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3470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文档格式.docx

(1)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特点:

①神经调节:

指通过神经系统对全身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

基本过程是反射。

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

②体液调节:

指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完成的调节。

缓慢、广泛和持久。

须注意的是,很多内分泌腺并不是独立于神经系统的,其也直接或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的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③自身调节:

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差。

自身调节是一种最基本的调控方式,作用较局限,可单独发挥作用,也可在神经调节的主导作用和体液调节的密切配合下,共同为实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3)关系: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过程中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

是关于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其基本内容是:

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原发性主动转运:

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电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3、继发性主动转运:

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分解,而是来自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释放的能量建立的。

这种间接利用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

4、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6、阈电位:

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是用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值来描述动作电位产生条件的一个重要概念。

7、兴奋-收缩耦联:

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8、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

9、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

10、极化:

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为负,这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11、超极化:

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

12、去极化:

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或除极化。

13、复极化: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复极化。

二、填空题(作业不写)

1、液态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

以液态脂质的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体内靠单纯扩散进出细胞膜的物质较少,比较肯定的是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

它们进出的量主要受该气体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影响。

3、根据参与的膜蛋白的不同,易化扩散可分为:

由通道和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4、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是原发性主动转运;

在其物质转运过程中,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5、钠泵能分解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了不均衡离子分布。

6、继发性主动转运可分为同向转运和反向转运两种形式;

与其相应的转运体,称之为同向转运体和反向转运体。

7、静息电位是由外流形成的,峰电位的上升支是快速内流形成的。

8、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也就是能够使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的强度。

9、横管系统的作用是将肌细胞膜兴奋时出现的电变化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

纵管系统的作用是通过对2+的储存、释放和再聚集,触发肌节的收缩和舒张。

每一条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三联管结构,它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部位。

10、站立时对抗重力的肌肉收缩是等长收缩,这种收缩因无位移,而没有做功;

其作用是保持一定的肌张力,维持人体的位置和姿势。

11、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其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初长度。

1、试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1)本质:

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酶的活性,其本质是依赖式酶的蛋白质。

(2)作用:

是能分解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和膜外高的不均衡离子分布。

(3)生理意义:

①造成的细胞内高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势能。

其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

也可供细胞的其它耗能过程利用,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④对维持细胞内值和2+浓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⑤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

2、哪几种?

方式可分为3类: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

较重要的转导途径有:

受体蛋白(腺苷酸环化酶)途径和受体蛋白(磷脂酶C)途径;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的特点是:

效应出现较慢、反应较灵敏、作用较广泛。

(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

特点是:

速度快、出现反应的位点较局限。

(3)酶耦联受体介导。

与前两种不同的是不需要蛋白的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各条信号转导途径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形成所谓的信号网络或信号间的串话。

3、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1)静息电位:

①定义:

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②形成:

原因是在安静状态下,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极低。

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外液中、浓度高;

内液中、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

主要是由外流形成的,接近于外流的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

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膜电位的一过性波动。

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

A.峰电位的上升支是快速内流造成的,峰电位的下降支是外流所致。

B.后电位形成:

负后电位一般认为是在复极时迅速外流的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外流所致;

正后电位一般认为是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4、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刺激神经干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有何不同?

同样的两种刺激分别刺激单根神经纤维时情况如何?

(1)刺激神经干:

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前者小于后者。

神经干是由多条神经纤维组成的,记录的是复合动作电位。

不同神经纤维的阈刺激不同,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当神经干中所有神经纤维都兴奋后,再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也幅度不再增加。

(2)单根神经纤维:

同样的两种刺激分别刺激单根神经纤维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一样因为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全或无”的,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后,膜内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就不再决定于原刺激的大小,而取决于细胞内外浓度差。

5、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有何不同?

(1)所需刺激强度不同。

局部电位是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产生的;

而动作电位的产生必须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2)膜反应性不同。

局部电位只引起少量的通道开放,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

而动作电位发生时,大量的通道开放,出现一个较大的膜的去极化过程。

(3)局部电位是等级性的,而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

(4)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可以有时间总和或空间总和;

动作电位有不应期,不能总和。

(5)局部电位只能在局部形成电紧张传播;

而动作电位能沿细胞膜向周围不衰减性传导(等幅、等速和等频)。

第三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二、填空题(作业不写)

1、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五类。

2、血液和组织中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按其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统一命名。

3、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都需要2+的参与。

按始动因子的来源的不同,凝血过程包括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两条途径。

4、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A、B、、O四种血型;

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阳性和阴性两种血型。

三、问答题

1、输血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基本原则:

“同型输血,异型慎输”。

(一)必须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合;

育龄期妇女和需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血型相合。

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分别加在一起,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前者为交叉配血的次侧,后者为交互配血的主侧,因为主要应防止供者的红细胞上的抗原被受者血清抗体凝集。

判断交叉配血的结果后应掌握以下原则:

⑴两侧均无凝集反应,可以输血⑵主侧凝集,不管次侧是否凝集,绝对不能输血⑶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可少量、缓慢输血

(二)异型慎输:

在病人需紧急输血而又无同血型的血液时,可考虑异型输血。

异型输血的原则是:

输异型血时每次量应少,不能超过400。

速度应慢。

输血中一旦发现输血反应现象,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紧急救治。

第四章、血液循环

1、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每搏输出量:

每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3、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即:

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100%

4、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5、心指数:

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或静息心指数((·

m2))。

6、期前收缩:

正常心脏按照窦房结的节律而兴奋和收缩。

但在某些实验条件和病理情况下,如果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心室可以接受这一额外刺激,产生一次期前兴奋,由此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7、代偿间歇: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8、血压: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亦即压强。

9、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当心跳停止、血流暂停时,循环系统各段血管的压力很快取得平衡,此时,循环系统各处所测压力相同,这一压力数值,即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10、收缩压: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大约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

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

11、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2、平均动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其数值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1、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和完成血液的防御功能等。

2、左右心室(或左右心房)可以看成是一个功能合胞体;

心肌的收缩表现为“全或无”的特点。

3、心动周期常以心房开始收缩作为起点;

而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的活动周期。

4、在心动周期中,室内压在等容收缩期上升速度最快,在快速射血期达最高值;

室内压在等容舒张期下降速度最快,在快速充盈期达最低值。

5、在等容舒张期,室内压高于房内压,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内的压力急剧下降,但心室容积不变。

6、对于心室肌来说,前负荷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后负荷是动脉血压。

7、在前负荷和收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心肌后负荷,可使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速度减慢,因此搏出量减少。

8、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性。

其中,不属于心肌电生理特性的是收缩性。

9、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由除极和复极两个过程组成,通常将此整个过程分为0、1、2、3和4共五个时相。

10、形成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外向电流是离子外流,内向电流主要是2+离子内流。

11、心室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可依次分为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12、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机械反应的舒张期开始之后。

13、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0期除极的内向电流是由2+负载的,而快反应细胞0期的除极是由内流引起的。

14、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化的两方面可能原因是内向电流逐渐增强和外向电流逐渐减弱。

15、窦房结对于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是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压抑两种方式实现的。

16、由心房向心室的兴奋传递,在房室交界区突然减慢,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17、心电图的P波,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波群代表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T波反映心室复极化过程的电变化。

18、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基本因素是足够的血量充盈(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和心室射血,形成动脉血压的另一个因素是外周阻力,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起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

19、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大小;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20、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1、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典型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它的生理意义在于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22、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是反映颈动脉窦内压力与主动脉血压之间关系的曲线,其特点为曲线的中间部分较陡,两端平坦,说明当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水平(100)的范围内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纠偏能力最强。

23、化学感受性反射的效应主要是使呼吸加深加快;

在低氧、窒息、失血、动脉血压过低等情况下,则参与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4、调节冠脉血流量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心肌本身的代谢水平。

1、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

简述产生各时相的离子机制。

(1)主要特征:

复极化时间长,有2期平台;

其动作电位分为去极化时相(0期)和复极化时相(1、2、3、4期);

0期去极是由快钠通道开放形成的,而且4期稳定,故为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2)各期离子基础:

0期为内流(快通道);

1期为外流(一过性);

2期为2+(及少量)缓慢持久内流与外流处于平衡状态,使复极减慢形成平台;

3期为迅速外流;

4期(静息期)是泵开动及2交换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均衡分布得以恢复的时期。

2、简述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1)周期性变化过程①有效不应期:

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复极化达-60这段时间内,即使给以超过阈值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引发动作电位产生。

②相对不应期:

膜电位3期复极从-60~-80期间内,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正常,须用阈上刺激才可引发动作电位再次产生。

③超常期:

膜电位由-80恢复到-90之前的时间内,兴奋性高于正常,用阈下剌激也能引发动作电位再次产生。

(2)生理意义:

与钠通道的状态有。

由于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持续到心室机械收缩的舒张早期,在此期内,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再次发生兴奋和收缩,因此心肌不会象骨骼肌那样发生强直收缩,从而保证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以实现其持久的泵血功能。

3、试述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的形成机制及其意义。

(1)窦房结细胞:

属于慢反应自律细胞。

4期的自动去极是由随时间而增长的净内向电流引起,由、和三种离子电流组合成。

①通道:

时间依赖性的,在3期复极达-40时开始失活,K+的外向电流出现进行性衰减,是窦房结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的最重要的离子基础。

②是一种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流(主要为流),是细胞膜向复极化或超极化方向激活的离子流,最大激活电位为-100③T型钙通道:

缓慢内向电流,阈电位约为-50,在后半期起作用。

由于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高,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作为心脏的起搏点控制心脏的节律性活动。

(2)浦肯野细胞:

属于快反应自律细胞,4期自动去极较慢,离子基础:

①流(为主):

随时间而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流(主要为流),②:

逐渐衰减的外向K+离子流。

二者共同作用使浦肯野细胞的4期缓慢去极,当去极达-70时,才能引起下一个动作电位,在整体内自律性不能表现出来,是潜在起搏点。

4、试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特点及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1)途径:

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

①心房肌的传导速度慢,约为0.4,“优势传导通路”的传导度快,因此窦房结的兴奋几乎可同时到达左、右心房,使两心房同步收缩;

②房室交界传导性较差,速度很慢,每秒只有0.02,因此在这里兴奋在此产生约0.1秒的延搁(房-室延搁);

③心室内传导组织传导速度很快,呈网状分布的末梢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4,高于心室肌,这样房室交界传来的兴奋可通过末梢浦肯野纤维网的传导,迅速传至整个左、右心室,使之产生同步性收缩。

(3)兴奋通过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显著减慢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它保证了窦房结所产生的窦性起搏节律总是先使心房肌兴奋并收缩,经过较长时间(约0.1秒)后再引起心室肌兴奋和收缩。

形成了心房收缩在先,心室收缩在后,避免了心房、心室收缩重叠的现象,发挥心房的初级泵和心室的主力泵作用,使两者完成协调一致的泵血功能。

5、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形成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两个基本条件充足的循环血量(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和心脏射血(每搏输出量,心率);

另一个决定因素是外周阻力(主要受小动脉、微动脉口径和血液粘滞度的影响);

大动脉壁的弹性对动脉血压起缓冲作用。

(2)形成过程:

①在心室射血期,心室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大部分用于对大动脉壁的扩张,即以势能形式暂时贮存。

②在心舒期,大动脉弹性回缩,又将一部分势能转变为动能,使血液在心舒期继续向前流动,从而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仍维持在一定水平。

故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贮器作用(第二心脏作用)对血压具有缓冲作用,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并将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持续的血液流动。

同时,如果仅有心室射血,而不存在外周阻力,则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将全部表现为动能,射出的血液将全部流至外周,因而不能使动脉压升高。

在机体内,外周阻力来源于血液向前流动时血流与血管壁的摩擦和血液内部的摩擦。

由于小动脉、微动脉对血流有较高的阻力,因此在心缩期内仅1/3血液流至外周,约2/3被暂时贮存于主动脉和大动脉内,主动脉压也随着升高。

心室舒张时,被扩张的大动脉弹性回缩,把贮存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并使主动脉压在舒张期仍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3)影响因素:

①每搏输出量:

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的变化不大时,搏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脉压增大;

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收缩压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大小。

②心率:

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

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增大。

③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

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的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加大。

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④大动脉弹性:

它主要起缓冲血压作用,当大动脉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如失血、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容量改变不能相应改变时,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

2、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正常约为19%。

1、尿生成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2、当动脉血压在80~180(10.7~24)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可保持恒定,当动脉血压低于80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3、如果肾血浆流量加大,滤过平衡点就移向出球小动脉端,故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4、肾小囊超滤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浆中的相等。

滤过的葡萄糖均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

5、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的重吸收主要受醛固酮调节,水的重吸收主要受血管升压素调节。

6、静脉注射甘露醇引起的利尿称为渗透性利尿,大量饮清水引起的利尿称为水利尿。

7、血管升压素可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8、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带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种激素,可增加排泄和增加的重吸收。

1、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基本过程包括:

(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

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某些成分又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至血液中。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小管上皮细胞可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小管液经过上述过程后形成的尿液称为终尿。

2、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和口服等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各有何变化?

为什么?

(1)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

尿量增加。

原因:

血液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随之增加,尿量增多。

另外,大量注射生理盐水,使血容量增加,肾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减慢,滤过平衡靠近出球小动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