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0260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感觉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Word文件下载.docx

(1)角膜占外膜的前1/6,致密透明,曲度较大,有折光作用,角膜内无血管但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未梢,故角膜的感觉十分敏锐。

(2)巩膜占外膜的后5/6,呈乳白色,不透明,前缘接角膜,后部与视神经硬膜鞘相连。

巩膜与角膜交界处深部有一环形小管称巩膜静脉窦,是房水流出的通道。

2.中膜(又称眼球血管膜或葡萄膜)在外膜的内面,含丰富的血管,神经和色素细胞,呈棕黑色,故又称色素膜,可供给眼球营养,并有隔光的作用。

中膜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1)虹膜位于中膜最前部,呈环形,冠状位。

中央有一圆形的孔称瞳孔,其孔径大小随光线强弱和物体距离远近不同而改变。

虹膜把角膜和玻璃体之间的腔隙分成较大的眼前房和较小的眼后房,二者借瞳孔相通。

在前房内,虹膜和角膜交界处构成虹膜角膜角,又称前房角。

虹膜内有两种不同方向排列的平滑肌:

一种位于近瞳孔周缘呈环形排列,称瞳孔括约肌;

另一种由瞳孔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称瞳孔开大肌,它们分别缩小和开大瞳孔。

在弱光下或看远方物体时瞳孔开大,在强光下或看近距离物体时,瞳孔缩小,以此调节进入眼球光线的多少。

在活体,透过角膜可见虹膜和瞳孔。

虹膜的颜色依所含色素的多少而定,因种族或个体而异,表现为黑、棕、蓝和灰色等。

黄种人的虹膜多呈棕色。

(2)睫状体位于巩膜与角膜移行部的内面,前接虹膜,是中膜最肥厚的部分,在眼球的矢状面上呈三角形,中膜的前部有向内面突出呈放射状排列的皱襞称睫状突。

后部内面较平坦,称睫状环。

睫状体实质内有平滑肌称睫状肌,以其纤维排列方向不同,有放射状和环状两种。

其作用在于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所看物体成像清晰。

(3)脉络膜位于睫状体后方,占中膜的后2/3。

为柔软的薄膜,后方有视神经穿过,外与巩膜疏松结合,内面紧贴视网膜的色素层。

其功能是输送营养物质,并吸收眼内分散的光线以免拔乱视觉。

3.内膜(又称视网膜)内膜在中膜的内面,分二层。

外层为色素上皮层,由含大量色素的单层细胞组成。

内层结构复杂,含有感觉细胞等多种神经细胞。

两层连接疏松,病理情况下两层脱离即视网膜剥离症。

视网膜从前向后可分为三部分:

即视网膜虹膜部、视网膜睫状体部和视网膜视部。

前两部分无感光作用,故又称视网膜盲部。

视网膜前部薄、后部较厚。

在后部内面相当于眼球后极偏内侧视神经的起始部,可见一白色圆盘形隆起称视神经盘(又称视神经乳头)。

此处无感光细胞,不能感光,故称盲点。

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即由此穿行。

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约3.5mm处(或两个盘直经距离)有一黄色的小区称黄斑,黄斑的中央凹陷处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也是辨色最敏锐的部位。

这些结构在活体用眼底镜检查时可见到。

视网膜视部的内层含有三层神经细胞;

由外向内依次为视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

(1)视细胞是感光的细胞,也可认为是视觉的感光器,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

视杆细胞能感受弱光,不能辨色;

视锥细胞有感受强光和辨色的能力。

黄斑处仅有视锥细胞而无视杆等其它细胞,故此处视觉最灵敏,也是视网膜最薄的部分。

(2)双极细胞是传入神经元,其树突与视细胞联系,轴突与节细胞联系。

(3)节细胞其树突与双极细胞联系,轴突沿视网膜内面向后汇集成视神经盘,穿出巩膜,构成视神经。

(二)、眼球内容物: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这些结构和角膜一样都无色透明而无血管分布,具有折光作用,它们和角膜合称为折光装置,能使所视物体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

1、房水

房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眼房内。

由睫状体产生后经眼球后房、瞳孔到眼前房,然后再由虹膜角膜角入巩膜静脉窦,最后流入眼静脉。

房水的正常循环有维持眼内压、输送营养物质营养角膜和晶状体的功能。

若房水回流受阻(如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或虹膜角膜角狭窄),则引起眼内压增高,压迫视网膜,致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临床上称为青光眼。

2、晶状体

晶状体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形似双凸透镜,后面较前面隆凸;

无色透明而富有弹性,不合血管和神经。

晶状体表面包有高度弹性薄而透明的膜,叫晶状体囊。

晶状体周围部较软称晶状体皮质,中央部较硬称晶状体核。

晶状体周缘借排列细密的纤维状结构组成的睫状小带连于睫状突上。

晶状体的曲度可随睫状肌舒缩而改变。

看近物时由于睫状肌收缩,使睫状体向晶状体移位,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借本身的弹性而变厚,变凸,特别是前面的曲度加大,折光力增强,曲光率加大,使物象能聚焦于视网膜上。

看远物时,与此相反,睫状肌舒张,睫状小带紧张,使晶状体变扁,折光力减弱,曲光率减小。

晶状体的上述调节作用能使所看物体恰好在视网膜形成清晰的物象。

随着年令的增长,晶状体逐渐萎缩,眼的调节功能减退,从而出现老视(俗称老花眼)。

晶状体若因疾病如创伤、代谢等原因而变混浊,影响视力,则称为白内障。

3、玻璃体

玻璃体是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表面覆有玻璃体囊。

它充满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除有折光作用外,尚有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若玻璃体发生混浊,可影响视力。

若支撑作用减弱,可导致视网膜剥离。

二、眼副器

眼副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和眶内结缔组织性结构等,对眼球起保护、运动和支持作用。

(一)、眼 睑

眼睑分上睑和下睑,位于眼球前方为保护眼球的屏障。

上、下睑之间的裂隙称睑裂。

睑裂的内、外侧端分别称内眦和外眦。

内眦呈纯圆形,外眦较锐。

眼睑的游离缘称睑缘。

眼睑的前缘有向外生长的睫毛。

睫毛根部的皮脂腺称睫毛腺,此腺的急性炎症即麦粒肿。

眼睑的后缘有睑板腺的开口。

近上、下睑缘内侧端各有一小突起,突起的顶部有一小孔称泪点,是泪小管的入口。

眼睑的构造从外向内依次由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睑板和睑结膜构成。

眼睑的皮肤细薄,皮下组织疏松缺乏脂肪组织,故可因积水或出血而肿胀。

肌层主要为眼轮匝肌和上睑提肌。

眼轮匝肌收缩使睑裂闭合。

上睑提肌以宽阔的腱膜止于眼睑上部可提起上睑。

睑板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呈半月形,硬如软骨,是眼睑的支架。

上、下睑板内有许多分支变形的皮脂腺称睑板腺,与睑缘成垂直排列,其导管开口于眼睑的后缘。

睑板腺分泌油样液体,有润滑睑缘,防止泪液外流的作用。

睑板腺被阻塞时,形成睑极腺囊肿,亦称霰粒肿。

睑结膜紧贴于睑板后面。

(二)、结 膜

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富有血管的光滑粘膜。

可分为两部:

覆盖在眼睑内面的部分称睑结膜;

被覆在巩膜前面的部分称球结膜。

上、下睑结膜与球结膜互相移行,其反折处分别构成结膜上穹和结膜下穹。

当眼睑闭合时,全部结膜连同它们围成的腔隙称结膜囊,通过睑裂与外界相通。

滴眼药即注入于此。

沙眼和结膜炎是结膜的常见疾病。

 

(三)、泪 器

泪器由泪腺和泪道组成

1.泪腺泪腺位于眶上壁外侧部的泪腺窝内,有10-20条排泄小管开口于结膜上穹的外侧部。

泪腺不断地分泌泪液,泪腺分泌的泪液借眨眼涂抹于眼球的表面,多余的流向内眦处,经泪点入泪小管。

2.泪道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1)泪小管泪小管在眼睑的皮下,起自泪点,分为上、下泪小管。

最初先分别升降近垂直走行,然后呈水平方向转向内侧,两者汇合后开口于泪囊。

(2)泪囊位于眼眶内侧壁的泪囊窝内,为一膜性囊。

上部为盲端,下部移行于鼻泪管。

泪液湿润眼球表面,防止角膜干燥,冲洗微尘。

此外泪液中含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3)鼻泪管为膜性管道。

鼻泪管上部包埋于骨性鼻泪管中,与骨膜紧密结合;

下部在鼻腔外侧壁粘膜深面,末端开口于下鼻道的外侧壁。

(四)、眼球外肌

包括六条运动眼球的肌和一条提上睑的肌,都是骨骼肌,统称为视器的运动装置。

运动眼球的6条肌肉,即4条直肌和2条斜肌。

直肌为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它们都起自视神经管周围的总腱环,各肌向前,在眼球中纬线的前方,分别止于巩膜的上、下、内侧和外侧。

上直肌在上睑提肌的下面,眼球的上方,使眼球前极转向上内方。

下直肌在眼球的下侧,使瞳孔转向下内侧。

内直肌在眼球的内侧使眼球前极转向内侧。

外直肌在眼球的外侧,使眼球前极转向外侧。

2条斜肌即上斜肌和下斜肌。

上斜肌起自视神经管的总腱环,位于上直肌和内直肌之间,经细腱通过附于眶内侧壁前上方的纤维滑车,然后转向后外,在上直肌的下方止于眼球中纬线后外方,使眼球前极转向下外方。

下斜肌起自眶下壁的内侧近前缘处,斜向后外行于下直肌与眶下壁之间,止于眼球下面中纬线之后,使眼球前极转向上外方。

眼球的正常运动即由上述这六条肌协同完成。

如仰视时,必须两侧上直肌(向上内)和下斜肌(向上外)同时收缩。

侧视是一侧的外直肌和另一侧的内直肌同时收缩;

两眼聚视中线(聚合)时,则必须两眼的内直肌同时收缩方可。

眼肌中还有一条上睑提肌,起自视神经管上壁,向前止于上脸,作用为提上睑,开大睑裂。

眼球、眼肌和泪器并未充满眶腔,其间的间隙填充大量的脂肪组织,称眶脂体。

三、眼的血管

(一)眼的动脉眼球和眶内结构皆由眼动脉供给营养。

眼动脉发自颈内动脉,与神经一起经视神经管入眶,在眶内分支供应眼球、眼球外肌、泪腺及额部皮肤等处。

其中重要的分支为视网膜中央动脉。

它在眼球后方穿入视神经内,前行至视神经盘处穿出,分为上、下两支,再各分为两支,形成视网膜鼻侧上、下小动脉与视网膜颞侧上、下小动脉,营养视网膜内层。

临床上用眼底镜可直接观察此动脉,以帮助诊断诸如动脉硬化及某些颅内病变。

(二)眼的静脉眼球的静脉主要有视网膜中央静脉和涡静脉。

)视网膜中央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收集视网膜回流的血液,注入眼上静脉;

涡静脉位于眼球壁血管膜的外层,有4-6条,收集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的静脉血,在眼球后部穿出巩膜,注入眼上、下静脉。

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均起自眶的前内侧部,收集与眼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

眼静脉向后汇入海绵窦,前方与内眦静脉相吻合,因无静脉瓣,故面部感染可经眼静脉侵入颅内。

第二节耳

前庭蜗器(位听器)包括前庭器和听器两部。

这两部分的机能虽然不同,但结构上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位听器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

内耳是接受声波和位觉刺激的感受器。

外耳和中耳是传导声波的装置。

一、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

1、耳廓

位于头部两侧,凸面向后,凹面朝向前外。

耳廓的上方大部以弹性软骨为支架,外覆皮肤,皮下组织很少,但血管神经丰富;

下方的小部内无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名为耳垂,是临床常用的采血部位。

2、外耳道

外耳道是自外耳门至鼓膜的管道,成人长约2.0~2.5cm。

其外1/3为软骨部,是耳廓软骨的延续;

内2/3为骨部,是为颞骨所成。

两部交界较狭窄。

外耳道是一弯曲的管道,从外向内其方向是先向前上,次稍向后,然后再向前下。

外耳道软骨部有可动性,作外耳道检查时,向后上方牵拉耳廓,即可拉直外耳道,观察鼓膜。

婴儿外耳道骨部和软骨部发育未完全,故外道短而狭窄,其鼓膜的位置较近水平,故检查鼓膜时,须将耳廓向后下方牵拉。

外耳道的皮肤较薄,皮下组织稀少,与软骨膜和骨膜附着甚紧,故炎性肿胀时常疼痛剧烈。

外耳道的皮肤除含有毛囊、皮脂腺外,还含有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干燥后可结痂成块,可因下颌关节的运动而向外脱落。

如凝结成块阻塞外耳道,则称耵聍栓塞,可妨碍听力。

3、鼓膜

鼓膜位于外耳道底与鼓室之间,为椭圆形半透明膜。

鼓膜在外耳道底呈倾斜位。

其外侧面向前、向下、向外倾斜。

所以外耳道的前壁及下壁较长。

鼓膜的边缘附着于颞骨上,其中心向内凹陷,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称鼓膜脐。

由鼓膜脐沿锤骨柄向上可见有锤骨前襞和锤骨后襞。

在两皱襞之间,鼓膜上1/4的三角形区为松驰部,薄而松驰,在活体呈淡红色。

鼓膜的下3/4称为紧张部,坚实紧张,呈灰白色,在活体检查鼓膜时,可见鼓膜脐的前下方有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

当鼓膜内陷时,此光锥可变形或消失。

二、中耳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

1、鼓室

鼓室是颞骨岩部内的一个不规则含气小腔,位于鼓膜与内耳之间,向前经咽鼓管通咽,向后借乳突窦通乳突小房,鼓室内有听小骨、听小骨肌,鼓室内面均覆有粘膜。

鼓室有六个壁;

(1)上壁是盖壁,即鼓室盖,为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的薄骨板。

因此鼓室炎症可侵入颅内。

(2)下壁为颈静脉壁,是分隔鼓室和颈内静脉起始部的薄层骨板。

(3)前壁为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的后壁。

此壁上方有咽鼓管的开口。

(4)后壁为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的开口,由此向后连于乳突小房。

开口稍下方有一锥形突起,叫锥隆起,内藏镫骨肌。

(5)外侧壁鼓膜壁主要由鼓膜构成。

(6)内侧壁为迷路壁,由内耳迷路的外侧壁构成,此壁中部隆起称岬,岬的后上方有卵圆形的孔洞,称前庭窗,为镫骨底封闭。

岬的后下方有圆形的孔,称蜗窗,在活体有膜封闭,称第二鼓膜。

在前庭窗的后上方有弓形隆起,称面神经管凸。

管内有面神经通过。

面神经管凸的骨壁甚薄,甚或缺如,在中耳炎症或施行中耳内手术时易侵及面神经,而造成面神经麻痹。

听小骨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锤骨、钻骨和镫骨。

锤骨形如小锤,有一头和一柄,柄附于鼓膜,头与钻骨体形成关节。

钻骨有一体和长短两脚,体与钻骨头相关节,长脚与镫骨头形成关节。

镫骨形如马蹬,分头和前、后两脚及底,头与钻骨长脚相关节。

镫骨底借环状的韧带连于前庭窗边缘,封闭该窗。

三个听小骨连同其间的关节构成听小骨链,并连于鼓膜和前庭窗之间。

三个听小骨似一曲折的杠杆系统,当声波振动鼓膜时,三个听小骨的连续运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上来回摆动,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

2、咽鼓管

咽鼓管是连通鼻咽与鼓室的管道。

近鼓室的1/3为鼓部,近鼻咽的2/3为软骨部。

其内面均覆以粘膜。

平时此管在咽部的开口处于闭合状态,当吞咽或呵欠时则开放,空气经咽鼓管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压力的平衡,利于鼓膜的振动。

幼儿咽鼓管短而平直,管腔较大,故咽部感染易沿此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3、乳突小房

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内的许多含气小腔,它们互相通连,向前上经乳突窦通鼓室,乳突小房和乳突窦壁内均衬以粘膜,且与鼓室粘膜相延续,因此中耳炎可向后蔓延至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三、内耳(迷路)

内耳位于颞骨岩部内,介于鼓室与内耳道之间。

它由构造复杂的弯曲管道组成,故又称迷路,是位、听觉感受器的所在部位。

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

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两者之间有一定间隙,隙内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含有内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一)、骨迷路

骨迷路是骨密质构成的管道,由后外向前内分别为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

它们互相通连,沿颞骨岩部长轴排列。

1.前庭前庭位于骨迷路的中部,为一不规则的腔隙,内藏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

前庭的后部有五个小孔通三个半规管,前部有一大孔,通连耳蜗。

前庭的外侧壁即鼓室的内侧壁,有前庭窗,内侧壁是内耳道的底,有神经穿行。

2.骨半规管骨半规管为三个C形的互相垂直排列的小管。

按其位置可分为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每管都有两脚;

一脚因有膨大的骨壶腹称壶腹骨脚,一脚不膨大称单骨脚。

前骨半规管和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成一个总骨脚,因此三个骨半规管以五个孔开口于前庭。

3.耳蜗耳蜗形似蜗牛壳,位于前庭的前方。

蜗底朝向后内(即内耳道底);

尖端朝向前外,称做蜗顶。

耳蜗的中央是骨松质组成的蜗轴,呈水平位圆锥形,有血管神经穿行其间。

耳蜗实为骨性的蜗螺旋管环绕蜗轴约两圈半构成,蜗螺旋管起于前庭,以盲端终于蜗顶。

其底圈相当于鼓室内侧壁岬的后部。

从蜗轴发出的骨螺旋板突入蜗螺旋管内,骨螺旋板未达蜗螺旋管的对侧壁,其缺空处由膜迷路(蜗管)填补封闭。

故耳蜗内共有三条管道,即上方的前庭阶,起自前庭,于前庭窗处为中耳的镫骨所封闭;

中间是膜蜗管,其尖端为盲端终于蜗顶处;

下方是鼓阶,起自蜗顶,终于蜗窗上的第二鼓膜。

前庭阶和鼓阶在蜗顶处借蜗孔相通。

(二)、膜迷路

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与骨迷路形态相似而略小,也分为互相通连的三部。

1.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椭圆囊在后上方,后壁有通向膜半规管的五个开口,前壁以椭圆球囊管接球囊,并延伸出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后者是内淋巴返渗入周围血管的所在。

球囊位于前下方,下端以连合管连于蜗管。

椭圆囊和球囊壁的内面均有一个局部上皮增厚部分。

分别称为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它们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2.膜半规管膜半规管也有三个,位于同名骨半规管内,但管径较细小,每管有一端膨大称膜壶腹,壁内有上皮隆起的壶腹嵴,也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3.蜗管蜗管套在蜗螺旋管内,尖端为盲端,起端以连合管连于球囊。

蜗管的横切面呈三角形,有上、下和外三个壁。

其上壁为蜗管前庭壁(前庭膜),将前庭阶和蜗管隔开,外壁较厚,富有血管,与骨蜗管的骨膜相结合,下壁由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螺旋膜或基底膜)组成,并与鼓阶隔开。

螺旋膜又称基底膜,其上有螺旋器又称柯蒂氏器。

是听觉感受器。

四、声音的传导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有二,即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1、空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传至鼓膜,中耳的听骨链将鼓膜振动传至前庭窗,引起前庭阶外淋巴的波动。

该部外淋巴的波动经前庭膜传到内淋巴,内淋巴的波动影响螺旋膜,刺激螺旋器,自此发出冲动经蜗神经传入脑,产生听觉。

由于前庭阶外淋巴的波动,鼓阶外淋巴也产生波动,传至封闭蜗窗的第二鼓膜亦随之振动。

假若第二鼓膜固定不动,镫骨运动时,内、外淋巴只能有压力的改变而不产生波动,此时螺旋器将不产生正常的听觉冲动。

在鼓膜和听小骨缺损时,声波可经第二鼓膜传入,产生部分听觉。

2、骨传导声波经颅骨传入内耳的途径称骨传导。

主要是指声波引起的振动经颅骨(包括骨迷路)传入,使耳蜗内的淋巴液产生波动,刺激基底膜上的螺旋器产生神经冲动。

临床工作中,可将击响的音叉的柄直接压置于颅面(如将音叉柄底放在耳后乳突部)以检查骨传导的情况。

骨传导的效能与正常空气传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空气传导被严重破坏时,骨传导对保存部分听力有一定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