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01303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doc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9]8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六月二十三日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实现我省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经济危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为此,根据《中共山西省委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晋发〔2009〕24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8〕11号)和《山西省“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晋政办发〔2007〕74号)的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文化产业强劲增长

  据统计,2004到2007年,我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4.5%,明显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

2007年我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0.7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80%,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4%,拉动GDP增长0.76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8%,超过房地产业(6.7%)和金融保险业(7.9%),已经成为我省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市场主体迅速崛起

  统计显示,2006年全省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81271个,文化个体户69238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7.64万人。

涌现出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日报报业集团、英语周报社、太原文广集团和山西宇达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

  (三)文化精品生产成果丰硕

  电视剧《乔家大院》、《喜耕田的故事》、《走西口》,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京剧《晋德裕》等文化精品,华夏文明看山西系列活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大同云冈恒山国际旅游节、五台山国际佛教文化艺术节、关公文化节等一批重大品牌文化活动,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树立了山西的良好文化形象,增强了山西文化的软实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在全国各地演出均已达500场以上,票房均突破1000余万元。

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的平均收视率达6.62%,电视剧《走西口》的平均收视率更达到了9.6%。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节庆品牌之一。

  二、发展潜力

  

(一)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

  山西文化资源蕴藏丰厚,特色鲜明,品质卓越,色彩斑斓,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

现存不可移动文物3018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8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5 座,历史文化名镇4个,历史文化名村8个。

四大梆子、民间歌舞、锣鼓艺术等9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1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尧、虞舜、荀况、韩非、晋文公、关羽、王唯、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关汉卿、傅山、赵树理等历史文化名人,彪炳史册,影响深远。

根祖文化、佛教文化、晋商文化、古建文化、红色文化、边塞文化、太行文化、黄河文化等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类型丰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待拓展的发展空间

  从2007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基本构成来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实现产业增加值38.70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4.10%,比全国同期比重低13个百分点左右;网络文化、休闲娱乐和其他文化服务等“外围层”,实现产业增加值79.50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9.50%,比全国同期比重高27个百分点左右;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等“相关层”,实现产业增加值42.50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6.40%,比全国同期比重低14个百分点左右。

可以看出,我省文化产业的“核心层”、“相关层”,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广播影视、音像制品、文化用品制造、印刷包装等行业发展潜力还很大。

同时,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协同以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信息产业的关联结合还有极大的延伸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2007年,山西人均GDP达到2213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66元。

据抽样调查,2007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1054元,其中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472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371元,其中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76元。

全省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消费达到84.9亿元。

按照国际经验进行测算,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家庭文化娱乐消费将占总支出的18%。

据此,2007年,山西居民文化消费总额应该在 309.6亿元,而实际的消费额仅为84.9亿元,二者相比存在224.7亿元的差距。

这说明山西文化需求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进一步开发与挖掘。

与此同时,我省网络等新型文化消费持续上扬,目前已有网民819万;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省文化资源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将不断增强,能够蕴育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

  (四)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

  山西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在全国经济和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处于黄河经济区的中心位置,环渤海经济圈,市场潜力巨大。

晋豫陕、晋冀豫、晋冀蒙三个“三角地带”是我省与周邻诸省(区)加强文化产业协作的桥梁,这些地带都可以同质文明为纽带,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互补共赢格局。

随着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石太快速客运专线、大运快速客运线、太中银铁路、中南部铁路大通道等的开通,长治、运城、大同、吕梁、五台山、临汾机场全面通航,太原武宿机场升格为4E级国际机场,将大大缩短山西与外界特别是京津地区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加强文化产业的区位协作,提高市场配置各类文化资源的效率,拓宽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

  (五)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

  目前,世界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历史经验表明,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具有逆势而上的特点。

金融危机更加凸显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心理抚慰、精神激励功能,会进一步刺激出版物、影视剧、动漫游戏等大众文化消费,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契机。

同时,文化产业具有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易于与新技术对接、产品技术含量高和吸收就业能力强等优势,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省委、省人民政府把文化产业列为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明确提出要以服务业为突破口,发展新兴产业。

特别强调要重点发展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业,要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比重。

这些战略部署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007年,省人民政府决定建设山西大剧院、山西省图书馆(新馆)、山西科技馆、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山西体育中心和山西地质博物馆等重点工程。

2008年起,山西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标率纳入省委、省人民政府对各市考核的44项指标体系中,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改善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拓宽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方式创新为手段,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为重点,坚持工程化布局、项目化操作,努力把我省的人文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建设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繁荣,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

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实现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的良性互动。

着眼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健全文化产业法规,完善相关管理办法与措施,确保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时考虑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引导各类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增强社会责任,努力生产和提供既有良好社会效益又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3.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开放意识,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发展环境。

  4.坚持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原则。

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信息、休闲、体育特别是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以旅游激发文化活力,靠文化增添旅游魅力。

加强文化创意与工业设计、会展经济、城市建设、家居服饰等的融合,推动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5.坚持文化产业发展和先进科学技术相交融的原则。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产业升级,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四、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预期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到2015年达到5%以上。

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一批特色文化企业在本行业中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文化及其产业对全省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形成地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布局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精品不断涌现,市场繁荣有序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

到2020年,基本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文化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二)主要任务

  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形成一个格局,实施六大工程,建设十五大项目,振兴九大行业。

  1.形成一个格局

  形成“一个中心、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的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省会太原在区位、交通、人才、技术、信息和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努力把太原建成我省的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影视剧与动漫产品制作中心、新闻出版与版权贸易中心、演艺与娱乐中心、艺术品创作生产与贸易中心、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文化创意与会展中心、文化产品与文化物资流通中心,引领、辐射和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以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园区和基地建设为重点,构建基本覆盖全省的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孵化和培育一批关联度高、成长性好、发展空间大、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企业。

  ——佛教与边塞文化产业区。

以北部大同、朔州、忻州一带的佛教文化、边塞文化、古都名城文化、长城关隘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资源为依托,通过市场化运作和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形成富有佛教文化特征和边塞风情的文化产业链。

  ——晋商文化产业区。

以中部太原、晋中一带的晋商文化、古都名城文化、民居古建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发挥区位优势,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文化业态,提升产业层次,构建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

 

  ——根祖文化产业区。

以南部临汾、运城一带的根祖文化、古都文化、盐池文化、道教文化、关公文化、名楼名寺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加大保护力度,注入新的创意,强化联动发展,培育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产业集群。

  ——太行文化产业区。

以东南部阳泉、长治、晋城一带的关隘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山水文化、神话传说等资源为依托,加大整合力度,创新开发方式,培育发展优势,打造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黄河文化产业区。

以沿黄一带的古渡文化、古镇文化、名楼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加强梳理研究,加大开发力度,创意文化产品,建设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有机融合、独具黄河黄土风情的文化产业带。

  2.实施六大工程

  以重点工程为突破口,带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发展。

 

  ——大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工程。

发挥我省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品位高的优势,大力保护和开发晋阳古城、北魏平城、永济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陶寺遗址、曲村-天马遗址、广武汉墓群等大遗址,兴建一批多业态聚集的遗址类园区。

加大博物馆建设力度,兴建一批特色鲜明的专题博物馆。

  ——出版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工程。

抓紧建设山西新华物流中心、山西纸张物资中心、三晋图书城等省级出版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发展市级分中心和县乡一级的连锁店,扩大物流配送商品的种类,引进电子商务、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交易系统,形成品种齐全、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图书物流配送体系。

 

  ——面向旅游市场的文艺精品生产工程。

深入挖掘重点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以增强旅游业的文化魅力和延伸旅游业的产业链条为重点,组织生产一批文化含量高、艺术精湛、观赏性强的文艺精品。

在太原市、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壶口瀑布、鹳雀楼、太行大峡谷、武乡红色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各打造一台气势恢宏、特色鲜明、市场效益好的大型综艺节目。

并以上述景区景点的历史人文资源为题材,创作生产一批优秀的文学、戏剧、音乐、影视作品以及旅游纪念品。

  ——提升广播影视影响力工程。

以山西卫视扩大国内影响力、黄河电视台扩大境外影响力、提升山西影视剧品牌影响力、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与数字化改造等为重点,通过积极推动广播影视体制与机制创新,发展壮大实力,不断推出特色鲜明、影响深远、覆盖面广、收视(听)率高的名牌栏目、名牌节目、名牌影视剧,全面提升广播影视传播力和影响力。

  ——网络、新媒体与内容产业建设工程。

加强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

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办好黄河新闻网、山西新闻网和山西视听网等省级新闻网站,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配套的网络宣传体系,不断提升网上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推动手机报、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快速成长。

广泛运用新科技,推进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和数字印刷等新型内容产业的发展。

培养壮大内容产品的创作生产队伍。

  ——文化品牌打造工程。

在“华夏文明看山西”的主题下,精心培育和打造八大文化品牌。

山西是人类文明、中华文明、古三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围绕血脉相承的根祖文化,打造“华夏之根”文化品牌;山西有黄河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最具民族魂魄的人文精神、最具独特魅力的民风民俗,围绕撼天动地的黄河文化,打造“黄河之魂”文化品牌;五台山是文化宝库、朝靓圣地、清凉世界,围绕影响广泛的佛教文化,打造“佛教圣地”文化品牌;山西是晋商故里,围绕汇通天下的晋商文化,打造“晋商家园”文化品牌;山西是东方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围绕叹为观止的古建文化,打造“古建瑰宝”文化品牌;山西曾是沟通欧亚的门户、经贸文化交流的通道、民族融合的舞台、古代战争的前沿,围绕金戈铁马的边塞文化,打造“边塞风情”文化品牌;关公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武圣人,围绕忠义仁勇的关公文化,打造“关公故里”文化品牌;山西是红色文化的沃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团结抗战的重要战场、二战时期东方战场的战略支点,围绕血火浇铸的抗战史诗,打造“抗战文化”品牌。

  3.建设十五大项目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省级重点扶持建设好十五大文化产业项目:

  

(1)山西出版传媒产业园。

该项目位于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约34900万元。

主要建设新华物流中心、新华印业园区和数字出版中心等。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扭转我省出版产业基础设施落后、资源分散、技术水准低、产业集中度差的状况,更好地实现出版业数字化、网络化、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

  

(2)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印报基地和文化物流园区。

项目位于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

印报基地占地90亩,总投资约20246万元。

包括印刷生产区建设、进口高速印刷生产线等。

项目的建设,利于集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报纸印刷质量和出版时效,拓展书刊杂志、手册广告等印刷市场,培育数码印刷市场,形成规模效益。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实现利润1192.78万元。

文化物流园区占地面积100亩,总投资8876万元。

主要包括办公楼、营业场所、仓储基地建设和发行站点扩容改造等。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净利润1706万元。

  (3)山西广电文化产业园。

该项目位于太原市南内环街,占地面积114.63亩,总投资120000万元。

项目包括广电新媒体创意产业中心、高智人才商务服务中心等功能区。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创意策划、影视拍摄、电子物流、新媒体制作、IT产品营销等产业的孵化发育基地,极大地推动我省电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4)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

该项目位于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镇,占地面积500亩,总投资约15000万元。

主要包括文化主题公园、创意文化产业园建设,文化资源展示和文化旅游产品生产等。

项目将以我省丰富多样、独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平台,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集中展示和深度开发。

园区建成后,将成为我省最大的民间艺术品、旅游纪念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5)山西创意文化产业园(含舶奥无纸动画制作)。

山西创意文化产业园位于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0万元。

依托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现有30余家动漫游戏企业,通过政府扶持,开展创意策划、软件设计、动漫游戏和数字媒体等业务,形成创意、制作、传播和营销的产业链,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打造中西部创意基地。

舶奥无纸动画制作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主要包括采用Toonz制作软件进行无纸动画制作、无纸动画制作平台建设等。

  (6)瓦窑艺术创意园。

该项目在山西涤纶厂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改造建设,占地面积165亩,总投资50000万元。

项目包括艺术创意园、文化品味街、玉河文化艺术村、艺术家公寓、工业设计研发中心、国企文化博物馆等。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省艺术创意的孵化基地、三晋文化的展示基地、时尚文化的消费基地和文化活动的聚集基地。

同时,将为我省国企解困,转型发展,探索新的路子,创造新的经验。

  (7)运城市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

该项目位于运城市夏县,占地面积80亩,总投资6000万元。

包括青铜雕塑创意、设计、放大样中心,全球青铜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和配套生产线等的建设。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技术设备,完善配套设施,建成规模较大、设备先进、技术一流的国内第一个青铜雕塑基地。

  (8)曲村—天马大遗址文化园区(含临汾市晋国博物馆)。

该项目位于曲村—天马大遗址,占地300亩,总投资30000万元,主要包括园区基础设施及文物保护用房、陈列展示区、配套用房及辅助设施建设等。

项目建成后,对于加强文物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丰富旅游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9)黄河新闻网、山西新闻网、山西视听网等主流网站提升改造。

总投资约23800万元。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先进技术装备引进、新型业务拓展等。

项目的建设利于各网站提升技术水平和设施水准,更好地发挥主流网站的作用,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同时能为网站进军手机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和动漫游戏等新的业务领域,奠定坚实的基础。

  (10)山西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及数字化改造工程。

该项目总投资约200000万元。

项目将在充分照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注资、股份制改造、数字化建设等途径,整合全省的有线电视网络资源,形成省、市、县三级贯通的网络管理体系,实现全省有线电视的全程全网。

预计全省网络总收入达201154万元。

  (11)山西五台山旅游演艺中心及大型旅游演艺节目。

该项目位于佛教圣地五台山,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约6600平方米,总投资11000万元。

主体建筑共两层:

一层为可容纳600人左右的佛乐演出剧场;二层为五台山佛教文物展览厅和五台山旅游产品加工营销部。

项目建成后,将组建佛乐演出团并打造一台特色鲜明、气势恢宏、观赏性强的大型佛乐节目,展示山西的文化形象,提升景区的文化魅力,丰富游人的旅游生活。

  (12)山西平遥国际艺术中心。

该项目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总投资4000万元。

主要包括现有设施的维修改造和扩建。

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改善艺术中心的基础设施状况,从而为中外游客了解三晋文化、开展休闲娱乐创造良好条件。

  (13)英语周报、语文报扩建项目。

该项目位于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占地35.7亩,总投资20000万元。

包括报社传媒大厦及辅助设施建设,《英语周报》编辑、印刷及销售,网络数字传媒中心,中国第一教辅报刊群中心等。

项目建成后,《英语周报》销售码洋将提高到约160000万元,利润将达到约22000万元。

  (14)晋中市介休绵山风景区寒食清明博物馆。

该项目位于介休市绵山风景区,总建筑面积90000平方米,总投资20000万元。

主要包括清明博物馆主体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

项目建成后,将对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文化含量发挥重要作用。

  (15)八大文化品牌打造工程。

在“华夏文明看山西”的主题下,通过专题片、影视剧、图书、电子出版物、展览展示、专栏专版和网络传媒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大跨度、立体式地打造“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古建瑰宝”、“边塞风情”、“关公故里”和“抗战文化”等八大文化品牌。

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

  4.振兴九大行业

  以重点项目为支撑,集中优势资源,大力推动基础较好、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1)文化旅游业。

加强人文景点建设,通过大遗址开发和特色博物馆建设,着力打造体现根祖文化、佛教文化、关公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太行文化、边塞文化特色的景区。

深入挖掘不同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以面向旅游市场的文艺精品生产工程为龙头,丰富休闲娱乐形式,开发系列文化旅游商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跟进旅游的文化服务,提升旅游的文化品味,增强旅游的文化氛围,改善旅游的文化形象,在文化与旅游的互动、融合中实现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新闻出版业。

大力加强原创作品生产,调整优化报刊图书出版结构,扭转过分倚重教材教辅的局面,注重内涵发展,由数量型向规模型、特色型、品牌型、效益型转变。

注重用高新科技改造新闻出版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

深化新闻出版单位改革。

鼓励出版发行单位跨地区、跨媒体联合,跨行业发展。

以出版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工程为带动,逐步形成网点设置合理,类型齐全,结构优化,遍布城乡的出版物发行网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版权贸易发展。

加大“扫黄打非”力度,规范市场秩序。

  (3)广播影视业。

以大力提升广播影视引导力、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快山西卫视国内扩大覆盖、省级广播电视省内覆盖和黄河电视台“走出去”步伐,打造一批品牌节目、栏目,生产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影视剧作品。

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抓紧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广播影视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增强我省广播影视产业整体实力。

  (4)演艺业。

把原有场馆改造和新场馆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演艺场所建设,满足不同层次演出的需求。

扶持公办重点院团发展,鼓励兴办民营院团,培育壮大演艺业主体。

创新艺术生产方式,面向市场,面向观众,高起点策划,高层次运作,广泛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富有山西特色的演艺精品。

重点培育一批既懂文艺生产又懂市场运作的演艺经纪人,扶持演艺中介机构发展,构建演出协作网络,畅通演艺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

“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活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