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9755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

第14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1.掌握“双百”方针的内涵及提出的目的。

(重点)

2.理解贯彻“双百”方针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难点)

3.探究“双百”方针贯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重难点)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提上日程。

(2)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提出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含义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意义

(1)“双百”方针正式成为中国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方针。

(2)“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带来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春天。

5.成就

(1)小说、诗歌、散文等领域涌现出许多革命历史题材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精神产品。

(2)戏剧舞台和银幕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思维点拨] “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不是一“花”一“家”的单调形态。

“双百”方针是团结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情感纽带,是允许和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文化形态自由发展的政策依据。

1.“双百”方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提示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以下优秀作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蔡文姬》 《青春之歌》

提示 说明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使文艺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双百”方针的破坏

1.原因

“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了极“左”思潮的破坏,一些学术问题被当做政治问题进行批判。

2.表现

(1)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被点名批判,如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2)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被肆意迫害。

(3)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种、剧目被停演,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3.影响:

严重影响了文艺的发展、繁荣和学术的进步。

3.下面的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 

(1)问题:

反映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害。

(2)影响:

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损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基本停止。

三、欣欣向荣的新时期文艺

1.背景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文艺领域经过拨乱反正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

2.表现

(1)短篇小说:

代表作是率先揭示极左思潮的《班主任》。

(2)长篇小说:

一大批文学精品陆续问世。

代表作:

《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

(3)报告文学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巨大的思想力量受到欢迎。

代表作《哥德巴赫猜想》。

(4)艺术领域杰作频出,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知识点拨]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坚持“双百”方针,为艺术家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使科学文化领域迸发出蓬勃生机。

由此可见,文学艺术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有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正确理论方针的指导。

4.“文化大革命”后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双百”方针能否贯彻,直接关系到文学艺术的兴衰;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主题 “双百”方针

1.“双百”方针的含义及实质

史料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

“现在春天来了嘛,①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又说: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

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他还指出:

“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教你读史]

①“百”是多的意思,“百花齐放”即多种“花”同时开放,是指在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②“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但是“放”和“鸣”并不是毫无限制的,要在宪法的允许范围内。

[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说一说“双百”方针的含义是什么?

(2)结合史料,分析毛泽东“不让哪几种花开放”?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1)在科学文化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是指提倡和发扬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2)绝不能让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方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思想开放。

说明了“双百”方针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格局。

2.“文化大革命”对“双百”方针的破坏

史料 随着“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响起,很多文艺作品被打成“封资修”而遭到批判。

……“所有的报纸,头版头条,都写着《梁祝》是大毒草,说工人听了《梁祝》,机器开不动了;农民听了《梁祝》,锄头举不起来了;解放军听了《梁祝》,枪杆子打歪掉了”。

——《东方早报》

[问题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说明了什么?

答案 

(1)“左”倾错误的发展,导致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

(2)“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害。

3.“双百”方针的发展

史料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什么?

有何影响?

答案 本质:

人民的文艺。

影响:

指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发展了“双百”方针,为文艺事业指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双百”方针的经验和教训

(1)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2)科学与文化的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坚持“双百”方针,必须在宪法范围内。

(3)“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发达的方针。

(4)坚持“双百”方针,使科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5)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①科学与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

②科学与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③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成为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

2.“文化大革命”导致文艺园地百花凋零,为人们提供了沉痛的教训。

3.改革开放后,“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实行,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逐步走向新的繁荣。

1.下图所示邮票中文学艺术方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提出的背景包括(  )

①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已经消失 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③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 ④知识分子还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内矛盾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故社会矛盾已经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①。

2.1956年,毛泽东讲道: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对毛泽东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所说的春天是指新中国的诞生

B.体现为在艺术和学术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

D.其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说明毛泽东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在艺术和学术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但对于不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文艺学术思想是不能传播和提倡的。

3.(2017·湖北稳派高三强化训练)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

1951年3月后评弹书目一度停演。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再次焕发了新春,许多传统书目被保存、整理和传承,同时大量新的评弹书目不断推出。

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  )

A.社会民众强烈需求B.“双百”方针的提出

C.国民经济恢复发展D.“二为”方向的提出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可知,此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故B项正确。

4.王小波在回忆某一历史时期的生活时说:

“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地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

”这一时期推行“八个样板戏”的目的是(  )

A.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B.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C.借样板戏实现文化专制D.样板戏有助于教知识

答案 C

解析 “八个样板戏”是不符合“双百”方针的,不适合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情,不能满足人们对文艺文化的需求,它们只是江青等人实现文化专制的工具。

5.(2017·上海外国语学校期末检测)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在其鼓舞下,科学文艺工作步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欣欣向荣。

文艺工作的“又一个春天”的表现不包括(  )

A.出现了《五朵金花》《青春之歌》等优秀作品

B.小说、戏剧、诗歌等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C.出现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优秀作品

D.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的文艺流派争相引领风骚

答案 A

解析 文艺工作的“又一个春天”指的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A项是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领域取得的成就。

[基础达标]

1.毛泽东的亲笔题词,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以下四幅题词哪一幅是毛泽东为科学文化工作的题词(  )

答案 C

解析 1956年毛泽东为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双百”方针,因此,C“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符合题意。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客观要求。

”这里“客观要求”指的是(  )

A.发展科技文化

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C.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

D.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 A

解析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和政府针对科技文化领域提出的方针,故A项正确。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是“双百”方针在实施过程中的教训;“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

3.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D.“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答案 C

解析 “双百”方针是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其内容是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目的是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在发展文艺方面的积极方针,故选C项。

4.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旨在(  )

A.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B.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C.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D.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双百”方针中的“百花齐放”针对的是文学艺术领域,故选D。

5.在国庆十周年电影展览中,共展出35部电影,被称为“难忘的1959年”。

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答案 A

解析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

“1959年”、电影的繁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我国的文艺界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6.以下最能体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方向的是(  )

A.“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办好样板戏,服务工农兵”

答案 D

7.(2018·泰安高二检测)人们对当时的文艺景象用戏言表示:

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该时期最可能是在(  )

A.反右斗争扩大化中B.“文化大革命”中

C.1958年“大跃进”中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文艺领域百花凋零,样板戏“一统天下”,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这种现象是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遭到破坏而产生的,故选B。

8.(2017·贵州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

该时期应是(  )

《西游记》剧照      《红楼梦》剧照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以后

答案 D

解析 结合图片中的信息可看出,改革开放后,由于坚持“双百”方针,我国的科技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9.“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春回大地,新中国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并走向繁荣,主要表现在(  )

①出现新题材,扩大新视野 ②表现手法多样化 ③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硕果累累 ④文艺期刊大幅度增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解题关键是要把握住文艺发展集中表现在哪几个领域,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③④都能体现。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被称为“文艺学术发展的春天”,文艺学术硕果累累。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广大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

C.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文艺创作素材丰富

D.全国知识分子会议的召开

答案 A

解析 “双百”方针的贯彻有利于知识分子开拓创新,促进了文艺学术的繁荣。

[能力提升]

11.在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讲到“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现有知识分子的力量……以适应国家对知识分子的不断增长的需要”。

由此判断“双百”方针提出的最根本的目的是(  )

A.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

B.倡导科学技术文化领域的自由开放

C.避免把学术问题和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D.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答案 A

解析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经开始,为了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共中央提出了“双百”方针。

12.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折磨致残的何迟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

“我是自投罗网。

”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  )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了进步人士的抵制

B.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得不到一些人的理解

C.文艺和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

D.“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答案 D

解析 何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折磨致残说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破坏,所以D项正确。

A、B两项显然与题意不符;“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C项不正确。

13.下图是一本书的封面,仅凭此封面,我们也能判断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  )

A.毛泽东是如何在1957年夏季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

B.在“百家争鸣”方针指导下,1957年我国学术界取得的重大成就

C.主要阐述的是“双百”方针对1957年我国文艺界的指导作用

D.“双百”方针在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开始后逐渐被破坏

答案 D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联系所学知识,正确理解书名《1957年的夏季:

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的含义。

它实际上反映了在一些政治运动中,“双百”方针被破坏的史实。

正确答案是D项。

14.(2018·沧州质量检测)1961年,有中央领导人在文艺工作会议上说:

“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

川剧落后。

得罪了四川人。

当时一位同志回答:

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

我看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得好!

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这表明(  )

A.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B.中国共产党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C.文学创作受到“大跃进”的干扰

D.新中国文艺反映了现实生活

答案 A

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可以看出这体现了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故A项正确;1995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B项错误;“大跃进”出现于1958年,1960年党和政府开始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

15.“百家争鸣”现象走过了春秋时代的繁荣,接下来经历2000多年的沉寂,到1956年的昙花一现,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再度繁荣。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思想文化现象与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百家争鸣”现象的推动因素

D.“百家争鸣”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文化的繁荣与统治阶级的政策有关系,但领导者的素质高低不能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16.(2018·保定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姜铎是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在1961年曾发表文章指出:

“洋务派……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因而在改变古老落后的封建经济,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不能不说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1966年6月,姜铎……被打成“走资派”的帮凶和狗腿子,八、九月间,上海的“批斗风”已十分盛行,他被装上大卡车,戴着高帽子,开到马路上进行游斗。

材料三 1979年《历史研究》……掀起了一场关于洋务运动的大讨论。

论证分为甲、乙两方。

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积极和消极、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列,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三大进步运动。

”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下,这次新的论争,乙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看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姜铎为什么被“批斗”。

(2)材料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姜铎给予地主阶级进行的洋务运动以积极评价,于是遭到“批斗”。

(2)变化: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呈现多元化。

原因:

改革开放后重新提倡“双百”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改变着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