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4666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docx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研究报告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报告

王植祥博士

前言

有色金属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

50年代初,我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只能生产铜、铅、锌等7~8个品种。

经过近50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有色金属工业已经形成了地质勘探、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等门类齐全、完整配套的工业体系。

不仅能够生产常用的有色金属,而且能够生产所有的其他有色金属。

铜、铝、铅、锌、镍、锡、锑、汞、镁、钛10种常用有色金属的产量稳步增长。

1949年为133万t,1978年上升到100万t,1988年为200万t,1992年为300万t,2001年达到856.49万t,年平均递增13.34%,长期以来有色金属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改善。

与此同时,有色金属矿山事业也获得长足发展。

有色金属行业在经历了1996~98年连续几年的市场疲软和经济效益下滑之后,1999年有色金属行业经济效益有了质的飞跃,不但扭转了连续三年的亏损被动局面,而且盈利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至2000年,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带动下,主要产品产量继续增长,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创历史新高,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达到783.8万吨,在世界居第二位,实现利润及税金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亏损额大幅下降,一批起点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逐步成长。

然而,在经历2000年的辉煌后,随着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2001年全球范围内有色金属需求严重不足,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受此影响,也出现价格回落,行业发展步入调整。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加入WTO后,有色金属工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更趋复杂,压力和机遇均日益突出。

因此,尽早做好全局性战略部署,将有利于有色金属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1章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现状

有色金属包括64个品种(不包括合金),有色金属材料按密度、价格、储量、分布等情况分为:

轻有色金属:

如铝、钙、镁等及其合金;重有色金属:

如铜、镍、铅、锌、锡、锑等;贵有色金属:

金、银、和铂族元素及其合金;半金属材料:

硅、硒、砷和硼等;稀有轻金属材料:

钛、铍、锂、铷和铯等及其合金;稀有高熔点金属材料:

钨、钼、钽、铌、锆和钒等及其合金;稀有分散金属材料:

镓、铟、铊和锗等;稀有放射性金属材料:

镭、锕系元素等。

其中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是铜、铝、铅、锌、锡、镍、镁、锑、汞、钛等十大品种。

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的实力得以不断壮大。

我国10种常用有色金属的产量从1985年的155.8万吨猛增到2001年的856.49万吨,增长了5.5倍,跃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进入了有色金属生产大国的行列,长期以来我国有色金属供不应求的局面成为历史。

我国已成为国际有色金属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国家。

据统计,我国铜资源储藏量居世界第三位;铝土资源的储量居世界第八位;铅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二;锌资源储量世界第一,属于较富品位;镍资源我国在世界上占第七位;锡资源我国占世界资源的20.25%,世界第一;钛资源我国钛资源居世界第一位,已探明拥有8.7亿吨的资源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0%;稀土资源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稀土资源国,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中、重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90%,其中内蒙古包头稀土矿占世界总储量的77%,占全国储量的90%以上。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矿山、冶炼、加工和地质勘探、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施工、科研教育等部门构成的完整工业体系。

到2001年底,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4111家,总资产3734.36亿元,从业人员152.52万人。

2001年,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856.4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643.97亿元,利润103.66亿元。

“九五”期间,有色金属产量快速增长,10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率达9.3%,改变了长期短缺的状况。

目前,除铜受资源条件限制仍需进口外,铝供需基本平衡,铅、锌、镁自给有余,钨、锡、锑、钼、稀土等传统出口产品仍保持一定的出口规模,有色金属冶炼产品已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

截止到2001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10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已连续6年居世界第二位。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该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却日益突出,矿山建设严重滞后于冶炼,冶炼能力利用率仅有61%;初级加工能力过剩,高新技术产品、高精度产品不足。

新出台的有色金属工业“十五”规划强调,未来五年,要集中力量发展目前国内大量进口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加快半导体及高纯材料、超导材料、储氢材料、高性能电池材料等新材料的产业化。

表1-11996-2000年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经济指标统计表(单位:

亿元)

主要指标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企业个数

3,977

3,854

3,821

7,894

8,433

工业总产值

1922.90

1667.36

884.57

817.91

736.18

资产总额

3,416

3,224

3,033

2,730

2,503

流动资产合计

1,441

1,297

1,206

1,075

1,007

固定资产原值合计

2,177

2,064

1,951

1,722

1,545

固定资产净值

1,461

1,426

1,305

1,166

1,047

销售收入

2,463

2,067

1,843

1509

1576.94

利税总额

169.66

104.90

3.99

39.45

37.14

利润

66.30

23.31

-46.96

-8.16

-8.82

进出口总额

143.11

95.54

79.10

76.60

63.60

进口(亿美元)

99.88

64.22

48.62

45.60

43.11

出口(亿美元)

43.23

31.32

30.48

31.00

20.49

长期负债

671.43

691.96

663.25

653.6

613.0

总负债

2,184.50

2,157.37

2,023.37

1,875.12

1,715.00

(工业总产值按90年不变价统计)

由表中可以看出,有色金属工业在1996-1998年,出现了较大滑坡。

归结1996-1998年有色金属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有色金属价格持续大幅下跌;二是外部原燃材料涨价,增加了制造成本;其次是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第2章2001年有色金属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

2001年全国工业产品销售增长较快,产销衔接继续改善,生产和销售总体上保持了协调发展的态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全国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现价,下同)92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2%,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

2001年有色金属行业受国际市场影响,产品价格下跌,需求不旺。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销售产值比上年增长7.1%,大大低于上年22.7%的增幅。

行业产品销售率为97.41%,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铅、锌、铜加工材料、日用精铝制品产销率都比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

2.12001年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概况

(1)我国有色金属整体实力进一步加强

①行业的经营情况

2001年,有色金属行业共有企业4111家,资产总额3734.36亿元,比上年增长9.32%,从业人员152.52万人。

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642.97亿元,比上年增长7.31%,利润总额71.37亿元,比上年增长7.65%。

②生产情况

2001年我国10种有色金属产量首次突破800万吨,产品产量达到856.5万吨,同比增长13.97%,金属铝、铜、铅、锌的产量均表现为一定的增长,其中铜产量142.6万吨,同比增长7.59%;铝产量342.5万吨,同比增长21.11%;铅产量117.2万吨,同比增长13.36%;锌产量207.8万吨,同比增长8.29%;镍产量4.95万吨,同比下降2.82%;锡产量9.16万吨,同比下降17.02%;锑产量13.4万吨,同比增长25.92%;镁产量18.6万吨,同比增长34.01%。

800万吨的总产量,标志着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国际有色金属行业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对国际有色金属市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表2-11996-2001年全国有色金属工业产品产量统计表(单位:

万吨)

年份

产品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总计

856.49

783.81

694.71

616.41

581.01

523.10

142.65

137.11

117.42

121.13

117.94

111.91

342.46

298.92

280.89

243.53

217.86

190.07

117.16

109.99

91.84

75.69

70.75

70.62

207.85

195.70

170.32

148.63

143.44

118.48

4.95

5.09

4.44

4.00

4.33

4.46

2001年,我国精铜产量占到世界精铜产量的9%左右,原铝产量占到世界铝产量13%左右,精铅产量占世界铅产量18%,精锌产量已占世界锌产量的19%。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有色金属的消费大国和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国。

2001年在国际市场主要有色金属价格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我国有色金属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改革步伐,生产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经济效益好于上年,实现利润103.66亿元,行业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这也进一步证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方面有了长足进步,随着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色金属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工艺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中国铝生产企业中大型预焙槽的比重继续扩大,就是突出的例子。

同时,产量增长还得益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合理的区域布局,矿山冶炼等初级产品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靠近原料、能源基地,而加工产品则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靠近消费市场,从而为产量扩张提供了施展空间。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产量增长、冶炼产能不断扩大,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原料供应吃紧,使得铜、铝、铅、锌等4种有色金属的原料均需进口,行业中矿山这根“软肋”,制约着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③行业发展稳中有升,升幅减缓

有色金属行业在经历了1999和2000年的辉煌后,随着国际经济发展逐步趋缓,尤其是受“9.11”事件后,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及有色金属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2001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总体表现为稳中有升,升幅减缓的特点。

(2)矿产品产量下降,解决原料供应的“瓶颈”是当务之急

2001年六种常用有色金属矿山原料产量回落,六种精矿金属含量295.9万吨,同比下降5.02%。

其中铜精矿含量56.5万吨,铅精矿含量59.9万吨,锌精矿含量157.2万吨,镍精矿含量5.2万吨,锡精矿含量7.88万吨,锑精矿含量9.24万吨。

在铜精矿、锌精矿、锡精矿、锑精矿等矿产品中,只有镍精矿含量小幅增长,矿产品生产滞后冶炼产品的状况更加突出。

表2-22001年六种有色金属矿山产品产量单位:

万吨

2000年产量

比上年增长%

2001年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精铜矿

59.3

13.94

56.47

-4.77

铅精矿

66.0

20.15

59.92

-0.13

锌精矿

178.0

20.62

157.21

-11.68

镍精矿

5.0

1.66

5.15

3.0

锡精矿

9.9

9.42

7.88

-20.4

锑精矿

9.9

9.42

9.24

-4.85

2001年六种精矿金属含量在2000年高速增长后,出现了大幅回落。

(3)全行业经济效益好于上年,非国有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①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继续增长

据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56.6亿元,比2000年增长6.54%。

从企业所有制形式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4.1亿元,所占比例为51.1%;非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2.5亿元,所占比例为48.9%。

②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实现利润超过70亿元

2001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实现利润71.37亿元,比2000年增加利润5亿元,同比增长7.64%。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40.97亿元,同比增长6.58%,占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的57.4%;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30.4亿元,同比增长9.12%,占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的42.6%。

2001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实现利税177.3亿元,比2000年增长4.55%。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110.8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的62.47%;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66.5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的37.53%。

有色行业非国有企业发展相当迅速,令人刮目相看。

特别是近二三年,铜、铝材料加工行业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表现引人瞩目。

而铜、铝材加工行业在江浙一带的异军突起,颇具代表性。

生产经营铜加工产品的海亮集团以十几万元起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2001年产量突破6.3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1亿元,与国有铜加工业大型企业——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公司并驾齐驱,共同创造了中国铜加工企业年产量的历史新高。

此外,国有企业脱困工作在2000年收效显著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实现了利润的持续增长。

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0.97亿元,比2000年增长6.89%,人均实现利税12496元/人。

(4)需求不足,价格全面下降

有色金属行业经历了辉煌的1999年、2000年后,2001年有色金属行业步入调整。

LME三个月铜在2000年9月达到2000美元/吨以上的高点后,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下跌过程,2001年11月7日达到年内底点1340美元/吨。

由于西方主要国家原铝消费下滑速度已快于减产速度,2001年全球原铝供需由去年的供应短缺42.8万吨转为基本平衡。

我国锡、钨、锑、铅、锌等有色金属产业2001年也陷入出口价格不断下滑的窘境。

锡出口价格跌到20年以来最低,铅锌为8年来最低,铟价跌至6年多的最低点,贬值70%,而锑的出口价格则为历史最低点。

(5)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目前从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看,对有色金属的需求明显低于前几年。

2001年除了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外,从国内市场需求来看,2000年我国铜铝产品进口量很大,需要一个消化过程。

1999年和2000年由于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拉动,对有色金属的需求量相应增加。

而2001年这种政策的拉动效果正在逐步减弱,并且今后几年,有色金属消费的增长将低于生产的增长,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6)原料和加工产品进口额大,造成贸易逆差

2001年有色金属进出口均表现为一定的负增长, 其中,2001年有色金属进出口总额138.2亿美元,同比下降3.43%;进口额为98.38亿美元,同比下降1.5%,出口额为39.82亿美元,同比下降7.89%。

进出口贸易逆差58.56亿美元,同比增长3.37%。

表2-32001年铜进出口数据( 单位:

 吨) 

**进口**

12月

1--12 月

年进口量同比

阳极铜

11,501

91,237

-26.8

精炼铜

115,025

834,971

+25.0

铜合金

2,853

27,869

+41.3

废铜

304,906

3,334,567

+33.3

铜精矿

305,753

2,255,242

+24.3

**出口**

12月

1--12 月

年出口量同比

阳极铜

165

2,371

- 2.4

精炼铜

2,542

50,972

-55.4

铜合金

5

329

-75.1

废铜

814

9,934

- 2.1

铜精矿

447

19,800

-50.2

2001年有色金属进口的特点是:

铜、铝、铅、锌等矿山原料及废杂铜进口量大幅度增长;非合金铝锭进口量下降,且出口大于进口;铜、铝材进口连续增长的局面有所改观,铜材进门量维持上年水平,铝材进口量下降。

2.1.1主要有色金属产品产量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2001年1~12月份全国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累计为856.49万吨,与同期相比增长13.97%。

 

其中:

2001年全国电解铝全年累计342.46万吨,氧化铝全年累计472.91万吨,同比增长9.3%;铝材产量230.9万吨,同比增长14.65%;矿产粗铜产量111.33万吨,同比增长13.21%;铜材产量185.2万吨,同比增长19.41%;镍:

全年累计4.95万吨,与同期相比减少2.82%;锡:

全年累计9.16万吨,与同期相比减少17.02%。

表2-4有色金属产品2001年1-12月产量汇总表(计量单位:

吨)

指标名称

本月

本月止

同期比(累计%)

十种有色金属

772935

8564935

13.97

其中:

矿产

726750

8128225

13.62

1.铜

125020

1426474

7.59

其中:

矿产

95418

1166571

9.86

2.铝

330471

424626

21.11

其中:

矿产

325825

3381362

20.87

3.铅

111496

1171599

13.36

其中:

矿产

99672

1057901

8.85

4.锌

173617

2078483

8.29

其中:

矿产

173504

2058638

7.55

5.镍

1627

49490

-2.82

6.锡

7727

91619

-17.02

7.锑

12627

133993

25.92

8.汞

16

192

-6.42

9.镁

10070

185991

34.01

 中间产品

1.矿产粗铜

 90109

1082178   

 10.04

2.氧化铝

   395017

 4729124  

 9.3   

3.矿产粗铅

 41327 

  494174

 -9.67

有色加工产品 

1.铜材     

 172543  

 1852078

  19.41 

2.铝材

 205935

2309397 

  14.56   

     

2.1.2原材料供应情况

由于过度开采及找矿、勘探的滞后,加上一大批的资源枯竭矿山的关闭,我国有色金属矿山资源短缺现象将日益严重。

按目前的开采水平,我国有色金属各品种已探明的可采储量大多数只够开采20多年,十种常用有色金属县属以上矿山722座,生产能力13993万吨矿石。

随着矿山资源的逐步枯竭,2000年有38座资源枯竭的矿山被列入国家计划,现已终结。

2001年度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被列入关闭破产建议项目名单的有43座。

到2010年我国将关闭335座矿山,产能消失4955万吨,占总产能的35%。

届时,铜、镍、钴矿产品的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铝土矿、铅、锌、钨、锡、锑等一大批矿种也将出现严重短缺。

资源的无序开采和乱挖滥采造成宝贵资源的严重破坏。

广西南丹地区就是典型一例,乱挖滥采使一个设计开采30年以上的矿山,仅几年的时间,就损失400多万吨品位很高、多金属共生的资源,使这一矿山只剩下3年寿命。

2.1.3有色金属矿的地质分布

我国有色金属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赣东北地区、西南滇藏地区和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其中江西德兴铜矿为具有世界级规模的铜矿,西藏玉龙铜矿、黑龙江多宝山铜矿也是储量较多的特大型铜矿。

我国铝土矿资源比较丰富,经勘查已在19个省区发现矿产地300多处,其中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南、贵州、广西等省区,探明储量占全国的80%以上,为在这些地区建立铝工业基地提供了资源条件。

铅锌矿资源分布较广,已探明700余处,其中大型矿产地有40多处,主要分布在岭南地区、西秦岭地区华北北部和云南、青海等地区。

以云南和甘肃西成地区的铅锌矿储量最大,属世界级规模。

钨、锡、锑等有色金属矿产品是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区1000多个。

钨矿探明储量为世界钨矿储量的三倍多,主要分布在江西和湖南,两省共占全国总储量的56%;锡矿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广西,两省锡储量占全国探明储量的61%;我国锑矿居世界首位,其中以湖南、广西两省最为丰富,探明储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锑矿床中以湖南锡矿山锑矿为最大,并已久闻于世。

矿产资源储量迅速增长,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2.1.4产业集中度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产业集中度较低。

目前全国共有电解铝厂116家,平均规模2.4万吨/年,大于10万吨/年的企业8家,占总能力的39%;50家铜冶炼厂,平均规模仅2万吨/年,大于10万吨/年的企业仅有:

江西铜业、湖北大冶、安徽铜陵和云南冶炼四家,占总能力的34%;770多家铅锌冶炼厂,平均规模0.3万吨/年,规模在5万吨以上的铅锌厂11家,占总能力的50%;2500多家铜铝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两家,而发达国家铜熔炼和电解铝厂的规模一般都在20万吨以上,铅锌冶炼厂规模一般在10万吨以上。

目前国内的铜冶炼工艺仍主要采用火法冶炼,据研究分析资料表明,我国每吨铜的成本比世界铜的平均成本高出约200美元/吨;

2.22001年有色金属行业市场状况

2001年全球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尤其是“9.11”事件使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受此影响,西方主要国家经济下滑导致有色金属消费明显下降,消费下滑速度已快于减产速度。

由于消费需求不足、库存暴涨等因素的压制,有色金属价格一跌再跌。

大部分有色金属产量与价格较2000年有不同程度的降幅。

2.2.1铜市场分析

(1)2001年国际铜市场回顾

①价格振荡走低,创15年新低。

2001年全年LME当月期铜和三个月期铜的平均价为1578美元/吨和1598美元/吨,比2000年的1813美元/吨和1840美元/吨下跌13%和13.2%。

②供求关系由短缺转向过剩,过剩量达60万吨。

由于2001年世界经济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甚至倒退,导致全球铜需求量由2000年的大幅增长转为下跌,成为15年来的首次下降。

与此同时,全球精铜产量却因前期铜价回升,大量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在1999年铜价低迷期间关闭的产能部分复产,呈大幅稳步增长状态。

一方面是需求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却是产量稳步增长,从而使得2001年的供求关系表现为大量过剩。

(2)2001年国内铜市特点

A.价格走势:

2001年从整体上看,国内外铜价的走势基本一致。

B.消费大幅增长:

由于各主要铜消费行业的健康发展,如电线电缆、家用电器、建筑、汽车等行业,使得2001年我国的铜消费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铜消费国。

C.进口原料增加,国产原料自给率逐年下降。

2001年,我国生产矿产铜116.66万吨,同期国内产铜精矿含量只有56.47万吨,不足矿产铜所需的一半。

铅、锌的情况与铜一样,也有较大原料缺口,依赖进口局面有增无减,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冶炼产能的不断扩大。

这不但直接导致了国内贸易逆差,也使冶炼企业面对世界性原料上涨的不利因素束手无策,受制于人。

我国国产铜原料的自给率(包括废杂铜)由1998年的52.3%下降到2001年的50%,随着今后国内冶炼能力的不断扩大,原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