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探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3915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探索.docx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探索.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探索.docx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探索

构筑新优势建设新农村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探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农”工作理论的重大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加快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XX作为江西省会南昌市的城郊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围绕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建设好班子“五新一好”要求,因地制宜构筑新优势,创造性地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从而使新农村建设在XX大地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一)坚持因地制宜,构筑规划新优势。

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

当前,农村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相对滞后,“有新居、无新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较为突出,产业发展也大多处于无绪状态,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从规划入手,确立高远的目标定位,把握科学的规划原则,推广适宜的建设模式,以规划提升农村整体形象与发展潜力。

一是确立高远的目标定位。

XX是江西省会南昌市的城郊县,山青水秀,生态优良,县境由梅岭和三爪仑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所环抱,森林覆盖率44%,是国家级生态环保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受赣商文化熏陶,全县25万人口中有近1/3在外务工经商,被誉为“江西的温州人”,积累了雄厚的民间资本,2005年全县城乡居民年末存款储蓄突破20亿元,人均近9000元,居全省前列。

同时,随着南安一级公路的建成,XX整体融入了南昌市“半小时经济圈”和省际“六小时经济圈”,极大缩短了与南昌等大中城市的空间距离与经济距离。

基于这些最具比较的优势分析,按照树立高远目标的要求,我们把新农村建设定位为打造全省一流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致力把XX建设南昌市美丽、文明、富裕的后花园。

二是把握科学的规划原则。

坚持总体规划和村组规划相结合,科学制定了《XX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年规划》,确定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将全县1093个自然村分三批建设成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同时,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目前已完成51%的自然村村庄“两图一书”(村庄现状图、村庄规划图、文字说明书)规划的编制;坚持新农村规划与城市规划、工业规划相衔接,更好地发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作用,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充分利用山形地势,保护自然生态,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切实保护好耕地山坡、湖泊河流、林木植被、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等环境和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和田园农庄。

三是推广适宜的建设模式。

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严格审批的基础上,精心推出一批彰显XX山水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不同风格的建设模式,避免简单的整齐划一、千房一面。

重点推出了五种建设模式,即生态别墅型木马模式:

长埠镇木马村依托地缘优势,沿西山山脉走向错落有致地建设欧式生态别墅群,将新农村建设与西山优美的自然风光有机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风光景观型小刘模式:

万埠镇小刘村坐落于南安一级公路旁,以展示新农村、新风采为目标,大力实施“穿衣戴帽”工程,彰显了“蓝天、红瓦、青山、绿水”的生态特色;农村社区型榨下模式:

鼎湖镇榨下村紧邻县城,群众生活宽裕,该村从整治空心村入手,兴建了垃圾中转站、蓝球场、公厕等公共设施,初步形成了农村社区形态;田园农庄型孝埇模式:

黄洲镇孝埇村依托果业和沼气特色,对整个村庄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对房屋统一颜色“穿衣”,对房前屋后绿化,做到人畜分离,安装了自来水、有线电视,建了干净的水冲式沼气厕所,充分展示了生态风格、乡土风情、山村风貌;人文特色型罗田模式:

长埠镇罗田村立足千年古村品牌优势,以千年古村群深度开发为契机,将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既充分焕发了古村的生机,又展示了新农村的风采。

(二)依托特色资源,构筑产业新优势。

大力发展壮大新型产业,既是生产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生活宽裕的重要基础。

我们依托XX独有的生态、民营等优势资源,着眼强化产业支撑,精心培育新型产业,加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一是运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了从玉菜业、天豫食品、红菱食品等龙头企业,其中从玉菜业所产蔬菜大部分出口,填补了江西无鲜菜出口的空白;天豫食品带动了全县3万亩红薯生产,目前正在与世界500强的韩国不倒翁商谈合作事宜。

同时在全县建设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特色水果、优质水稻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二是围绕都市需求发展乡村旅游业,把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把每个村庄作为农家乐的精品板块来打造,先后启动了南昌冰雪广场、古村深度开发、圣水堂风景区开发、长均古村湖、西山人家等重点旅游项目和一大批农家乐项目,精心构建了鼎湖至黄洲现代农业观光长廊和长均至龙津生态休闲观光长廊,尤其是香港恒茂集团将投资3亿元加盟XX千年古村深度开发,参照云南丽江古城开发模式将其打造成江南一流的古村群,塑造了独具XX特色的“田园风光、古村风韵、民俗风情、乡村风味”的乡村旅游品牌。

前不久中国南昌·乡村旅游年启动仪式就在XX举行。

三是加快劳务输出壮大非农产业,合理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我们通过提供劳务信息、建立劳务市场、完善扶持政策等举措,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走出去打工创业,全县有7-8万人农村人口常年在外务工经商。

在江西省劳动厅颁布的全省首批劳务输出示范县区中,XX县列第一位。

另一方面,以省级XX工业园区为主战场,通过引进壮大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工业企业共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余人。

同时,通过降低门槛、优质服务,积极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创业,发展餐饮、服装、化工、食品加工及流通服务,使农民在获取生产性收入的同时有更多的经营性、投资性收益。

四是引导回乡创业做大塑钢产业。

充分依托XX民营创业特别是在塑钢营销领域独领风骚的优势,通过举办专题推介、节日座谈等方式,鼓励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发展塑钢产业,并在工业园区内专门设立了1平方公里的全省全民创业园示范园,从而使全民创业风起云涌,已落户塑钢生产企业30户、生产线300条,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为“中国塑钢门窗型材流通示范基地”。

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县落户塑钢企业100户以上,塑钢生产线1000条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形成全国最大的塑钢门窗型材生产基地。

(三)培育创业文化,构筑环境新优势。

坚持以培育创业文化为切入点,充分发掘赣商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价值内涵,大力弘扬XX人“敢闯市场、敢担风险”的创业精神,精心培育传承赣商文明、体现时代特点、独具XX特色的创业文化,致力营造“开明开放、诚信守信、尊重创业、服务创业”的社会环境,努力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创业热情充分地激发出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农民。

着眼于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绿色证书培训、乡土人才开发、跨世界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县6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

如我县农民熊帮柳自主研发了一泵多管式地下水采集技术,被列为国家科技部重点推广项目。

同时,在全县挖掘推出了好支书凌美龙和全省十大创业先锋张医建等一批创业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激发群众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热情,加速将“打工经济”转化为“创业经济”。

另一方面,积极倡导新风尚。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农户、创“五好”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知荣明耻、尊老爱幼、移风易俗、和睦相处”的良好风尚,试点村都相应成立了老年腰鼓队、秧歌队,兴建了文化公益和休闲娱乐场所,编写了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明新歌,营造出健康文明向上的农村新风尚。

(四)抓好示范带动,构筑村镇新优势。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政治性强,覆盖面广,工作量大,应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沿南安一级公路和西山山脉选择了26个市、县、乡示范点,坚持以环境整治、管理为重点,因地制宜,因村而宜,着力抓好示范村镇建设,以此撬动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

一是高标准整治。

一方面,整治旧房屋,重点对建设时间长、外型不美观,影响村容村貌的旧房屋实行“穿衣戴帽”,将“蓝天、红瓦、青山、绿水”作为XX新农村独有的个性魅力加以张扬;对村庄电线、电话线进行整治,做到合理有序布局,对房前屋后乱搭乱建牛栏猪圈进行拆除,实行集中统一安置,做到人畜分离;对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实行垃圾袋装化,确保环境整洁卫生。

另一方面,整治“空心村”,对自然村庄中间大量存有安全隐患、污染环境卫生且无人居住的破烂房屋全部拆除,做到通路、插绿、添景。

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拆除破烂房屋482幢,穿衣戴帽360幢,硬化入户水泥公路35公里,完成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680户,改造厕所140座,完成房前屋后绿化面积13200平方米,村镇环境卫生明显改观。

二是高要求建设。

把村镇建设作为精品工程来打造,全面提升新村镇的形象与品位。

市级示范点万埠镇通过市场运作多方筹资,投入800多万元全面实施以“路灯亮化、街道美化、公路硬化、卫生洁化”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个集镇面貌为之一新;鼎湖镇榨下村安装了路灯,修建了休闲广场,设置了健身娱乐器材,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同时,通过加强路网、林网、广电网络等基础建设,大力实施安全饮水、“两塘”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基础工程,力争今年实现“两个全省率先”,即率先在全省实现100%的村、100%的村小组通水泥公路,率先在全省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目标。

三是高效能管理。

遵循新农村建设“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理念,大胆引入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按照有人管事、遵章办事的要求,加速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构筑了“县城一个中心,乡镇两支队伍,村级三套人马”的管理体系。

即县城设立城管指挥调度中心(城管110),统筹协调全县城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每个乡镇组建成立城管中队、专职保洁队伍;每个村聘请1-3名卫生保洁员,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垃圾袋装,对村庄垃圾实行定人负责、定点存放、定时清运,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确保了村容镇貌干净整洁。

(五)立足改革创新,构筑机制新优势。

建设新农村,改革是动力,创新是灵魂。

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和消除影响“三农”工作的制度性障碍,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完善支持保护体系。

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大力推进税费及其配套改革和林业产权、水利产权等各项制度改革,狠抓各项惠农政策落实;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切实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投入;建立健全领导和部门挂点蹲村结对帮扶工作制度,每一位县领导具体负责一个示范点,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是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投入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难题。

我们从改革投入机制入手,坚持“政府投资、向上争资、激活民资、招商引资”并重,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政府投资,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先后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上投入财政资金600余万元,今后每年将安排不少于4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向上争资,鼓励各涉农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在不改变用途性质的前提下,进行整合、捆绑使用;激活民资,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动员群众自愿筹资,全县累计筹集民间资金3000余万元,其中长埠木马自然村全村仅603人,自筹资金达60多万元;招商引资引,如由开发商投资1000余万元对罗田古村进行改造建设,有效地破解了资金难题。

三是建立利益连接机制。

通过建立“龙头+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等模式,组建粮食、果业、畜禽流通等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有效地提高了农民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

目前,全县各类农村民间流通组织达30余个,年销售农产品收入近5亿元,直接带动全县果树种植面积达10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

四是完善公共事业发展机制。

着眼于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实施了乡镇卫生院改造,健全完善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教育质量名列全市县区前列,荣获全省“两基”教育先进县;进一步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投入,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成立了凤凰艺术团,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都有老年体协,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高度重视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福利、医疗保障和困难群众救助制度,积极探索保护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制度,逐年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尤其是政府投资在每个行政村至少建立一所敬老院,基本实现了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靠”。

(六)着眼强基固本,构筑基础新优势。

建设新农村,工作主体是干部,创建主体是群众,强基固本是关键。

只有着眼于建好班子、带好队伍、形成好制度,充分激发干部的工作激情,用干部的激情点燃群众创建的热情,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纵深开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三项创建”活动,大力实施“三培两带”工程,积极推广农村“三支队伍”、党员服务区、流动党员管理等工作经验,不断增强各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特别是隆重推出了优秀村支书——凌美龙同志先进典型,被中央先教办作为“时代先锋”向全国推广,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二是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通过大力实行领导挂点、部门帮扶、干部一线工作等方法和途径,广泛动员和发动群众,从而使群众创建的热情空前高涨。

如XX县万埠镇小刘村新农村建设启动后,通过县、镇干部的宣传引导,刘铁根、刘火根等十多户村民毅然关闭了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铝合金经销店,携带资金积极返乡投身新农村建设,使该村农村建设开展得热火朝天。

长埠镇木马村也是由凌圣根、凌四根等几位年轻有为的在外创业人士轮流回家,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

26个示范村镇都争先恐后,快速推进,而且有模有样、各具特色。

三是积极扩大基层民主。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

只有让广大农民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切实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建设家乡的热情。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发挥农村“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等五老作用,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组建了村民理事会,具体负责审议通过本村重大决策,制定出台村民行为规范,帮助协调处理本村内部事务,从而形成了村策民定、村财民管、村事民办、村风民治的村民自治良好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涌现出了万埠小刘、黄洲孝诵、长埠木马、鼎湖榨下等样板村,其中鼎湖榨下自然然被授予“全市十大文明村”荣誉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