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0486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docx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

专题讲座

伤己、感时、刺世、论史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

一.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考试大纲要求:

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简单一点说就是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艺术技巧的鉴赏与评价。

考生文化底蕴薄弱,鉴赏水平偏低,导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想要快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首先就要抓特征、明类型。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内容,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每一种类型的诗歌自有其特征和规律,都能帮助我们鉴赏。

这里就谈谈怀古咏史诗的鉴赏,以提升文化素养,同时提高备考的实效性。

二.“咏史怀古诗”专题教学价值

(一)“咏史怀古诗”的价值

余秋雨先生说: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

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

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便出现了。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

从写作目的上看,咏史怀古诗不以咏写历史本事为主,更多的是以古证今,借史言志,书写情志。

即诗人的写作目的不是咏史,也不是怀古,而是咏怀,咏古人而见己情,咏古事而刺现世,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在咏史怀古中,蕴含着诗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无穷感慨。

借咏史怀古伤己、感时、刺世、论史,“咏史”与“言志”的结合,体现了世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从艺术价值上看,“诗”与“史”相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从艺术手法上看,“古”与“今”相结合,多维时空组合。

所以手法多样,如虚实结合、对比、用典等,由于常常是临古迹吊古事,所以触景生情更是常常用到。

可见,咏史怀古诗既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又给人以历史的深邃感和凝重感,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在咏史怀古诗中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能在简短中给我们无限的哲思,认真研究对写作和认识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所以有必要深入探究。

另外,咏史怀古诗既然是以历史为情感的载体,起点在古,而落点在今,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解读咏史怀古诗来了解诗人、走近诗人、解读诗人。

(二)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分析

人教版和苏教版必修、选修教材及读本近年来都收录了很多咏史怀古诗词。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杜甫《咏怀古迹》、《蜀相》,李商隐的《马嵬》、江夔《扬州慢》、杜牧《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教材主要选录了咏史怀古诗达到鼎盛时的唐、宋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有诗有词,或抒发感慨、或寄托哀思、或借古讽今、或发兴亡之叹,选材比较全面,但也比较庞杂,在体例编排上较随意零乱,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咏史怀古诗有效的鉴赏体系,不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较为困难。

基于此,很有必要重新对咏史怀古诗重新梳理。

(三)历年高考涉及的咏史怀古诗分析

恢复高考后的1985年,“诗歌”以知识型客观题的形式正式进入全国语文试卷,1990年“诗歌”则以能力型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出现,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开始以主观表述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识记到理解到鉴赏,诗歌鉴赏的难度在不断增加。

除了1999、2000、2001三年的全国卷是现代诗歌鉴赏外,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都是选取古典诗词,具有鉴赏层级的1990年高考诗歌,始一亮相就是一首文天祥的咏史怀古诗《念奴娇》,自此,咏史怀古诗不断进入到高考语文试卷中。

从1990年至今,考过的咏史怀古诗有:

[1990年]元文天祥《念奴娇》

[1996年•全国]元代阿鲁威《蟾宫曲》

[2001年夏季上海市高考试题]宋辛弃疾《摸鱼儿》

[2004年青海卷(全国IIII)]五代•欧阳炯《江城子》

[2005年•天津)]南宋汪元量《湖州歌(其六)》

[2007(全国卷I)]宋朝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007(浙江卷)]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元人赵善

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三首诗、词、曲不同体裁的咏史

怀古诗作比较

[2007(湖北卷)]唐朝吴融的《华清宫》和李约的《过华清宫》比较

[2007(江西卷)]晚唐诗人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韦庄的《金陵图》比较

[2008(江苏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2009(重庆卷)]清代孔尚任的《【折桂令】问秦淮》

[2009(安徽卷)]元代舒的《小重山·端午》

在历届高考中,咏史怀古诗虽然不如“写景抒情”诗出现的频率高,但时间上跨度大,唐、宋、元、清时期的作品都有,体裁上涉及诗、词、曲,有代表作家的作品,也有普通作家的作品,内容上伤己、感时、刺世、论史也各有侧重,作为古典诗歌作品中的一类诗歌,咏史怀古诗自有它的个性特征和规律,如不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学生很难辨识,更不要说是鉴赏。

而且一旦与其他类型的诗歌相混淆,鉴赏就会失去思路、方向和要领,更不得法。

(四)专题编排和教学依据

选材上,既要涉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又要看到咏史怀古诗伤己、感时、刺世、论史等各种类型,即源流发展的脉络和思想内容的类别兼顾;同时既要看到其思想内容的类别,还要兼顾其艺术手法的多样。

在以上基础上,编排体例上力图将单篇的、局部的、零散的知识进行勾连,进行“类”的总结提升,构建“咏史怀古诗”的知识能力模块,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给学生一把解读诗歌的钥匙,授人以渔。

专题编排力争达到体系完整、线索清晰、环节分明,从而让学生能够快捷有效地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同时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教学上,在思考领悟课内咏史怀古诗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让学生能很好地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征,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源流发展;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步骤,并能运用到实践中,适当联系高考。

总之,本专题教学要做到“承前(课内)启后(高考)”,同时盘点历代咏史怀古诗的佳作,既瞄准高考,又提升素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征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及其源流发展

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步骤

体会作者旧事重提的意图,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感受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强

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四.“咏史怀古诗”专题教学思路

第一步咏史怀古诗知识储备

(一)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源流发展:

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

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

(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这首诗不仅开启了中国诗歌史上咏史一体的先河,是后世咏史之作的滥觞;而且是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五言诗.)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组诗,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

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世诗人传承沿袭。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继承了屈原、李贺的浪漫主义传统,又学习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手法,故其咏史诗中咏史与抒情相结合,对后世咏史诗影响很大,《贾生》、《马嵬》诗中有充分体现,其咏史诗往往以眼光的敏锐、思考的深入历来备受推崇。

另,章碣的《焚书坑》、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要了解历代咏诗怀古诗各个时期具体的源流发展(从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及其艺术特征。

具体内容可以参见“相关资源”)。

(二)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内涵和特征

怀古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所以,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歌。

二者的共同特征:

都以古人、古物、古事、古地等为描写对象,即都是以历史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自己内心产生共鸣,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等或发表评论,或抒发感慨、或寄托哀思、或借古讽今、或发兴亡之叹。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古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总之,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怀古以伤己,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即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古迹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怀古诗。

因为诗涉历史,所以在鉴赏时难度较大。

对于中学生而言,不掌握一定的鉴赏诀窍,回答起问题来肯定会搔首踟蹰,不知从何说起,怎样落笔。

第二步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一)以教材中涉及的咏史怀古诗切入,初步认识其思想和艺术上的特征

1.读背课本中咏史怀古诗,熟读成诵

人教版、苏教版必修和选修中涉及的咏史怀古诗很多,前面已提到。

2.复习归纳课本中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初步感知其特征

篇目

主题

形象

手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

感壮志难酬

发不遇之恨(伤己)

写人为主

触景生情、联想、虚实相生、对比、用典

《登幽州台歌》

感壮志难酬

发不遇之恨(伤己)

写事为主

直抒胸臆

《过华清宫二首》

批判奢侈淫逸(刺世)

写事为主

虚实相生、联想、用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感壮志难酬

发不遇之恨(伤己)

写人为主

触景生情、用典、借古讽今

《扬州慢》

昔盛今衰、黍离之悲

感时伤乱、伤今怀古

(感时)

写事为主

触景生情、联想、虚实相生、对比、用典、拟人、抑扬

《咏怀古迹》

感壮志难酬

发不遇之恨(伤己)

写人为主

对比、拟人、炼字

《蜀相》

感壮志难酬

发不遇之恨(伤己)

写人为主

以乐景衬哀情

炼字

《泊秦淮》

由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联想到晚唐统治者的纸醉金迷。

吊古讽今(刺世)

写事为主

触景生情、用典

《桂枝香》

借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

借古讽今(刺世)

写事为主

触景生情、用典

 

《石头城》

借古讽今,写兴亡之叹。

(刺世)

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伤时)

写事为主

触景生情、拟人

虚实相生、对比

《乌衣巷》

昔盛今衰、世态沧桑变化

(伤时)

写事为主

对比、用典

《马嵬》

(警世)(论史)

写人、论史

对比、倒叙、用典

观察表格,让学生初步归纳咏史怀古诗的出现时期、体裁、主题、手法的规律,并能从表格中发现一些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如,思想感情上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感叹世态沧桑,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或是评论历史,即伤己、感时、刺世、论史

如,怀古诗也常常有一个核心意象,尤其是伤时类诗歌通常都有一个永恒的意象(“永恒物”),以“见证人”的自然物来对比映衬人事的变幻沧桑。

如《石头城》中的月、《乌衣巷》中的燕子

如,古今对接。

读懂咏史怀古诗就是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际遇之间的连接点。

正是有了这个连接点、相似点,作者与古人,今事与古事才有机地对接起来,进而生发出作者的很多感慨。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是一个对接点,它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故事。

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陈子昂,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人物

角度

诸葛亮

杜甫

时代

战争频仍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安史之乱

才情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理想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许身稷契,志在匡国

付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结果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不同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取西蜀,

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

仕途屡遭贬谪,

失意难耐。

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业绩无人比拟,胸怀壮志而未酬,死后墓地荒凉冷清、无人关怀与杜甫遭遇乱世,胸怀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的身世机遇对接,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以及对其壮志未酬的叹惋,抒发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和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

可见,在咏史怀古诗中,抓住了对接点就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本质。

(二)内容分类及各类特征

无论是方若虚“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己”的理解,还是学生对教材中咏史怀古诗的梳理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咏史怀古诗的结构、类别一般是临古地,忆古事,怀古人,思古史,以抒己志,叹人事,刺时事,论史实。

即伤己、感时、刺世、论史。

下面具体看各类的特点。

1.伤己

“伤己”指借叙写某一历史人物,感慨自身的不幸遭遇,抒发愤懑不平,怀古伤情。

借咏古人抒发自己的襟怀,即“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抓住历史人物和诗人自我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共通之处。

(1)正比(同病相怜):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

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如韩元吉《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

天际两蛾凝黛。

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试问谪仙何处?

青山外,远烟碧。

”诗人为什么要以怀念李白作结呢?

因为作者与李白来采石矶时有共同点,落拓的南宋爱国诗人的愁和恨与李白因参加李璘幕府而被流放,最终死于此,十分相似。

李白想‘为君谈笑静胡沙’,却落得远贬夜郎路八千;如今奸佞当道,词人的前程也不会比李白好多少,怕是和青山之外缥渺的远烟一样吧。

(2)反比(对比失落):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古今对比,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始终刺激着苏轼的神经,它连接着同有匡济天下之心的他和周郎,周瑜英才年少而令“强虏灰飞烟灭”,而自己双鬓染霜却功业未就,已过不惑却“心在天山”,身老黄州。

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伤己”类思想内容总结:

感慨怀才不遇、感慨壮志难酬

这种怀人有时不仅仅伤己,还伤同时代的人,如李清照的《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仅仅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

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刺,更是一种呐喊。

对比之下,诗作的含义自然比较明白:

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

2.感时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事物由盛而衰、古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伤,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兴衰变迁、世态沧桑变化的悲哀之情。

此类诗多写于社会动乱、民族危亡之时,长于情景交融。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再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感时”类总结:

此类诗歌常常运用古今对比,以自然界不变的事物(意象:

古迹、野草、花鸟、树木、流水、明月),联想人事变迁,感时伤今。

思想内容多是表达物换星移、物是人非、兴衰变迁、世态沧桑变化、盛衰无常的感伤。

3.刺世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当他们对社会政治有所不满时,便借剖析史实来抨击封建统治者。

此类诗长于精辟议论,或借古讽今、借古警今,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用“野草”触发联想,使六朝帝王亡国的往事与如今的景象形成对比。

表达了对统治者奢糜荒淫亡国的讽刺和对当朝统治者的警示。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2003年上海春招卷)通过写唐玄宗命人给杨贵妃送荔枝的事,鞭鞑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淫逸误国,警告封建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如李商隐《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这首诗写陈后主没有吸取隋帝荒淫无道而亡国的教训,嘲讽因穷奢极欲、淫俗愚顽而自取灭亡的帝王。

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和兴废、盛衰之慨。

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对照,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情怀。

作者行进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

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

“感时”类思想内容总结:

或借古讽今、借古警今;或忧国伤时

▲伤己、感时、刺世融合:

既有古人与今人对接,也有古事与今事对接;既有古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叹,也有借古讽今的批判与警示。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孙仲谋、寄奴、廉颇,是为了怀人伤己,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感伤;引用佛狸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典故,是为了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希望他们引以为戒;同时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收复失地、为国效力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如杜甫《蜀相》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

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写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

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由颇有政绩、名传后世的羊祜联想到自身功业无成终将湮灭无闻,形成古今对比,既表达了对人事更替变迁的感慨,还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之情。

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方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其实是借贾谊的遭遇来写自己同样的遭遇,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不问苍生问鬼神”,不谈治国之策而问神鬼长生之道,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该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怜贾生实亦自悯,同时刺汉文实是刺唐帝。

总结前三类怀古诗思想内容:

或通过古人与自己的对比,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或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国运衰微的感慨;或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抒发爱国情怀

4.论史:

前面“伤己”、“感时”、“刺世”三类诗歌,都是古今对接,触发点在古,落脚点在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

而“论史”类则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在概括史实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褒贬评论,是作者对历史所作的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

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而是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诗论史,理性反思,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对同一古人古事,不同诗作由于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不同,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

如同题诗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乌江》分别就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历史史实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其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态度迥异,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为项羽自刎而惋惜,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项羽失败是历史必然。

李清照则表达了对项羽鬼雄精神的敬仰与肯定。

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

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如李商隐《筹笔驿》:

“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这是一首吊古诗。

作者用简炼的笔墨写自己来到筹笔驿的感受。

诗中盛赞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为他未能统一中国而感到怜惜;同时对懦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