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3195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30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消化与营养大题重点白胖整理Word格式.docx

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患病率呈加快增长趋势

(2)改进

1)、膳食结构应保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食物结构,增加果蔬、奶类、大豆及其制品的消费,农村贫困地区提高

肉、畜、蛋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

2)、逐步降低食盐的摄入量

3)、对于特定的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及特殊职业人群进行广泛的营养教育和分类指导,参照《居民膳食指南》进

行调整。

5、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A.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B.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C.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D.常吃适量的鱼、禽、蛋或瘦肉

E.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F.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G.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H.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I.如饮酒应限量

J.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6、平衡膳食宝塔

(1)注意点:

因人而异、短期平衡;

同类互换,利用当地资源;

三餐分配合理;

长期坚持

(2)内容

●油脂类25-30克,盐<

=6克

●奶类及奶制品300克

●豆类及豆制品30-50克

●畜禽肉类50-75克

●鱼虾类50-100克

●蛋类25-50克

●蔬菜类300-500克

●水果类200-400克

●谷类、薯类及杂豆250-400克

7、食物加工烹调的保健意义

(1)充分地保持和利用食物的营养素和有效成分,较大限度的发挥食物的保健作用。

(2)使食物色、香、味美,促进食欲,增加食量。

(3)清洁卫生,有利于健康和防病。

(4)调整或转变食物的性能,更好地发挥食物的效用。

8、肥胖者膳食原则

(1)控制总热能20~25kcal/(kg.d)

(2)碳水化合物:

限制单、双糖摄入,提倡多糖为主,摄入膳食纤维(含有全谷类、豆类、蔬菜水果)

(3)脂肪和蛋白质:

限制脂肪量(20%)尤其是饱和性脂肪酸摄入;

蛋白质供给:

1-1.2g/kg.BW;

优质蛋白质不低于1/2。

(4)矿物质、维生素和水:

充足

(5)酒精:

限制

9、动脉粥样硬化的营养防治

(1)能量:

维持正常体重。

超重或肥胖个体适当减少摄入量

(2)脂肪:

肥胖及高脂血症限制不超过20%-25%

多不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1:

2

限制胆固醇摄入

(3)碳水化合物:

以多碳类食物为主,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4)蛋白质:

动物蛋白:

植物蛋白=1:

1提倡豆类摄入

(5)维生素:

大剂量维生素C降低胆固醇,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壁。

VE具有抗氧化作用,预防血栓形成。

10、糖尿病营养治疗

(1)目的

●提供符合生理需要的营养,改善健康状况。

●纠正代谢紊乱,使血糖、血脂尽可能接近正常生理水平。

●预防和治疗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防止和延缓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神经系统的慢性并发症。

●维持正常的体重,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能从事日常生活和工作,带病延寿。

(2)治疗总原则

●控制每日摄入所有食物提供的总热量,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

●平衡膳食,选择多样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限制脂肪摄入量、适量选择优质蛋白质。

●放宽对主食类食物的限制,减少或禁忌单糖及双糖的食物。

●高纤维膳食。

●注意维生素的供给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减少食盐摄入。

●坚持少吃多餐,定时定量定餐。

●多饮水,限制饮酒。

(3)饮食治疗原则

•提供合理的营养分配比例,满足能量需要,控制正常体重

•单独或配合药物治疗来获得理想的代谢控制(如血糖、血脂和血压),有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

•饮食治疗应个体化,满足不同患者的特殊需要

(4)糖尿病饮食特点

•种类多样,定时定量,比例恰当,终生控制饮食

•少量多餐,每日3-6餐

•饮食治疗≠饥饿疗法,糖尿病饮食是健康饮食,同样适合于正常人

•不能以食物甜不甜来判断能不能吃

•没有绝对不能吃的食物

•禁忌烟酒,尽量避免油炸食物

病理

1、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粘膜浅层的炎症;

各部位均可发生,小弯侧胃窦部多见

(1)病理变化

A、胃镜:

黏膜充血,水肿,粘液渗出物

B、镜下:

变质:

可见浅层上皮变性、坏死脱落

渗出:

淋巴细胞、浆细胞

增生:

上皮细胞再生、修复

(2)分级(Grading):

轻<1/3,中1/3-2/3,重>2/3

(3)结局:

治愈;

长期不愈——慢性萎缩性胃炎

2、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特征的胃黏膜慢性炎,通常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

表现为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

胃镜:

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细颗粒状;

颜色为灰白或灰黄;

黏膜下血管分支清晰;

镜下:

a、腺上皮萎缩、腺体数量减少

b、肠上皮化生

c、固有层不同程度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形成淋巴滤泡

3、肥厚性胃炎:

病因不明

部位:

胃体、胃底

大体:

黏膜弥漫性肥厚,黏膜皱襞粗大不规则,脑回状,息肉样或结节巨块状黏膜皱襞。

上可见横裂

黏膜隆起顶部可见糜烂或溃疡

黏膜全层增厚,腺窝变深,腺体变长,黏膜深部的腺体呈囊性扩张,向下长入或穿透粘膜肌层。

可有假幽门腺化生,但无肠上皮化生

4、消化性溃疡病:

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慢性溃疡的疾病,其发生与胃液的自我消化有关,故亦称为慢性消化性溃疡

大体:

胃溃疡:

大小:

<2cm

形态:

圆或椭圆

深度:

较深

边缘:

整齐

底部:

平坦清洁

周围粘膜:

皱襞呈放射状

断面:

斜漏斗状

十二指肠溃疡:

小而浅,1cm以内

结局:

愈合4-5周

结局与并发症:

 

●愈合:

肉芽组织增生--机化--瘢痕 

●出血:

1/3,最多见;

小血管→潜血、黑便;

大血管→呕血、失血性休克

●穿孔:

5%,十二指肠易发生(壁薄),

前壁多见--腹膜炎(急性弥漫性) 

后壁溃疡如穿透较慢,与邻近器官粘连→穿透性溃疡→局限性腹膜炎 

●幽门狭窄:

3%,瘢痕收缩→胃扩张、呕吐

●癌变:

胃溃疡约1%,十二指肠溃疡不癌变

临床病理联系:

上腹部长期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

钝痛、烧灼痛或饥饿样痛

剧痛--穿孔 

十二指肠溃疡--空腹痛、饥饿痛、夜间痛 

胃溃疡--进食后痛

5、阑尾炎:

一种多见于青年人的常见病,临床以转移性右下腹痛和右下腹阑尾点有固定而明显的压痛为特征,伴恶心、呕吐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

6、炎症性肠病:

又称非特异性肠炎或特发性肠炎,以区别于病因明确的肠结核,肠伤寒等肠道疾病 

该病的病因不明,多呈慢性经过,反复发作,病变无特异性,主要有Corhn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1)crohn病:

又称局限性肠炎或节段性肠炎。

是一种原因不明、主要累及回肠末端、可以侵犯全消化道并伴有免疫异常的全身性疾病。

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不易根治

好发部位:

回肠末端,其次为结肠,或同时累及

病变:

跳跃式、节段性分布。

与正常肠段相互间隔,界限清楚

肉眼:

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

黏膜面高度水肿如鹅卵石样

●裂隙状溃疡 

●黏膜高度水肿,尤以黏膜下层为著 

●穿壁性炎症,肉芽肿 

●穿孔可见瘘管、化脓及炎性包块形成

临床病理联系腹痛病变的肠段的痉挛,纤维性狭窄或炎症波及腹膜,多为于脐周或右下腹,常伴腹泻

消化吸收不良

腹部肿块1/3患者

合并症肠梗阻、肠瘘、癌变——发生率较正常人高20倍

7、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直肠、乙状结肠

黏膜水肿、充血伴点状出血,形成椭圆形表浅溃疡,融合后形成广泛而不规则的大片溃疡。

残余黏膜充血、水肿并增生呈息肉状,称假息肉 

隐窝上皮变性、坏死,嗜中性粒细胞侵及腺腔内形成隐窝脓肿(cryptabscess)

8、乙肝

(2)乙肝肝细胞损伤机制 

T细胞功能正常:

病毒量多毒力强→坏死→重型肝炎

(暴发性肝炎) 

病毒量少毒力弱→变性→急性肝炎 

T细胞功能不足:

部分病毒繁殖、反复损伤肝细胞→慢性肝炎 

T细胞功能缺陷:

病毒持续增殖、肝细胞损伤(-)→病毒携带状态

9、肝炎

(1)急性肝炎:

最常见

①光镜:

a肝细胞变性:

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

b肝细胞坏死:

点状,嗜酸性 

c炎细胞渗出:

汇管区、肝小叶内 

急性肝炎:

肝细胞索网状纤维支架完整→肝细胞再生→可恢复原结构功能 

②肉眼:

体积↑、黄或灰黄

③临床病理联系:

肝细胞变性、肿胀→肝↑→被膜紧张→疼痛

肝细胞坏死→谷丙转氨酶↑、肝功异常胆红素摄取、结合、分泌障碍毛细胆管受压→黄疸

(2)慢性肝炎

1)轻度慢性肝炎

①病变

肝大、表面光滑

光镜:

肝细胞变性

坏死:

点状、轻度碎片状坏死

汇管区、小叶内炎细胞浸润,

汇管区及周围纤维化,小叶结构完整

②临床表现症状轻、轻度乏力、食欲下降、肝区不适、肝功轻度异常

2)中度慢性肝炎

肉眼:

光镜:

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碎片及桥接坏死,

汇管区、小叶内炎细胞渗出较明显、纤维

间隔形成,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②临床:

轻、重度之间

3)重度慢性肝炎

肝大、不光滑、颗粒状、硬

坏死:

重度碎片状、桥接坏死,

炎细胞浸润明显:

汇管区小叶内

肝细胞再生(坏死区)

小叶周边坏死区纤维组织↑→小叶内伸展→分割小叶→假小叶

②临床表现:

症状明显、肝功异常、肝脾大、蜘蛛痣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少见、暴发型、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

肝体积显著缩小,重量至600-800克,<

500g质软,被膜皱缩

切面:

急性黄色肝萎缩:

不同程度胆染

急性红色肝萎缩:

明显出血坏死

肝细胞广泛坏死、肝索解离>

2/3肝实质,呈大块坏死;

肝窦扩张、充血、出血

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吞噬色素;

汇管区、小叶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

肝细胞再生:

无明显

(肝细胞坏死)

肝细胞性黄疸→胆红质大量入血;

出血倾向→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肝功衰竭→代谢产物解毒功能下降:

肝性脑病

肾衰(肝肾综合征):

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液循环障碍;

DIC:

肝细胞坏死,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系统

2)亚急性重型肝炎

肝体积缩小、皱缩、黄绿色

新旧不等的肝细胞大块坏死:

面积<

50%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网状支架塌陷及纤维化→肝细胞再生失去依托

炎细胞渗出:

小叶内外

特征性病变:

◆急性肝炎→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点状坏死、嗜酸性坏死

◆重型肝炎(暴发性肝炎)→肝细胞大块坏死

10、肝硬化:

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三种改变反复交替进行,最终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改建,肝脏变形变硬,临床上出现门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

A、门脉性肝硬化:

临床上最常见,我国及日本病毒性肝炎为主要原因。

在欧美长期酗酒为主要原因

1)肉眼:

早中期:

体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稍硬 

晚期:

体积↓,重量↓,硬度↑ 

表面:

结节状或颗粒状 

切面:

圆或类圆结节<

1.0cm,大小较一致

2)光镜:

*假小叶(Pseudolobule):

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 

广泛增生纤维组织将原来的肝小叶分隔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

(2)临床病理联系

症状:

门脉高压→门静脉所属器官(胃肠、脾等静脉回流障碍)

●慢性淤血性脾肿大

●胃肠道淤血

●腹水(漏出液)

●侧枝循环形成

①脾肿大:

白髓↓或纤维化,红髓含铁血黄素沉积,纤维组织↑,贫血、出血倾向(脾功亢进)

②胃肠淤血、水肿:

→食欲↓、消化↓

③腹水:

●门静脉系淤血→胃肠淤血水肿→肠系膜毛细血管压力↑→通透性↑ 

●肝细胞合成白蛋白↓→低蛋白血症→胶体渗透压↓ 

●肝灭活激素功能↓→醛固酮、抗利尿激素↑→水钠潴留

B、坏死后性肝硬化

1、病理变化 

(1)肉眼:

小、轻、硬、表面结节大小不等,直径在0.5-6cm,肝变形

 

切面:

结节由较宽大的纤维条索包绕

(2)光镜:

①假小叶大小不等 

②纤维间隔宽、且宽窄不一,小胆管↑,炎细胞↑↑

11、消化系统肿瘤:

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病变(肉眼、组织学类型)

肝功能不全(病生)

I概述

肝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损伤

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及肝硬化

代谢、分泌、合成、生物转化与免疫功能

黄疸、出血、继发性感染、腹水、肾功能障碍、脑性脑病

肝功能衰竭:

是指肝功能不全的晚期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为肝性脑病与肾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

1、病因

环境因素(85%),遗传因素(15%)

●感染(生物性)

(1)病毒(Virus)肝炎病毒

(2)细菌(Bacteria)

(3)阿米巴(Amoeba)

(4)寄生虫(Parasite)

●酒精肝脏的第二号杀手

喝酒要有“度”(量)男性:

<

=20克//天女性:

=10克//天

45克酒精//天,连续55年,29.88%

摄入的酒量((毫升))×

酒精度(%)×

00.88=摄入的酒精量

●药物、

1)肝细胞毒损伤

2)肝内胆汁淤积

3)混合性肝损害

●遗传代谢障碍

●化学毒物

2分类及特点

类型

急性

慢性

病因

广泛严重的干细胞变性坏死

在肝硬化、癌变与某些诱因基础上加重

病程

段,12-24h出现黄疸,2-4d昏迷,病情凶险

病程长、病情进展慢

常见病

暴发性肝炎,扑热息痛重度

肝硬变失代偿期,肝癌晚期

II肝功能不全的表现及其机制

一、物质代谢障碍

(一)糖代谢

1、低血糖:

肝内糖原储备减少;

干细胞内质网葡萄糖-6-磷酸酶破坏;

高胰岛素血症

2、高血糖:

门-体分流肝细胞从门静脉摄糖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二)蛋白质代谢

1、低蛋白血症:

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两者比值(A/G)小于1,提示有慢性肝实质性损害

(三)脂类代谢:

当肝内脂类含量超过肝重的5%时,成为脂肪肝

5-10轻度10-25中度25-50重度

(四)维生素代谢:

A、D、K代谢障碍

二、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

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肝脏摄取、结合受阻——结合胆红素升高——肠道排泄受阻

高胆红素血症、黄疸、肝内胆汁淤积

三、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障碍

肝脏能:

合成全部凝血因子(除IV因子外);

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

制造纤溶酶原;

制造抗纤溶酶

清除循环中的纤溶酶原激活物

障碍机理:

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凝血因子消耗增多;

抗凝血物质增多;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

血小板量与功能异常

四、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一)药物代谢障碍

(二)毒物的解毒障碍

(三)激素的灭活减弱(课件中有其对机体的影响,感觉看下不错)

五、免疫功能障碍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通过肝窦的血流量减少;

枯否细胞功能收到抑制

内毒素从结肠漏出过多;

内毒素吸收过多

六、门脉高压症: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门静脉

压力超过正常(1.33-1.59kPa)的临床综合征

七、肝性腹水:

正常50ml;

超过200ml则出现腹水

八、器官功能障碍

III肝性脑病(基本是属于必考的重中之重):

继发于严重肝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一、病因和分类

(一)病因

●严重肝脏疾患——肝脏不能处理毒性代谢产物

●门-体分流——毒性产物绕过肝脏

(二)分类:

急性、旁路、肝硬化;

内源性(急性严重肝细胞坏死)、外源性(慢性肝脏疾患)

二、分期及临床表现

各期名称

精神症状

神经症状

脑电图

一期(前驱期)

性格改变:

抑郁或欣快

行为改变:

无意识动作

睡眠时间:

昼夜颠倒

扑翼样震颤(+)

病理反射(—)

生理反射(+)

对称性θ慢波

(每秒4-7次)

二期(昏迷前期)

嗜睡期

一期症状加重,对时、人、地

的概念混乱,语言、书写障碍

肌张力增强

同上

三期(昏睡期)

终日昏睡但可唤醒

语无伦次

明显精神错乱

易怒暴躁

肌张力明显增强

四期(昏迷期)

完全昏迷

一切反应消失

可有阵发性抽搐

扑翼样震颤(—)

生理反射(—)

病理反射(+—)

极慢δ波

每秒1.5-3次

三、发病机制

(一)氨中毒学说

1、证据

Ø

肝性脑病患者约80%有血氨升高

降氨治疗可以缓解病情

慢性肝病患者口服含氨物质后血氨升高、行为异常及近似于肝性昏迷的症状

2、机制:

肝功能障碍——氨生成增加、清除减少——血氨升高——肝性脑病

3、血氨升高的原因

(1)氨清除不足

肝受损——ATP减少、酶系统活性降低、底物缺乏——鸟氨酸循环障碍

氨经门-体分流增多

肾功能不全——尿素、氨排除减少

(2)氨的产生过多:

75%的氨来源于肠道

肠道产氨增多:

上消化道出血→血液蛋白质分解→氨产生增加

肠粘膜淤血、水肿→食物消化、吸收及排空减少→氨的生成增多

肾脏产氨增多:

肝肾综合征→氮质血症→胃肠道的尿素增多→产氨增多

肌肉产氨增多:

肌肉收缩加剧→腺苷酸分解增多→产氨增多

4、氨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

(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从四个环节干扰脑组织有氧氧化)

(2)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减少:

乙酰辅酶A减少

●兴奋性递质谷氨酸消耗增多:

分解成谷氨酰胺和γ-氨基丁酸

●抑制性递质谷氨酰胺增多:

谷氨酸增多与氨结合形成谷氨酰胺

●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增多:

氨阻断其向琥珀酸的转化

(3)氨对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

细胞内谷氨酰胺增多;

星形胶质细胞水肿

(4)氨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

干扰神经细胞膜三的Na+、K+-ATP酶的活性

与K+竞争,影响Na+、K+在神经细胞膜内外的正常分布

5、氨中毒学说的挑战

20%肝性昏迷患者血氨正常;

部分患者血氨恢复正常后,昏迷程度无相应好转;

暴发性肝炎患者血氨水平与临床表现无相关性。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1、产生:

苯丙氨酸——苯乙醇胺;

酪氨酸——羟苯乙醇胺

2、假性神经递质与肝性脑病:

假性神经递质增多→取代正常神经递质→上行激动系统功能失常

(三)氨基酸失衡学说

1、血浆氨基酸失衡的表现:

正常时支链/芳香氨基酸>

1;

肝昏迷时血浆芳香氨基酸升高、支链氨基酸减少

2、发生机制:

肝功能障碍→血浆胰高血糖素升高、胰岛素升高

胰高血糖素→增强组织蛋白分解→芳香族氨基酸释放入血

胰岛素增高→组织摄取和利用支链氨基酸增加

3、与肝性脑病关系:

5-HT增加,生成苯乙醇胺、羟苯乙醇胺,去甲肾上腺素减少

(四)γ-氨基丁酸学说

四、诱发因素

(一)胃肠道出血:

曲张的食管下端静脉破裂→血液中蛋白分解→氨产生增加

(二)酸碱平衡紊乱

(三)镇静药、麻醉药使用不当:

药物蓄积,抑制中枢

(四)腹腔放液:

腹腔内压降低→毒性物质吸收增多,电解质丢失

(五)感染:

感染→组织蛋白分解增加→内源性氮负荷增大→氨产生增多

(六)氮质血症和外源性氮负荷增加:

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血尿素浓度升高→肠腔内尿素增加

五、防治

(一)去除诱因

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防治食道下端静脉破裂出血

慎用镇静剂和麻醉剂

保持大便通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