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唐诗五首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0201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12唐诗五首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唐诗五首定.docx

《12唐诗五首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唐诗五首定.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唐诗五首定.docx

12唐诗五首定

瞻德中学“121”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教案

课题:

12.唐诗五首课时:

3

备课时间:

10月10日

上课时间:

授课教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了解有关每首诗的作者的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

3.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并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过程和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解决措施

通过小组合作和反复诵读完成。

教学难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解决措施

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野望》《黄鹤楼》

三模块

五环节

教学内容(每一个环节要体现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

旁注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设计意图:

由美图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

1:

题解

野望,古诗名,《野望》诗以王绩与杜甫所作流传最广。

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杜甫《野望》诗共有两首,均表达出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国破家亡,天涯漂泊的情怀。

2,作者简介:

王绩(585—644),唐代著名诗人。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

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

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唐初诗人王勃是他的侄孙。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

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检查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究

一.读顺全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划分节奏。

1.听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时的节奏、语调。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设计意图:

掌握字音,熟读课文。

二.读懂大意

1、译读课文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当堂检测(见课件)

(1)、解释重点词语。

(2)、翻译句子,整体感知。

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设计意图:

积累文言词语,弄懂文章大意。

三、读出层次

1,1.说说“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2.赏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5.赏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好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

这两句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四、读出情味

6.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望”字总领全诗,下文写“望”中所见,颔联与颈联都照应“望”字,描写的全是诗人所观之景。

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3,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披覆着落日的余晖。

4,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之景。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5,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好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

这两句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6,《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设计意图: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三模块

五环节

教学内容(每一个环节要体现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

旁注

一:

课前回顾:

1.“徙倚”是__________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的心情

2.《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6.《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二:

教授:

《黄鹤楼》

1.导入:

提问1: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

湖北:

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

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2.作者简介: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

—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3,写作背景: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

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

这首诗描写了登楼所见所感,并抒发了久客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检查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究

一.读顺全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划分节奏。

1.听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时的节奏、语调。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设计意图:

掌握字音,熟读课文。

二.读懂大意

1、译读课文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当堂检测(见课件)

(1)、翻译句子,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积累文言词语,弄懂文章大意。

三、读出层次

1,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四、读出情味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1,诗人在最后两句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怀。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作业布置:

必做题:

完成练习册知识与积累

选做题:

完成小练习册拔高题

(设计意图:

夯实基础巩固达标)

 

四、板书设计

野望 

首联——远望、徘徊——百无聊赖 颔联——暮中所见秋色,落晖 

颈联——牧人,猎马——远景近景搭配 尾联——无言、高歌——孤独无依静态动态结合

黄鹤楼 

首联——鹤去楼空——怅然若失 颔联——物在人非——世事茫然 

颈联——绿树芳草——引发乡愁 尾联——落日暮江——烘托乡愁

五、教学反思(1、121课改或课题的体现2、小组合作效果如何3、不足4、改进措施)

 

检查人签字:

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三模块

五环节

教学内容(每一个环节要体现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

旁注

二、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设计意图:

由美图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

1,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检查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究

一.读顺全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划分节奏。

1.听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时的节奏、语调。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读懂大意

1、译读课文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当堂检测(见课件)

(1)、解释重点词语。

(2)、翻译句子,整体感知。

(3)、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找出诗中叙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出运用比喻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出描写边塞战士紧张生活,表现他们为国戍边战斗精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积累文言词语,弄懂文章大意。

三、读出层次

1,赏析诗句,把握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画面。

2,赏析诗句,把握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颈联画面。

四、读出情味

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hé]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2,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

《使至塞上》诗歌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观的塞外景色。

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设计意图: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三模块

五环节

教学内容(每一个环节要体现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

旁注

一:

教授《渡荆门送别》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唐代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

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

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检查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究

一.读顺全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划分节奏。

1.听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时的节奏、语调。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设计意图:

掌握字音,熟读课文。

二.读懂大意

1、译读课文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当堂检测(见课件)

(1)、翻译句子,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积累文言词语,弄懂文章大意。

三、读出层次

1,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2,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3,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四、读出情味

4、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1,诗人采用正面描写,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

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

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流。

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2,“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3,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

“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4,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作业布置:

必做题:

完成练习册知识与积累

选做题:

完成小练习册拔高题

(设计意图:

夯实基础巩固达标)

 

四、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尾联叙事壮丽风光 

抑郁心情 

渡荆门送别

叙事---绘景---抒情

五、教学反思(1、121课改或课题的体现2、小组合作效果如何3、不足4、改进措施)

 

检查人签字:

三、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钱塘湖春行》

三模块

五环节

教学内容(每一个环节要体现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

旁注

三、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著《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2,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

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

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检查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究

一.读顺全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划分节奏。

1.听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时的节奏、语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tí]。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二.读懂大意

1、译读课文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当堂检测(见课件)

(1)、翻译句子,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积累文言词语,弄懂文章大意。

三、读出层次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3,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读出情味

5.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水面初平”,写春水初涨,同堤岸齐平。

“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

“啄春泥”,燕初来也。

“没马蹄”,草初生也。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这些词语也有体现。

2,只因是初春,所以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3,“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5,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全诗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春天的赞美,体现出诗人游湖时喜悦的心情。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

(设计意图: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从尾联可以看出。

让我们再读诗歌,一定要读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作业布置:

必做题:

完成练习册知识与积累

选做题:

总结欣赏名句的方法技巧

(设计意图:

夯实基础巩固达标)

 

四、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云水生春意↓   游   春 

      贾公亭          莺燕争春光 

        ↓   踪   踪 

白沙堤          花草竞春荣 

         ↓                     

        西湖  早春图(最爱)  诗人赞春情

五、教学反思(1、121课改或课题的体现2、小组合作效果如何3、不足4、改进措施)

 

检查人签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