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0461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7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0页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村镇供水项目工程技术规范标准SL310文档格式.docx

10.6

竣工验收

11

运行管理

11.1

11.2

水质检验

11.3

水源管理

11.4

净水厂管理

11.5

泵站管理

12

输配水管理

分散式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

11.6

12.1

一般要求

12.2

雨水集蓄供水工程

12.3

引蓄供水工程

分散式供水井

规范用词说明

12.4

目次

13

17

21

22

24

25

26

27

29

31

32

33

34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7

49

 

1.0.1为规范我国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供水质量,保障饮水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促进村镇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建制镇、集镇、村庄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1.0.3村镇供水工程应分类进行建设和管理。

村镇供水工程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大类,其中集

10〜15a,可分期

中式供水工程按供水规模可分为表1.0.3中的五种类型。

工程类型

I型

II型

III型

IV型

V型

供水规模w(m/d)

wA10000

10000>

wA5000

5000>

wA1000

1000>

wA200

W<

200

1.0.4

1

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合理利用水资源,有效保护供水水源;

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规定;

与当地村镇总体规划相协调,以近期为主,近、远期结合,设计年限宜为

表1.0.3集中式供水工程类型划分

实施;

充分听取用户意见,因地制宜选择供水方式和供水技术,在保证工程安全和供水质量的前提

下,力求经济合理、运行管理简便;

积极采用适合当地条件并经工程实践和鉴定合格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

尽量避免洪涝、地质灾害的危害,或有抵御灾害的措施。

1.0.5

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供水规划

2.0.1发展村镇供水,应制定区域供水规划和供水工程规划。

2.0.2区域供水规划应根据规划区内各村镇的社会经济状况、总体规划、供水现状、用水需求、

域水资源条件,以及管理要求、村镇分布和自然条件等进行编制。

规划内容应包括供水现状分析,拟建供水工程的类型、数量、布局及受益范围,各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规模、投资估算,建设和管理的近、远期目标,保障供水工程良性运营和供水质量的管理措施,规划水源地的保护措施,以及实现规划的保障措施等。

区域供水规划,应能指导当地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和供水管理。

2.0.3应根据水源的水量和水质、供水的水量和水质、供水可靠性、用水方便程度等,对村镇供水

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

2.0.4有符合水质、水量要求的水源时,应规划建造集中式供水工程;

有条件时,应优先选择联片

集中供水或管网延伸供水方式。

其中水源和供水范围,可跨村、镇、行政区域进行规划,但应作好协调工作。

受水源、地形、居住、电力、经济等条件限制,不适宜建造集中式供水工程时,可根据当地

实际情况规划建造分散式供水工程。

2.0.5集中式供水工程应按照本规范第3〜9章的有关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合理确定其水源、供水

范围、供水规模、供水方式、水厂厂址、净水工艺和管网布置;

分散式供水工程应按照本规范第12章的有关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合理确定工程形式和规模。

3.1供水规模和用水量

二包括居民生活用水量、公共建筑用水量、饲养畜禽用水量、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管网漏失水量和其它未预见用水量,应根据当最高日用水量进行计算。

应综合考虑现状用水量、用水条件及其设计年限内的发展变化、

3集中式供水工程设计基本要求

3.1.1供水规模(即最高日供水量

企业用水量、消防用水量、地实际用水需求列项,按

水源条件、

(3.1.2-1)

(3.1.2-2)

确定供水规模时,

制水成本、已有供水能力、当地用水定额标准和类似工程的供水情况。

联片集中供水工程的供水规模,应分别计算供水范围内各村、镇的最高日用水量。

3.1.2居民最高日生活用水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W=Pc/1000

F=R(1+y)n+P1

式中W—居民生活用水量,mi/d;

P—设计用水居民人数,人;

R—供水范围内的现状常住人口数,其中包括无当地户籍的常住人口,人;

Y—设计年限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可根据当地近年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确定;

n—工程设计年限,a;

P1—设计年限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总数,可根据各村镇的人口规划以及近年来流动人口和户籍迁移人口的变化情况按平均增长法确定,人;

q—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可按表3.1.2确定,L/人•d。

主要用(供)水条件

一区

二区

三区

四区

五区

集中供水点取水

30〜40

30〜45

30〜50

40〜55

40〜70

水龙头入户,无卫生设施或较少

40〜60

45〜65

50〜70

50〜75

60〜100

全日供水,户内有洗涤池和部分其他卫生设施

60〜80

65〜85

70〜90

75〜95

90〜140

全日供水,室内有给水、排水设施且卫生设施较齐全

80〜120

85〜125

90〜130

95〜140

120〜200

注:

①本表所列用水量包括了居民散养畜禽用水量、散用汽车和拖拉机用水量、家庭小作坊生产用水量。

2一区包括:

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北部,陕西和山西两省黄土沟壑区,四川西部。

二区包括: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及河套地区,河北北部。

三区包括:

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三省的大部分地区,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

四区包括:

重庆、贵州、云南,四川大部分地区,广西西北部,湖北、湖南两省的西部山区。

五区包括:

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台湾,安徽、江苏、广西、湖北、湖南五省的大部分地区。

3取值时,应对各村镇居民的用水现状、用水条件、供水方式、经济条件、用水习惯、发展潜力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综合考虑以下情况:

村庄一般比镇区低;

定时供水比全日供水低;

发展潜力小取较低值;

制水成本高取较低值;

村内有其他清洁水源便于使用时取较低值。

调查分析与本表有出入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4本表中的卫生设施主要指洗涤池、洗衣机、淋浴器和水冲厕所等。

表3.1.2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定额

单位:

L/人-d

3.1.3公共建筑用水量应根据公共建筑性质、规模及其用水定额确定。

1条件好的村镇,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确定公共建筑用水定额;

条件一般

或较差的村镇,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规范GBJ15中的公共建筑用水定额适当折减。

2缺乏资料时,公共建筑用水量可按居民生活用水量的5%-25%古算,其中无学校的村庄不计

此项,其他村庄为5%-10%集镇为10%-15%建制镇为10%-25%。

3.1.4集体或专业户饲养畜禽日最高用水量,应根据畜禽饲养方式、种类、数量、用水现状和近期

发展计划确定。

畜禽类别

用水定额

40〜50

育成牛

50〜60

育肥猪

奶牛

70〜120

5〜10

母猪

60〜90

0.5〜1.0

表3.1.4饲养畜禽日最高用水定额

L/头或只-d

2

3

1圈养时,饲养畜禽用水定额可按表3.1.4选取;

放养畜禽时,应根据用水现状对按定额计算的用水量适当折减;

有独立水源的饲养场可不考虑此项。

3.1.5

企业日用水量应根据以下要求确定:

企业生产用水量应根据企业类型、规模、生产工艺、用水现状、近期发展计划和当地的生产

用水定额标准确定。

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生活用水量,应根据车间性质确定,无淋浴的可为20〜35L/人•班;

淋浴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淋浴用水定额可为40〜60L/人•班。

2对耗水量大、水质要求低或远离居民区的企业,是否将其列入供水范围应根据水源充沛程度、

经济比较和水资源管理要求等确定。

3.1.6消防用水量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和《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39的有

关规定确定。

允许短时间断供水的村镇,当上述用水量之和高于消防用水量时,确定供水规模可不单列消

防用水量。

3.1.7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经济条件好或规模较大的镇可根据需要适当考虑,其余镇、村可不计此项。

10%-25%取直,村庄取较低值、

3.1.8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水量之和,宜按上述用水量之和的

规模较大的镇区取较高值。

3.1.9时变化系数,应根据各村镇的供水规模、供水方式,生活用水和企业用水的条件、方式和比

例,结合当地相似供水工程的最高日供水情况综合分析确定。

1全日供水工程的时变化系数,可按表3.1.9确定:

表3.1.9全日供水工程的时变化系数

供水规模w(mi/d)

wA5000

W1000

1000>

W200

w<

时变化系数K,

1.6〜2.0

1.8〜2.2

2.0〜2.5

2.3〜3.0

企业日用水时间长且用水量比例较高时,时变化系数可取较低值;

企业用水量比例很低或无企业用水量时,时变化系数可在2.0〜3.0范围内取值,用水人口多、用水条件好或用水定额高的取较低值。

2定时供水工程的时变化系数,可在3.0〜4.0范围内取值,日供水时间长、用水人口多的取

较低值。

3.1.10日变化系数,应根据供水规模、用水量组成、生活水平、气候条件,结合当地相似供水工程的年内供水变化情况综合分析确定,可在1.3〜1.6范围内取值。

3.1.11水厂自用水量,应根据原水水质、净水工艺和净水构筑物(设备)类型确定。

采用常规净水工艺的水厂,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5%〜10%十算;

只进行消毒处理的水厂,可不计此项;

采用电渗

析工艺的水厂,可按电渗析器日产淡水能力的120%十算。

3.1.12水源取水量,一般可按供水规模加水厂自用水量确定;

利用已有渠道输水时,尚应考虑渠道的蒸发、渗漏损失量;

有庭院浇灌和农田灌溉需求时,尚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考虑庭院浇灌用水量和农田灌溉用水量。

3.2供水水质和水压

3.2.1集中式供水工程,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

受水

源、技术、管理等条件限制的W、V型供水工程,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

生标准>准则》的要求。

3.2.2供水水压,应满足配水管网中用户接管点的最小服务水头;

设计时,对很高或很远的个别用户所需的水压不宜为控制条件,可采取局部加压或设集中供水点等措施满足其用水需要。

配水管网中用户接管点的最小服务水头,单层建筑物可为5〜10m两层建筑物为10〜12m

二层以上每增高一层增加3.5〜4.0m;

当用户高于接管点时,尚应加上用户与接管点的地形高差。

10m。

3.2.3

配水管网中,消火栓设置处的最小服务水头不应低于

3.2.4

用户水龙头的最大静水头不宜超过40m超过时宜采取减压措施。

3.3水源

3.3.1

供水水源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应水质良好、便于卫生防护,地下水源水质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的要求,

地表水源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的要求,或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CJ3020)的要求。

3.2.1要求。

当水源水质不符合上述要求时,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

若限于条件需加以利用时,应采用相应的净化工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应符合本规范

90%其他地区不低

应水量充沛,干旱年枯水期设计取水量的保证率,严重缺水地区不低于

于95%

当单一水源水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取多水源或调蓄等措施。

应符合当地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的要求,并按照优质水源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的原则,合理安

排与其它用水之间的关系。

3.3.2

水源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应详细调查和搜集区域水资源资料,并据此选择适宜的水源。

卫生

有多个水源可供选择时,应对其水质、水量、工程投资、运行成本、施工和管理条件、

防护条件等进行综合比较,择优确定。

结合相应的供

3对拟选水源应进行水资源勘察,重点进行水质和干旱年枯水期可供水量分析,

水方案作出评价。

地下水源应按照《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J27的要求进行水文地质勘察。

地表水源评价时,应分析不同水文年逐月流量和含砂量的最大、最小、平均值,最高水位、最低水位和常水位,洪水持续时间、冰情、水温和水质等历史记录资料,并进行水量平衡分析。

缺乏资料时,应进行实测和调查,选择相邻水文站作参证站进行水文预测分析,并适当提高设计取水量的保证率。

3.3.3

明确保护措施。

对设计选用的供水水源应I根据其类型和需要

3.4供水范围和供水方式

3.4.1供水范围和供水方式,应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用水需求、地形条件、居民点分布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按照优水优用、便于管理、单方水投资和运行成本合理的原则确定。

3.4.2水源水量充沛,在地形、管理、投资效益比、制水成本等条件适宜时,应优先选择适度规模的联片集中供水。

水源水量较小,或受其它条件限制时,可选择单村或单镇供水。

距离城镇供水管网较近,条件适宜时,应选择管网延伸供水。

有地形条件时,宜选择重力流供水。

应按自来水入户设计。

当用水区地形高差较大或个别用水区较远时,应分压供水。

只有唯一水质较好水源且水量有限时,或制水成本较高、用户难于接受时,可分质供水。

有条件时,应全日供水;

IV、V型供水工程,条件不具备时,可定时供水。

3.5防洪和抗震

集中式供水工程的防洪设计应符合《防洪标准》(GB50201)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1

防洪标准》(SL-)的有关规定。

I〜山型供水工程的主要建(构)筑物应按30〜20a一遇洪水进行设计、100〜50a一遇洪水进行校核;

IV、V型供水工程的主要建(构)筑物,应按20〜10a一遇洪水进行设计、50〜30a一遇洪水进行校核。

3.5.2

(GB50011)和《构筑物抗震设计规

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抗震设计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范》(GB50191)的有关规定。

1度采取抗震措施;

III型供水工程的主要建(构)筑物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

IV、V型供水工程的主要建(构)筑物,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

4取水构筑物设计

4.1.1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和位置,应根据地下水类型、水文地质条件、设计取水量等通过技

术经济比较确定。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可根据下列条件选择:

底板埋深大于15m

底板埋深小于20m

底板埋深小于30m

3)

辐射井;

4)

含水层总厚度大于5m时,可选择管井;

含水层总厚度5〜10m,管井出水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选择大口井;

含水层有可靠补给条件,管井和大口井出水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选择

集取地表渗透水或地下潜流,含水层厚度小于

5m且埋深浅时,可选择渗渠,但渠底埋深应

小于6m

5)

4.1.2

4.1.3

有水质良好、水量充足的泉水时,可选择泉室集取泉水。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位于水质良好,不易受污染的富水地段,并便于划定保护区;

位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良好的地段;

按地下水流向,设在村镇的上游,并靠近主要用水区;

集取地表渗透水时,地表水水质不低于GB3838的要求;

靠近电源,施工和运行管理方便。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设计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拟开采含水层应根据各含水层的岩性、透水性、水质、补给条件和设计取水量等确定;

构筑物深度应根据拟开采含水层的埋深、岩性、出水能力、枯水季节地下水位埋深及其近年

来的下降情况、其它井的影响、施工工艺等因素综合确定;

进水结构应具有良好的过滤性能,进水能力大于设计取水量,结构坚固、抗腐蚀性强且不易

堵塞;

应有防止地面污水和非开采含水层水渗入的措施;

大口井、辐射井、渗渠和泉室,应有通气措施;

应有测量水位的条件和装置;

位于河道附近的地下水取水构筑物,应有防冲和防淹措施。

管井设计应符合《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和《机井技术规范》(SL256)的有关规定。

过滤器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开采含水层岩性

过滤器类型

基岩

岩层稳定,裂隙、溶洞无充填

不安装过滤器

岩层不稳定,裂隙、溶洞无充填

骨架过滤器、缠丝过滤器

岩层不稳定,裂隙、溶洞有充填

缠丝过滤器、单层填砾过滤器

碎石土类

d20<

2mm

单层填砾过滤器、缠丝过滤器

&

0>

2mm

砂土类

粗砂、中砂

细砂、粉砂

双层填砾过滤器、单层填砾过滤器

4.1.3-1选用。

表4.1.3-1管井过滤器类型选择

过滤器类型,应根据开采含水层的岩性确定,可按表

d20为碎石土类含水层筛分样颗粒组成中,过筛重量累计为20%寸的最大颗粒直径。

2)过滤器长度应根据可开采含水层的累计厚度、富水性、设计取水量等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可开采含水层累计厚度不超过30m时,过滤器长度可按含水层累计厚度取值。

3)过滤器的进水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4.1.3-1)

Q=n汕NV

式中Q—过滤器的进水能力,ni/s;

Dg—过滤器外径,填砾过滤器算至滤料外表面,非填砾过滤器算至过滤器外表面,

Lg—过滤器有效进水长度,可按过滤器长度的85%十算,m

50%十算;

N—过滤器进水面层的有效孔隙率,可按过滤器进水面层孔隙率的

Vg—允许过滤器进水流速,可按表4.1.3-2取值,m/s。

表4.1.3-2允许过滤器进水流速

开采含水层渗透系数K(m/d)

K>

120

120AK>

80

80AK>

40

40AKA20

K<

20

允许过滤器进水流速V(m/s)

0.030

0.025

0.020

0.015

0.010

4)过滤器骨架管的穿孔形状、尺寸和排列方式,应根据管材强度和加工工艺确定;

孔隙率宜为

15%-30%

5)缠丝过滤器的骨架管应有纵向垫筋,垫筋高度6〜8mm垫筋间距应保证缠丝距管壁2〜4mm

垫筋两端设挡箍。

缠丝材料应无毒、耐腐蚀、抗拉强度大和膨胀系数小;

缠丝断面形状宜为梯形或三角形;

丝孔隙尺寸应根据含水层的颗粒组成和均匀性确定,碎石土类含水层宜为d20,砂土类含水层宜为d50;

缠丝面孔隙率,可按下式计算:

(4.1.3-2)

式中R—缠丝面孔隙率;

di—垫筋直径或宽度,m—垫筋中心距离,d2—缠丝直径或宽度,m—缠丝中心距离,

mm

Pc=(1-di/m)(1-d2/m)

mra

注:

d50为砂土类含水层筛分样颗粒组成中,过筛重量累计为50%寸的最大颗粒直径。

6)填砾过滤器的滤料厚度,应根据含水层岩性确定,可为75〜150mm滤料高度应超过过滤器

的上端;

滤料规格可按下列要求确定:

砂土类含水层:

Di0=(6〜8)d50

碎石土类含水层:

当d20<

2mm时,Di0=(6〜8)d20

当d20>

2mm时,可不填砾或充填10〜20mm的填料;

滤料的不均匀系数应小于2。

D50为滤料筛分样颗粒组成中,过筛重量累计为50%寸的最大颗粒直径。

2井孔直径,应根据设计取水量、允许井壁进水流速、设计取水含水层厚度和埋深、过滤器类

型、钻井工艺等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并满足以下要求:

DAQ(nLgVj)

1)井孔直径:

(4.1.3-3)

式中D—井孔直径,m;

式中

Q—设计取水量,m/s;

Lg—过滤器长度,m

V—允许井壁进水流速,

m/s。

)允许井壁进水流速可按下式计算:

细砂时,

V=K2/15

(4.1.3-4)

K—开采含水层的渗透系数,

非填砾过滤器,井孔直径应大于井管外径

填砾过滤器,取水含水层为中、粗砂时,

井孔直径应大于井管外径300mm

井管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开采段井管内径应与过滤器内径相同;

下泵段井管内径应比选用的水泵最大外径大

100mm

井孔直径应大于井管外径200mm取水含水层为粉、

1)

F泵段的深度,应根据干旱年枯水期的动水位埋深确定。

管材,应根据井深、水质、管材强度和经济比较确定;

采用钢管时,壁厚不宜小于沉淀管长度,应根据拟开采含水层的岩性和井深确定,宜为井口周围应用不透水材料封闭,封闭深度不宜小于

2〜10mo

50mm

8mm

3m

对不良含水层和其它非开采含水层应封闭,封闭材料可为粘土球或水泥砂浆等;

层,单层厚度不宜小于5m封闭位置宜超过拟封闭含水层上、下各不小于5mo

6

选用的隔水

4.1.4

自含有粉砂、细砂的含水层中取水,并直接向管网送水时,出水管道上宜设除砂过滤器。

I〜山型供水工程,宜设备用井;

备用井数量,可按设计取水量的10%〜20%确定。

大口井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井径,应根据设计取水量、施工条件和经济比较确定。

井壁材料和厚度,应根据井深、井径、施工工艺、当地材料和经济比较,通过受力计算确定:

采用大开挖法施工的大口井,井壁厚度可按下式计算:

S=C1D+C

(4.1.4-1)

式中S—井壁厚度,m

D—进水段井筒外径,m

C—材料系数,砖、石井筒为

C2—经验系数,砖砌井筒为

2)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