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4450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docx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

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的办学理念;“生具河流品质,校有文化品位”的办学目标;“溯源而上,开拓创新”的办学策略;“上善若水,知者乐水”的校训;“文明之河处处流淌”的校风;“与孩子同舟共进”的教风;“用浪花汇聚海洋”的学风……从2005年提出到现在,沙河源小学的以“河流”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已成为成都乃至全国的一个样板。

巨野河又名巨水河,发源于历城区西营镇拔槊泉、饮马泉,流经彩石镇、高新区、章丘龙山街道办事处,经杜张水库后又入历城区董家镇、唐王镇,在临港街道办事处鸭旺口村注入小清河,全长48.5公里,其中唐王段“运河文化”上承五千年的文明传统,下接新时代社会的实际,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

通州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运河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位于通州区,是京杭大运河的源头,学校校名以“运河”命名,作为运河人,我们对运河有着一份浓厚的感情,也有着一份沉重的使命感,挖掘和弘扬运河文化,是我们的愿望与责任,同时也是我们的优势,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资源。

利用运河地域资源,我校对运河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研发“运河文化校本课程”奠定了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更好地服务家乡、建设家乡,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在实处,学校自2000年起开展了“知家乡、爱家乡、建设家乡”教育,同时着手“运河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通过“运河文化”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通州历史沿革与现实经济发展。

我们组织四个学科的几十位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于2006年完成教材初稿,九个模块共十万字。

2009年进一步修订出版发行。

校园里“运河文化墙”一面是歌颂运河的历代名人诗句碑刻,另一面是运河督运图画卷。

运河文化时刻在熏陶着、滋养着运河学子。

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对每一个学生的唤醒,激活和释放。

我们珍视课程改革的契机,将活动课程化、课程主题化、主题系列化。

校本课程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有利于发展个性和能力的相应位置,并伴有相关行为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展自我,展示自我,锻炼自我。

以课程的形式开展系列化主题教育活动对于学生开发潜能、激活思维、展现个性、培养自信、增加社会责任感起着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

把实践活动纳入课程管理,为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了保障。

活动课程具有自主性、兴趣性和实践性,充实了课程的内容。

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优化组合起来,既是一项课程活动,又是一门活动性的新型课程。

“运河文化”校本课程在结构上分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两部分。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运河的历史和现状,通过调查了解、参观考察通州现代化农业、工业建设情况,结合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团活动,增加学生对家乡的感情,达到知家乡、爱家乡的目的,进而激发学生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决心,鼓励学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报效祖国、建设家乡。

运河兴建之路、运河古代建筑、运河历史人物、运河饮食文化、运河旅游资源、运河民俗节日、运河民间美术、运河经济发展、运河特色农业、运河生态环境等十个模块和教学课例、研究性学习把教学与实践活动统一起来,使运河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变得丰富多彩而富有教育意义。

以研究性学习和社团活动为载体,拓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渠道,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既具创意又有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校本课程的延伸,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内容,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活跃了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道德滑坡问题凸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人中还有市场,少数人思想混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

我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在过去的十年里,通过专家报告、教师讲座、国旗下讲话、展板展示、征文、演讲、文艺演出、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全校师生搜集了大量有关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资料,学习了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优秀的教育事例。

学生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感悟到注重文明礼仪、养成文明习惯是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

我们也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参加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父母,理解父母,使一些对父母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和父母有了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达到了家校共同教育的目的。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学校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编纂了校本教材《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旨在为师生提供进一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资料和案例,以启示大家深入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努力使每一位师生都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楷模,让每一位从运河中学走出去的学生都是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中国人。

我们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教育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加强师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校办学有活力,就要不断吸收新理念,探索新路径,取得新经验,实现新突破。

中华传统美德和运河文化滋养着运河人,我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首都文明单位”、“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校”、“北京市校本教研示范校”。

我们要学习做一个不倦的园丁,用运河文化之水,润泽校园芳华。

7.62公里,是千百年来哺育唐王人民的“母亲河”。

《嘉兴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0

推荐

语文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一)随着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推动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观点已经转变为人们的实际行动。

从学校实际出发,通过落实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实施课程改革来提高学校办学品质,提升办学品味,创建学校品牌,已经成为诸多学校的自觉追求和奋斗目标。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实现这样的追求,最好的措施就是开展校本研究。

因为只有学校才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

事实上,国家多次出台的文件早为学校开展校本研究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校长负责制;1999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学校教育必须破除统一性,发挥自主性,重视差异性,塑造特色性;2001年秋季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就是旨在扩大学校自主权和开发校本课程。

(二)校本教研的内涵,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教育科研。

它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学校,研究主体是校长和教师,研究目标在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研究重点在于解决学校近期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即当前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研究的价值判断主要在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程度,即研究成果对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带来效益的高低。

具体地说,校本教研是一种研究理念,它不刻意强调某项研究一定要探讨未知的理论,不刻意要求研究成果一定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不刻意要求研究结果一定要“原生态”,不刻意要求研究过程一定要作周密的设计,也不刻意要求一定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而做出准确的结论;校本研究是一种制度,它要求学校给校本研究以政策的支持,创设协调合作的研究机构和平台,营造宽松开放的研究环境。

总之,校本研究是一种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研究主体,在学校自然工作状态下开展的宽松的、合作的、人本的、以解决学校实际问题,创建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科研方式。

校本教研的三项要义是:

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内。

它们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要“基于学校”开展研究,必须“在学校内”选题并且是“为了学校”;要“为了学校”开展研究,必须“在学校内“基于学校”面临的实际,选择课题进行研究;要“在学校内”开展有效的研究,必须本着“为了学校”发展的目标,“基于学校”需求的实际,才能为研究获得成功提供先决条件。

(三)每个地方都会有一种或多种事物代表着当地特有的文化。

我们秀洲区高照小学地处京杭运河沿岸,从嘉兴三塔、学绣塔到到陡门桥一线约10公里,千年漕运积淀着深厚的文化。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齐名,构成了中华民族一个大写的“人”字,是被世界公认的著名历史人文景观之一。

京杭大运河始掘于春秋末期,通于隋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在几千年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大运河始终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其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运河的交通功能衰落了,但它所体现的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精神,它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却更加凸现,并成为我们精神生活永不枯竭的源泉。

近年来,我市诸多有识之士都发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倡议,嘉兴电视台也拍摄了大型专题片《我们的大运河》,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同名专著,这为普及和传承运河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为我校开展校本研究提供了一本优秀的运河文化教材。

基于上述几点认识,我校提出了“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研究”构想,旨在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建立起基于运河文化因子为核心要素的校本课程,围绕“走进运河、认识运河、研究运河、感受运河、畅想运河”为主要内容的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育活动,促进书香校园的建设步伐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本课题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一)传承运河文化已经成为建设文化大市的重要举措。

嘉兴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富华认为,运河见证了嘉兴的历史、政治、经济的发展,嘉兴城市格局的形成与运河息息相连。

从某种意义说,嘉兴文化可以称为运河文化。

嘉兴市政协副主席崔泉森认为,嘉兴大运河的保护在概念上一般是指市区约82公里长的运河河段,即从王江泾到桐乡大麻和杭州交界点。

但实际上我们讲京杭大运河还应该包括从桐乡崇福经海宁长安坝到许村这条路线。

这条运河一直在使用,所以不能算废掉。

从历史上看,在宋代之前,上塘河(杭州到长安镇)叫上塘运河,这是秦始皇开陵水道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二,嘉兴运河有八大水系,包括苏州塘、杭州塘、长水塘、海盐塘、平湖塘、新塍塘等从嘉兴以放射状向四周辐射,每个水系都通过堰来控制,而杉青闸作为整个水路的咽喉,这些情形在唐代以前就基本形成了。

所以嘉兴从唐代起就已成为整个运河流域的一个重要水利交通枢纽。

浙江电台嘉兴记者站站长张晓平认为,实际上京杭大运河形成历史不长,主要是在明清时期。

而嘉兴的古运河经历了从春秋开凿百尺渎以来的各个时期,远比隋唐开凿江南运河要早。

嘉兴境内一座杉青闸、一座长安闸都是古代闻名的,长安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套闸。

京杭大运河到我们这儿有三条航道,东线是京杭古运河,还有中线和西线。

我们现在讨论嘉兴运河,不仅仅局限在京杭大运河,应该指一个流域。

运河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河流、径流、桥梁、渡口等,比如市区境内包括古桥、新建公路桥等桥文化,还有船文化,还有不少水利设施,闸、堰、坝等。

运河几千年来,深深地影响着嘉兴。

我觉得我们这儿的运河文化特征是渔稻并重,以船代步的桥、船文化,吴语文化,包括昆曲、评弹、海盐腔、越剧等,所以是一篇大文章。

嘉兴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徐志平认为,元代诗人萨都剌在《过嘉兴》诗中具体描写了船入嘉兴的水乡景象。

在空间上,杭嘉湖平原都是运河一带;在狭义上,约82公里长的市区运河段地区,直接受到大运河的影响。

第二,嘉兴运河文化有其独特性,也是江南文化的两重性,体现在刚与柔、精致与大气、守持与开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嘉兴运河文化广泛吸收了海洋文化等多个方面,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

(参见《嘉兴与运河文化》《南湖晚报》2007年3月18日)我市已经成为大运河申遗的成员单位,有关人士对大运河的文化功能的认识日益加深;秀洲新区还将在高照街道辖区的京杭运河沿线建设“运河文化长廊”,分成农民画创作陈列及研究、运河文化风情等区域,这对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桐乡市虎啸中心小学开展运河文化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其课程设计思路是:

第一,在整个活动中,以“千年运河的基本情况”“运河文化内蕴”调查和“运河文化新创意”的活动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展示、汇报交流活动,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第二,在调查活动、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和成果共享。

第三,在调查和汇报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的增强(盛时钟:

《运河文化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和思考》)。

该课题的设计思路开阔,可以成为本课题的借鉴,不足之处是切口偏大,“上至杭州下至王江泾”,这容易导致研究的肤浅和学生参与面的局限。

(三)桐乡市羔羊中心小学开展以运河文化为底蕴构筑小学作文小本教材的研究。

该校以运河文化为中心确立校本作文教材的基本框架及三个层次:

“乡之韵”“乡之俗”和“乡之人”。

根据这个主题,教材的内容定位为六个方面:

(1)把农村田园风光、水乡景观、农家新居编入教材,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2)把村史、家史编入教材,丰富学生的情感;(3)把学农艺农技编入教材,让学生在写作中交流思想;(4)把农家传统风俗编入教材,陶冶学生的个性;(5)把江南的四季风光编入教材,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6)把赞颂江南地方特色的古代诗词编入教材,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王树军:

《让精彩的运河文化走进综合实践活动之中》)。

该课题立足作文教学做深做透,但基本局限于语文学科,与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受到了限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围绕“走进运河、认识运河、研究运河、感受运河、畅想运河”等内容,培养学生智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文化意识,树立“知运河、爱运河”的思想,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既实现自己的知行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增强的社会责任感,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的功用。

认知目标:

1、了解运河的基本情况。

2、了解运河文化的内蕴。

3、了解运河在嘉兴特别是高照段的发展及作用。

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及实践,激发学生对自己所取得成果的成功感,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2、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查找、访问、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等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基本思路:

 1、在整个活动中,围绕“走进运河、认识运河、研究运河、感受运河、畅想运河”等内容,采用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调查展示、汇报交流等活动,体现教师是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2、在调查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协作探究、学习交流、相互欣赏。

3、在调查和汇报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的增强。

(二)实施策略:

第一板块:

走进运河,感受变迁。

1、利用班队活动或其他时间,分年级组织学生观看《话说长江》中有关“京杭大运河”的部分和嘉兴电视台拍摄的《我们的大运河》。

2、由知高照段运河人文地理知识的本校教师,或农民,或社区认识到校讲述万寿山来历、陡门集镇今昔等典故知识,让学生走近家乡运河、走进家乡运河。

3、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嘉兴船文化博物馆,学秀塔、三塔和王江泾长虹桥等本地运河名胜。

如有条件,结合春游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参观杭州拱宸桥和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4、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分阶段调查访问(鼓励学生以照片、录音等形式展示调查采访过程)。

每次活动前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落实专门的教师。

第一组:

到本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和嘉兴市图书馆查找资料,了解京杭运河的基本情况以及嘉兴段运河两岸风土人情及与运河有关的古今名人故事,重点集中在高照陡门桥到嘉兴三塔一带。

第二组:

到秀洲新区管委会、区水利部门及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等部门了解京杭运河特别是秀洲段、高照段古往今来的水运及其他情况。

第三组:

走访高照段运河两岸,了解运河两岸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第二板块:

整理材料,展示成果。

1、举办《家乡的运河》小报展览或图片展览。

2、绘制京杭大运河的水运图;绘制陡门桥到嘉兴段三塔一带运河两岸的人文地理知识示意图。

3、举办“说说发生在家乡运河边的故事”讲故事比赛,将家乡古今名人和社会发展编成故事,可以在校内讲述,也可以到社区讲述。

4、让学生感同身受,创造条件组织学生乘坐轮船进行真实体验,举办“在运河上看家乡话家乡”活动。

第三板块:

我心目中的运河文化。

1、组织学生在高照街道运河社区内举行“我心目中的大运河”儿童画现场比赛,选择优秀作品在社区内展览。

2、组织学生在运河文化公园学秀塔下举行“我心目中的运河文化公园”演讲比赛。

3、在科学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运河水资源及水环境的调查与监测,写出调查报告。

4、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围绕环境污染、运河文化等学写“两会提案”,递交有关部门,借以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原则和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高照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生活性原则。

运河文化研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走出去、请进来、动起来”等形式进行,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局限于“钻故纸堆”。

2、实践性原则。

要突出学生主体,坚持学生的实践性,教师只能充当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的角色,不能越俎代庖。

3、整体性原则。

每次活动都要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4、循序渐进原则。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本课题研究不能一下子全面铺开,拟分几个阶段和层面逐步推进。

(三)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进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8.05—2008.07)确定课题,组织师生学习文献资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初步的可行性论证。

第二阶段(2008.08—2009.07)具体实施课题方案,边实践边探索,逐步取得经验,逐步修正、完善方案中制定的策略;邀请专家进行课题中期检查与论证。

第三阶段(2009.09—2009.10)课题总结,撰写课题主题报告,开展成果汇报活动,编印“学生成果集”,邀请专家对成果进行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是:

(1)课题主体结题报告;

(2)学生调查研究报告、儿童画或摄影作品、学生作文等文字材料;(3)学生讲故事、演讲等主题活动。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一)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顾问:

张建芳,中学高级教师,嘉兴教育学院校科学与校本课程教研员;

张觉民,副研究馆员,嘉兴市秀洲区文化馆原馆长。

组长:

徐如松,中学高级教师,嘉兴市名师,高照小学校长。

成员:

黄建良,小高,区学科带头人,高照小学书记兼副校长;

单慧英,小一,区教学能手,高照小学教导主任;

陈寒英,小高,区教学能手,高照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沈利彬,小一,高照小学德育室主任。

朱玲英,小高,高照小学教师,擅长音乐、语文教学。

赵国兴,小高,高照小学科学教师兼图书管理员。

(二)课题研究的环境基础

1、高照小学地处京杭运河嘉兴秀洲南段,运河在高照街道境内流经近10公里。

高照小学学生大都生活在运河之畔,与运河朝夕相处,其家长特别是部分老人对运河掌故比较熟悉,所以,高照小学开展运河文化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优势。

2、高照小学大部分教师是高照街道本地人,从小生活在运河岸边,对京杭运河有较深的了解;本课题组长、高照小学校长徐如松系嘉兴市名师,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育厅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曾担纲过《鸳鸯湖棹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题研究,主持过省级教育科学立项课题《创建美术特色学校的实践与思考》和市级教育科学立项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研究》等,与人合作的《嘉兴地区民间灶头画的调查与思考》获江南文化节论文奖,现正主持由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教授领衔的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创建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的实践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三)经费预算

本课题用于购买、收集有关资料,开题、结题论证,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编印、出版有关成果等合计经费约2万元。

  三大途径让“河流文化”心中流淌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把理念内化到师生的心中,学校特色文化不只建在墙上,更要建在心上!

为了让河流文化真正走进师生心里,成为师生的文化性格、学校的文化基因,最终形成河流文化的结构。

沙河源小学采取了三大途径:

  校本研修:

为让全体教师充分理解河流文化特色教育,学校举行了河流文化特色教育讲座,开展名师引领、专题研讨、成果交流等等;编制了54个河流文化特色教育微型课题,共有61名教师参加了河流文化特色教育研究。

  走进课堂:

为了使河流文化特色教育走进课堂,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学校开展了“如源课堂,浸润成长”的课堂教学改革,将河流文化特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以此推进学科课堂教学,并开发了河流文化特色教育校本课程,编辑了河流文化特色教育系列读本作为校本教材。

  融入生活:

为了培养具有河流的品质和智慧的学生,学校专门建设了学校特色文化活动区;开展了河流文化特色教育系列活动,将河流文化特色教育融入师生的生活。

图书角、功能室、电视台、活动、艺术节、社团、海模、叮咚诗集等等,都能看到河流文化特色。

  河流文化特色教育价值开始彰显

  据校长胡松涛介绍,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沙河源小学河流文化特色教育的价值已逐渐在学校的成长过程中彰显出来。

通过河流文化特色教育的创建与开展,全体教职员工已坚定信奉这种教育理念,形成一种对学校未来充满信心的文化信仰和精神力量。

  德育主任祝长龙的“倾听每个孩子成长的声音”的办学理念,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也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式;袁萍老师的“如源课堂,浸润成长”的课堂教学理念,让课堂变得情知更统一、过程更优化、氛围更和谐。

  刘成亮老师获得了2011年金牛区小学语文赛课一等奖;陈茹老师在2011年全国语文说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唐燕老师在2010年全国语文说课大赛中获得特等奖;2010年,我校成为四川省校园文艺人才培养基地……

  学生荣誉也硕果累累:

连续两年获全国青少年棒球联赛第四名、2009年成都市第九届艺术节团体一等奖、金牛区第八届艺术节团体金奖、全国青少年书画比赛团体一等奖、城市“让我玩”足球赛亚军、成都市模型比赛团体一等奖等。

学校的皮影社团在第二届非物质文化节、都江堰放水节和文艺双年展都参加了全国性的演出,获得非常高的评价。

浅说永强塘河文化

字号:

 小 中 大  发布:

2011-12-1507:

38:

03  查看(373)/评分(0/0)/我要评论

(2)

个人分类:

文化絮语

金上进

一、永强塘河的缘起

永强平原的形成,是赖以大罗山、黄石山的阻挡,以及瓯江海水所携带的泥沙聚积而成。

在唐朝中后期,瓯江南岸的海岸线已经退到今龙湾的永中刘宅以东,形成一道长达6公里的老沙堤。

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瓯江南岸的海岸线已到达今龙湾区的永中普门以东。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在南起一都长沙、北至沙村之间兴建了长达4619丈的沙城降,此岸线比南宋乾道岸线向东前进了一二公里。

清朝雍正(1723—1735)以后,滩涂的淤积进一步加速。

从光绪年间(1875—1908)一直到1995年,这120年来,陆续兴建了横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