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0040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9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4

68

14

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0.13

0.65

0.003

0.05

0.01

0.02

明代

161

1299

16

37

22

70

共计277年

0.6

4.6

0.06

0.08

0.25

A.中国是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力量

B.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5.1875年,郑观应提出:

“故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如中国能自视为万国之一,则彼公法中必不能独缺中国,而我中国之法,亦可行于万国”。

这一主张

A.延续了传统的华夷观念B.基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C.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D.体现了对国际法的矛盾心态

6.图1是1916—1922年华商纱厂与外国在华纱厂统计,图2是1916—1926年荣宗敬纱厂发展状况统计。

两者共同说明,这一时期近代纺织业

A.总体上仍在缓慢前行B.逐渐进入了黄金发展时代

C.发展面临着巨大困境D.日商的发展总体占据上风

7.民国某年元旦,彭芳草在《东方杂志》上表述了对于未来中国的梦想:

“我梦想着未来的中国,政府不守无抵抗主义,也不向国际联盟求救”。

“民国某年”应是

A.1929年B.1931年C.1933年D.1937年

8.表是建国初期东中西部城市比重表。

城市区域分布的变化主要原因是

地区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城市个数

占城市总个数的

百分比(%)

东部

69

50.4

42.5

73

41.5

中部

54

40.0

52

38.9

西部

13

9.6

30

18.6

17.0

全国

136

100

160

176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城市职能的经济化

C.城市布局的均衡发展D.工业化的区域指向

9.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到十五大四次大会所用的相关特色词汇,反映出政策演进的时代特色。

中共十二大的特色词汇包括

A.试验 

 

放开 

调节 

私有化 

体制 

集约经营

B.恢复 

社队 

自留地 

提留 

集体副业 

征购

C.市场化 

区域经济 

科教兴农 

产业化 

小城镇

D.初级阶段 

多种经营 

配套 

开发 

消费结构

10.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将世界历史分成六个时段,图4是其中“第二时代”的目录。

这个时代的主题是

第二时代/时段:

___________________

(约公元前600年至公元600年)

核心概念2.1宗教与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典律

核心概念2.2早期国家与帝国的形成

核心概念2.3跨区域交流网络的形成与互通有无

A.技术与环境的变迁B.人类社会的组织

C.地区与跨区域互动D.古代文明的多样性

11.根据英国传统,在每一位国王开始其统治时,都要被授予终生的王室收入;

1689年后,议会不再授予威廉亲王终生的王室收入,而限制在只给一年的收入。

A.根据神授权力继承王位的思想被否定B.英国议会实质上掌控了政府的行政权

C.近代英国君主政治影响力的基本丧失D.政府在议会规定范围之外的支出违法

12.西方学者贝克特认为:

“18世纪的英国,既不是一个自由主义国家,也称不上是民主国家,它实际上是一个帝国……而19世纪资本主义最具活力的美国南部地区,同时也是奴隶制最为盛行、最不自由的地区。

”这意在强调

A.资本主义可以存在于多种政体下B.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性

C.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黑暗的一面D.从多种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

13.列宁强调指出:

“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

”这实际上主张

A.坚持工农政权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方向B.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C.把自身生存与资本主义关系联系起来D.完全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行动指南

14.《二十世纪简史》中写道,1961年提及第三世界还为时过早。

伴随着冷战,两大强权世界的优越性逐渐减弱。

反殖民主义的传播与普及,连同不结盟运动的蔓延,在本质上意味着某些力量的重要性。

“某些力量”是指

A.美国与苏联B.欧洲与亚洲C.欧洲与美洲D.亚洲与非洲

15.下图是1652—2006年的国际战争统计表,这反映出

A.工业革命对战争的决定作用B.国际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C.国际战争频率没有明显下降D.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二、论述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安史之乱:

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材料 

下图是《哈佛中国史·

世界性帝国:

唐朝》的思维导图。

该书作者认为,以756年“安史之乱”为标志的历史断裂不仅对王朝命运而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来说,亦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真正的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摘编自陆威仪《哈佛中国史·

唐朝》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对安史之乱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的观点加以阐释。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本书的遭遇

材料一 

1895年秋,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群情激愤,痛心疾首,广州民间书局印行了曾任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如图)。

此时此刻,此书甫一出版自然洛阳纸贵,风行天下。

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部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居然在八年前的1887年就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

曾有人指责黄:

“如果此书早就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就不会轻易言战,于是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

——摘编自雷颐《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材料二 

近代对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程度之深且影响之著者,可数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官黄遵宪。

他敏锐地看到明治维新的成效,又指明日本在追求富强的同时已有称霸野心,中国首当其冲可能遭受其害。

《日本国志》于1887年夏完成。

1887-1889年间,黄遵宪通过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总理街门推荐,但被“久束高阁”。

黄遵宪转而寻求民间出版,但仍遭冷遇,说明民间认为有关日本之书不值得出。

这本书迟至1895年底甲午战败后才正式刊行。

对此,时人痛惜万分,称“虽风行一世,而时已晚矣”。

——摘编自戴东阳《论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以“一本书的遭遇”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

表述成文,叙述完整;

立论正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话语的变迁

历史时期

“西方”概念

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探索时期

从“西方殖民主义”“西风”到“破除西方迷信”

在国内,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既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批判对象,也是我国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思想的目标对象;

国际上,“西方”概念主要是我国与亚非国家尤其是被“西方”压迫或是实行殖民主义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

倡导破除“西方”迷信,打破了以往“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理论,适时提出新的外交战略。

改革开放新时期

从“向西方学习”到“绝不照搬西方”

“西方”概念主要指经济的“西方”,并形成了“对西方开放”、“西方发达国家”等“西方”正面话语,又有政治上、思想上警惕和防止

“西化”危险的负面语义。

“西方”概念又得到进一步完善。

“西方”既是理性学习和经济合作的对象,又是时刻警惕防止“西方”的对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从“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到“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

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是站在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

——摘编自黄晓娟等《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的起源与话语变迁——基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西方”概念的话语变迁。

三、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是个什么样的年代?

下图是《人类简史》中19世纪的漫画历史年表

——据美国学者房龙《人类简史》

十九世纪,一个以自由主义资产阶级为主轴的世纪,一个改造世界的世纪。

于革命烟硝中诞生,在资本积累上茁壮,随帝国扩张而臻于巅峰、乍然崩解。

资本的年代是一出由资产阶级领衔主演的进步大戏。

火车汽船等新科技将场景从欧洲拉至世界,衣着素朴的主角们,自信而冷静地演出这个不闻起伏跌宕,但见壮阔宏伟的胜利时代。

——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贝克特认为,奴隶制、殖民主义和强迫劳动,以及其他形式的暴力,不是资本主义历史的对立面,恰恰是资本主义的核心。

不能仅基于对欧洲历史的考查,如果从亚洲、非洲和美国等地区的视角来看,19世纪是野蛮和极端的年代,奴隶制和帝国主义蹂躏了全球的大部分地区。

——摘编自于留振《新资本主义史与美国史研究的新趋向——再论<

棉花帝国>

(1)材料一作为研究19世纪世界历史的史料,有何不足之处?

(2)材料二、三研究世界历史视角有何不同?

请加以说明。

(3)考虑19世纪的历史,应坚持什么原则?

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四川广汉出土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在五官、工艺等方面,与同一时期中原人和中原青铜器完全不同,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B项正确;

连续性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不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不符,排除A项;

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和中原青铜器明显不同,不能说明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特点,排除C项;

凝聚性与世俗性在三星堆青铜人头像身上无从体现,排除D项。

故选B项。

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我国已建立起理性化的官僚体系,使古代中国具有了“强大的国家能力”,堪称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C项正确;

仅有法律体系不能说明秦汉政治制度具有“现代”特征,排除A项;

秦汉时期的基层管理并未实现精细化,排除B项;

大一统的儒家政治直到西汉汉武帝时才建立,并非秦汉时期一开始就具备的,排除D项。

故选C项。

3.D

【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市舶管理逐渐形成制度化,同时也反映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D项正确;

市舶管理制度是针对海外贸易,与中央和地方分权无关,排除A项;

市舶管理制度是针对海外贸易,而B项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是指两宋之间的政权更替,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税收政策的变法,而是强调市舶管理制度化,排除C项。

故选D项。

【点睛】

4.A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朝鲜和日本使臣到达中国的次数要远远高于中国使臣到达朝鲜和日本的次数以及朝日之间的相互往来,说明中日朝三国中中国是外交的核心,起到了稳定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作用,A项正确;

表格信息没有体现儒家文化的内容,排除B项;

材料只能体现三国间的往来,而不能体现一体化,排除C项;

“更加密切”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选A项。

5.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郑观应从国际法的普遍约束力入手,指出其“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即在他看来,中国需要国际法,国际法也需要中国法,是基于其认识到了国际法对于中国国家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

郑观应有关国际法的主张冲破而非延续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排除A项;

郑观应对国际法的认识顺应但并未超越他生活的时代,排除C项;

郑观应对国际法的心态是理性的,并不矛盾,排除D项。

6.A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纱厂数目还是纱锭个数,华商方面都是在不断增长的,而且纱厂的增长速度要超过日商和欧美商,说明中国近代的纺织业在总体上还是缓慢前行的,排除A项;

根据时间判断可知这一时期就是处于黄金时代,排除B项;

图示内容无法体现巨大的困境,排除C项;

日商的发展速度是低于华商的,不能说明日商总体上占据上风,排除D项。

7.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国际联盟的绥靖等引发国人不满,材料中的说法应出现在1931年之后,1937年之前,1933年符合题意,C项正确;

1929年元旦以前,中国并未向国际联盟求救,排除A项;

直到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东北,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才为人民所知,排除B项;

1937年元旦前,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国民政府已放弃了不抵抗政策,排除D项。

8.D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了工业安全有意识的向内陆方向布局,从而推动了中西部城市的增加和发展,因此城市区域分布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工业化的区域指向,D项正确;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主要是对所有制的变革,而非城市数量的变化,排除A项;

根据表格信息无法说明城市职能发生变化和城市布局均衡发展,排除BC项。

9.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二大即1982年前后,我国正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既有自留地和提留等说法,也在关注社队、集体副业和征购等问题,B项正确;

提出改革开放要大胆试验,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集约经营的是中共十四大,排除A项;

区域经济和科教兴农等词汇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排除C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说法最早出现是在党的十三大上,排除D项。

10.B

图示内容涉及的主要是宗教和文化、早期国家、区域交流等信息,这些都与人类社会组织有关,所以时代主题应该是人类社会的组织,B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技术和环境的变化,排除A项;

C项仅体现了部分内容,涵盖不全,排除;

“多样性”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

1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否定传统做法,不再一次性授予新国王终生的王室收入,表明议会权力很大,政府在议会规定范围之外的支出违法,D项正确;

材料与英国王位继承的理论依据无关,排除A项;

材料并未揭示英国议会与政府行政权的关系,排除B项;

17世纪后期,英国君主在政治的影响力还很大,排除C项;

1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即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政治制度兼具民主制、君主制和贵族制,19世纪美国南方盛行奴隶制,其资本主义发展却是最有活力的,贝克特在此强调了资本主义可以存在于多种政体下,A项正确;

材料并未说明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排除B项;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黑暗的一面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

材料并未强调从“多种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排除D项。

13.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调“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是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的基础,反映出列宁主张继承人类文明成果,把自身生存与资本主义关系联系起来,C项正确;

坚持工农政权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方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庞大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不符,排除B项。

完全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行动指南的说法绝对,且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反殖民主义的传播与普及,连同不结盟运动的蔓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反殖民主义活动主要集中在亚非地区,而不结盟运动也主要是亚非拉国家,因此这里的“某些力量”指的是亚洲和非洲,D项正确;

材料认为美苏衰落,排除A项;

欧洲并不存在反殖民活动,而且于不结盟无关,排除B、C项。

15.C

根据材料“1652—2006年的国际战争统计表”可知,从1652到2006年,发生战争的次数和参与战争的国家越来越多,反映了国际战争频率没有明显下降,C项正确;

国家综合国力对战争起到决定作用,排除A项;

国际战争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但不能整体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6.示例:

财政体制方面:

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唐朝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并被后世沿用,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政府对百姓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文化地理格局方面:

安史之乱后,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唐及后世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加深,户口分布南北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南方已逐步成为文化发展重地,逐渐形成了北方为政治中心,南方在经济、文化上占据优势的局面;

对外经贸往来方面,在安史之乱后,海上贸易活动得到新发展,交往地区扩大,中国和一个新生世界经济体系相连接这一贸易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得以延续;

思想文化方面:

唐朝中后期以来,韩愈等提出复兴儒学,开启了儒学复兴运动,对后世宋明理学兴起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唐朝后期,文学艺术出现新流派、新形式(比如词,古文运动等)、新内容等,对后世文学艺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科技发展方面:

如唐末火药开始运用于战争等;

总之,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观点阐释:

首先阅读材料并要求,找到要阐释的观点,即安史之乱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然后分析材料层次,特别是其中的思维导图,选择其中多个变化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既定观点进行解释,如用均田制破坏,唐朝改行两税法,说明安史之乱前后赋税制度的改变及影响,从北民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开始超过北方,说明安史之乱后南方日益成为国家经济、文化重心,用海上贸易活动的新发展、复兴儒学、古文运动等说明安史之乱后,中国对外经贸、思想、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最后总结整个论证过程,回扣观点,明确安史之乱对唐朝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整个解题过程注意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清楚。

17.一本书的遭遇

《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的研究日本的著作。

在中国经历了“久束高阁”到“洛阳纸贵”“风行一时”的遭遇变化。

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对日本有传统的天朝上国心理优势,把日本视为倭寇、蛮夷;

中国进行了长达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整体实力增强;

轻视日本,统治者思想相对封闭、保守,对外部形势变化了解较少。

《日本国志》虽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创巨痛深,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了解日本的发展成为部分有志之士破解中国困境的重要手段;

《日本国志》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有很强的洞察力,因此,在甲午战后正式刊行,会风行一时。

由此可见,这本书的遭遇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关,是近代中国封闭导致落后,落后挨打后奋起救亡图存的缩影。

论述:

首先,阅读两则材料及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步骤,确定短文题目为既定的内容,即“一本书的遭遇”;

然后分析材料层次,综合材料中“(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1887-1889年间(《日本国志》)被‘久束高阁’”“(1895年秋)此书甫一出版自然洛阳纸贵,风行天下”等信息,定位文中描述的书籍,了解该书在中国近代史上“遭遇”进程,指出《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的研究日本的著作,在中国经历了“久束高阁”到“洛阳纸贵”“风行一时”的遭遇;

接下来结合材料中“(黄遵宪)敏锐地看到明治维新的成效,又指明日本在追求富强的同时已有称霸野心,中国首当其冲可能遭受其害”等信息,整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到现实,从经济到思想,包括国际形势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分甲午战争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具体分析《日本国志》在中国从遭受冷落到倍受重视的原因,即中国传统天朝上国心理优势,洋务运动推动中国整体实力增强,满汉统治阶层思想相对封闭保守,对外部形势变化了解较少等原因,导致《日本国志》虽已成书,然而在甲午战争之前,一直未能出版;

至于甲午战败后,由于《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创巨痛深,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了解日本的发展成为部分有志之士破解中国困境的重要手段,并且《日本国志》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洞察力很强等诸多原因,使得其在甲午战后正式刊行,风行一时;

在分析完《日本国志》在中国的具体遭遇后,整合材料,梳理材料主旨,升华认识,说明这本书的遭遇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关,是近代中国封闭导致落后,落后挨打后奋起救亡图存的缩影;

解题过程中,注意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8.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

背景:

冷战格局下,中国与西方长期处于对立状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政策:

中国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支持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反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维护国家利益。

认识:

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政治敌对明显,对外交往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浓厚,因此,西方更多的是批判对象。

改革开放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主要任务。

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同时防范西方的和平演变等。

这一时期,经济上的西方概念及其话语建构成为时代的主题。

经济建设成为工作重心,意识形态色彩相对淡化,正面话语增加,所以西方既是防范对象,也是合作学习对象,对西方的认识更为全面、理性,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的18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能够站在世界历史角度更平等理性的看西方。

现代化历程中,西方概念的话语变迁,深受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影响,具有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的具体概念;

所构建的西方话语也是复杂且具有历史性特定和广泛性等特点;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对外活动及其角色转换,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解析:

首先,阅读题目要求,明确解题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