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0340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9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docx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精读

小说

1、《阿Q正传》鲁迅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狂人日记》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之作),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

(2)鲁迅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刻画了国人的魂灵,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表达了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主张。

(3)分析阿Q形象和典型意义:

形象: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雇农,他性格质朴、愚昧而又狡猾,主要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表现为不敢正视现实、盲目自尊、自轻自贱、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

意义:

鲁迅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刻画出国人的灵魂,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

(4)分析阿Q的“革命”及其“大团圆”结局:

革命:

对革命的认识非常幼稚模糊,他假想的革命目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千百年来农民阶级“改朝换代”的旧式革命愿望。

他对革命的向往表现了贫苦农民要求改变被压迫被欺辱的现状的基本愿望。

“大团圆”:

“大团圆”结局描写,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仅仅推翻了封建皇朝,没有改变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没有唤醒

人民群众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斗争,贫苦农民阿Q最终成为牺牲品。

(5)简析作品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①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

②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

(6)分析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和传神的白描手法:

现实主义特色:

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

阿Q生活的未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缩影,阿Q身上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性格与思想是中国人身上封建专制压抑下国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战胜环境时的普遍性的精神特质。

运用白描的手法,紧紧围绕着中心人物阿Q进行了一系列生动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了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

2、《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

(1)“创造社”发起人之一。

《沉沦》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2)分析作品的自叙传特点:

郁达夫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文学见解。

小说是作家的“自叙传”,主人公是作者的化身,生活的“零余者”,喜欢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多抒发苦闷的情绪,表达了“五四”时期青年人个性解放的要求。

(3)分析作品中“我”和陈二妹交往的几个阶段及其表达的思想:

我和陈二妹的交往,就陈二妹而言,分为四个阶段。

①疑惧,戒备。

②信赖、同情。

③责备、规劝。

④消除误会,友谊升华。

作品通过知识分子“我”和女工陈二妹的生活境遇,相互交往的描写,表达了:

①知识分子和工人,在旧社会同在社会地层,有着相同的命运和遭遇。

②歌颂了知识分子和工人的真诚友谊。

(4)分析作品结尾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景物描写的特点是景中寓情,有些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意味。

①如“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令人想起黑暗腐烂社会。

②景物的阴暗色彩,蕴藏着知识分子不能把握前途的无限哀愁。

3、《潘先生在难中》叶圣陶

(1)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

(2)茅盾称赞叶圣陶“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早期创作特色。

(3)分析潘先生的性格及形象意义:

小说刻画了潘先生自私、卑琐的性格,刻画了他苟且偷安、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他全部心思只在“四条性命,一个皮包”的庸俗卑琐人生的批判,体现了小市民、小知识分子灰色而卑琐人生的典型形象。

作者刻画了潘先生的病态人生,既是对潘先生自私卑琐人生的批判,也是对军阀混战社会的批判。

(4)分析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小说把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结合起来,把战乱的消息和人物心理结合起来,客观而细腻地描写了社会现实和人物内心的波折,借助人物自身动作和心理过程,冷静中寄寓讽刺批判的含义。

(5)简析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

结尾具有画龙点睛作用。

这是揭露、嘲讽潘先生小市民劣根性的最深刻一笔。

潘先生在结尾肉麻地歌颂军阀,是为“保全自己”,已经没有是非没有原则。

况且这不仅是为了“保全自己”,而且是为了得到上头的赏识而往上爬。

这就更卑劣;但这也正是小市民的思想性格的根本特征,是小说的点睛之笔。

4、《萧萧》沈从文

(1)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短篇小说《丈夫》、《萧萧》,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

(2)分析萧萧的形象及本篇的主题:

小说塑造了萧萧这一悲剧的形象,她十二岁做了童养媳,被诱惑怀孕,希望获取自由,但这种意识非常朦胧昙花一现。

她的一生是被动的一生,自己没有一点儿选择的权利。

小说一方面表现了童养媳制度的不合理,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湘西世界拒绝新事物、落后于时代的封闭局面。

(3)分析小说的叙事特点以及所采用的对比等艺术手法:

叙事特点:

小说按照时间的先后,采用顺序记叙了跨度十几年的事情,其间有爷爷的转叙,顺序中又有省略和概叙,进一步体现了人物的麻木、无觉,以及作者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否定。

艺术手法:

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①将湘西世界之外的追求个性解放的女学生与湘西内部的做童养媳的萧萧对比,这种对照是通过萧萧爷爷的转述形成的,这样既没有破坏萧萧故事的完整性,又通过萧萧周围世界对女学生的态度显示了湘西世界落后麻木的一面。

②萧萧作为童养媳的身份与她儿子娶的仍然是童养媳构成一种对照,暗示着萧萧悲剧重演的可能,让人深思。

5、《春蚕》茅盾

(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代表作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说《子夜》。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

通过描写30年代初期江南农民老通宝一家养蚕丰收却破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一·二八”战争后江南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贫困化的现实,形象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是造成农村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

(3)分析老通宝的形象:

深受封建意识毒害老一代农民,勤劳简朴,忠厚老实,对生活抱有希望,执著坚韧,有虔诚的热情。

因循守旧,凭直觉仇恨一切带“洋”字的东西,把家庭的衰败归结于封建迷信的因果报应。

体现了老一代农民封闭僵化的历史惰性。

(4)分析本篇在地方特色中寓以时代风波的艺术特点:

小说通过对丰富的生活细节的逼真描写,剖析社会问题的内在根源,体现了茅盾小说以理性描写社会问题并以形象剖析社会本质的艺术特质。

小说把江南农村的风土、人情、蚕事、自然景物的描写融会交织,歌颂了农民的农业劳动,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时代的波澜。

6、《菉竹山房》吴组缃

(1)代表作短篇小说《一千八百担》。

(2)理解小说中悲剧的社会根源:

小说以现代文明青年的视角叙述二姑姑年轻时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她逾越封建礼教是行为招来悲惨结局,根源是封建社会竖起的贞节牌坊,以及吃人的封建礼教。

(3)分析作品以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表现悲剧的艺术特色:

用阴森的环境,尘封的房间,姑爹的鬼魂,蝙蝠壁虎,狂风暴雨来渲染烘托悲剧氛围。

(4)简析结尾的“窥房”描写在人物刻画和艺术结构上的作用:

结尾二姑姑和兰花窥房的情节是神来之笔,刻画了两个困在现实坟墓般生活牢笼中的女人表现出最为世俗的欲望,表明了人性在被压制二十年后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将前文渲染的毛骨森森的气氛推向极致又突然逆转,故事达到高潮后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艺术上出奇制胜,思想上让人发省。

7、《九十九度中》林徽因

(1)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建筑学家、作家,代表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2)分析本篇主题意蕴:

描写北京某地的人们在华氏九十九度高温酷暑中从早到晚的日常生活,表现特定的新旧交替的社会中的人生百态,隐隐透着一种贫富对照,暗含着人生的不如意。

(3)分析小说把不同人物的故事相互嵌入,在驳杂的画卷中展示生活场景的叙事方式:

小说没有统一的故事和主人公,处处是故事人人是主角,把不同人物的故事互相嵌入,在驳杂的画卷中展示故事的延续: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奔波在滚烫的马路上,官老爷们思量着如何打发生活,官太太们互相攀比,妒忌和嘲笑,洋大夫阔老板喝酒打牌大谈疾病预防,穷人们求医无门眼看邻居暴毙,平常人家女子最求自由恋爱不得,无奈嫁入富人家做填房。

人世喜怒哀乐齐上场,热闹烦乱达极点,世态炎凉不公也到极点,人世的美好愿望与真诚在烦乱中冷却。

(4)分析本篇的结构特点:

小说结构独特,采用全景视角,以场所为基点,以时间为基准,同一时间不同场所的故事齐头并进的多点开花的结构,打破了小说要求的故事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整个作品如驳杂的画卷,描绘着生活的斑斓与复杂。

表现手法整体看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打破故事的时间性,以空间的重组来表现生活。

刻画人物既有中国传统的白描手法,又有西方心理描写,还有电影的浓缩时空的表现手法。

语言明快跳跃,简洁有力。

8、《断魂枪》老舍

(1)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中篇小说《月牙儿》。

(2)理解本篇故事的背景: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

(3)分析沙子龙的形象及其意义:

曾经是威震江湖的镖师,面对时代变迁,勇于做出抉择,顺应潮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表明了他的远见卓识以及宽容大度。

体现了老舍强烈的爱国心和敏锐的洞察力。

表现了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转型时期,人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的那种既感觉无用武之地又难以割舍的尴尬处境。

(4)简析本篇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传神描写刻画人物的特点:

小说善于抓取典型细节刻画人物,沙子龙月夜练枪,孙老者的形象,王三胜们对沙子龙前后不同的评价,都能鲜明揭示人物的性格。

(5)简析王三胜、孙老者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塑造主要人物沙子龙所起的作用:

王三胜鲁莽气盛与沙子龙的深藏不露想对比,孙老者真心学艺与沙子龙的决意放弃相映照,突出了沙子龙的形象。

9、《小城三月》萧红

(1)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和短篇小说《小城三月》。

(2)简析翠姨悲剧的社会根源及其时代特点:

翠姨的人生和爱情悲剧是由她的进步要求与时代局限之间的冲突造成的。

“五四”运动后,新思想吹进了古老闭塞的小县城,年轻的心开始觉醒并向往现代文明的爱情与婚姻,但被旧时代的保守世俗所扼杀。

(3)分析翠姨形象:

聪明、美丽、沉静、内向的传统女性,没有读过书,在与大学生的接触交往中产生了朦胧的个性意识与觉醒的观念,向往具有现代文明的爱情与婚姻,但她冲不破强大的旧时代的封建婚姻制度牢笼,以抑郁而死抵抗封建婚姻。

翠姨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觉醒女性典型的代表。

(4)分析本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心理的特点:

细节描写:

通过对女性日常琐事的描写,把笔触深入到女主人公的心灵深处,刻画了翠姨丰满的形象。

通过细微的动作和隐含深意的语言,来揭示人物内心的秘密。

翠姨到处卖不到绒绳鞋,便说:

“我的命,不会好的。

”大家胡乱地吹奏寻欢,而当大哥请翠姨吹箫时,她却站起来跑开了。

这些都为揭示性格内向的翠姨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情节描写:

对翠姨买绒绳鞋的起伏曲折,表现了翠姨内向、孤傲的个性,暗示了她爱情悲剧的结局。

对比衬托:

翠姨妹妹的大说大笑,不太修边幅,粗心大意,穿着赶时髦衬托翠姨的雅致娴静。

从族中娶媳妇一事来看,女人们涂脂抹粉,穿着各种漂亮衣服,但都围起来看翠姨,被她的美惊呆了。

(5)简析本篇首尾对“春”的描写的艺术作用:

以充满生机的春天开始,引出翠姨的爱情故事,又以北方春天短暂易逝,翠姨的坟头长满青草。

结构上首尾呼应,富有象征意味,感伤惆怅,余味不尽。

渲染了爱情悲剧。

10、《小二黑结婚》赵树理

(1)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和《三里湾》。

(2)分析作品的故事背景和思想内容:

故事背景:

地处山区的抗日根据地,存在很深封建迷信思想,青年们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斗争性。

思想内容:

歌颂了抗日根据地的新人物和新气象。

农民小二黑和小芹对自由恋爱的追求表明新一代的农民在成长。

他们的自由恋爱受到窃取农村基层政权的流氓村干部金旺兄弟的阻扰和迫害,但最终因为区政府的支持而获得了胜利。

作者通过小二黑和小芹抗拒地方恶势力和农村封建思想的自由恋爱故事,尖锐地指出了在抗日根据地有坏人混入了基层政权,利用封建思想继续迫害贫苦农民,成为人民群众的大敌。

(3)分析二诸葛和三仙姑的性格异同:

相同点:

有封建思想,企图包办儿女婚姻反对自由恋爱。

不同点:

二诸葛封建愚昧相信占卜打卦真迷信,性格老实厚道,软弱胆小。

三仙姑是装神弄鬼假迷信,自私变态私欲重。

(4)简析小二黑和小芹的性格特征:

小二黑和小芹是接受了新思想新事物的新农民,反抗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敢于同流氓恶霸做斗争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5)分析作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

民族化:

故事情节、人物心理、民情风俗具有浓郁的山西太行山地方色彩。

大众化:

单线条叙述结构、情节连贯、结构严谨、首尾呼应;运用白描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语言朴实生动,幽默风趣,表现力强。

11、《金锁记》张爱玲

(1)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长篇小说《半生缘》。

(2)简要分析七巧的心理变态过程:

七巧嫁入姜公馆后,丈夫身患骨痨其生理感情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极度压抑,因出身卑微备受众人尤其是下人的歧视,变得自私刻薄。

封建大家庭的物质压抑和精神压抑严重扭曲了七巧的心理和灵魂,丈夫去世后分得一份家产后,因害怕失去财产而闭绝了自己的情欲,物欲战胜情欲成了黄金的奴隶。

她把自己前半身遭受的不幸与抑转化为对子女幸福的毁灭,展示了人性扭曲的最可怕的一面,颠覆了传统母亲的慈爱形象。

七巧的人性被物欲情欲一步步被践踏、受戕害,最终灭绝。

(3)理解人物心理描写方面的艺术特点:

作者不仅善于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衣着装饰的细节等传统小说笔法展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态势,还运用了西方意识流和心理分析等表现技法直述人物的心理。

运用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如贯穿全篇的月亮,渲染了苍凉的色调。

(4)理解本篇的结构特点:

从时间上大跨度地写了七巧的一生,以七巧的经历、情感及心理变化的时空顺序为基本线索,情节发展有张有弛,在散漫的篇幅中展现人物心理扭曲的一生。

小说采用单线结构,线索清晰,层次感强。

另外还有一些对应性描写,在结构上前后呼应,也使人物心理及其变化更清晰。

12、《荷花淀》孙犁

(1)短篇小说《荷花淀》、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2)简析本篇的思想:

小说反映了抗战时期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描写了白洋淀妇女由送夫参军到自觉地组织起一支战斗队伍的成长经历,歌颂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深明大义和思想进步的美好心灵和情操。

(3)分析水生嫂等妇女形象: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的成长过程,由最初支持和挂念出外抗日的丈夫们,继而在荷花淀里亲见了丈夫们成功伏击了日本鬼子的战斗场面,到最后自觉组织队伍在荷花淀里抗日作战。

表现了她们深明大义、思想进步的美好心灵和情操。

(4)分析本篇的艺术特色:

构思自然精巧。

作者没有正面渲染战争的严酷,而是以轻松明快的笔调,以水生嫂们的成长为线索,贯穿的是日常生活片段,似断实连。

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美好的人物心灵融为一体,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语言生动浅显,明快干净,且耐人寻味。

诗歌

13、《凤凰涅槃》郭沫若

(1)“创造社”主要发起人之一,选自诗集《女神》。

(2)分析本篇所表现的爱国激情、反抗叛逆和创造精神及其所体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诗歌的爱国激情是通过凤凰形象来抒发的。

凤凰表现了对旧中国的控诉、诅咒和彻底决裂的感情,同时,凤凰更体现了对新的人生、未来祖国的热烈追求和由衷赞美。

凤凰形象是诗人自我抒情的形象,也是祖国的形象,是诗人形象与祖国形象的溶合。

在诗中,诗人将自己的爱国激情融入进凤凰形象,融入到改造旧中国革命激情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理想之中。

诗篇强烈地体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呼唤民主、科学,大胆创新的个性解放精神。

诗歌充满了对黑暗旧社会的深恶痛绝,那是“脓血污秽着的屠场”、“群魔跳梁着的地狱”。

为了寻求新生,凤凰集香木自焚。

焚烧了旧我,获得了“净朗”、“华美”、“自由”的再生,表现了诗人对新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新生的积极创造精神。

诗人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

”,体现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鲜明要求。

(3)分析凤凰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凤凰”是大胆否定旧我、旧世界,向往新生、新社会的积极进取形象,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是诗人的自我抒情,是诗人充满五四时代精神的个性和人格力量的再现。

象征着觉醒了的中华民族和渴望新生的祖国。

(4)分析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诗篇想象瑰丽,色彩鲜明,显示一种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概,以凤凰自焚再生的故事贯通着蔑视一切、荡涤一切、创造一切的磅礴气势和力度。

(5)理解诗篇所表现的泛神论色彩:

郭沫若以为:

“泛神便是无神。

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在诗歌中,诗人把宇宙万物和自我融会在一起,造成一种万物同源、和谐一致的境界,表现了与祖国人民融合为一的愿望,具有浓厚的泛神论色彩。

(6)理解本诗的自由体形式及其意义:

在诗歌形式上彻底打破了旧格律诗的套路,大胆借鉴西方近代自由体诗,大量采用设问、排比、反复的手法,表达酣畅,节奏明快,做到形式上的自由奔放。

14、《死水》闻一多

(1)诗集《红烛》、《死水》。

(2)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

(3)理解闻一多新诗“三美”的格律理论主张:

闻一多主张新的格律诗必须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

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

建筑的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讲究“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4)分析本诗所表现的对祖国极度失望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诗人没有直接对现实社会作出悲愤而绝望的描绘与痛斥,而是以死水来象征中国的黑暗现实,从而将主观情绪幻化为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

进一步,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死水的丑恶,反而用尽“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绚丽之辞,竭力写出这沟死水的“绘画美”。

然而,强烈的审美反差,使人感到越是写死水的“美”,就越能体味到它的丑,也越能领悟到诗人心底的悲愤。

诗人理想的破灭、追求的绝望和由此而转化成的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都变得更加深沉、冷峻。

表达了作者希望丑恶的旧事物早日灭亡的强烈愿望。

《死水》写于诗人回国之后,在国外时对祖国的热切期望与美好的设想,在看到了中国的真实景象时所形成的强烈的感情冲突。

这种情感的巨大反差,使诗人痛苦、失望,进而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在悲愤难抑的失望中,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表现得痛切、深沉。

(5)分析本诗的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通篇用的是象征手法。

诗中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创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象征,蕴含着对造成这一局面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的揭露和斥责。

诗人以美写丑,充分发挥主观想象,透过第二、三节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众多色彩斑斓的意象,在美的外衣下、以反讥、反衬手法、,写尽了死水的腐朽、恶臭等丑的本质。

又以“青蛙”的“歌唱”讽刺了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颠倒黑白,以丑为美的无耻嘴脸。

(6)分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在《死水》中的表现:

音乐美:

诗句均齐,韵律工整而富于节奏感。

全诗共五段,每节段四行,每行的音尺数相同:

四个音尺,且都有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但音尺的排列不同,每行诗的收尾都是二字尺。

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音韵谐美,节奏鲜明。

绘画美:

重视色彩的运用,追求诗歌的画面效果。

诗人描写一沟腐臭的死水,却用尽“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绚丽之辞,竭力写出这沟死水的“绘画美”。

以鲜明的对比来表现诗人对旧中国的厌恶和愤怒。

建筑美:

诗体结构整齐匀称,每行字数相等,每段行数相等,耸立着使诗的外观形式体现出建筑的匀称、均齐。

自然,这种死板的、豆腐干式的诗体形式与诗人要诅咒的“一沟死水”正相匹配。

15、《雨巷》戴望舒

(1)诗集《望舒草》、《我底记忆》、《灾难的岁月》。

(2)联系创作背景,分析诗篇中“我”的形象,及诗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中“我”是诗人孤独伤感的自我形象。

诗人在低沉的调子里,抒发自己沉重的情绪。

在绵绵的细雨中,怀着痛苦而朦胧的希望,“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

但在那寂寥的雨巷里,寄寓着失望、迷茫、孤寂、痛苦和渺茫希冀的复杂情怀。

(3)分析本诗以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诗歌强调表现自我的感觉,用朦胧的意象来抒情。

诗中许多形象都凄婉迷茫,充满象征意味,隐喻着诗人身处的沉郁、压抑、阴霾的现实生活境遇,烘托出“我”的哀怨、彷徨又惆怅的情绪。

忽近忽远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诗人理想的化身,希望的象征。

这些并非真实生活具体写照的虚幻形象,都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暗示和隐喻着诗人的一种情绪,也拓展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形成了梦幻般令人忧伤感怀的旋律和意境。

(4)理解本诗的音乐性特点:

本诗的音乐性强,音节优美,韵脚铿锵。

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各行长短不一,相间大致匀称。

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押韵的诗行都是以双音收尾(如“悠长”“雨巷”“姑娘”“彷徨”等),且一韵到底(用ang韵),大体在诗行一定间隔中出现。

诗人巧妙使用了词语的重迭、复沓、首尾两节重复,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营造了凄婉迷茫、冷漠的气氛和“我”的孤独彷徨的情绪律动,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的美感。

16、《再别康桥》徐志摩

(1)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2)理解徐志摩和康桥的关系,分析本诗抒发的对康桥眷恋、惜别和哀伤的情怀:

诗人曾在这里留学并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故地重游,景物依旧而理想破灭,让人生出无限哀愁、惆怅的情怀。

在诗作中,诗人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直接抒情对象,把自己昔日美好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哀痛、惋惜的心情得以充分的坦露。

在诗人心中,康桥早已化成旧日情思的象征。

诗人的美好理想是在康桥确立的,而这种理想与旧中国的黑暗现实格格不入,当诗人再次来到康桥,他只能无奈地以缠绵凄婉地笔调,抒写自己对康桥的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情感。

情意愈浓,笔下就愈来得潇洒,对康桥的惜别之情,被诗人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挥一挥衣袖,“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在这种物我一体的境界中,令人感悟到所谓“潇洒”其实是一种悠远而又浓烈的梦幻般的惆怅。

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从美国到剑桥留学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康桥理想”。

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

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

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

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

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

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

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恋,第三次再别时心情大不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