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0374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x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

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 什么是训诂

1.训诂:

训诂又叫训故、训古、诂训,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

作动词用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用时,指对古语所作的解释。

P2

2.“训”本义是劝道、教诲,引申出解释、解说义。

“诂”字始用于汉代。

也可作

“故”

指古语、名词。

诂和故是古今字。

诂可做动词,是训释故言之义。

训诂一词始源于汉代。

第二节 训诂的起源

3.产生训诂的原因:

主要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语言发展变化了,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已经有语言上的障碍而不能通晓,需要有人来疏通解释。

于是,训诂就应运而生了。

P4最早的训诂现象是殷商甲骨文中的训释性语句。

真正意义上系统的训诂工作从汉代开始。

第三节 什么是训诂学

3.训诂学:

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

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零上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解释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时间。

P8

第四节 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4.造字假借:

是指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来表示。

如“汝”,本来是河流名,借作第二人称代词。

P9---训诂学与音韵学

5.用字假借:

一般称之为通假,是指本来有这个字而不用,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如借“草”为“艸”。

P9

6.文字学:

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形、音、义关系的学科,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古代文字学的特殊地位以及和训诂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P10

7.形训:

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方式之一,指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

P11

8.语义学:

指对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研究,源自于西方语言学家。

语义学分为哲学语义学、历史语义学和结构语义学等。

1893年,法国学者M.布雷阿尔第一次使用

“语义学”这个名称。

P12

9.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

训诂学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因此,训诂学和语义学特别是历史语义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研究的重点是语义。

但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语义学,因为和属于纯语言学的语义学相比,训诂学涉及到的范围要宽广得多,包括了分析句意、章旨、语法、修辞等等。

另外,正如王力所指出的那样,训诂学和语义学在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P13

10.词汇学:

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部门,传统上把词汇学分成三个分支,即:

研究词汇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的,叫历史词汇学;研究某个时期的词汇系统的,叫描写词汇学;研究语言词汇的一般理论的,叫普通词汇学。

P13

11.训诂学和词汇学为什么不能混而同之?

这是因为:

1)训诂学和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不同。

训诂学以古代的训诂实践、理论为研究对象,涉及到的内容除了词义问题外,还包括文字音韵、句读、语法、修辞以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等,面比较广;词汇学只研究词的构造、词汇的发展、构成及其规范。

2)训诂学和词汇学研究的侧重不同。

传统训诂学的重点在于具体词义的考释,而现代词汇学着重理论模式的建立,两者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3)训诂学研究的理论和成果,无疑对汉语词汇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作为

16

新时期的训诂学研究,也应该积极吸收现代词汇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以便在理论性、科学性方面更进一步,使训诂学这一传统学科发出新的活力。

P14

12.词源学:

也叫语源学,是研究词的形式和意义来源的学科。

P14

13.词典学:

词典学是专门研究词典编纂的学科,其任务是搜集许多词项,并对它进行分类、比较和注释。

P15

14.训诂学、语义学和词汇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1)训诂学和语义学、词汇学不能合而为一,这是因为,这三者在研究的范围还是各有侧重,三者的研究方法也不必完全划一,这三者可以成为相互交叉的、关系密切的、然而又是各自独立的学科,三者在它们的发展中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2)在语言学领域里,训诂学应当与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衔接,训诂学理论建设应当大量借鉴词汇学和语义学的已有成果,而从训诂学中开掘、概括出的理论原理,也必然是对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的充实,甚至使这两门学科现有的体系发生重要的变化。

3)训诂学就其时代特点及其既定任务来说,与汉语历史词汇学和历史语义学又是不能等同的。

P15

15.互文:

就是一种修辞现象,它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或同一句的前后两部分参互见义,以使行文简洁而富有变化。

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异。

P19

第二章 训诂学的功用

16.系统学习训诂学有什么功用?

P25

1)指导古文学习。

2)指导古文献校理。

3)指导辞书编纂。

第一节 指导古文学习第二节 指导古文献校理

17.“信、达、雅”:

由近代学者严复提出。

“信”指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旨意;

“达”指语言顺畅,文意贯通;“雅”指文辞典雅优美,富有原文情趣。

P38

18.杨伯峻是如何证明《列子》是魏晋人伪作的?

P41

主要是从以下几点:

1)《天瑞篇》有“数十年来”的话,这是先秦两汉时所没有的,而和后代如《世说新语》的“有苍生来”相似。

2)《天瑞篇》有“舞仁义”、《仲尼篇》有“为若舞”,“舞仁义”的“舞”是玩弄的意思,“为若舞”的“舞”是戏弄、欺侮的

意思,“舞”的这两义都不见于先秦。

3)“都”作副词用,如《黄帝篇》:

“心凝神释,骨肉都融。

”是魏晋以来的常见用法。

4)《说符篇》: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所以”的连词用法,先秦所无。

5)《说符篇》有“不如君言”的话,

“不如”是“不像”义,而先秦“不如”则是“不及”义,两者不同。

此外,像“放意”、“婚宦”等词都是汉以后才见的词,《列子》中也出现了。

19.徐复从哪些方面论证了《孔雀东南飞》是写定于东晋,而不是汉末作品?

P41

答:

从两方面作了论证:

一是诗中有些特殊的与当时时代有关系的词,可供人们进行探索。

如“胜贵”一词,为晋代特殊词语,意即名位显贵或名位显贵之人。

但诗中出

现了:

“君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又如诗中出现了三例“逼迫”,即“逼迫有阿母”、

“逼迫兼弟兄”、“同是被逼迫”,这也是晋人惯用的一个词。

二是诗中有较多的语言事实,可以从汉语史的角度鉴别它们年代。

如作者考证说,诗云“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中的“兰家女”,晋代张湛《列子注》中有“凡人物不知生出者谓之兰也”的注语,这既解决了“序云刘氏,此云兰家”的矛盾,又证实了诗的写作年代,因为“兰”的这种用法,正是晋代民间口语。

P42

第三节 指导辞书编纂

20.训诂学和辞书编纂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因为:

1)辞书的编纂,需要在体例和方法上参考前人的训诂专书和注释书。

2)语文辞书的释词方法,仍然没有越出古代语文辞书的范围。

3)学习训诂学,可以指导辞书编纂,以进一步提高语文辞书的质量。

P43

21.从训诂学角度看,汉语辞书(以《汉语大词典》、《辞源》为例)编纂中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P44

1)词条或义项失收。

2)释义不确。

3)源流失考。

22.《辞海》、《汉语大词典》中有些词未收的原因:

1)一种可能是资料摘录者取证时不够仔细,把它们给漏了。

2)还有一种可能则是取证虽然看到了,但并没有意识到是词,未加摘录。

P44

23.大型语文辞书(以《辞海》、《汉语大词典》为例)误释的原因:

1)把僻义当作常用义来理解。

2)把古义当作今义来理解。

3)把形近义异的词语视作同义词。

4)把异形同义词误解为不同词语。

5)误解词语结构。

6)随文作释。

P46

24.溯源:

是指把词或义出现的年代尽可能地往前推,最好能找到其原始出处。

P49

第三章 训诂著作(上)·古书注解

1、古代训诂实践主要体现在古书注解、语文辞书、其他训诂专著这三大类上。

训诂起源于古书注解。

汉代是经学鼎盛时代。

2、西汉《毛诗故训传》是现存的最早的古书注解著作。

3、魏晋南北朝 以阐述义理为主和通释音义的注解体著作;注解的范围扩大到群

书典籍。

第一节 两汉时期

1、西汉做注主要对象是经书。

最重要的注解著作是《毛诗故训传》。

2、东汉著名经学家有贾逵、马融、服虔、郑玄、许慎。

郑玄史称“后郑”。

他治学的根基是古文经学,融合了今文经学的长处,兼收并蓄。

何休:

系统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成为后代今文经议政的主要依据。

3、“章句”:

“章句”是东汉学者给古书作注的名称,是通过分章析句来注解古书的一种著作体。

除了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P57

4“注”:

“注”是东汉学者给古书作注的名称,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从称

“传”转而称“注”,“注”后来成为古书注解的通称,使用最为广泛。

如《孟子注》、

《楚辞注》等等。

P57

5、《《毛诗故训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注疏著作。

详细解释:

P58

27.“传”:

“传”是古代学者给古书作注的名称。

“传”是相对“经”而言的注解术语。

在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部著作《诗》、《书》、《礼》、《易》、《春秋》、《乐》称为

“经”,把解释经的书称为“传”,如《毛传》就是对《毛诗》的解释。

P58

28.“传”、“章句”、“注”:

都是古代学者给古书作注的名称。

“传”是相对“经”而言的注解术语。

如《毛诗故训传》就是对《毛诗》的解释。

而“章句”和“注”都是东汉学者给古书作注的名称,因此如《孟子章句》也可称为《孟子注》。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从“传”转而称“注”,“注”后来成为注解的通称,使用最为广泛。

P57--58

29.《毛传》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P58

1)解释字词。

2)串讲句意。

3)说明语法修辞。

4)引据典实。

30.《毛传》的不足之处:

P61

1)一类是受时代的局限,对诗意有所曲解。

如《周南。

关雎》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千古绝唱,却成了作者的说教。

2)另一类则是注解不确,如《周南。

卷耳》:

“采采,事采之也。

”“采采”应是形容茂盛的样子,形容词,毛氏当动词来理解,不正确。

31.从《毛诗笺》来看,郑玄大致做了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P62

一是申发《毛传》。

大凡毛传已有说,但语焉不详、其意隐晦之处,郑玄常常申明阐发之。

二是补充《毛传》。

《毛传》注释、说解比较简略,常有阙略未注之处,郑玄每每

补充注明之。

三是商订《毛传》。

《毛传》已有说,而《笺》意不同,就提出自己的看法,以表示和毛氏的理解不一样。

32.郑玄补充说明《毛传》具体有哪些?

P62

1)说明章旨2)串讲句意3)解释词义4)指明假借5)阐明语法6)校正文字错误。

33.郑笺存在的缺点:

P64

首先是思想认识方面的。

大概是受《诗序》和毛传的影响,郑玄也常常把《国风》中的爱情诗篇往宫廷贵族身上比附,在毛传的基础上加以推阐发挥。

其次,部分注释也有可商酌之处。

如《郑风。

出其东门》: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郑笺以“此如云者,皆非我思存也”作解,不正确,“思存”应是同义连文,就是思念,

“存”也是“思”的意思。

再次,部分笺语繁复冗长,不够简洁。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时期

1.“义疏”:

名称源于六朝佛教徒解释佛典,指会通古书义理,加以阐释发挥。

这类著作阐释详尽,文字冗长,重义理而轻训诂,对唐宋以后的经疏有一定的影响。

P65

2、佛经的注解著作在内容形式上都和中土典籍的同类著作特别是阐释义理的著作相似,也应该看作是古书注解的一个部分。

3.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的特色:

P66

首先,《春秋经传集解》在阐明《春秋》、《左传》的体例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其次,杜注在不少地方附带阐明了古代礼仪制度。

再次,杜预注《春秋》、《左传》,重视词义训释。

36.以《左传》为例,从训诂的角度看,杜注的特点有:

1)是揭明古义。

杜氏注意对词义的阐释,《左传注》中对一些古义的揭示常常有可取之处。

如《隐公元年》:

“多行不义,必自毙。

”杜注曰:

“毙,踣也。

”“踣”是倒下的意思,引申指失败、垮台。

杜氏是对的。

2)是以晋人语言解释古语。

如《僖公九年》:

“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

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

”杜注:

“余,身也。

”“身”是魏晋人习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

3)是有语法观念。

杜氏常在注中对一些语法现象作出解释,如

《隐公元年》: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杜注:

“繄,语助。

”也就是今天说的语气词。

P67

37.杜注的不足之处:

1)有些注解拘泥于字形。

2)有些注解不准确。

第三节 唐代

38.“疏”:

“疏”是相对“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疏”不仅解释古书的征文,也解释古书的注文。

“疏”也称“正义”,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后来都用来泛指注解。

P68

39.《五经疏》:

是唐太宗命孔颖达主持编写的,《五经疏》也称《五经正义》,是分别对《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和《左传》等五部经书的注解。

P68

40.“《史记》三大家”:

指的是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它们合称“《史记》三大家”。

P68

41.“五臣”:

五臣指的是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他们都是唐开元年间的人,应当时工部侍郎吕延祚之召而为《文选》作注。

P69

42.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五经正义》当中的一种)约而言之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阐明、维护杜注。

孔颖达为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作疏,认准了杜氏注《左传》的正统地位,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为之阐明疏通;在他人注解与杜注有分歧时,处处维护杜注。

二是补充杜注。

杜预《集解》有许多地方或阙略未注,或语焉未详,孔颖达对其补充

词语注释、说明语法修辞、考明古制。

三此外,孔疏还有校正文字、说明句读等内容。

P69

43.就阐明杜注而言,孔颖达做的工作是:

1)指明杜注的训诂根据。

2)申明、阐释杜氏的注解。

P69

44.就维护杜注而言,孔颖达做的工作是:

1)大凡杜注和前人说法不同的,孔氏就自觉地站在杜注一边。

2)杜注有误的地方,孔疏也每每为之作解,甚至曲为之说。

P69

45.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存在的问题:

1)不加分析地维护标注。

2)疏证文字较为冗长,常有烦琐征引之处,开后代繁注之先河。

P60

第四节 宋代

46.《十三经注疏》:

指唐朝时孔颖达的《五经疏》(《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的注解)、贾公彥的《周礼疏》《仪礼疏》、徐彥的《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的《春秋谷梁传疏》,北宋的邢昺的《论语》、《孝经》和《尔雅》三种疏,南宋孙奭的《孟子疏》,它们一齐组成了《十三经注疏》。

P70

47.四书章句集注:

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指的是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作注。

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基本上是朱氏自己的见解,称为“章句”;

《论语》、《孟子》的注释则多引二程、程门弟子及他人之说,称“集注”。

后人合称为

《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P72

4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的特点:

P72

1)注释不主一家,常引不同解释。

唐人作疏,惯于宗奉一家之说,未免拘泥,朱注则不同:

于前代学者中征引马融、郑玄、赵岐、陆德明等人解释,于当代学者中征引二程、程门弟子及他人解释,征引十分广泛。

2)注释时释词、串讲、评点相结合,错落有致。

释词加串讲,是东汉经师已有的传统,朱注中很常见。

同时评点之风盛行于宋。

3)汉末以来,为注解注音的很少,但《集注》注明音读,为读者提供了方便。

49.在治学态度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有两点值得肯定:

一是不迷信原文。

主要表现为敢于怀疑原文,这种精神无疑是可贵的,另外不是一味的尊经,这比起汉唐注疏来说,这显然进步多了。

二是不强作解人。

对于前人不同的注解,作者用“未详”、

“未详孰是”、“未知孰是”来说明,体现了《集注》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P74

5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不足之处:

1)引二程及其弟子或自己借题发挥的地方随处可见,喋喋不休,令人心烦。

2)注音释义,时有可商处。

3)注音时沿袭了前人提出的“叶韵”说,主张临时改变韵字的读音,以求韵脚和谐,而不明白古今语音的演变,是十分错误的。

P74

第五节 元明时期

51.“直解”:

是用当时口语来诠释经书的著作体,元明两朝都有,如元朝许衡的《大学直解》、明朝张居正的《书经直解》。

P75

52.胡三省《资治通鉴注》的特点:

1)校勘都能列举证据,令人信服,还常常连带校正了相关典籍的错误,还进而探讨了致误的原因。

这样的校勘,不仅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很见功力。

2)胡氏注《通鉴》征引极广博。

全书的注解中,除了用诸如《说文》、《释名》、《玉篇》等字书和大量史乘外,举凡先秦经书、汉代乐府、晋人法帖、六朝杂著、唐宋诗文、汉唐旧注等等,无不在征引之例。

3)胡氏《通鉴注》在字词的注音、释义上仍然下了很大功夫,颇具特色,尤其是考释词语,作者或博采众家之说,间下已意;或探讨成词之由,说明词语使用时间。

4)作者还喜欢用当时的语言来印证古语,注语中常见“今人言”、“今谓之”一类的话,这种把古今语言贯通起来的做法,是历代训诂学家的一个好传统,在《通鉴注》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P76

53.从文献学的角度看,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所做的工作包括:

1)揭示原书体例。

2)找出语句出处。

3)考察制度演变。

4)校正文字错误。

P76

54.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资治通鉴注》做了这样几项工作:

1)是注明读音。

2)是说明文字。

3)是解释名物。

4)是考释词语。

P77

第六节 清代

1、清代学者注解经书的著作大部分收入阮元《皇清经解》,王先谦《皇清经解续编》

2、孙诒让研究甲骨文的《契文举例》是这方面的开山之作。

55.孙诒让《墨子闲诂》所做的工作:

P79

校文字、明句读、正训诂(因声求义)、常常引用《周礼》来印证《墨子》。

首先是校文字。

《墨子》一书用字古奥,讹误衍脱之处比比皆是,难以卒读,孙氏比较诸家之说,择善而从。

其次是明句读。

《墨子》艰深难读,有不少地方该在哪里断都难以判定,每逢这类场合,孙氏总是用“句”表示该字下应点断。

再次是正训诂。

包括说明用字问题、诠释实词词义、说明虚词用法。

56.孙诒让《墨子闲诂》校字条例,包括:

1)据字体演变之例校。

2)据音讹之例校。

3)据上下文意校。

4)据对应文例校。

5)据古书用词例校。

6)据文字通假例校。

P79

57.孙诒让《墨子闲诂》的特色:

1)《闲诂》善于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考求词义,突破字形的束缚。

2)常常引用《周礼》来印证《墨子闲诂》。

P80

58.孙诒让《墨子闲诂》体现出了清代学者治学的哪些特点?

P81

1)实事求是,不强作解人。

《闲诂》无论是校释字词,还是推考制度,大都能做到言而有征,不为凿空之词,遇到证据不足的地方,则付阙如。

2)不迷信盲从,唯真理是从。

《闲诂》在校释中大量征引前辈、时贤的意见,这种征引不是随意拿来,而是经过抉择、比较的,善者从之,不善者正之。

第四章 训诂著作(中)·语文辞书第一节 《尔雅》和《广雅》

59.我国古代著名的六部字典辞书:

稍早一些的《尔雅》,汉代的《方言》、《说文》、

《释名》,六朝的《广雅》、《玉篇》。

P83

60.《尔雅》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P85

《尔雅》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语文词典,标志我国辞书边编纂史的开始。

尔,近;雅,正,指雅正。

尔雅就是近正的意思。

第一,它是我国训诂史上第一部词典,有十分清楚的分类篇目和完整的编纂体系,采用了直训、义界、辨析同义词等多种释词方法。

它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辞书影响很大。

第二,汇集了先秦典籍中大量的古词古义,是阅读、研究先秦以来古籍的重要参考书。

第三,比较注意辨析同义词,开汉代经师辨析词义的先河。

第四,除了实词外,《尔雅》也收了一些虚词。

说明编者初步具有了语法观念。

第五,《尔雅》汇集解释了不少有关宫室器物、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词汇,有助于我们了解先民在自然百科及生产劳作方面所创造的各类事物名称以及用以表现它们的丰富多彩的词汇。

61.《尔雅》的缺点:

P86

1)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解释词义笼统、含混,不够精确。

2)有些词义辨析也失之勉强。

3)有些词归属不当,有些词前后重出。

62.黄侃《尔雅略说》指出了郭璞《尔雅注》的优点有:

1)是取证之丰。

2)是说义之慎。

3)是旁证《方言》4)是多引今语—一大特色,5)是阙疑不妄。

P87

63.郭璞《尔雅注》还有几点值得肯定:

P88

一是对《尔雅》体例以及某些理论问题作出了阐释。

---郭璞是最早注意到相反为义现象的。

二是除了采取直训等方法外,还采用了多种方法释义。

三是在注释中运用了一些训诂术语。

64.黄侃《尔雅略说》指出了《尔雅注》的两条缺点:

1)是袭旧不明举,郭注多用孙炎之说,但称举者不过数处,不够实事求是。

2)是不得其义而望文生训。

P88

65.邵晋涵《尔雅正义》的写作条例包括六个方面:

校文、博义、补郭、证经、明声和辩物。

P89 明声 因声求义

66.郝懿行《尔雅义疏》所做的工作包括:

1)阐明体例2)训释词义3)考辨名物。

P90

67.郝懿行《尔雅义疏》的不足之处:

P91

1)声韵方面的错误。

由于郝氏不谙古音,他的因声求义有很多错的地方。

2)是袭旧没能逐一明举。

郝氏在书中征引前人时贤的地方不少,但仍有不少条目,郝氏暗用他人的说法未说明,这是不应该的。

3)是引用资料的态度不够严谨。

郝书征引繁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征引《经籍馔诂》,但《经籍馔诂》成于众手,错误非常多。

68.“段王”:

“段”指的是段玉裁,“王”指的是王念孙,他们俩在音韵学、训诂学和校勘学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念孙、段玉裁俩人齐名,世称“段王”。

P96

69.《广雅》是为了增广《尔雅》所作。

三国魏张揖编撰。

P92王念孙《广雅疏证》在哪几个方面的工作卓有建树?

P98

1)倡导因声求义的理论并付诸实践。

2)校正原书。

《广雅》一书向无善本,历经传抄、翻刻、脱漏、讹误的地方非常多,在王氏的努力下,《广雅》的错误大大的减少。

3)

是疏通词义。

王氏疏证《广雅》,并不是每字都加注,一些显而易见、属于常义的词他常跳过不注;属于难词而又无法解决的,则以“未详”等标明。

4)是纠正误说。

疏通词义的同时,王氏还每每连带纠正了前代注家的不少误说。

5)是探求语源。

在释义的基础上,王氏还常常对同源词的意义联系、事物得名由来等从语源方面作探求。

第二节 《说文解字》和《玉篇》

1.许慎《说文解字》的突出贡献在于:

P102

《说文解字》是现存最早的字典。

许慎—汉语文字学开创人。

一是对“六书”理论作了阐述,并据此“说文解字”。

许慎的六书分别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说文解字》从问世到现在一千八百五十余年间,虽然后人对“转注”的定义尚有争论,并对“六书”的排列次序有所调整,但基本上遵照、沿用了许慎的“六书”的名称和定义。

二是首创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为后代字典辞书树立了榜样。

许慎根据部首把一万多个汉字按“分部别居,不相杂厕”的原则编入,直到现今的各种语文字典、词典,都是按许慎的编纂原则编入的。

2、秦朝“三苍”;《仓颉篇》、《博学篇》《》P102

3、《说文》体例:

每说一字,先列小篆字头,再依次解释字义,分析字形,有时进一步说明读音,如果该字不同于小篆的古文或籀文,附列于后,统称为重文。

PS: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

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4.《说文》四大家:

清代学者研究《说文》的著述不下三百种,其中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四家为最著名,号称《说文》四大家。

P105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成就:

P106

1)文字学方面。

段氏对《说文解字》作了全面的梳理。

其中,对许慎六书理论的阐释,对《说文解字》以形说义的总结,对全书体例的揭示,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