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310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docx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

《溶液的形成》

教学内容

溶液的形成与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多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初步了解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洗涤剂的乳化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通过实验和对身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海水(背景资料一)   引入新课(溶液的形成)

2、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形成的过程)

(1)学生实验:

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

并填写以下表格:

 

现象

 

 

形成什么

 

 

 

(2)师生活动1:

   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分析两种溶液形成的过程(观看flash动画)。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两种溶液的特征。

    由两种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初步推出溶液的概念。

    „让学生设计实验:

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

   ?

让学生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能进行判断,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讨论:

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溶剂是什么?

总结出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4)师生活动3:

    实物展示:

一瓶医用酒精和一瓶碳酸饮料。

  引导学生发现:

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3、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

在1、2、3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水,分别加入1-2小粒碘、高锰酸钾和3-4滴植物油,振荡,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对比所做的实验,总结得出结论:

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现象不同。

(2)教师演示:

在4、5、6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汽油,分别加入1-2小粒碘、高锰酸钾和3-4滴植物油,振荡,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总结得出结论: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现象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溶解的影响因素:

溶质、溶剂等。

4、探究活动3(怎样验证酒精能溶于水?

要求学生在所做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酒精能溶于水。

5、学生讨论:

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用过哪些溶液?

还看到过哪些溶液?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6、探究活动4(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

在7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水和3-4滴植物油,观察试管中的液体是否分层。

加入两三滴洗涤剂,用胶塞塞紧试管,振荡,对比3号试管观察现象。

(2)比较两种乳浊液体。

(3)学生实验:

把3号和7号试管内的液体倒掉,并用水冲洗试管,比较这两支试管内壁的干净程度。

(4)学生活动:

将实验现象填入下表格

 

试管内加入物质

现 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及洗涤剂 

 

 

 

 

 

(5)建立乳浊液的概念。

(6)分析洗涤剂去污原理(观看模拟动画,介绍乳化现象)。

 

7、探究活动5(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活动与探究:

NaCl、NH4NO3、NaOH溶于水后液体温度的变化。

(2)探究目的:

?

了解物质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情况;

学习测量液体温度变化的方法。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用温度计测量室温下水的温度。

‚向装有氯化钠的烧杯中加入水并不断搅拌直到完全溶解。

ƒ用温度计测量所形成的溶液的温度,观察实验现象,并做记录。

用同样的方法测定硝酸铵、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4)记录表格: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

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

探究活动一

1、探究的目的:

溶液的形成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水再加半药勺蔗糖,搅拌。

3、通过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还能看到蔗糖么?

为什么?

(2)、如果外界条件不变,烧杯中的蔗糖与水会不会分离?

(3)、如果把烧杯中的溶液到出一部分,那么它的浓度、密度与原溶液相比是否一样?

(4)、请大家向烧杯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搅拌后,还能看到高锰酸钾吗?

探究活动二

1探究目的:

(1)水能否溶解所有的物质,除水外其他物质能否作为溶剂?

          

(2)溶质是否只能是固体?

2、[实验]

(1)、一小块碘放入试管中,再加入2ml水,振荡;

(2)、一小粒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再加入2ml水,振荡;

(3)、一小块碘放入试管中,再加入2ml汽油,振荡;

(4)、一小粒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再加入2ml汽油,振荡;

(5)、用实验

(2)中的试管中缓缓滴入5滴乙醇,不要摇晃,观察溶液是否分层,再振荡试管,观察。

3、通过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

(1)和

(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实验(3)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3)实验(5)滴加乙醇,振荡又说明了什么?

探究活动三

1、探究目的:

洗涤剂和汽油去除油污的原理

2、[实验]

(1)向试管中加入5滴植物油,再加入2ml水,振荡;

(2)向试管中加入5滴植物油,再加入2ml汽油,振荡;

(3)向试管中加入5滴植物油,再加入2ml洗涤剂,振荡。

(4)向试管中加入一勺粉笔灰,再加入2ml水,振荡

3、通过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

(1)和(4)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

是不是溶液?

若不是溶液又是什么?

(2)实验(3)说明了洗涤剂具有什么功能?

(请大家结合实验,阅读教材30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3)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配餐练习

1、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食用油    B.酒精     C食盐     D.蔗糖

2、下列关于溶液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是不一样的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3、一杯糖开水,第一口与第二口甜味相同,这说明溶液是

A混合物   B澄清的    C均一的      D稳定的

4、把少量白磷溶于二硫化碳中制成溶液,其中___________是溶质,_________是溶剂,碘酒中______________是溶剂,_____________是溶质,盐酸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____。

5、工人师傅修完机器后,有时用汽油,有时用洗衣粉来回洗去受上的油污,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

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点评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

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

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

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

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

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

教师引入: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学生齐答:

想!

教师活动:

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

(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

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食盐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

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学生回答:

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

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

很好。

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

学生甲:

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

教师:

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

学生乙:

可加水。

学生丙:

还可加热。

教师: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

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等概念。

学生1:

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2:

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

它们都是混合物。

教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

(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

设疑:

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

学生1:

均一、稳定。

联系实际:

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2:

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学生3:

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学生4:

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生1:

这很简单:

用水和洗衣粉洗。

教师:

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

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

(二):

药品:

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

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现象

 

高锰酸钾

 

汽油

 

汽油

高锰酸钾

 

结论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

   

教师: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1:

现象:

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

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学生2:

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

教师点评:

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

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

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

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

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乙醇

 

 

 

 

教师: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甲:

我们小组的实验:

振荡前现象:

液体是分层的;

振荡后现象:

液体没有分层;

静置后现象:

液体也没有分层;

结论是:

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教师点评并设疑:

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

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

举例说明。

语言的准确表达离不开实验的仔细观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准确表达。

学生乙:

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小结:

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

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

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

设疑:

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

现在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四):

药品:

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

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试管内加入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

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洗涤剂 

  

  

  

   

教师: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1:

我们所做的实验现象是:

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此实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中,并比较溶解与乳化是不同的。

教师介绍:

这就是乳化现象。

提问:

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个现象?

学生2:

我看到妈妈在洗碗时,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将知识进行归纳,并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

然后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

(教师点评)

巩固练习

同学们回家后,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品制成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教科书P33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

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

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

三只各装有100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

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教师: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

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

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

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学生:

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学生:

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教师:

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与探究

(一):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

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

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

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教师:

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

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铵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

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

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

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学生:

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

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

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

(表格见上)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

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

 

 

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通过比较,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活动与探究

(二):

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讨论与交流:

交流各组的设想。

学生:

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学生:

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学生:

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笔芯,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

教师:

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请同学们课外继续去探讨。

我们看哪些组的同学完成得出色,完成得好的组将有一份纪念品。

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反思与评价:

比较活动与探究

(一)中的实验方案与活动与探究

(二)中的实验设想,说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

(一)中用到了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

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有明确的实验现象。

……

教师:

你们是最棒的!

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你们中间。

教师:

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页内容。

师生共同分析:

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

可投影下列图片(也可动画展示)。

扩散──吸热 水合──放热

当Q吸>Q放:

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当Q吸<Q放:

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当Q吸=Q放:

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恰当的表扬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利用图片(或动画)变微观为宏观,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反思与小结

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课外拓展

实验验证活动与探究

(二)中你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填写下列表格。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