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4861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

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

鸟儿们;高飞尽:

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

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

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师小结: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孤独)

  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

对看;厌:

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师小结:

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

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自己带着感情;②读小组读;③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

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

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Ⅰ、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

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

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③指名小结: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Ⅱ、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远地看;翠:

苍翠

  青螺:

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

  5.多诵读,悟诗情

  

                第三课时 忆江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

说说古诗的特点:

有五言诗、七言诗。

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

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好:

美好旧曾:

以前、过去谙:

熟悉

  胜:

胜过、强过忆:

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

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

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

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背诵古诗词三首

2、生字

3、抄写古诗

 

2.桂林山水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

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

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

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

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

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

危,高;兀立,直立。

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

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

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

(板书课题)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看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

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

(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

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

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

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

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

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讲出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使用排比手法)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讲出桂林的山的特点是奇、秀、险(使用排比手法)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

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

5.总结:

(1)课文描写了什么?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联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6.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7.附板书设计:

                2、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

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⒊老师小结:

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思考问题。

  ⒈听录音机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

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五、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进行片段练习。

   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

(请用:

“”画出来)。

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

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

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

(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

⑴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

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

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

⑴你来到了双龙洞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

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1~3步。

  ⒉老师提问:

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

(生:

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

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

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

“挤压”是什么意思?

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你有怎样的感觉?

(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

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

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

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

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孔隙 → 内洞 →  出洞

           映山红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宽、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靠洞右边)(孔隙流出)(缓缓、源头)

九、作业:

1.生字

2.组词

3.抄写优美句子

4.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4.七月的天山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

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

“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

“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

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

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

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

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

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

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

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

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

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

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

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

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

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

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

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

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

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六、总结

天山美丽如卷,大家从文字上就可以欣赏到天山的美,犹如漫步天山,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知识: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3、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情感:

   1、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教学时数:

3课时

课前准备:

观察校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

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春天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

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

(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

(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

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

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

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第二课时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

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机,同学们在课前仔细面容了校园。

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

(自由发言)想把这些美用笔记录下来吗?

  二、读题:

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

内容:

(1)校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