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2696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Word文档格式.docx

首句"

凉月如眉挂柳湾"

是抬头仰望天空."

凉月"

二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挂柳湾"

使人想象到月挂捎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第二句"

越中山色镜中看"

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

镜"

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这里,诗人没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夹岸青山,只说了"

镜中看"

三字丰富的韵致恰恰就在这里.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从头到尾没有写到"

人"

也没有写到"

情"

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花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

上下两联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也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夜江边休闲式的捕鱼图。

2、长歌行

无名氏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

2、朝露待日晞(xī):

朝露,清晨的露水。

待,等待。

晞,晒干。

3、布德泽:

布,散布。

德泽:

恩惠。

4、焜(kūn)黄:

颜色衰败的样子。

【译文】

园中生长着绿色的葵菜,叶上的晨露待阳光一照就干了。

春天的暖气向大地施布着恩泽,万物就可充满生机勃勃的光华。

但时常叫我担心的是秋天来得太快了,那时便红花凋谢,绿叶枯萎。

一切河流流到东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呢?

一个人如果在少壮年华不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等到年纪大了,一事无成,再悲伤后悔也没有用了。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

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3明日歌

(清·

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注释】

1、何其:

多么。

2、蹉跎:

光阴虚度。

3、累(lè

i):

带累,使受害。

明天又明天,明天是何等的多!

如果我们一生做事都要等待明天,那么势必虚度光阴,一切事情就会错过机会。

一般的人苦于被明日牵累,春去秋来衰老将到。

早晨看河水向东迅速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瞬息坠落。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明天?

请您听我的《明日歌》吧。

这两首诗七次提到“明日”,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

诗歌的意思浅显,语言明白如话,说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义。

 

这两首《明日歌》给人的启示是:

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

4、七步诗

(三国·

魏·

曹植)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典故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文学》。

后人有缩略版: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2、萁:

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豆秆。

3、漉(lù

):

,过滤。

4、豉(chǐ):

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

5、釜:

古代的炊具。

相当于现在的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呢?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

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5、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偶书:

随时写的诗。

偶,偶然,说明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老大:

年纪大了。

3、乡音:

家乡的口音。

4、鬓毛:

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5、衰(cuī):

疏落,衰败。

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晚年才回故乡。

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的。

他们笑着互相问:

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

 

这是诗人久客异乡,得回故里写的一 

首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以平静。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

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6、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过:

拜访。

具:

准备。

合:

连成片。

2、郭:

本指城郭,此指村庄。

3、轩:

窗户。

4、场圃:

农家的小院。

5、就:

赴。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老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作客。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苍翠的小山包在村外平缓地延伸。

推开窗户迎面是打谷场和菜园子,举杯对饮,闲聊着庄稼长势、收成几何。

(谈得真开心,于是约定)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品尝美酒,观赏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7、鸟鸣涧(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①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②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③闲:

安静。

④空:

空空荡荡。

⑤时:

时而,偶尔。

春天寂静无声,让人感觉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桂花也叫木樨花,小小的鹅黄色的花朵从枝头飘落是多么轻巧、细微,恰恰诗人注意到了,这个“落”虽然写得是个动态,但反应出诗人心态的闲静。

所以全诗写得是一个“静”字,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也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反衬了山中的幽静与闲适。

颇具“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仿佛缓缓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谢谢大家。

这诗主要写春山夜静。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8、秋浦歌(唐·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①秋浦歌:

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四首。

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戴,盛产银、铜。

②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人。

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由于他的诗雄奇豪放,飘逸不群,想象丰富,被称为“诗仙”。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③乱:

错杂。

④赧郎:

赧,面红。

赧郎,为炉火照红的冶炼工人。

冶炼的炉火照彻天地,火星四射,紫烟升腾。

明月当空的夜里,炉火映红了小伙子们的脸。

他们一边工作一边高声歌唱,这歌声响亮,震动了寒冷的山川。

秋浦歌壮观的是劳动的景象,辛酸的是劳动者的生活;

诗人赞美的是劳动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情的却是劳动者的苦难遭遇。

同学们,看,我们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于文字的表面,还要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走进文章作者的内心。

你们看,这首诗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李白——看到一个充满大胆想象,而又关心劳动人民的李白。

9、早春(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天街:

京城(长安)的街道。

2、润如酥:

酥,用牛羊奶制成的油。

润如酥,形容初春细雨滋润的土地如奶油一般。

3、最是:

正是。

4、处:

时候。

5、绝胜:

远远胜过。

6、皇都,京城。

京城长安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润得像奶油一样的酥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走近看却看不分明。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城晚春景色。

水部张十八员外,即张籍,张籍排行十八。

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

这首诗描写早春景色并寄赠张籍,原共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从第二首“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看,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前二句写早春景色,一场小雨过后,冒出地面的草芽为大地染上一片似有还无的青色,以极纤细的笔触透露出早春的最初信息,而兼摄远近,极见传神之美感。

后二句赞美早春,以暮春浓艳之景满城皆是,略无稀罕,且绿肥红瘦预示着春色将尽作对比和衬托,愈显早春“最是一年春好处”。

这首诗既摄早春之精魂,又给读者无穷美感,想当年张籍必然为基所动。

10、晚春(唐·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1、不久归:

是说春天很快就要过去。

2、百般:

各种各样。

3、红紫:

指五颜六色的花。

4、芳菲:

花草茂盛芳香。

5、杨花:

就是柳絮。

6、榆荚:

也叫榆钱,老了后变成白色。

7、惟解:

只知道。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这首诗是韩愈小诗中的名篇。

诗写暮春景象,并触景生情,立象寄意,婉曲地托寓一种讽谕意旨。

暮春时节,草树繁茂,红紫芳菲,榆荚飘落,柳絮飞舞,本为实在景象,但诗人却并不直写,而是将诸多构成暮春景象特征的主体人格化,从而使实在的写

11、劝学(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

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2、五更鸡:

天快亮时,鸡啼叫

3、黑发:

年少时期,指少年。

4、白首:

人老了,指老人。

5、方:

才。

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年少时不知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

《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古诗。

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

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这是一首好诗,只是我们往往尽管能够背熟,而在实际学习中却忽略了他的深意,缺少落实。

从小有勤奋学习习惯的孩子,学习上几乎没有不成功的。

12、画眉鸟(宋·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百啭:

啭,鸟声婉转。

百啭,指鸟儿好听的叫声。

2、随意移:

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

3、 

锁:

就是囚禁的意思。

4、金笼:

镶金的鸟笼。

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

千百声的鸟鸣婉转悠扬,任意回荡着,鸟儿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树木高低有致的林子里自由飞翔。

我这才明白:

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欢唱。

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

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

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

”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

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

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

后两句抒情:

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

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

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

运用了对比手法:

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13、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稚子:

指幼小、天真的孩子

2、金盆:

铜铁之类金属制成的盆。

3、脱晓冰:

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4、铮:

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通“钲”。

5、玉磬:

古代一种玉石制成的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6、玻璃:

指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凿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

敲得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敲摔碎了。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

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

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14、春 日(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胜日:

天气晴朗的日子。

2、寻芳:

游春,踏青。

3、泗水:

河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

4、等闲:

平常、轻易。

5、东风面:

东风,春风,代指春天。

东风面,指春天的面貌。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15、观书有感(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方塘:

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

2、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3、徘徊:

不停地晃动。

4、渠:

指方塘。

5、那得:

怎么会。

6、如许:

这样。

7、为:

因为。

这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好像打开的镜匣中的镜子,在镜子中可以明显地映照出天色和浮云的移动。

如果问它怎么这样的清澈?

因为有源头的水不断地注入所致。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