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8771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doc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

(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论剩余价值的现实意义

科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

姓名刘萌萌

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入学年月2011年09月

简短评语

成绩:

授课教师签字: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摘要:

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

马克思通过详尽地剖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科学地阐明了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存在、发展、灭亡的规律。

它还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和伟大历史使命,并成为工人阶级维护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剩余价值论以人为本的经济学说,是科学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的理论基石,也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石。

关键词:

剩余价值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现实意义

一、剩余价值的理论概述

(一)剩余价值的基本涵义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剩余价值论的发现和创立,是马克思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伟大科学贡献。

(二)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

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第二种即是马克思之说: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1]。

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三)剩余价值的本质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概念的准确解释,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他社会,不仅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更加完善,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越发展,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也越大,社会越进步。

在新经济社会我们来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应该赋予剩余一个更加宽泛和全新的概念,或者说应该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本身也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四)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

恩格斯指出:

“资本家所雇佣的每一工人都在做两种劳动。

他的工作时间一部分用来偿还资本家所预付给他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但在此之后,他必须继续工作,而在这段时间内,他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工人的劳动日是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总和。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指出:

“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

通过延长工作日,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的正常发展有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先衰和死亡,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2]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马克思指出:

“像其它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式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所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

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3]

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取得出的成规,在机器体系中,大工业具有完全客观的生产机体,这个机体作为现成的物质生产条件出现在工人面前。

机器只有通过直接社会化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

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性。

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五)剩余价值的实现

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还要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

经过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

剩余的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二、剩余价值论对于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的理论基石作用

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今,资本主义走过了300多年漫长道路,经过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科学地论证了自由放任的原始资本主义生产的问题,同时奠定了认识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特征、历史地位和历史趋势的理论基础。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它并没有偏离剩余价值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运行发展的轨道。

实践证明,剩余价值论具有比西方经济学各种利润理论大得多的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的解释力和理论包容力。

它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科学论述,仍然是我们观察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一)剩余价值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下,剩余价值仍然是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能动主体力量,但这种生产离不开物,一方面离不开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经过人类劳动改造的自然物质。

当这类自然物质被用于再生产时,就取得了资本的存在形态。

西方经济学一般把资本定义为适用于一切社会和时代的生产工具,剩余价值论则认为资本既有适用于一切社会的自然属性,又有仅适用于不同时代和社会的社会属性。

资本的这两种属性以及与这两种属性相联系的生产过程的二重性,都需要我们结合当代的实际来研究,创新发展能够反映和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

和西方经济学一样,剩余价值论承认资本就其自然属性来说,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过程则是人类使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创造新财富的过程。

对于这种属性的资本和生产过程,剩余价值论把它称为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要素的劳动过程,认为它是不以人类的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活的永恒自然条件,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

对于这种资本和生产过程,不必叙述一个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只要研究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的关系就可以了。

现实中各种企业也常用以机器替代人工的办法扩大自然属性生产,其做法尽管比这复杂得多,但总的说与此性质相同。

例如,现在各电讯公司都在逐渐用自动直接拨号设备代替长途电话接线人员。

这就涉及到要计算新设备的费用,计算用新设备后经营费用上的节省,以及由此得到的好处。

如果某公司在设备上花1亿元,每年在经营费用上节省1000万元,这就有10%的得益。

这些计算对公众并不公开。

但是,我们知道,这家公司出售利息高到8%的债券,筹集大量资金,购买新设备。

因此,这些新设备预期得益必在8%之上。

这说的是生产方法的变更,在开设一个新公司,增加它的生产能力,兴建一条新的生产线,或者在工厂和设备上不论干什么花钱的事,都需要这样计算。

基本问题总是问,在扣除一切开销而外,与初始费用相比,从投资中获得的报酬如何?

报酬的百分率确定后,才能得到可以用于再生产的自然属性资本量。

(二)关于剩余“价值”的属性

1、对剩余价值论的误解

有人从剩余价值论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生产的事实,推论说它认为资本所有者无权因提供资本得到报酬——利息,这是不对的。

剩余价值论把资本的作用和人的作用区别开来,恰恰为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利益关系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按照剩余价值论,如果资本所有者为制造和出让资本花费了劳动,那么他所得到的报酬或利息,就应以此为基础计算,它所反对的只是有人利用资本所有权,用物力的作用掩盖劳动的主体作用,把一切企业剩余都当作物力的自然产物或利息,由资本所有者独占。

由于这里涉及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剩余价值论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适用性,以及研究资本和生产过程的社会属性的必要性。

这种属性,西方经济学竭力回避,剩余价值论则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马克思根据资本和生产过程的社会属性指出: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品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

[4]

2、资本的属性

依据剩余价值论,可以把一切由人的劳动作用于物而产生的生产工具中体现的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称为社会属性资本,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属性。

同样,可以把体现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称为社会属性生产过程,它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属性。

任何资本都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存在,所以必然具有自然属性;任何资本又都总是存在于一定人类社会之中的,所以它也必然具有社会属性。

同样,任何生产过程都必须在一定自然条件下进行,所以必然具有自然属性;任何生产过程又都总是在一定人类社会之中进行的,所以它也必然具有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资本和社会属性资本,是同一资本的两重表现,而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两种资本。

同样,自然属性生产过程和社会属性生产过程,也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重表现,而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两种生产过程。

资本和生产过程的自然属性,在各个时代和社会是相同的,但资本和生产过程的社会属性在不同社会和不同时代是不同的。

在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5]。

即企业采取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工人既少物质财产又少人力财富,极易替代,离开资本家就很难生存和发展;政府为资产阶级单方控制,工会力量很弱,劳资之间力量差距极为悬殊。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属性资本,是能够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生产过程则是资本家单方控制剩余价值生产和独占剩余价值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才是生产和分配的主体,劳动者则变为和非劳动生产要素一样的客体,只能得到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不能作为人或主体参与资本收益的分享。

资本只是资本家一个阶级的生产工具,剩余价值只能资本家一个阶级独占。

三、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贵品质,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要求我们准确而完整地把握剩余价值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赋予剩余价值理论时代的新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论存在的必要性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贫困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

正是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才第一次真正被揭露出来。

1、剩余价值论存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必要性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

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

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6]

2、剩余价值论存在于社会条件下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化商品经济。

既然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社会化商品经济,那么作为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剩余价值规律就势必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和发生作用。

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过程中,必须自觉运用剩余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争取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步伐。

首先,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是具有自身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得到物质利益的多少直接取决于他们在生产经营中创造剩余价值的多少,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得到的物质利益就越多;反之,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得到的物质利益就越少。

因此,对剩余价值最大限度的追求是社会主义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企业奋发进取,不断开拓创新前进,企业正是在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中,才不断扩大和提高自己生产经营能力,使自己得到发展。

全社会的企业都这样做了,就会使社会财富大大增加,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进而使社会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所以,剩余价值不仅是社会主义企业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其次,剩余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少数剥削者的私欲,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是通过各个企业为社会提供日益增多的剩余价值及剩余产品的途径来达到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由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满足。

一般说来,剩余价值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满足的程度。

企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为社会提供的剩余产品越丰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要就满足的越充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实现的越好。

如果没有剩余价值,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只有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和提供更加丰富的剩余产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才能更好地实现。

可见,剩余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途径和手段。

 再次,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是具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但社会主义要建成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有大量的剩余价值作基础,如果没有剩余价值作基础,社会主义社会就不能发展前进。

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生产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

要使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就必须有一定的积累。

积累越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就越快,而任何积累都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一定的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劳动者为社会创造日益增多的剩余价值及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不能靠增加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办法来实现。

因为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是违背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

社会主义发展要求逐步减少人们的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增加闲暇时间,使人们得以自由全面的发展。

因此,要取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最主要的就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来达到。

因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愈来愈成为人们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剩余价值的根本途径。

所以,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科学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剩余价值的必然性

剩余价值是揭示资本的剥削秘密,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钥匙。

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是市场经济共同的基本特征。

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就存在剩余价值。

因为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者不仅创造满足个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创造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来满足社会需要。

因此,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存在剩余价值。

当然社会主义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本质区别,它抽象掉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这个特定的资本主义社会属性。

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价值增殖的目的既是满足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支付国家公用经费和建设现代化国防事业的需要,也是应付偶然事故和自然灾害、为社会弱势群体设立社会保证基金,不断提高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三)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1、剩余价值对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社会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各部门、各产业,全社会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生产过程社会化、产品社会化,因此,劳动者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占有也应该社会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及其生产的剩余产品,表现为合理的工资收入、利息收入、创业劳动收入等,以各种形式归全社会劳动者所有。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家要实现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必须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

[7]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证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多元市场主体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产品的丰富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有效利益机制。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和培育私营企业,引进外资企业,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原有的国营企业;我们进行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我们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为了激发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意识,发挥剩余价值作为市场机制的动力作用。

2、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保证。

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但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就是凭借对社会剩余价值的占有和支配。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来自全社会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国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是用于满足全体劳动者的公共需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主体,不论是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还是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受我国法律和经济政策的制约和影响,受社会主义经济的制约,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服务于社会主义公有制。

由于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其资金和生产资料归企业主占有,劳动者的部分剩余劳动通过“按资分配”为企业主所得,因而它们又具备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不同的特性,具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资关系的部分属性。

邓小平在做出允许和鼓励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发展决策时,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坚定不移地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鼓励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的混合经济发展,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增加就业,扩大税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带来国际市场,同时让他们获取适当的利润,是符合我国的国情。

(四)创造剩余价值的途径

科学规范和激活剩余价值的生产引进外资企业,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引进外资,把社会资金和闲散货币直接或间接用于投资和生产经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取得利润最大化,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增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劳动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使社会主义经济更大发展。

所以,我们要调整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1、社会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分配去向,基本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三个“有利于”要求。

我们要发挥剩余价值有利于扩大再生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优越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但由于经济、体制、社会、历史的综合因素,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和剥削现象在我国依然存在,有时还相当严重。

因此不排除有一部分剩余价值被流失、被剥削、被侵占,流向腐败官员、垄断行业人员和非法经营者,成了他们的剥削收入。

如一些违法违规三资企业和“黑砖窑”、“黑煤窑”等,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一些国有企业盲目投资、重复投资、无效投资,不计成本,不讲效益,严重亏损,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极大损失。

这些严重的浪费现象、腐败现象,导致大量剩余价值和国有资本的流失,导致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和社会效益不高。

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但我国当前的“同工不同酬”、“同职不同酬”、“同城不同酬”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较为普遍,垄断行业、垄断部门收入过高,生活、教育、医疗卫生等保障不够健全,失业人员和老弱病残人员也相当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制约了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

社会公平的关键是利益公平分配问题,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过渡到“效率、公平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申了“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借鉴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方式,即企业利润分享制、企业价值分享制、企业所有权分享制,让劳动者分享更多的剩余价值;加大医疗保健、教育及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投入;打破经营垄断,对国有垄断部门和行业的收入分配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强化税收调节;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重视初始分配的公平,正视弱势群体经济诉求,对不同地区的工资水平加强宏观调控,将不同地区的工资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完善并有效落实职工工作时间、劳动卫生安全、女职工劳动保护等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依法制止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法律、制度、政策各个方面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