乡、桐君街道3个乡镇的1:

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工作及全县1:

50000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

4、群测群防与监测预警预报扎实开展

在杭州市率先建立了县级巡查网络,全县监测人、巡查人达415人,地质灾害易发区村庄“村村有巡查人”、已知地质灾害点“点点有监测人”的防治网络初步建成,已知风险区相关人员以“地灾智防”APP入网管理。

组织地质灾害防治检查累计1205组、4100人次,检查力度逐年增大。

完成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内7个自动气象监测点建设,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发布地质灾害预警等级信息,初步建立了预警联动机制。

规划期间发布灾害气象预警预报302次,成功避险5起,避免伤亡53人。

5、临灾避险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

全县共设立了1个县级避灾中心、14个乡镇避灾所和160余个山区村级避灾所,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后勤保障。

对危害程度大、人员密集场所的重要灾害点安排专人定期巡查,并于汛期前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避险演练。

截至2020年底,共组织县级演练8次,下发转移通知书405份,撤离人员3520人次,实现汛期零伤亡,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6、多渠道开展宣传培训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一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二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农村文化礼堂,利用“4.22”地球日和“5.12”防灾减灾日等,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三是举办全县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国自然资源所干部及地质灾害监测员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业务培训。

7、地质灾害勘查治理、搬迁避让工作成绩显著

十三五期间,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完成了262处隐患点综合治理及核销工作。

不断强化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使受威胁区域由“死地”、“危地”转化为“生地”、“福地”。

其中,分水镇城西村西坞口后山滑坡治理工程,就是消除安全隐患点,实现生态保护、用地保障、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1+X”综合效应的典型。

8、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体系初步建立

截止2020年底,初步划定193个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并完成数据库建设。

积极响应浙江省的“风险一张图、研判一张表、管控一张单、指挥一平台、应急一指南、案例一个库二

(四)面临形势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

(1)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时代防灾减灾新理念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要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防御标准。

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初步建成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全国示范、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区域领先、地质灾害数字化管理跨越率先的地质灾害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省份,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浙江经验和浙江样板。

(2)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县地质条件较复杂,加之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山区地质灾害仍将呈突发多发态势。

切坡建房、公路、铁路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地质灾害发育。

县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新需求,亟需制定新时期的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和任务。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度、广度、深度尚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要求。

地质灾害成因机理有待深入研究,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有待提高。

地质灾害治理和避让搬迁资金投入不足。

新技术应用不充分,影响防治管理的精细化。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管理责任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

2、存在的问题

(1)风险早期识别还不够

对县降雨规律及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机理和成灾规律认识不足,对高分辨率遥感、无人机航摄、InSAR监测等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不够,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重大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没有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动态管控家底还不够清楚,重大风险隐患不能被及时识别,如横村凤联公路滑坡等大中型突发地质灾害发现不够及时。

(2)预报预警还不够精准

受现有的监测技术手段和雨量监测站数量限制,对局地短历时、突发性极端强降雨难以及时、准确预报。

雨量站布设与地质灾害防治需求结合还不够紧密,降雨信息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导性不够。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降雨类型下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研究和灾害发生阈值总结研究还不够,直接影响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准度。

(3)源头防控还不够到位

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尚未有机结合,通过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源头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亟需加强。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应用不够,尚未实现对地质灾害数据的有效集成、统一管理、科学分析,平台智能化建设亟需加强。

(4)基层地质灾害防灾能力不够

县级层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已与技术单位成立了地质灾害技术服务中心,专业技术力量得到了一定保证。

但是乡镇一级防灾基础尤为薄弱,普遍缺乏专业地质技术人员,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水平滞后,专业化防治手段缺乏。

山区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还有待提高,普遍存在麻痹侥幸心理,不想撤、不愿撤、不配合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全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深化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水平,加强地质综合治理力度,增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明确各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强化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科学规划,突出预防为重点,防治结合,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全县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为我县城市建设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属地为主,分级负责

坚持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突出当地政府的防灾主体责任,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分类负责,谁引发、谁治理,对人为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明确防灾责任单位,落实防范治理责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制机制,明确政府、部门、单位和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风险防范区实行动态管理。

2、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坚持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最高价值准则,按照“预警到村、预案到点、责任到人、有效避险”的要求,建立完善气象预报、监测预警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群众群测群防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结合全县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特点,全面推进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科普宣传、群测群防、应急处置工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稳妥推进。

4、科学研判,精准防治

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范区,彻底摸清情况,进行分类科学研判。

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强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深化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提高监测预警精准性,对险情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移民搬迁避险措施,深入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灾意识。

5、科技支撑,注重成效

加强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及现代化。

与此同时,强化科学管理,努力提升防灾减灾绩效。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深化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群测群防体系、综合治理体系以及应急防治体系;完善全县地质灾害风险风防控一张图,构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新体系;有效推进地质灾害风险区调查评价工作;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加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平台建设,构建预警预报智能化、风险防控精细化、应急响应标准化的新机制;持续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新增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力度,规划期间已有灾害点清零、新增灾害点即查即治。

全面提升全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2、分类目标与指标

紧紧围绕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应急、综合治理、数字管理、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等六个方面建设,强化关键环节补短板,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施策,整体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通过“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完成全县1:

50000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分水镇、桐君街道、钟山乡、瑶琳镇等4个重点乡镇(街道)1:

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划定、一张图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和山区雨量监测站建设。

加强高科技的应用和应急会商机制,配合市级建成集监测、预警、预报和采集为一体,实时连接省、市、县、乡镇四级的地质灾害大数据管理平台。

(3)完善群测群防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健全群测群防“三查”工作制度,加强人员配备。

优化风险防范区降雨阈值,提高地质灾害预报科学性。

完善地质灾害应急装备设备配备和应急队伍建设工作,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影响30人以上风险防范区应急预案演练覆盖率达到100%。

(4)对历史地质灾害隐患点采用应急处置、工程治理、专业监测、搬迁避让等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综合治理,使已查明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与财产损失降至最低;对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实施“即查即治”,新增地质灾害处置率达到100%;加大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力度,切实规范农村切坡建房、道路建设等活动,从源头上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5)充分发挥县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服务中心作用,应急响应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技术人员能力,建设县级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能力。

采用应急演练、科普宣传、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群测群防员、受威胁群众专业知识储备,提高群众防灾避险能力。

(6)进一步深化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范区的三查工作,完善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范区排查库。

表3-1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重点指标表

一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一单位

2020年现状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1

调查监测

1:

50000县级(风险普查)

1

1

约束性

2

1:

2000乡镇(街道)风险调查

3

4

约束性

3

专业监测点

6

73

约束性

4

雨量监测站

7

22

约束性

5

地下水动态监测井

0

3

约束性

6

预警应急

影响30人以上风险防范区应急预案演练覆盖率

%

/

100

约束性

7

综合治理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8

8

预期性

8

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处置率

%

/

100

约束性

9

数字管理

“地灾智防”APP使用人数

300

1000

预期性

10

人才队伍

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

0

1

约束性

四、加强地质灾害“三区一点”管理

(-)科学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全面落实分区管理措施

1、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

根据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结合县已查明地质灾害点发育特征和危险性、县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最新成果等,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按极高、高、中、低四个等级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

2、地质灾害易发区

根据上述划分原则,将全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15个高易发区(B)、4个中易发区(C)和1个低易发区(D)(详见附表1、附图Do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B)

全县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有15个亚区(B1-B15),主要分布在分水镇、百江镇、横村镇、钟山乡、莪山乡、旧县街道、桐君街道等地,总面积约101.5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5.55%。

区内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陡峭,落差大,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广泛分布坚硬块状花岗岩岩组和坚硬〜半坚硬砾岩、砂岩夹粉砂岩、泥岩岩组,残积土厚,侵蚀、剥蚀作用强烈,斜坡不稳定,气候条件复杂。

区内人口集中,人类工程活动频繁,主要有城乡建设及道路修(扩)建、削坡建房等。

区内地质灾害诱发因素主要为人类工程活动、强降雨、极端气候等。

区已查明地质灾害点共有295处,灾害点平均分布密度2.91处/km2o目前遗留地质灾害隐患点4处,受灾害威胁人口157人,受威胁财产H40万元。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C)

全县的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共有4个亚区(C1-C4),全县各乡镇(街道)均有分布,总面积约1472.68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80.52%。

区内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自然坡度10〜35°,坡度较陡,地质构造条件中等,岩石风化较破碎,分布有较多坚硬〜半坚硬砾岩、砂岩夹粉砂岩、泥岩岩组、火山碎屑岩岩组,残积土较厚,侵蚀、剥蚀作用较强烈,斜坡稳定性差,气候条件较复杂。

区内人口密度较大,人类工程活动较频繁,主要有城乡建设及道路修(扩)建、削坡建房等。

区内地质灾害诱发因素主要为人类工程活动和强降雨等。

区已查明地质灾害点共有336处,灾害点平均分布密度0.23处/knL目前遗留地质灾害隐患点4处,受灾害威胁人口22人,受威胁财产350万元。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D)

全县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共有1个(D),主要分布在分水江、富春江沿岸,总面积约254.82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13.93%。

区内以地貌以河流冲积平原、低丘缓坡为主,地形高差较小,地势较平缓,自然坡度一般在5〜10°之间,地质环境条件相对较好,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区内现状地质灾害较弱,诱发因素主要为人类工程活动和强降雨等。

区已查明地质灾害点共有23处,灾害点平均分布密度0.09处/k^。

3、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管理措施

(1)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风险识别,在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评价基础上,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区,补充完善风险一张图。

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动态管控机制,在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的基础上,掌握地质灾害变化趋势,进行风险研判,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报信息,形成风险管控清单,支撑应急响应。

(2)地质灾害源头管控

在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引导工程建设选址尽量避让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地区,有序引导人口、经济向风险较低地区疏解。

对于确需在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开展的工程活动,应强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风险区划结果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依据,提前采取避让或者综合治理措施,配套建设监测设施。

对已实施地质灾害治理的区域,不再审批可能加剧地质灾害风险的建设项目。

在平原区缓变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实施严格的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压减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减缓、控制地面沉降。

在平原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配套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二)科学划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全面落实分责管理措施

1、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原则

以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基础,结合人口密集程度、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经济发展情况、重要基础设施、重要交通干线、风景名胜区、风险防范区等因素,考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防治重点和措施的相似性,以定性分析为主综合确定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2、地质灾害防治区

根据上述分区原则,将全县划分为7个重点防治区(I)和1一般防治区(II)(详见附表2、附图2)。

(1)重点防治区

全县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