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0560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docx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

第一章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一节稻农皮炎

一、浸渍糜烂型皮炎

二、尾蚴皮炎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疗法为主,一股不需内服药物。

二、外治方法

1、五倍子液:

五倍子250g明矾120g白酒1000ml。

浸泡上述药物1-2天后外搽,3-4次/日。

2、石榴外洗液:

石榴皮120g五倍子、地榆各60g明矾250g。

煎水后泡洗,2-3次/日。

3、复方茶叶液:

茶叶30g明矾60g。

煎水外洗敷。

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4、花椒10g食盐适量。

煎水外洗,2-3次/日。

主要用于尾蚴皮炎。

5、散剂外敷:

炉甘石、冰片、青黛各10g。

共研细末,局部外扑。

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三、内治方法

如继发感染,发生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时,加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

【注意事项】

1、加强个人防护:

如穿水田袜,戴手套;或用上述外治药物在下田前后浸泡手足,让其自行干燥。

上述外治方法各药,不得内服。

第二节手足癣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为主,一般不需内治。

二、外治方法

1、皮损以水疱为主,选用皂矾、枯矾、地骨皮、儿茶、黄精、侧柏叶各20克、薄荷10克,水煎冷确后外洗;

2、皮损以丘疱疹、鳞屑为主,选用土槿皮酊(土槿皮10克、75%酒精100毫升,浸泡一周)外搽;

3、皮肤枯厚、皲裂为主,选用柳酸软膏、大枫子油外涂。

三、内治疗法

若出现淋巴管炎及丹毒等继发感染,可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如出现湿疹样变,可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注意事项】

1、注意卫生,不穿公共拖鞋,不用公共浴盆、浴巾等。

脚部多汗者,鞋袜要勤洗勤晒,保持干燥。

2、彻底治愈自身癣病,家庭中患有癣病者应同时治疗。

第三节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三、中医辨证

主症:

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张口困难,咀嚼不便。

1.热毒袭表:

伴有恶寒发热、咽红等全身轻度不适。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火毒蕴结:

伴壮热、头痛、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热毒攻心:

伴高热,头痛,烦躁不安,神疲嗜睡,颈项僵强,呕吐,甚则神昏不语,四肢抽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4.毒邪下注:

腮部肿胀,发热,烦躁,口苦咽干,男性睾丸肿痛,女性少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

①体针疗法

治法:

泻火解毒、消肿止痛,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

以手足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

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

穴位加减:

热毒袭表加中渚、关冲清热解表、疏风散毒;火毒蕴结加大椎、曲池泻火解毒、软坚散结;热毒攻心加百会、水沟醒神开窍、熄风镇痉;毒邪下注加太冲、大敦、归来疏泄厥阴之气、化痛止痛。

针刺操作:

各腧穴均按常规针刺;大椎、关冲、百会等穴可点刺出血。

②其他疗法

灯火灸法:

取角孙穴。

将穴区周围的头发剪去,用灯心草蘸麻油点燃后,对准

穴位迅速点灸皮肤,一点即起,听到响声即可。

若未出现响声,应复点灸1次。

局部敷药:

取青黛散10克、冰片5克,温水调匀,敷于患部。

或用新鲜仙人

掌去刺,切薄片或捣烂敷于患部。

皮肤针法:

取合谷、耳门、颊车、翳风、外关、胸1-4夹脊。

先叩刺耳门经

过颊车至翳风,然后叩刺合谷、外关、胸1-4 夹脊,使皮肤潮红或微微出血。

耳针疗法:

取腮腺、面颊、皮质下、相应区域压痛点。

毫针强刺激;也可埋针、

药丸按压。

穴位注射:

用板蓝根注射液2ml,每次选1~2穴,每穴注入0.5~1ml。

2、中药治疗

热毒袭表:

治宜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方用银翘散加减。

火毒蕴结:

治宜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热毒攻心:

治宜清热解毒,醒神开窍,方用普济消毒饮加紫雪丹。

毒邪下注:

治宜清热解毒,疏肝利湿,方用普济消毒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五、注意事项

1、针灸治疗腮腺炎效果明显。

有并发症者应及时对症治疗。

2、本病传染性很强,患病儿童应注意隔离。

3、发病期间宜卧床休息,清洁口腔,清淡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第四节面神经炎

四、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①常规针刺疗法:

治法:

祛风通络、疏调筋经。

针灸处方:

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下关、迎香、翳风、合谷、

曲池,颊车透地仓,阳白透鱼腰、四白透迎香,

随证加减:

风寒证加风池、外关;风热证加风池、曲池;抬眉困难加攒竹;体

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针刺操作: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

面部穴位多取透穴刺法,初期面部穴位

不宜过重,多轻刺浅刺;恢复期可加灸法。

②其他针灸疗法:

皮肤针法:

取患侧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地仓、颊车、牵正,用

轻叩法,以局部微红为度。

后期可使轻微出血,再用小火罐吸拔5~10分钟,至局部皮肤微紫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适用于各型各期。

温针灸法:

适用于风寒型及气血不足型。

取颧髎、下关、曲池、三里、外关等

穴,加艾灸行温针灸。

或悬灸面部。

注意防烫伤。

拔罐疗法:

适用于风寒型和气血不足型。

用小号火罐行面部闪罐。

不要刺激太

强,以温热舒适、不留罐印为度。

注意防烫伤。

穴位注射:

取患侧阳白、四白、颊车、地仓,太阳、牵正、下关、翳风及双侧

曲池、足三里,选维生素B12或兰他敏注射液,面穴0.2-0.3ml/穴,体穴1~2ml/穴。

每次取3~4穴注射,隔日一次。

适用于各型各期。

敷贴疗法:

取患则太阳、颊车、地仓、颧髎、牵正、下关、阳白等穴,将马钱

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

每日1次。

适用于早期或恢复期。

电针疗法:

颊车与地仓、阳白与四白各为一组,各接电极一头,以断续波刺激

10~20min,通电15分钟,通电量以面部肌肉轻微跳动为度。

电针宜于后期使用,急性期多不宜使用。

适用于恢复期及发病时间较长者。

③针灸推广技术—“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

急性期是否针刺在学术界有较大争议,西医学认为早期不宜针刺,若针刺会加重局部水肿。

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早期针灸介入对于促进病情好转,预防慢性致残很有帮助,所以一旦发病可立即应用“经筋刺法”进行治疗。

该法适应于各期周围性面瘫神经麻痹。

无特殊禁忌症。

治法:

疏调经筋

针灸取穴:

主穴:

阳白四透、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颧髎、太阳透地

仓。

配穴:

闭目露睛加四白两透、睛明;口歪甚者加下关;面瘫初起加风池、翳风、对侧合谷。

针刺体位:

基本要求是穴位充分暴露,肌肉充分放松,体位舒适安稳,且能持

久保持。

本针刺法取穴方便,坐卧位均可。

建议初次针刺者选用卧位,以防精神紧张、晕针等。

针刺操作:

以上诸穴均每日针刺一次,留针20分钟。

主穴:

阳白四透:

采用一穴四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向上星、头

维、攒竹、丝竹空,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

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

指两穴之间按照阳明经筋循行,采取多针浅刺(以进入皮内为度)、排刺,每隔0.5寸1针,施捻转泻法。

颧髎:

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

太阳透地仓:

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进针2.5寸,施捻转泻法。

配穴:

四白两透:

采用一穴两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向目内眦、

目外眦,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睛明:

直刺0.5寸,不施手法。

下关:

直刺1寸,施平补平泻手法。

风池:

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翳风、合谷均直刺1寸,施捻转泻法。

关键技术:

针刺方向与深度:

太阳针刺宜透向地仓,进针2.5寸。

透刺:

阳白

四透:

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四白两透:

采用一穴两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

排刺:

以患侧面部经筋为主,多针浅刺、排刺,针刺深度为2~3分,以进入皮内为度。

注意要点:

针刺手法应轻柔,以防皮下出血。

透穴切不可穿透皮肤,以免增

加疼痛感和感染机会及使病人产生恐惧感而畏针不能接受治疗。

起针时应注意缓慢起针,并按压2-3分钟。

2、中药治疗

风寒型:

治宜祛风牵正、温经散寒通络,方用牵正散加减。

风热型:

治宜疏风牵正、清热通络,方用桑菊牵正散加减。

体虚型:

治宜祛风牵正、益气活血通络,方用牵正散和补阳还五汤加减。

五、注意事项

1、饮食:

忌生冷、辛辣、腥发之品。

2、调护:

面部避免吹风受寒,用温水漱口、洗脸,必要时可带口罩、眼罩防护。

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3次,夜间可涂眼药膏,以保护暴露之角膜,防止暴露性角膜炎。

第五节支气管哮喘

【治疗】

二、天灸治疗技术

天灸治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体现内病外治之功。

天灸疗法对于本病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

适应症:

1、符合“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及中医“哮证”缓解期和发作期属“寒哮症”诊断标准。

2、急性发作期属轻、中度者,非急性发作期属间歇性及轻、中度者。

治疗方法:

1、药物制备:

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用时以老姜汁调和成1×1×1立方厘米的药饼,用5平方厘米的胶布贴于穴位上。

2、取穴:

(1)肺俞、胃俞、志室、膻中

(2)脾俞、风门、膏肓、天突

(3)肾俞、定喘、心俞、中脘

背部穴位均取双侧。

1次1组,3组交替使用。

3、方法及疗程:

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贴药1小时,10天贴1次,治疗3个月,共9次。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可能引起并发症,出现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泡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

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如症状严重前来医院处理。

三、辨证论治

哮喘治疗,应分发作期和缓解期。

发作时治标,攻邪为主,分寒、热而施;缓解期治本,扶正为主,别肺、脾、肾而治。

1、发作期

(1)热哮证: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高气粗,张口抬肩,痰黄稠胶黏,胸闷烦躁,或发热面赤,口干便秘。

治宜清热化痰,降气平喘。

常用定喘汤加减。

(2)冷哮证: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膈满闷如窒,痰白稀或黏,或伴恶寒发热。

苔白,脉浮紧。

治宜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常用射干麻黄汤或冷哮丸加减。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证:

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面色淡白,平素自汗,怕风,易感冒。

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治宜补肺固卫。

常用玉屏风散加减。

(2)脾气亏虚证:

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平素痰多。

舌淡胖,苔白,脉弱。

治宜健脾化痰。

常用六君子汤加减。

(3)肾虚证:

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膝酸软。

肾阳虚者则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肾阴虚者则颧红,烦热,汗出黏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阳虚者温肾纳气,常用金匮肾气丸。

阴虚者滋肾纳气,常用七味都气丸加减。

【注意事项】

1、缓解期应增强体质,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提高预防本病的卫生知识,稳定情绪,避免受凉等,预防复发。

2、采用天灸治疗法时,应戒生冷、烟酒、辛辣、海鲜等,贴药当天避免冷水浴。

第六节落枕

【治疗】

一、手法治疗

常用手法有滚法、指揉法、拿法、弹拨法,可辅以针灸治疗。

1、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其后侧或患侧。

颈项疼痛较甚者,可先指揉列缺、后溪诸穴。

在远端穴位作指揉法的同时,可嘱患者头部自主地向各个方向作缓缓地活动约1~2分钟。

2、在颈项疼痛周围用轻滚法,逐步向主痛部位移动,待患者病痛稍有缓解后,一手继续施以滚法,而另一手要扶住患者的前额、下颌或头部缓缓地做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的被动运动,约5分钟。

3、继以上体位指揉风池、肩井、阿是诸穴,尤其是阿是穴在指揉时要轻重交替,同样要配合颈部的各项被动运动,约5分钟。

指揉法和滚法可交替应用。

4、当颈痛有所减轻,活动功能有所改善的基础上,可对有痉挛的肌肉施以弹拨法,力量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要因人而施,在患者能忍受的情况下对痉挛的肌肉弹拨3~5次;而后再局部施鱼际揉法以缓解手法之痛。

二、针灸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特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以肢体远端穴位。

疼痛集中在颈部,不能屈伸者,多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有关;颈痛及肩、头颈强直弯曲向患侧偏斜者,多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有关。

1、毫针

(1)取穴:

主穴风池、大椎、天柱、落枕、悬钟、后溪。

配穴阿是穴、天井、外关、手三里、人中、阳陵泉、昆仑、绝骨。

(2)方法:

每次选3-5穴,先刺阿是穴,不留针,再刺落枕穴或悬钟穴,捻针时嘱患者活动颈项。

(3)手法:

泻法,悬钟穴直针1-1.5寸,使局部及踝关节酸胀,若针感上传者更佳。

落枕穴位于第2-3掌骨头之间,背侧进针,斜向掌侧,使酸胀、重感向上臂放射。

2、梅花针

(1)取穴:

大椎、风池、阿是穴

(1)自上而下、自内而外沿穴间连线叩刺。

阿是穴重叩,使局部发红或微出血,叩后可抜火罐。

3、灸法

(1)取穴:

阿是穴、天柱、肩中俞、悬钟。

(2)方法:

常用艾条灸、艾柱灸,每穴灸10-20分钟或5-7壮,1日两次。

高血压患者不宜重灸。

4、刮痧:

疼痛部位。

三、封闭治疗

一般适用于对压痛点的治疗,选准固定而有明显的压痛点,用2%利多卡因2ml加曲安奈德或泼尼松龙2ml、维生素B122ml等,对压痛点进行封闭。

四、功能锻炼

作头颈部的仰俯旋转活动,以舒筋活络,增强颈部肌肉力量。

五、辨证论治

1、颈筋受挫型:

主症:

睡醒后出现颈部刺痛,活动不利,颈部有压痛点。

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紧。

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和营止痛汤加减。

2、风寒外侵型:

主症:

颈部疼痛重者,疼痛多向一侧放射,时伴有肩背麻痛或伴恶寒发热、头痛,身体重着疼痛。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祛风散寒除湿,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第七节急性腰扭伤

【治疗】

急性腰扭伤患者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药物、固定和练功等治疗。

一、理筋手法

1、患者俯卧位,术者用两手在脊柱两侧的骶棘肌,自上而下进行按揉、拿捏手法,以松懈肌肉的紧张、痉挛;

2、接着按压阿是穴、腰阳关、命门、肾俞、大肠俞等穴,以静止痛;

3、最后术者用左手压住腰部痛点用右手拖住患侧大腿,同时用力做反方向扳动,并加以摇晃拔伸数次。

如腰两侧俱痛者,可将两腿同时向背侧扳动。

在整个手法过程中,痛点应作为施术重点区,急性期症状严重者可每日推拿一次,轻者隔日一次。

二、脊柱旋转复位法:

对椎间小关节错缝或滑膜嵌顿者,用脊柱旋转复位法。

但本法具有一定难度,如不熟练,不得轻易使用。

1、坐位脊柱旋转复位法。

①患者端坐方凳上,两足分开与肩等宽,以右侧为例,助手面对患者,用两腿夹住患者左大腿,双手压住左大腿根部以维持固定患者的正坐姿势。

②术者坐或立于患者之后右侧,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向前,绕过颈后,手指挟在对侧肩颈部,左手拇指推按在偏右棘突的后下角。

当右手臂使患者身体前屈60°~到90°,再向右旋转45°,并加以后仰时,左拇指用力推按棘突向左,此时可感到指下椎体轻微错动,或可闻及复位的响声。

③最后使患者恢复正坐,术者用拇示指自上而下理顺棘上韧带及腰肌。

2、斜扳法:

对患者不能坐位施术者,可用斜扳法。

①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髋、膝关节屈曲,健侧在下,髋、膝关节神直,腰部尽量放松。

②术者立于患者前侧或背侧,一手置于肩部,另一手置于臀部,两手相对用力,使上身和臀部作反向旋转,即肩部旋前,活动到最大程度时,用力作一稳定推扳动作,此时往往可听到清脆的弹响声,腰痛一般可随之缓解。

三、三联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技术

1、三联疗法通过毫针刺、刺络拔灌、刮痧治疗急性腰扭伤。

2、特色:

方法简单、效果立竿见影、经济方便;无副作用,无并发症,无痛苦,适应症广;能迅速被患者感知。

3、治疗方法:

(1)毫针刺:

取穴腰痛穴,腰痛穴在手背侧,位于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腕横纹与掌指关节的中点,一手两穴。

每次针刺单手穴位,两手交替。

选用0.30mmX0.40mm毫针,嘱患者立位面向医者,在其患侧手背第4、5掌骨之间,掌指关节与腕背横纹连线中点处进针。

快速进针后,针尖斜向腕关节方向提插,以患者感酸胀为宜,尤以有麻电感为佳。

运针时搀扶患者做转腰、下蹲等动作,动作不宜过快,动作幅度根据患者缓解情况逐步增大。

(2)刺络拔罐:

①、令患者站立,暴露双委中穴,常规消毒。

②、用三棱针点刺委中穴(若委中穴处有充盈的静脉可以直接点刺之)1~3次。

③、以点刺处为罐口中心拔罐.火力大小要适中。

④、令患者活动腰部,作试探性地前俯,后仰及旋转。

⑤、5分钟后取下罐,用干棉球擦净皮肤上的血迹,然后用酒精棉球再次局部消毒。

(3)刮痧:

患者取坐位,在颈椎(任何病症宜先刮拭颈椎,再刮其它患处)区域,涂布刮痧活血剂,平面朝下刮拭。

刮完颈椎后,在肾俞、大肠俞、腰阳关一带寻找痛点刮拭,再在委中、承山穴用角刮,以上部位刮试出红花朵点或青紫疱块为度。

刮痧治疗每次在25min之内,点、线、面结合,避寒冷,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痧部位。

刮痧后宜喝一杯淡盐水。

关键技术环节:

①腰痛穴定位:

腰痛穴在手背侧,位于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腕横纹与掌指关节的中点,一手两穴。

②每次针刺单手穴位,两手交替。

③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感染是针刺放血疗法的主要不良反应,注意无菌操作。

四、药物治疗

1、内服药:

初期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偏于血瘀者侧重于活血化瘀,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土鳖虫、血竭等。

偏气滞者侧重于行气止痛,可用舒筋汤加枳壳、香附、木香等。

兼便秘腹胀者,如体质壮实,可通里攻下,加番泻叶10-15g代茶饮;后期宜舒筋活络、补益肝肾,内服补肾壮筋汤。

2、外用药:

初期外贴活血止痛类膏药;后期外贴跌打风湿类膏药,亦可配合中药热熨或熏洗。

【注意事项】

1、急性腰扭伤强调以预防为主,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应量力而行。

2、平时要经常锻炼腰背肌,弯腰搬物姿势要正确。

3、伤后应注意休息与腰部保暖,勿受风寒,配戴腰围保护,并配合各种治疗。

4、对合并由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应及时转送医院治疗。

5、损伤初期宜卧硬板床休息,或佩戴腰围固定,以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防止进一步损伤。

第八节肩关节周围炎

【治疗】

一、手法治疗

1、推拿手法:

主要是通过手法松解肩周组织粘连,以增进活动范围。

①局部弹拨:

在肩上、肩前、肩后、肩外侧垂直于肌纤维走行方向弹拨,包括三角肌、斜方肌、冈上肌、胸肌等。

②被动运动:

包括牵引前屈、高举过头、外展外旋、后伸内旋、

内收搭肩。

2、扳动手法:

主要用于长期治疗无效,肩关节广泛粘连,肩部僵硬,在疼痛消失而运动没有恢复的患者。

在局麻或颈丛麻醉下,施以扳动手法。

患者取仰卧位,固定肩胛骨,先使肱骨头慢慢内外旋转,再依次进行以下步骤:

①前屈、外旋、上举;

②外展、外旋、上举;

③后伸、内旋、摸背。

二、针灸治疗

(一)常规针灸治疗

1、取穴:

条口透承山、肩髃、肩髎、肩前、曲池、外关、合谷。

2、操作方法:

取俯卧或坐位,取对侧条口向承山方向透刺1.5~2.0寸,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使之出现强烈针感,并嘱患者抬举活动患肩,行针3~5min,常获良效。

取俯卧或坐位,使肩关节充分外展,肩髃、肩髎分别向极泉方向透刺1.5~2.0寸,肩前直刺0.8~1.2寸,三穴均达明显的针感;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力求针感向肩部传导。

诸穴均取患侧,每日治疗一次。

(二)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1、特色:

取穴少,痛苦小;见效快、疗效高;操作简便、易于普及;安全无副作用;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2、治疗方法简介:

(1)取穴:

肩痛穴,该穴位于足三里穴下两寸,偏于腓侧。

采用快速针刺的手法(不留针),刺激腓浅神经强调针感,五日一个疗程,治疗四个疗程。

针具选择为苏州生产的28号3寸无菌针灸针。

(2)技术关键环节:

①肩痛穴定位:

位于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侧。

②交叉取穴,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

③快速进针,针尖与皮肤呈900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

④快速针刺手法,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

⑤针感要求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准。

(3)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晕针是针灸常见的副作用,针刺“肩痛穴”,只需3秒,时间极短,发生晕针的概率很小。

三、刮痧治疗:

颈部(哑门、风池、大椎)、肩背部(肩井、天宗)、胸部(中府、云门、缺盆)、上肢部(肩贞、外关、曲池、合谷)、下肢部(足三里、条口)。

四、练功疗法:

指导患者进行。

1、屈肘甩手:

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爬墙运动:

患者面对墙壁站立,用患侧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到最大限度,在墙上作一记号,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3、体后拉手:

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4、展臂站立:

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5、后伸摸棘:

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6、梳头:

患者站立或仰卧均可,患侧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并旋前(掌心向上),尽量用肘部擦额部,即擦汗动作。

7、头枕双手:

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8、旋肩:

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五、辨证论治

1、内服药

(1)风寒湿阻证

主症:

肩部串痛,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痛感,肩关节活动不利,复感风寒之邪痛增,得温痛缓。

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宜祛风散寒、通络宣痹,方用三痹汤加减。

(2)瘀血阻滞证

主症:

外伤经络,瘀血留着,肩部胀痛,疼痛拒按,或按之有硬结,肩关节活动受限,动则痛甚。

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脉弦或涩。

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

(3)气血亏虚证

主症:

肩部酸痛日久,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少或白,买细弱或沉。

治宜补气养血、舒筋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2、外用药

(1)外贴膏药:

如关节镇痛膏、麝香壮骨膏等。

(2)中药外敷:

如消炎散等。

六、其他疗法

1、局部封闭:

泼尼松龙2ml或曲安奈德2ml、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1ml、生理盐水5ml,肩周穴位封闭。

2、物理治疗:

熏洗、磁疗等。

【注意事项】

1、平时要预防感冒,避免肩部受寒,锻炼肩关节,避免使肩关节长时间处于固定姿势。

2、治疗注意事项:

①被动运动疗法时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直至肩关节活动达到正常范围,以防臂丛神经牵拉伤。

老年和骨质疏松患者动作要轻柔,不可使用暴力,以防骨折和脱位。

手法后卧床休息,可适当采用镇痛、消肿等对症处理。

疼痛和肿胀减轻后,积极自行肩关节各方向活动,以防二次粘连。

②手法及针灸治疗时严格把握适应症,并及时做好紧急处理的准备。

对合并由心脑血管病和精神病者禁用。

第九节颈椎病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休息,局部热敷,避免颈部多活动与受凉。

2、针灸治疗:

取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