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1472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docx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docx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

课题:

阿长与《山海经》

课时:

2

一、教学内容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招花夕时》,是一篇叙回以性散文,所追忆的阿长不是一个文人,在文中,作者似乎更多的批判了阿长的愚昧迷信,而背后实则隐藏了作者对阿长淳朴,善良品德的赞美,尤其是阿长为作者买《山海经》这一情节,是本文的重点,文中,作者以孩子的角度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学习本文,并让学生能够理解隐藏在批判中语言下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生活琐事中发现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本篇课文的生词,字。

 

⑵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⑶ 整体把握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能力目标:

 

(1)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 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3) 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的特点。

 (4) 学习本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过程和方法目标”

(1).运用探索式学法,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和对生活的感悟走进文本; 

(2)。

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又创造性的见解; 

(3).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逐步走进阿长的心灵,发现普通者人性的光辉,感受生活中的质朴的爱。

 4.情感和态度目标

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情感,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学习感受生活,学会读懂他人的爱,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在14~16岁之间,学生感情还是处于懵懂阶段,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义务让我的学生正确的面对爱,教会他们感受身边的爱。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他们求知欲高,自我表现力强,他们喜欢展现自己的优点,并将自己所想所做的带到课堂上,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跟学生产生互动,这是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

 而且,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感悟能力,但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他们很远,学生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有较大的距离,我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复述法: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

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学生自读,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讨论探究法:

文题把阿长和《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何关系呢?

学生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六、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七、作业布置

作业

1.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

2.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了解的鲁迅的相关知识?

 

2、那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呢?

(《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3、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过去被誉为“匕首”、“投枪”,但在这些作品中,尤其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中,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而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人和事的眷念。

在他的记忆中,家乡几乎已经幻化成了一个梦境般的美好世界。

4、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好蛇的故事吗?

(指名复述故事)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面纱。

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

(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

5、板书课题,作者。

(二)《朝花夕拾》及《山海经》简介:

《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

在《莽原》上发表示题为《旧事重提》,编辑出版时改用现名。

共收入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10篇。

本散文集以一个侧面表现了鲁迅说处的时代的社会风貌。

即《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阿长与<山海经>》则记作者儿时的保姆。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

书中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双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在儿时的“我”看来,那是“念念不忘,最为心爱的宝书”)

(三)整体感知

●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自由讨论。

1.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

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于阿长的情感又是如何的?

重点写哪些事情?

你能概述一下吗?

 

2.如何划分段落?

 

3.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

从文中找句子,分析阿长的形象。

(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4.依照文中时间的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5.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你认为本文的题目好不好?

为什么?

 

教师小结:

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

从她“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

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重点部分,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品味语言魅力

(一)重点研读——研读第18-28自然段。

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请大家复述购买山海经的经过

 

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二)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

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C、先抑后扬法:

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三)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

“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

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回答展示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深深的眷恋、无尽的思念)

 

展示预习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1.明确:

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不佩服)②限制我的行动(讨厌)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非常讨厌)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不耐烦)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空前敬意)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新的敬意伟大的神力。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

(1—2)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及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

(3—18)作者介绍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三部分:

(19—29)长妈妈为我寻找并购买《山海经》,作者感激她。

第四部分:

(30—31)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

划分的依据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依据。

3.引导归纳,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说话。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4.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师生共同明确: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

对她的繁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

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作者说: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这就叫先抑后扬的写法。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5.纵观全文,作者显示“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

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6.对于买《山海经》,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作者只是随意的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他却真的买了回来,这令作者对他产生了衷心的敬意。

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事情的起因:

“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

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

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

“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明确:

在”我”渴慕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的时候,长妈妈却神奇般地买到了。

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消息啊!

她根本不识字,她连书名都说不准,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我们可以想象幼小的鲁迅此时那种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新的敬意”自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

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预设回答

例1: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

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

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新旧知识有效结合,有助于学生回顾以往知识增强记忆,同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批注能力,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并配以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读中与

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的故事性,在读中培了解情感变化。

从而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并从中体会到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与感激和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与关爱,从而认识到时隔多年作者仍对长妈妈念念不忘的原因。

 

让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

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自学,质疑,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九、教学反思

今天的语文课,我与学生共同预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一上课,复习了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之后,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

先请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

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

讲到这里,我没有像往日那样进入课文,而是话题一转:

同学们,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

学生兴奋而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发言,这个说我讨厌她告状,那个说讨厌她那么多的规矩•等学生说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说:

大家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46岁了,他却和同学们的感触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作者是以一个儿童的眼光与心理来写这篇文章的。

讲到这里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

从“我”讨厌阿长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有什么样的学识与地位?

学生稍一酝酿,很快回答出:

她没有读过什么书,地位比较低下等。

紧接着我又发一问:

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这本书的?

学生又一次兴奋起来,有的说她一个店一个店地去看,去问;有的说她为了买这本书走街串巷,穿破了三双草鞋等。

我又问学生:

假如你是阿长,当你抱着《山海经》给“我”送来时,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有的学生说:

我会想,我把哥儿想要的书买来了,他一定高兴极了;有的说:

我会想,哥儿再也不用为看不上《山海经》发愁了•一节课就在学生们这种热烈而积极的参与气氛中结束了,别说学生,就连我都感到一种兴奋和轻松。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

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

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

问题的设置:

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

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

最后提出:

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

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

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现。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

如在提问中:

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

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

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

对阿长心理的揣摩使学生又一次进入情景中,

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情感。

  

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