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02737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4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食品安全标准A2014-2015.ppt

食品安全标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选用教材:

食品标准与法规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张建新主编2011参考教材:

1标准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春田主编2006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3.标准化工作导则(GB/T1.12000、GB/T1.22002等)。

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指食品应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法)标准,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

(食品安全法),前言标准联结全世界标准联结人们,标准联结世界。

从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到宏观,从地方到全球,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无处不在;从产品到服务,再到以国际标准为支撑的全球供应链条的各部分,国际标准无所不及。

标准为了一个更安全的世界。

人们都愿意在一个更加安全,更有保障的世界中生活。

但是,地震、飓风、洪水、交通和安全事故、瘟疫、食品安全以及工业灾难每年仍然造成成千上万人的伤亡,同时带来物质损失和对社会的破坏。

而标准能够提供预防这些威胁,并对威胁做出响应的广为接受的解决方案,以此来预防减少人员和物质的损失。

因此,标准在为社会提供安全保障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

认知标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的正常运行必须在法律框架体系下进行。

凡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不管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处于转型期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有一个共同规律,就是市场行为的主体,即包括各类企业法人、事业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自然人等,这些都是市场行为的发起者和操作者,都是由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而市场行为的客体,成千上万种商品,包括服务商品,这些都是市场行为的被操作者,是由成千上万个标准来规范它。

只有行为主体遵守法律,行为客体(各种商品)符合标准,市场经济才能正常运行。

所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完善的标准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当前,世界几何所有发达国家都把标准作为参与未来全球竞争的战略武器,无论美欧,还是日韩,己制定了志在争夺国际市场的标准战略,并已付诸实施。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后期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国际标准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国际标准推向空前高度。

各国普遍认识到,当今的时代已进入到国际标准制约市场的时代,控制国际标准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一项标准被国际采纳,常可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甚至能决定一个行业的盛衰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利益。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一样,正在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猛烈冲击,我国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体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主要表现在:

新时代的国际经济竞争共同理念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应对国际标准竞争的标准化体系没有形成;实质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没有形成。

食品安全法第三章对“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

第十八条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

第十九条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

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

第二十条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三)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四)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五)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七)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八)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第二十一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

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制定。

屠宰畜、禽的检验规程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有关产品国家标准涉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内容的,应当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一致。

第二十二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本法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前,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生产经营食品。

第二十三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代表组成。

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

第二十四条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应当参照执行本法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的规定,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

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

企业标准应当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在本企业内部适用。

第二十六条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供公众免费查阅。

食品安全标准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要素以及各关键环节所规定的统一技术要求。

内容主要涉及:

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等。

食品安全标准是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技术支撑。

食品安全标准规定了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它在食品生产经营、食品质量监督过程中起到了如下作用: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支撑,规范和统一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技术依据,食品安全评价的最重要依据,食品安全管理和执法的重要手段,引导食品生产、加工和消费的重要指南。

因此,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应当充分考虑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这样才能使这一标准符合客观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标准化的发展简史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己发生发展的过程,标准化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有许多技术问题,管理问题,标准化就能起到解决这些问题的作用。

由此,为了使各生产部门之间互相提供的条件符合各自的要求;为了使人类的经济技术活动遵循着共同的准则;为了把整个社会的各个生产环节的动作协调起来;为了把人们创造成功经验加以肯定和推广;为了使复杂的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简单化;为了在人类生活和经济技术活动中建立起正常的秩序,使社会生产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一门新的学科标准化发展起来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国际经济及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趋势下:

技术制度己经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基础制度之一。

标准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项公益性事业,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技术制度。

技术标准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技术体系中对于技术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技术垄断都是通过知识产权的权利来实现的。

由于知识产权有其地域性和排它性,一旦这种标准得到一定的普及,就会形成一定形式的垄断。

尤其在市场准入方面,它会排斥不符合此标准的产品,只将符合自己标准的产品充实市场。

标准化被当做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在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建立相应的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是近几十年内的事。

标准化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可以说才刚刚开始不久,它是一门很年轻又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科。

但是,这并不是说标准化是近几十年才产生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人们对于它并不陌生。

标准化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一远古时代人类标准化思想的萌芽当今的标准化是从远古时代就开始打下基础了。

人类从吼叫声逐渐发展成为清晰易懂的声音,成为交流思想感情和传达信息的手段,这些声音和只言片语都能为大家所理解和公认,从而含有一定的标准化意义。

在这种原始语言的基础上,又创造符号、记号、象形文字,经过漫长的岁月才发展成今天的书面语言。

这种无意识的标准化,虽然处于萌芽状态,但却是人类第一次伟大的标准化创举。

人类的祖先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和劳动,使用的器物虽然各具特色,但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融合,不断摸索和改进,人们终于从多种多样的器物中选出最适合的一种或几种来,使其形状、大小逐渐趋于一致。

这种统一化了的器物,常常作为“标样”互相模仿,世代相传,成为例规。

这便是人类最初的、朴素的(无意识的)标准化。

通过这种方式流传至今的习俗、规则、器物比比皆是。

二建立在手工生产基础上的古代标准化人类有意识地制定标准,是由社会分工所引起的。

在古代历史上,人类进行了两次大分工。

第一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经过两次大分工之后,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社会分工引起的直接结果是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的交换。

或者用粮食去交换兽皮,或者用工具去交换粮食。

不管最初的交换方式多么简单,它一开始就遵循一条客观法则,即等价交换原则。

为了体现交换过程中的等价原则,就必须对交换物进行计量,或者以轻重,或者以长短进行定量。

计量器具一开始是被用做交换和分配社会产品的衡量准绳的,它从本质上起着标准的作用。

被称为“标准化发展的里程碑”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代的毕畀在公元10411048年间首创的。

这一伟大发明不仅是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宝贵贡献,而且孕育着现代标准化方法和原理的萌芽,他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利用等方法和原则。

这些先进思想和伟大发明引起了国外的重视并广为流传。

三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近代标准化近代标准化是古代标准化的继承和发展,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近代标准化是在大机器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不仅为标准化提供了大量的经验,而且提供了系统的实验手段,从而使标准化活动进入以严格的实验数据为根据的定量化的阶段。

在近代,世界各国的标准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和过程如下:

(一)提高生产率的需要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竞争的驱使,各产业部门都在迫切寻求提高生产率的途径。

1798年美国人艾利惠特尼(EliWhitney)在制造武器过程中运用样板和量规,成批地制造了具有互换性的部零件,并有了相应的公差与配合标准。

1911年美国的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把标准化的方法应用于制定“标准作业方法”和“标准时间”,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通过管理途径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率。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19141920年间,打破了按机群方式组织车间的传统做法,创造了汽车制造的连续生产流水线,采用标准化基础上的流水作业法,把生产过程的时间和空间组织统一起来,促进了大规模流水生产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种流水的组织形式很快推广到其他部门并传遍世界。

(二)扩大市场的需要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不同地区生产的同一用途的材料和零件互不统一,迫切要求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标准化。

1901年,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使应运而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化组织,它标志着标准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不久,荷兰(1916年)、德国(1917年)、美国(1918年)、瑞士(1918年)、法国(1918年)、日本(1921年)等,到1932年已有25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

与此同时,1906年成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926年又创立了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ISA)。

人类标准化活动,由企业规模步入了国家规模,进而扩展为世界规模。

(三)调整产品结构,实现生产合理化的需要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复兴,都对标准化提出迫切的要求。

在战后重建的狂热中,产品品种、规格再度泛滥,许多国家都把制定标准活动和压缩不必要的品种,列为重要任务。

伴随大机器工业产生的标准化,由保障互换性手段,发展成为保障国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国家标准化和国际标准化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

现今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

四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的现代标准化正在迅速兴起的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以WTO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是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全面产生重大影响的变革。

当今的世界,无论从技术、经济或社会都正在为跨入新时代而进行科技知识和经济实力的准备,在一些高技术发展的前沿地区和国家,同样也在为这个新时代的标准化做战略准备,就世界范围来说,标准化的崭新时代已经到来。

这个时代的标准化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性在现代社会,由于生产过程高度现代化、综合化,它要求标准化摆脱传统的方式,不仅要从系统的观点处理问题,并且要建立同技术水平和生产发展规模相适应的系统。

标准的作用是通过这个系统来发挥的,可以说人类的标准化活动从此迈进了系统化的时代。

(二)国际性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阻挡的潮流。

国际贸易的扩大、跨国公司的发展、地区经济的一体化,都直接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标准化。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采用国际标准也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这种标准的国际性,不仅是国际间贸易交往的必然要求,也是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标准的国际性,不仅能使各国的科技工作者运用一种符号系统互相交流思想,而目促使各国的标准化工作者积极争取将本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为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

这方面的竞争,实质上是国际间经济竞争的一个侧面。

(三)目标和手段现代化目标现代化指面向高新技术的标准化。

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开发;空间、海洋、食品和环境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纳米技术、数字技术的应用等,都对标准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

在标准化活动的手段方面,运用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进行情报管理、标准资料检索、标准化信息的反馈和信息处理,正在变为现实:

现代试验设备、先进的检测仪器、信息传递技术,以及复印、摄影等先进技术在标准的研究、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已经提上日程。

因此,这一时期现代标准化是:

1.从个体水平发展到整体水平,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局部联系上升到复杂系统;2.这就要求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系统的最优化为目标,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计进行最佳协调;3.通过建立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系统,在包括经济管理和社会生活在内的广泛的领域里发挥其功能。

通过对标准化发展过程的简单回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标准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

它随着生产的发生而发生,又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又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

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发展,是标准化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标准化的基本概念概念是思维的产物,它是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客观事物或事物特有性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标准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然有它特有的概念体系。

标准化的概念是人们对标准化有关范畴本质特征的概括。

研究标准化的概念,对于标准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开展和传播标准化的活动都有重要意义。

标准化概念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标准”和“标准化”,本节对这两个概念有代表性的定义加以介绍。

一关于“标准”的定义1.我国国家标准GB/T2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

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对“标准”的定义是:

“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注:

标准宜以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规范性文件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导则或规定特性的文件。

诸如:

标准技术规范、规程和法规等文件的通称。

2.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第2号指南对“标准”的定义是:

“标准是由有关各方根据科学技术成就与技术经验,共同合作起草,一致或基本上同意的技术规范或其他公开文件,其目的在于促进最佳的公众利益,并由标准化团体批准。

”,3.WTO/TBT(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

“经公认机构批准的、规定非强制执行的、供通用或重复使用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

”上述的三个定义,对标准的论述是等同的,并且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标准这一概念的含义,把它们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定标准的出发点。

“获待最佳秩序”、“促进最佳共同效益”,这是制定标准的出发点。

这里所说的“最佳秩序”,指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标准化对象的有序化程度达到最佳状态;这里所说的“最佳共同效益”,指的是相关方的共同效益,而不是仅仅追求某行为方的效益,这是作为“公共资源”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所必须做到的。

“建立最佳秩序”、“取得最佳公共效益”集中地概括了标准的作用和制定标准的目的,同时又是衡量标准化活动、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2标准产生的基础。

每制定一项标准,都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好两方面的基础工作。

(1)将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相互结合,纳入标准,奠定标准科学性的基础。

这些成果和经验,不是不加分析地纳入标准,而是要经过分析、比较、选择以后再加以综合。

它是对科学、技术和经验加以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和概括的过程。

(2)标准中所反映的不应是局部的片面的经验,也不能仅仅反映局部的利益。

应该同有关人员、有关方面(如用户、生产方、政府、科研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认真的讨论,充分地协商一致,最后要从共同利益出发做出规定。

这样制定的标准才能既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又体现出它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标准的这两个特性越突出,在执行便越有权威。

3标准化对象的特征。

制定标准的对象,已经从技术领域延伸到经济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其他领域。

因此,对象的内涵便缩小为有限的特征,即“重复性事物”。

什么是重复事物?

这里所说的“重复”,指的是同一事物反复多次出现的性质。

例如,成批大量生产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重复投入、重复加工、重复检验、重复生产;同一类技术活动(如某零件的设计)在不同地点、不同对象上同时或相继发生;某一种概念、方法、符号被许多人反复应用等等。

标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具有重复性特征的事物,才能把以往的经验加以积累,标准就是这种积累的一种方式。

一个新标准的产生是这种积累的开始,标准的修订是积累的深化,是新经验取代旧经验。

标准化过程就是人类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与不断深化的过程。

只有事物具有重复出现的特性,标准才能重复使用,才有制定标准的必要。

4由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

国际标准、区域性标准以及各国的国家标准,是社会生活和经济技术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人民群众、广大消费者以及标准各相关方利益的体现,并且是一种公共资源,它必须由能代表各方面利益,并为社会所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方能为各方所接受。

5标准的属性。

ISO/IEC将其定义为“规范性文件”;WTO将其定义为“非强制性的”、“提供规则、指南和特性的文件”。

这其中虽有微妙的差别,但本质上标准是为公众提供一种可共同使用和反复使用的最佳选择,或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导则、规定特性的文件。

我国的标准属性,按“标准化法”规定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相当与WTO的技术法规,推荐性标准相当WTO的标准。

二关于“标准化”的定义国家标准GB/T2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

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对“标准化”给出了如下定义:

“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注1.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

注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该定义是等同采用ISO/IEC第2号指南的定义。

ISO/IEC给出的“标准化”定义是“标准化主要是对科学、技术与经济领域内重复应用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最佳秩序。

一般来说,包括制定、发布与实施标准的过程”。

上述定义揭示了“标准化”这一概念的如下含义:

1.标准化不是孤立的事物,而是一个活动过程,主要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修订标准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次完结了,而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

每完成一个循环,标准的水平就提高一步。

标准化作为一门学科就是研究标准化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标准化作为一项工作,就是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地促进这种循环过程的进行和发展。

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产物。

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都是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标准来体现的。

所以,标准化活动不能脱离制定、修订和实施标准,这是标准化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标准化的效果只有标准在社会实践中实施以后,才能表现出来,绝不是制定一个标准就可以了事的。

2.标准化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

标准化可以有一个或更多特定的目的,以使产品、过程或服务具有适用性。

这样的目的可能包括品种控制、可用性、兼容性、互换性、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产品防护、相互理解、经济效益、贸易等等。

一般来说,标准化的主要作用,除了为达刭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之外,还包括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等。

3标准化活动是建立规范的活动。

标准化活动所建立的规范具有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特征。

条款或规范不仅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而且针对潜在的问题,这是信息时代标准化的一个重大变化和显著特点。

第三节标准化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标准化作为一门学科有别于具体的标准化工作,它是人们从事标准化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

它来源于千千万万人的标准化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指导人们的标准化活动。

标准化学科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说,就是研究标准化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

一标准化学科研究的范围标准化学科研究的范围,同某一历史时期、某些标准化工作部门的业务范围是不一样的。

学科的研究对象,其范围是十分宽广的,除了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之外,还包括人类生活和经济技术活动的其他领域。

在标准化的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形,随着标准化研究领域的扩大,标准化工作的领域也在扩展。

二标准化学科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目的1研究标准化过程的一般程序和每一个环节的内容。

这就是从制定标准化规划与计划,到标准的制定、修订、贯彻执行、效果评价、信息反馈等活动。

探索这些活动环节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使标准化活动符合客观规律,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研究标准化的各种具体形式。

如简化、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和模块化等等。

研究这些形式的应用,并根据需要创造新形式。

3研究标准系统的构成要素和运行规律。

这就是各种类型的标准、标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对标准系统进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4研究标准系统的外部联系。

这种联系是多方面的,有与企业之间、部门或行业之间、与国际间的联系;有与法律法规、企业的经营管理、国家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的联系等等。

这些联系是标准化发展的外部动力。

5研究对标准化活动的科学管理。

包括管理机构体制、方针政策、规章制度、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规划、计划、人才培训、国际合作、知识普及、科学研究的组织等一整套对标准化活动过程实行科学管理的内容。

标准化学科的上述内容,综合起来便构成了包括有理论观点,有特定对象,有具体的形式、内容和科学方法的标准化学科体系。

它的任务是指导标准化活动过程沿着科学的轨道向前发展,实现标准化活动科学化。

这就是标准化这门学科的研究目的。

三标准化学科的性质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标准化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的广泛性,使它同许多门学科发生紧密联系。

1不同行业的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