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2217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2文档格式.docx

抒情,词人登高眺远,抒发他面对长江的感受。

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流芳百世的历史豪杰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作者采取江山与人物合写的方法,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椽。

]故垒①西边,人

道是,三国②周郎③赤壁④。

(西边那座古时的营垒,人们指点说:

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①故垒:

古时军队营垒的的遗迹。

②三国:

从公元220年到265年存在过的魏、蜀、吴。

③周郎:

即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

二十四岁时出任孙策的中郎将,军中皆呼之为“周郎”。

④赤壁:

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即今湖北黄冈县城外之赤鼻矶,而周瑜败曹操的地点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县东北。

)[这几句破题,由

大江引出赤壁,点明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借怀古以抒慨。

“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表示不过传闻而已。

“赤壁”而冠以“三国周郎”,为的是突出其历史意义,并为下面写周瑜先伏一笔。

]乱石①穿空,惊涛②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陡

峭尖锐的石壁直插云霄,惊天骇地的巨浪搏击着江岸,滚滚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汹涌澎湃的雪浪。

①石:

石壁。

②惊涛:

怒涛、巨浪。

③千堆雪:

无数的浪花。

)[这三句正面描摹

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乱石”句形容山之奇峭高峻;

“惊涛”两句形容水之汹涌澎湃。

江、山合写,而以江为主,照应起结。

“石”而曰“乱”,“空”而可“穿”,“涛”而曰“惊”,“岸”而可“拍”,“雪”而可“卷”,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一时①多少豪杰。

(这壮丽如画的江山啊,那一时期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①一时:

那一个时期。

)[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诗

人禁不住脱口而出,赞之曰“江山如画”。

由这千古常新的壮丽江山,想起九百年前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表演过非常威武非常雄壮的戏剧的许多豪杰来。

“江山如画”,承上概括风景;

“一时多少豪杰”,启下引出周喻。

这两句仍是江山、人物合写,与起头两句相应,诗也自然地由写“千古风流”推进到写“一时豪杰”,为下片特写周瑜营造背景,渲染气

氛。

]遥想①公瑾当年②,小乔③初嫁了,雄姿英发④。

(遥想九百年前,

周公瑾正值人世当年,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公瑾英气勃发,姿态雄健。

①遥想:

想到几百年前。

②当年:

指某人的事业、活动或生命的那个全盛时期。

③小乔:

周瑜的妻子。

乔玄的两个女儿,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

“乔”,史书里作“桥”。

④雄姿英发:

姿态雄伟,

英气勃发。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

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

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

赤壁之战乃经国大事,周瑜作为战争一方的主帅,有许多事可写,词人偏偏要在这紧要关头花费笔墨去渲染他的婚姻,说有一个国色天香的美人刚刚嫁给了他,看似闲笔,却是别有深意。

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

更为重要的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有孙权的绝对信任,所以能够建功立业;

同时也使人联想到:

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

这样写还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

]羽扇纶巾①,谈笑间②,檣橹③灰飞烟灭。

(他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说说笑笑之间,用浓烟烈火把曹操的无数战船都烧得像灰烟一样飞散消灭。

①羽扇纶巾:

手持羽扇,头载纶巾。

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

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纶,gumg。

②谈笑间:

谈笑之间,形容毫不费力。

③檣橹: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檣,qi印g,指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橹,指安在船尾或船边用来摇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大。

也有的本子将“檣橹”写作“强虏”,强大的敌人。

)[“羽扇纶巾”,写其服

饰,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扮。

虽然身当大敌,依然风度闲雅,不着戎装,反映他临战潇洒从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

由于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说说笑笑之间,就把曹操的舰队一把火烧个精光。

诗人仅以寥寥数语,不但写出了周瑜辉煌的战功,潇洒的风度,沉着的性格,成功地刻画了他的英俊形象,而且

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火烧赤壁的战争场景。

]故国神游①,多情应笑我②,早生华发③。

(我身

临三国古战场,神游于往昔岁月,禁不住浮想联翩,感慨万千,该笑我自作多情,太多愁善感了吧,以致过早地长出花白头发。

①故国神游:

即神游故国,作者神游于古战场。

故国,赤壁战场。

②多情应笑我:

应笑我多情。

这是倒装句。

多情,多愁善感。

③华发:

花白的头发。

)[词的开头写“千古风流人物”,上阕末尾缩小到“一时多少豪杰”,下阕又专写周瑜这一位英雄,从这里开始,诗人由慨叹古人、凭吊周郎而联想到自身,转入自抒怀抱。

“故国”,即赤壁古战场。

作者临“故国”,思“豪杰”,精神进入了想象中的当时环境里面,想到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便建立了那样惊天动地的功业,而自己呢,年近半百,却贬谪

在这里,功名无望,事业无成,以致焦虑得头发也很早就花白了。

相形之下,是多么的惭愧啊!

然而又有什么办法呢?

只不过是自作多情罢了;

仔细想来,多么可笑!

“故国神游”应是“神游故国”的倒装;

“多情应笑我”也为倒装句,实为“(我)应笑我多情”。

]人生如梦①,一尊②还酹③江月。

(哎,人的一生就像做一场大梦,还是把这一杯酒洒落江中,祭奠这万古长存的明月!

①人生如梦:

一作“人间如梦”,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失意的时候对人生采取的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

②尊:

同“樽”,酒杯。

③酹:

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酹,I百。

)[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

“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奈感慨。

“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

情,既是如此,还不如借酒浇愁吧。

诗人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酹,本是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的意思,但这里却是指对月敬酒,有李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之意;

只是所邀乃江中月影,在地不在天,所以称为“酹”。

这首词是作者在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写的。

那时他已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经两年。

诗人游览古战场赤壁,想到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

引起了无限的向往,同时联想自己年将半百功业无成,激起“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的感慨。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词的末尾表现了作者用世与避世或入世与出世思想之间的矛盾,这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具有的普遍性的矛盾,既然没有机会为国为民作出一番事业,就只有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之下,故作达观。

所以它在赞赏江山、人物之余,最后仍然不免趋于消极。

但总的说来,最后这一点消极情绪,却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①道中遇雨。

(三月七日,从沙湖归来,途中遇着下雨。

①沙湖:

名,在黄州城东南30里。

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随从的仆人拿着雨具先自离去,同路的人一个个都非常狼狈,唯独我一个人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已而①遂晴,故作此。

(不

久,天气转晴,所以写下了这篇词。

①已而:

不久,过一会儿。

这是写在词前面的小序,对为什么写作此词作了说明。

小序说:

“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狼狈”是进退两难的意思。

众人遇雨十分狼狈,只有诗人若无其事。

这一对比耐人寻味,暗喻了作者对待人生的态度与众不同,对我们理解词的旨意,很

有帮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

(不要听风吹雨打,飒飒之声响遍整个树林,我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从容不迫地穿越树林。

①吟啸:

吟咏长啸。

)[作者没

有正面写雨,而是写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一个“打”字,证明雨下得很大,雨音嘈杂。

在这样的逆境当中,作者的态度是什么呢?

“莫听”表现了他无所谓的态度,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吟啸、徐行,表示形态悠然、心态舒展,“何妨”即不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诗人开篇即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表明他对骤然而至的风雨所抱的态度。

明写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坦然心态。

]竹杖芒鞋①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拄着竹杖,

穿着草鞋,比骑马坐车更觉轻松。

谁害怕那雨打风吹?

披着一叶蓑衣,冒着漫天风雨,漫步

崎岖山路,任其自然,走完一生。

①芒鞋:

草鞋。

)[在古代,“竹杖芒鞋”是平民百姓步

行所用,而马一般是达官贵人的坐骑。

竹杖芒鞋,轻巧、轻便,但在雨中行路,拖泥带水,比起骑马可就差远了。

诗人说“竹杖芒鞋轻胜马”,并非写实,而暗含“无官一身轻”之意。

东坡认为,平凡人的生活自有其洒脱悠闲,并不逊于轻车肥马的富豪,这是东坡经历官场险恶风波后深刻的人生体会。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画龙点睛般地表现出了作者的胸怀、抱负,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

“任平生”三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任其自然的意思。

这里的“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

苏轼一生坎坷,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

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早已习以为常。

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

总之,这个句子非常形象地描画出了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的诗人形象。

]料峭①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冷冷春风朴面来,吹得我酒醒,微觉有些寒意。

忽而雨后复晴,斜阳挂在山头,却与我笑脸相迎。

①料峭:

形容寒意。

峭,qicdo)[这三句照应词序“已而遂晴”,写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

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他的却是山头的斜阳。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而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又何尝不是如此,照样变幻莫测,瞬息升沉。

里也许还暗含了另一层意思,雨过自然晴,冬天过去就是春天,在逆境中会有希望,在忧患中也有喜悦,既然这样,人生的寒冷、挫折、忧患又有什么可怕呢?

]回首向来萧瑟①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②。

(回头望着刚才风雨潇潇的地方,归去吧,对我来说,既没有所谓风雨,也没有所谓天晴。

①萧瑟:

风吹雨落的声音。

②也无风雨也无晴:

意思是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对我来说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

)[“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天气忽

然放晴,引起了作者的兴趣,看看原来下雨的地方,现在又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

全词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结,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意思是说,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来说,都是无所谓的,我既不会以“晴”喜,也不会以“雨”忧,表现了忧乐两忘的坦荡胸怀,与上片“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前后呼应。

]

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

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上片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摇动。

“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鲜明地体现了其倔强的性格。

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和心境,暗喻作者对于人生经历的深刻体会,“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出忧、乐两忘的博大胸怀,表达了诗人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

因此,前人对这首词有极高的评价。

特色鉴赏《念奴娇》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

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不仅

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周郎,是词人心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里只是先埋伏一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词人写到这里,心潮起伏,禁不住慨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

到下片再着力写他的

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以美女衬英

雄,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

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面转入正题: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一身儒装,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

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啊!

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定风波》以小见大,托物言志,是本篇最突出的特征。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这寻常小事,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就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

不仅有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山水,乃至隐居山林、啸傲江湖、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

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

问题探究

余秋雨说: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此说极为精辟。

他的这些特点,在这两首词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诚如陈友康先生所说:

“东坡词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充盈着生命的力度和艺术的帅气,千姿百态,光彩照人。

但是,对苏轼的这两首词历来也是争议甚多。

《念奴娇》中“人生如梦”的感慨应当如何分析评价?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消极的尾巴,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颓废色彩,是苏轼宿命论世界观的体现。

有人则不同意这种理解。

“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还有人认为,苏轼的“人生如梦”源于《庄子?

齐物论》,庄周梦中变为蝴蝶,醒来后,“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庄周混淆幻想和现实的界限,是消极的。

但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取其神游梦醒之意,他的精气神魄完全被三国往事所摄,在故国神游良久,忽然梦醒,觉得人生如梦,往事如烟,重又跻身于现实世界,以杯酒祭奠江月,感谢大自然的厚赐,感谢人杰地灵。

.从“大江”起笔,以“江月”做结,这样才首尾呼应,意境完整;

否则神游不归,难以收笔。

《定风波》表现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用世还是消极避世?

有人认为词的上片“谁怕?

一蓑风雨任平生”,表现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摇动的精神。

下片“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作者对于人生经历的深刻体会,表现出忧、乐两忘的胸怀。

这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态度。

但有人认为上片之重点在“谁怕?

”作者不怕任何

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下片之关键在“归去”。

“归去”这个词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而来,表达的思想情感是:

渴望退隐,归隐田园。

隐逸,是全词的主题。

对于上述说法,我们可以根据词意和苏轼生平继续深入探讨,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本书不再多发表意见。

下面要重点探讨的是关于诗(词)眼的问题。

诗(词)眼是一个形象的说法,相传张僧繇画龙,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

诗眼、词眼,有似于此。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

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乃至全篇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这些地方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例如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淡”“滴”巧妙地串连起來,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表现了诗人淡泊人生的志趣。

所以,“淡”、“滴”二字就是诗中之眼。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前者诉视觉为听觉,让人想象红杏在枝头盛开,争奇半艳,吸引了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

后者运用拟人手法,将原本没有情感的花月写得婀娜多情。

以上说的是句中之眼;

还有全篇之眼,如柳永词《望海潮》中的“形胜”“繁华”,《雨霖铃》中的“伤离别”。

苏轼的这两首词,“梦”《赤壁怀古》的眼,梦是理想是追求,诗人塑造周瑜的形象,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但是诗人仕途失意,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所以他的理想也便如梦一般虚无。

“风雨”是《定风波》的眼,诗人字面写大自然中的风雨,实际上是暗指政治上的“风雨”,诗人描写他对待大自然风雨的态度,也便暗示了他对待政治上的“风雨”的态度。

我们捕捉到了诗(词),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主旨。

因此,从诗(词)眼入手,既是鉴赏诗歌的方法,也是诗歌鉴赏的内容。

近年来高考,把这当作了重要测试点。

下面列出一些高考题,请你仔细研究,以求对此有深刻体会。

第一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高考全国卷)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①,安禅制毒龙②。

【注】①薄暮空潭曲:

傍晚时分,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

②安禅制毒龙:

传说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

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

诗引用这个典故,意谓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

安禅:

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毒龙:

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问题: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第二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江苏卷)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第三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高考江西卷)

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①将:

行,流过。

问题: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第四题: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的问题。

(2006年高考上海卷)

【黄钟】人月圆张可久

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五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高考全国卷二)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①尘垢:

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第六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高考四川卷)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赏析。

精品文档

对丁比更r有人贯出不同惹见「现酌三后「供探究之用:

克口寒倚杭水边'

穷千圭世耒天左二十夫卷门,王寂沾岁,电密了救究芥力的畔谍n沟时菌河工州段氓堤.全册奈淤王菽鞫芟・于展到了T"

・不先■去歉老石姑.底先氓抢前的前吋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