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8714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docx

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

 

科学备课

 

六年级(上册)

 

总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

能意识到系统是有一定结构层次的系统中的成员是相互联系、协同工作的。

尽管每个成员或每层结构的功能和作用不同,但都在整个系统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能从结构和系统的角度去研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中有关生物多样性能量与能源、太阳系等内容,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在充分体验科学的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猜想预测能力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和能力以及设计与制作能力、建立科学模型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始终保持对探索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不同的能量形式间的转化与控制、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太阳系的组成等的兴趣,逐渐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生物资源、节约能源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系统中

发现的各种现象,系统成员中的相互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事物的发展;体验感受系统结构和谐、对称的科学美。

能从识更多的生物种类,通过比较、推理、归纳某类生物的主要特性能说出生物的生长需要能量,了解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而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l知道能源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能说出太阳系的组成及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以及太阳系、银河系及本富的关系。

能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生前世界的认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发霉腐烂等问题;结合当地实际银出保护生物资源的方案;能设计制作一些能量转化装置、节能装置(包括节能方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能量、能源问题能大胆想像,关注科技的发展,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有关太阳系的汗发、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案,进一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决策,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系统、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比较小草和大树

活动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正确地描述几种常见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够在自己独立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共同概括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特征并能举例如以说明。

4能根据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征止确地辨别常见的植物。

5能尽量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植物的特点。

具体活动:

1活动前光和学生回顾以前科学课上学习过哪些与植物相关的内容。

然后利用单元页和课文开始的一段文字作为本课的导人、如果条件许可,可编辑一段表现植物世界千姿百态的多媒体资料。

2让学生分别列举小草和大树的名称,谈谈自己是怎样区分大树和小草的。

3指导学生按教材中的提示,分别观察几种公认的小草和大树,不一定和教材中的植物一样,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材、提示学生观察时要认真细致,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利用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加放大镜、小刀等,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树枝、花、果实等供学生观察,尤其提醒学生观察活动中要注意保护花草树木。

4要求学生分工合作,把观察到的情况参照教材中的记录表记录下来,可以鼓励学生用更简捷方便的形式进行记录。

5分别概括小草和大树的相同点基本活动的难点。

训练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对学生的要求不宜太高,只要是基本符合事实即可。

6待学生基本概括出小草和大树的共同特点后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的内容,了解植物可以根据茎的特点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7出示更多常见植物的图片或标本,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判断是属于草本植物还是属于木本植物,可视为评价活动。

建议教师在选择供学生判断的植物时注意学生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如学生可能会从为植株很小的植物一定都是草本植物,高大的植物一定都是木本植物,教师可选取实例纠正学生错误的想法。

二.给植物分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4能归纳出一种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

5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具体活动:

1材料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复系到学生的分类是否丰富。

教材中所列植物虽然种类比较丰富,但未必适应当地学生。

希望教师能从当地的植物中选择一些供学生分类使用、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尽可能多的植物的标本图片或自制的课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脑完成分类活动。

例如:

除草本值物和木本植物外还可包括针叶树、阔叶树;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栽培植物、野生植物;落叶树、常绿树;直立生长的植物、攀爬生长的植物;开花的、不开花的植物,高大的植物、矮小的植物;木材、花卉、蔬菜……

2本活动是对分类方法的灵活运用,活动前先告诉学生,根据植物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是认识和研究植物的重要方法。

鼓励学生利用上一活动学到的分类方法自己制定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3由于没有限定具体的分类标准,给学生的自主分类活动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

4分析全班找出的分类办法,通过比较推选出最科学的分类大法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也是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5活动最后安排的观察不开花植物活动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6本活动结束时教师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布置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植物的各类资料为植物博览会做准备。

2.植物博览会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植物的某种特点对已有的植物资料进行分类。

2能对收集到的植物制作不同形式的资料卡片。

3能按照不同植物的特点设计出展台的各部分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参观植物博览会。

如有机会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实际的植物博览会或消物园效果会更好、参观时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可以采用拍照、绘画等形式对展厅、展台、展板的布置加以记录。

1课前根据当地实际请学生收集有关植物的各类资料。

2上课时先请学生观察教材中博览会的立体景观图,了解展览的内容都有哪些,如有条件可由植物小组提前搭建出模型。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资料,通过分析它们各自适合安排到展台的哪部分,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给植物分类的能力。

与此同时,为学生自己筹办博览会奠定感性某础。

为此,活动时不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切实将资料对号人座,还要学会照样多制作资料卡片。

4如果学生能按要来收集来更多的资料时,照上述要求对这些资料进行必要的整理。

5如果学生带来的资料不能和立体景观图中的展览内容相适应,可鼓励学生将其确定为新的类别。

二.筹办植物博览会。

活动目标

1能设计各种植物资料的展出形式。

2能与其他小组同学交流制定全班的展览计划

3能发现植物世界的丰富和美丽。

4能总结在成览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5能举例说明最新植物栽培技术。

具体活动:

1可在总结上一活动后,自然进八年活动。

2教材提示的5点内容,只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提出筹办博览会的任务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参照上一活动,先分讨论要办一个什么样的植物博览会,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考虑到提示中的内容。

3为了使博览会的内容更充实丰富,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对学校所在地的植物资源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便于在课上指导学生充分列举本地可供展览的植物。

4鼓励学生不要受上一活动的约束,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可能收集到的资料。

5为确保活动切实可行,可在形成全班共同的博览会实施方案基础上允许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分别完成某一类的资料收集和布项任务。

具体到某一个小组,也应有个明确的分工。

只有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组,团结合作,才有可能真正完成布置展览的任务。

6课下给学生一到两周的时间准备,选择适当的时间,把教室真正布置成一个植物展览,并尽可能规范地组织其他年级或班级学生前来参观,并提出宝贵意见。

鼓励学生对收集到的意见认真分析,加以改进。

7活动最后要组织好学生开展评价与交流,总结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另外,要求学生保持展室内外的整齐洁净,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资料存档。

活动目标:

1能将展览资料设计成一种便于其他同学合向的方式保留起来。

2能为低年级的同学更好地办好植物博览会提出自已的建议表现出良好的协作精神。

具体活动:

1对收集到的资料(展品)加以区分,如实物类和文字图片类。

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将实物类的展品制作成标本,保存起来,供今后学习。

2对文字图片类的资料可以根据不同内容制作成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资料卡片保存起来,还可以将有关筹办博览会的情况以照片或录像的方式保存,供下一届学生参考。

3.鸟类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参从外丰形态结构和行为等方面设计不同的观察项目。

2能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3参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4能科学地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5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生活中的啊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

能把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寻找鸟类的共同特征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见的鸟的名称。

2能从不同的角度(主要是外在的形态结构和行为等)设计不同的观察项目

3能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拟图片等)客观地描述各种鸟类的特征。

4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向特征。

5能根据鸟类的共同特征辨别能飞翔和不能飞翔动物巾哪些是鸟类。

6能举例说出生活巾哪些常见工其是模仿了鸟类哪种特征制作的。

具体活动:

1上课前,教师可请学生实际观察鸟。

收集有关鸟类的资料,教师自己也要对当地的鸟类资游有大致的也解,尽可能准备一些图片、标本。

如果有条件可准备一些鸟类的视频资料。

2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所也解的鸟的名称及大致形态。

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图片、标本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汇报观察到的鸟的名字对乌还有哪些了解、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丰富的关于鸟的感性认识后,寻找机会自然引发学生提出什么样的动物

属于鸟。

关于鸟类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3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常见的鸟,不必拘泥于教材,最好将当地学生比较熟悉的鸟作为观察对象,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的提示,填写现观察到的每种鸟的形态特征。

主要特征栏目还可以增加喙的形状,以及学生发现的感兴趣的栏目,观察羽毛时可借助放大镜。

学生可能很难发现鸟靠产卵繁殖后代,教师可做适当提醒和帮助,学生的观察记录活动告一段落后,可要求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将学生提及的不同鸟的主要特征简要记在黑板上。

4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若干特征中哪些特征是只有鸟才具备的,用排除法逐渐删掉那些非本质特征,最终形成共识,明确鸟的共同特征、学生可能归纳不够完全,教师可给予帮助。

学生可能会将“都长着没有肉的嘴(喙)和腿、都生蛋繁殖”作为共同特征。

如果学生还将能飞有翅膀作为共同特征,教师不要急于给出否定答案,可以组织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举出反例,看一看长翅膀、能飞的动物还有哪些,这能否成为鸟类的共同特征。

这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

5当学生明确鸟的共同特征后引导学生据此判断哪些动物是鸟。

哪些动物不是鸟,为巩固对鸟的共同特征的认识学生判断时要说出理由,解释时要用到一些术语如喙等。

此环节可视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环节。

二.鸟喙与取食

活动目标:

1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我们生活中的哪种工具和形状和功能相近。

2能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各种形状的鸟喙适合吃哪些食物。

3能把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

4能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喙对鸟类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5能了解科学家对鸟类起源的不同看法。

具体活动:

1本活动因为是趣味性活动,可不必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典型的鸟喙不一定非选教材上的四种,当地典型的鸟应优先考虑。

只要能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鸟喙与其取食方式是相适应的即可。

2准备模拟食物时尽可能选取易找到的物品,还可以有别上教材提供的材料、如木棍洞时以用泡沫块打洞代替,钻孔留下的泡沫塑料粒刚好也要用到;橡皮虫可用细小的纸团代替,硬纸剪成的兔子要固定在木板上。

3活动时可让学生分别观察鸟喙及几种工具的特点,然后再将不同的鸟喙与其形状和功能相似的工具对应起来,在教材上可用单线将它们连接。

4根据教材上的提示步骤做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时争取让每个人都有一次体验的机会,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可比性,要提醒学生注意计时的准确性,注意不能随意改变“食物”的摆放位置。

记录时兔子以块为单位,其他以粒为单位。

4种类繁多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能分别总结出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昆虫的最主要特征。

2能根据动物的特征对所见到的动物进行辨别。

教学过程:

一.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动物的特点对动物进行分类。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分类方式。

3参正确说出科学家对动物分类的方法。

4能举例说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

5能体会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具体活动:

1上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收集到的动物资料情况,可根据学生的需要重新调整本课的内容。

2活动开始可以先认识教材中所列的动物以及学生自己收集来的主要动物,说出它们的名称。

3由于学生已有一些分类的经验,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制定的标准给这些动物分类,教师最好不要担心学生分错而过早介入学生的活动。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各种分类结果都填写在记录表内,为了节省时间,分类前可统一给教材中的动物编号。

5学生的分类活动告一段落后,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鼓励学生能从众多分类标准中找出啊种更合理并说出理由,引导学生意识到从动物的主要特征分类而不只是从体表颜色等来分更合理。

这是由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训练的过程。

6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分类方法,结合实际让学生互相摸一摸后背中间的脊柱,初步建立起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7概念建立后,一定要让学生尝试以有无脊椎的标准再次将教材中第15页图片中的动物分类。

二、猜一猜。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某种动物的主要特点。

2能围绕动物的特征提出问题。

3能在最短时间内根据问答判断出动物名称。

具体活动:

1本活动是趣味性活动,每一次提问其实都是一种分类标准。

可每两个人一组进行练习,注意互换角色。

2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提问,以最少的提问次数、最短的提问时间判断出动物名称者为胜。

3请获胜者谈谈他们的窍门。

能围绕动物最主要的特征来提问是获胜原因之一。

三.区分更多的动物。

活动目标:

1能分别举出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昆虫的实例。

2能分别总结出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昆虫的最主要特征。

3能根据动物的特征对所见到的进行辨别。

具体活动:

1“区分更多的动物”是本课的重点活动,活动开始前先让学生看懂教材第18页的分类圈。

2启发学生先要搞清作为例子的动物都具有啊些特点,再将具有类似特点的动物尽可能多地写在相应分类圈内。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不要求学生一次填写准确。

3启发学生依照研究鸟类共同特征的方法认真分析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4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将教材第19页各类动物的特征描述卡片的序号填在第18页的分类圈内的相应位置。

5结合卡片中动物特征的描述,判断自己在分类圈内填写的动物名称是否合适。

最后统计各组是否有填错的现象,可适当讨论填钳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6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后,谈谈自己通过第3、4课的学习有哪些感受。

5细菌和病毒

教学目标:

1能用多种方式做好实验记录。

2能设计实验证明适于制作酸奶的环境。

3能根据模拟法计算系列一定数目的细菌所需要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寻找细菌的特点。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细菌的特点。

2能说出细菌与动植物有什么不同点。

3能用多种方式记录细菌的特点。

具体活动:

l细菌虽然无处不在,但因其过于微小,只有借助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

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借助仪器直接观察,对于大多数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就需要教师尽可能收集一些细菌的放大图片或制作相关课件。

2如有可能,最好要求学生课前根据本活动中的“有关细菌的问题卡”进行一些资料的收集工作。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收集相关资料。

3活动开始,首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收集到的资料;然后,通过图片观察、利用处微镜直接观察等适合本校实际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对细菌的感性认识;接着,计学生从身体大小、生活环境、繁殖特点等人面将观察到的细菌与常见的动植物进行比较,在自已设计的图表中记录细菌的特点;最后.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对细菌特点较一致的认识。

4本活动安排让学生自己设计图表的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将认识动物、植物的特征时学到的方法进行有效迁移,用来自主认识细菌的特点。

因此,学生如果对设计记录表有困难,可允许学生仿照前几课的类似记录表。

5本活动的交流阶段,为了进一步体现认识方法的迁移,特别要求学生说清是怎样知道细菌的特点的。

二.细菌、病毒的害与利

活动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细菌和病毒的不同点。

2能分别举例说明细菌和病毒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和益处。

3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具体活动

本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让学生调查自己曾患过的疾病和本要原因。

教师可启发学生求得家长帮忙,认真查阅自己的门诊医疗手册或病历卡,根据医生的诊断做好记录。

对于来注明病因的疾病再通过询问医生、查找资料等途径解决。

三.让我们更健康

活动目标

l能正确判断哪下么行为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害。

2能举例说明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的行为有哪些。

3乐于从小养成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习惯。

具体活动

1正是由于病毒无处不在,使得我们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为细菌和病毒引发疾病提供了方便。

因此,从学生的切身利益考虑,教师要充分重视本活动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2活动开始,可计学生以小组为甲位围绕教材中的插图,逐个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是否为有害细菌的滋生、繁殖、传播创造条件作为判断生活方式和习惯是否科学健康的依据。

以此为基础,再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害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实际例子。

3针对错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让学生通过交流明确如何防止或减少有害细菌的滋生、繁殖、传播,从而找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并记录下来。

4如果条件允许,可适当播放一些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的多媒体资料。

四.做酸奶

活动目标

1能按照操作步骤制作出酸奶。

2能以不同的方式记录用于制作酸奶的牛奶的变化。

3能设计实验证明适于制作酸奶的环境。

具体活动

本活动适合在家长指导下实际完成,相信多数孩子都会喜欢这一活动。

1参照教材中提供的操作步骤,选取适书的材料和器具制作酸奶,需要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器里的消毒是非常重要的,鼓励学生球究将同量的酸奶和牛奶混合物放在不同环境中会怎样。

注意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而保持其他条件一致。

2经过一段时间后,引导学生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包括形会文化、气味、味道等。

由于时间限制,可在课后观察记录,下次上课时由学生汇报交流,分析制作酸奶成败的原囚,并讨论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还可以根据实验的结果让学才推测夏天的食物容易变质(发霉、变楼等)的原民由此,自然提出消毒、灭菌的问题。

3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后,了解科学家及其贡献。

启发学个尽可能多地列举生活中用于消毒的方法、技术和设备,再次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

五.细菌的繁殖

活动目标

1能用模拟法感受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

2能根据模拟法计算繁殖一定数目的细菌所需要的时间。

具体活动

1本活动的趣味性较强,提出活动任务后,可升学生自选一种方法进行模拟活动。

2为增强活动的探究性,模拟前先让学生初步做个预测,并将预测的数据记录下来。

3学生实际操作后,再计学生将实际操作获得的数据与预测的数据进行比较,强化学生对细雨繁殖过度和数量的感性认识。

在此启发学生通过计算进一步认识到细的繁殖的速度很快。

4由于本活动是以一个细菌为例进行模拟实验的,活动最后,教师有必要提供给学生一些实际的数据资料。

6生活中的真菌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通过多种渠道高楼发现可信用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好处。

3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4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

教学过程:

一.可以食用的真菌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发现可食用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好处。

3能够有根据地说明食用真脑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具体活动

1课前动员学生调查当地有哪些食用真菌、商店或越南山的真菌制品。

可以号召每位学生自带任一种食用真菌到学校供观察,尽量品种丰富一些。

尽可能多地收集真菌制品的商品标签(主要是罐头类)。

2活动开始时,通过讨论或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明现真菌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生物。

3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收集到的食用真菌的图片或实物,同学问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教师如能找到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可适时给学生播放。

4对真菌的形态特征有所也解后,即可转入有关食山真菌的营养及作用的资料交流、分析、记录活动。

此时,可让学生阅读个同真菌制品的商品标签,或从健康、医学杂志中甚至是一些食谱中获得相关内容,培养学生从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克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可参考教师用书中背景资料和拓展知识部分的内容。

5活动最后,组织学生结合活动中获取的各类信息,讨论为什么说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这一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结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把握,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可以。

二.食物发霉

活动目标

1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2能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

3能够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4能句其他同学交流实验结果。

5能提出防止食物或衣物发霉的措施,并对其说明理由。

具体活动:

1食物和衣物发霉的现象虽然很常见,但要马上拿来观察有时又不太可能。

因此,本课前十天左右教师就要设法收集发霉的物品,甚至创造条件有意让一些食物或衣物发霉,这既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观察材料,又可以为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提供依据。

2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先用肉眼直接观察,再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真实记录下来。

3组织学生的交流活动,适时提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这一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发霉的条件进行有根据的大胆假设。

4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有可能的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教材中的实验设计。

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对比实验的关键——只确定一个变量而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如研究环境的干躁与阴湿的影响时,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5鼓励学生在课下切实完成自己己的实验,并找时间让大家交流研究成果,展示观察记录(可以绘画或拍照),分析原因,教师还可以出示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同学一起分析、总结食物发霉的条件;同时针对这些条件,激发学生讨论研究防止或减少食物或衣物发霉的方法和所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填写在教材的记录表中。

发霉的条件:

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三.食品保鲜

活动目标

1能调查一种食品保鲜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2能描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食品保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能大胆设计一种新颖的食品保鲜方法。

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方法。

5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