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4931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导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心理学导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心理学导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心理学导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心理学导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心理学导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心理学导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心理学导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心理学导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心理学导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心理学导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心理学导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心理学导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心理学导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心理学导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心理学导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导论.docx

《心理学导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导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导论.docx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

1.心理学是什么?

“关于个体的心理历程及行为的科学的研究”

Ø个体:

研究对象

Ø心理历程:

个体内部活动

Ø行为:

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可观察)

Ø科学:

依据科学方法(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

2.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什么?

描述所发生的事情解释所发生的事情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控制发生的事情

3.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哲学背景(理论基础)

Ø亚里士多德:

精神并非对立于身体而存在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Ø笛卡尔(法国科学家,哲学家)

流体精神,重视神经通路

经验主义(empiricism)

Ø洛克(英国政治哲学家)

人类心灵如“白板”;知识源于经验,科学应当依靠观察和实验。

✓生理学背景(方法基础)

Ø缪勒:

神经特殊能量;大脑功能分区专司;神经细胞之间由电化作用产生神经冲动

Ø赫尔姆霍茨:

色觉理论与听觉理论

Ø费希纳:

通过改变刺激的物理属性来观察人的心理反应

Ø生理心理学,心理物理学

✓生物学背景

Ø达尔文

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遗传、环境、个体差异、适应

4.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主要学派

(构造主义,功能主义(机能主义),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构造主义(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

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

观点:

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功能主义(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人物:

詹姆斯、杜威

观点:

受进化论的影响

考察我们的思想和感觉的进化机能更有意义

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1896年)

人物:

弗洛伊德

观点:

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人格动力:

无意识、潜意识、意识

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

✓行为主义(behaviorism)(1913年)

人物:

华生;斯金纳(间歇强化)

观点: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个体行为不是遗传决定而是受环境影响学习到的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完形心理学(1912年)

人物:

韦特海默;柯勒

观点:

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也反对行为主义的由多个反应形成整体

✓人本主义(humanisticpsychology)(1960年代)

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

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5.现代心理学的7大观点

生物学观点:

研究行为与大脑机制之间的关系

心理动力学观点(精神分析论):

把行为看作是由本能力量,内在冲突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的动机驱使的

行为主义观点(行为论):

行为是由外部的刺激条件决定的

人本主义观点(人本论):

强调个体内在的作出理性抉择的能力

认知的观点(认知论):

强调影响行为反应的心智过程

进化的观点(进化论):

把行为看作是为了生存而适应环境的一种进化

文化的观点:

探索行为及其在文化环境中的含义

6.三种神经元的作用

感觉神经元:

感受器

接收感觉器官的信息将之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脊髓)

中间神经元(联结神经元):

加工信息,传导神经冲动,只在脑和脊髓中

运动神经元:

反应器

把脑和脊髓的指令传达给身体组织

7.神经系统的构造

8.小脑和边缘系统中各脑成分的特点及功能

小脑:

左右两个褶皱的半球

和大脑皮质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调节姿势与身体的平衡

非言语的学习和记忆

边缘系统:

杏仁核:

影响攻击和恐惧

海马:

与记忆有关

9.左右大脑的分工与合作

a.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每一半球上分别各有运动区、体觉区、视觉区、听觉区、联合区等神经中枢。

由此观之,大脑两半球是对称的。

b.在神经传道的运作上,两半球相对之神经中枢彼此配合,发生交互作用:

运动区:

左右交叉,上下倒置

视觉区与两眼的关系:

左半球视觉区管两眼网膜的左半,右半球视觉区管两眼网膜的右半

听觉区:

共同分担管制两耳传入之听觉讯息

c.两半球之联合区,分别发挥左右半球相关各区的联合功能。

d.在整个大脑功能上,两半球并非各自独立,两者之间仍具有交互作用,而交互作用之发挥,乃是靠胼胝体的连结得以达成。

10.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

含义:

能可靠地引起感觉体验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物理量)

测量方法:

探测作业或称觉察任务(如听力测试)

心理测量函数:

表示每一种刺激强度下刺激被觉察到的百分数

的曲线(S型曲线)

无觉察部分觉察完全觉察

✓差别阈限

含义:

刚刚被觉察到的最小的刺激物理量的差别或变化——最小可觉差

韦伯定律:

感觉的差别阈限

ΔI/I=K

ΔI-差别阈限;I-标准刺激的物理量;

K-常数

韦伯常数:

数值越小说明能够觉察到的刺激之间的差异越小

11.感觉适应与视觉后象

感觉适应:

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变化(降低或提高)

视觉后像:

当颜色刺激移去后,仍有颜色感觉的现象,多为负后象

12.颜色的基本属性与声音的基本属性

✓颜色的基本属性(视觉的心理属性):

亮度:

光刺激的强度作用于人眼所发生的效应—强度

色调:

对光波的颜色体验—波长

饱和度:

颜色感觉的程度—纯度

✓声音的心理维度

音高:

声音的高低——频率(单位时间内周期振动的次数)

响度:

声音的物理强度——强度(振动的幅度)

音色:

复杂声波的成分——纯度(是否单一频率的周期振动)

13.颜色视觉理论

✓三色论(杨-赫氏理论)

三种颜色感受器:

红、绿、蓝

缺陷:

无法解释颜色负后象和色盲的成对缺失颜色识别

✓相对历程论(海林)

所有颜色都产生于三个子系统(三种锥体细胞)

每个系统都包含两个对立成分:

红与绿,黄与蓝,白与黑

14.感觉和知觉有何不同?

用“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来解释知觉的全过程

知觉:

含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使感觉富有意义

依赖于外界客体——自下而上的过程

也依赖于过去的经验或知识——自上而下的过程

15.知觉的5大特征

知觉的相对性——图形与背景是相对的:

可以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反映了知觉的模糊性:

在感觉水平上单一的图像在知觉和辨认水平上可能有多种解释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系统对知觉刺激具有相当的选择性

在心理反应上的表现

对同一知觉刺激,如果观察者采取的角度不同,即可产生不同的知觉经验

对同一知觉刺激,如果观察者选取的焦点不同,即可产生不同的知觉经验

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系统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对客观事物的稳定认识,而不随知觉条件或感觉映象模式的改变而改变

知觉的组织性——知觉对感觉性资料的有系统、合乎逻辑地选择处理历程

16.人为什么会有深度知觉?

关于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

以视觉为基础,以环境中视觉刺激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为现实资料,加上个体已有的经验,对整个情境所做的了解与判断

17.连续性与阶段性:

人类的发展是连续的过程?

还是一系列单独的阶段?

强调经验和学习的研究者:

将发展看作是缓慢而连续的塑造过程

强调生理成熟的研究者:

将发展看作一系列由基因预先决定的

阶段或步骤

18.稳定性与变化性:

早期的人格特质是一成不变的还是随环境的变化会有本质性的变化?

人生最初2年的发展无法准确地预测个体最终的人格特质

有些人格特质(如气质),比其他特质(如社会态度)稳定

我们的某些方面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19.依恋研究:

洛伦茨的印刻研究;哈洛的猿猴实验

洛伦茨的研究:

印刻(imprinting):

一生不变的永久性行为模式

人类的婴儿会对那些对自己的信号进行持续和适当反应的人形成依恋

哈洛的猿猴试验

与母亲温暖而柔软的身体接触是舒适感和安全感的源泉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

爱的三个变量:

接触,运动,玩耍

20.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stage,0-2Y)

通过感觉(看,触摸,咀嚼,抓握)和运动感受世界

客体恒常性(objectpermanence):

理解物体可以独立于他们的行为和知觉而存在或运动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stage,2-7Y)

缺乏守恒的概念

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operationalstage,7-11Y)

心理运算:

开始逻辑思维,如推理

逆向思维:

明白事物之间的可逆关系

守恒(conservation):

在心理运算中揭示事物的不变性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operationalstage,11Y以后)

思维抽象符号化(三段论):

所有的X是Y;Z是X;所以Z是Y

2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人生发展每个阶段都出现一个主要矛盾或危机

1岁

信任⇔不信任

2-3岁

主动⇔羞愧,怀疑

3-6岁

独立进取⇔退缩内疚

6岁-青春期

勤奋⇔自卑

青年期(-20岁)

自我统合⇔角色混乱

成年期(20-40岁)

亲密⇔孤独

中年期(40-60岁)

爱心关怀⇔颓废迟滞

老年期(60岁以上)

完美无憾⇔悲观绝望

2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morality)——关于人类行为正确与否的信念、价值和深层判断系统

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

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level):

道德思维由行动的结果决定

习俗水平(conventionallevel):

道德思维由他人的期望、规则和一般是非标准决定

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level):

道德思维受道德原则的指导

2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有哪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认知学习理论

顿悟学习

方位学习

潜伏学习

观察学习

24.经典条件反射的6大规律

a.获得——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被试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射的过程叫做~~

b.消退(extinction)与自然恢复(spontaneousrecovery)

消退的含义——当条件刺激出现之后不再呈现无条件刺激时,对条件刺激作出的条件反射则会变得越来越弱,最后消失,称为消退

自然恢复的含义——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反射在没有进行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重新匹配时,仍会重新出现,称为自然恢复

c.刺激泛化——将条件反射自动扩展到从未与最初的无条件刺激匹配过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的泛化

d.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e.厌恶性条件反射——以对有机体具有消极价值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

消极价值:

引起个体痛苦或使个体厌恶的刺激

f.二级条件反射——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二级条件反射。

不需要具有生物力量的无条件刺激的帮助

25.经典条件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临床心理治疗上的应用

药物酒精成瘾,恐惧症,地震后心理援助,免疫系统

强烈的情绪

恐怖电影中的音乐与某些可能发生的事件

恋爱时牵手走过的那条小路

强烈的偏好(泛化的应用)

狗屎形状的糖

浸泡过消毒蟑螂的苹果汁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保护羊群,防范乌鸦

各种广告

26.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强化与惩罚

强化:

一种操作,即在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

强化物:

用以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的任何刺激物

积极强化:

呈现喜爱的刺激使反应增加

消极强化:

使厌恶性刺激物停止从而增加反应

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惩罚物),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惩罚:

积极惩罚:

行为后伴随讨厌刺激物的出现

调皮捣蛋后被妈妈训斥

消极惩罚:

行为后伴随喜爱刺激物的去除

调皮捣蛋后喜爱的小食品被没收了

惩罚对于消除行为来说不一定十分有效

27.强化的安排方式

及时强化:

正确反应→奖赏(效果较好)

延迟强化:

正确反应→时间延迟→奖赏

连续强化:

所有正确反应→奖赏

部分强化:

部分正确反应→奖赏(效果较好)

28.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研究

实验程序:

被试分组:

攻击榜样组、非攻击榜样组、控制组

愤怒或挫折感的激发

监测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评定指标:

对榜样攻击行为的模仿

对榜样攻击性语言的模仿

用木锤进行的其他攻击行为

自发做出的身体或语言攻击行为

29.对学习历程的不同解释

经典条件反射:

刺激与反应在时间上的接近

操作性条件反射:

对行为结果的强化

社会学习理论:

对他人行为的观察

认知学习理论:

对刺激之间关系的理解

30.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个体在并非有意识的情况下,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的记忆

个体对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其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外显记忆

个体有意识地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的记忆

它所涉及到的是被试明确地意识到的,并能提取出来的信息

31.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感觉记忆——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又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长时记忆——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32.认知心理学家对感觉记忆的研究有哪些内容?

个体如何运用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

个体一次可以收录多少信息

感觉记忆能保留多长时间

33.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不同的生理基础所带来的生活例子

不同的神经生理基础

车祸后当事人对出事当时记忆的丧失

老鼠电击试验 

34.与记忆有关的脑部结构及其功能

海马——控制外显记忆(例:

回忆单词时)

单侧化

小脑——控制内隐记忆

对各种技能或条件反射联系的记忆

法国遗忘症病人的试验

杏仁核——与情绪记忆有关

35.遗忘的原因理论

(完形)衰退理论:

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行为)干扰理论:

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

(行为加工理论)提取失败理论:

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

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精神分析)动机性遗忘理论:

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动机性遗忘情绪导致的遗忘

36.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因素1:

动机水平(唤醒水平)

因素2:

作业难度

37.4种情绪理论的比较

✓詹姆斯—兰格理论

观点:

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直接相联系,情绪

来源于躯体反馈

詹姆斯:

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兰格:

情绪的发生是血液系统的作用

强调外周生理活动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坎农—巴德学说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和身体变化同时发生,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

✓沙赫特的情绪两因素理论

情绪受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两种因素制约

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情绪体验源于对机体唤醒的意识(同詹姆斯—兰格)

各种情绪体验在生理上是相似的(同坎农—巴德)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观点1:

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个体对环境事件和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观点2:

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包括:

一次评价:

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及其程度

二次评价:

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三次评价:

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38.沙赫特实验

被试:

大学生分为实验组(分3组)和控制组

程序:

注射药物:

实验组注射肾上腺素(使他们保持唤醒状态),控制组注射生理盐水

向被试说明注射后的不同反应:

A组是告知注射激素的正确反应;B组告知会发抖、手脚有点麻等;C组告知药物温和不具有副作用

分别进入两种实验情境:

愉快情境和愤怒情境

结果:

B、C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愉快;愤怒环境中愤怒

A组没有愉快或愤怒的表现和体验

结论:

情绪发生的关键取决于认知因素

39.达通与阿隆的实验

桥高:

70M桥长:

137M桥宽:

1.5M特点:

扶手低,晃动大

桥高3M,十分牢固

帮忙填一下问卷好吗?

若想知道调查结果请打电话给我!

结果:

从高的吊桥走过的男性约有一半打来了电话

从低桥走过的男性有12%打来了电话

分析:

害怕而带来的兴奋感→漂亮女孩儿带来了兴奋感

40.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

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想和情感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社会知觉

人际关系

社会影响

团体行为

41.社会知觉效应中的4个效应

首因效应——与人接触时(特别是头次接触时),最先接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所起的作用

影响因素:

相貌性格

晕轮效应——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

定势效应——先前的心理活动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以后的心理活动

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

42.人际吸引的4个影响因素

空间接近性(physicalproximity)——住得越近越容易成为朋友

相似性/互补性(similarity)——生活背景、年龄、兴趣、态度、信仰等方面相似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成为朋友

性格/能力——通常性格好、有天分或有才能的人更吸引人

外表(physicalattractiveness)——容貌好的人更受人欢迎,尤其女性

43.相互依存理论

人与人的关系,是由于

收获最大(得到的东西最多)

成本最小(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少)

利润最丰厚(收获-成本最大)

而成立,维持的!

44.汉涅&津巴多斯坦福模拟监狱实验

目的:

调查人的虐待心理倾向是先天还是后天

参与者:

24个大学男学生(无入监经历,不吸毒,身体以及心理健康)作为酬劳一天15美元。

地点:

调查人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

过程:

  参与者由警察逮捕,并押至试验地点。

 以抽签的形式将参与者分成两批,12个人为囚犯,12个人为狱警。

 囚犯将先脱掉衣服洒上除虱药粉,穿上类似于女人的连衣裙一样的白色袍,不能穿底裤,头戴丝袜,为每个人编号来代替名字,并且在右脚脚踝出有铰链。

 狱警则穿制服,有警棒,带不反光的墨镜(CoolHandLuke)来防止目光接触。

 由于没有钟表也没有窗户,所以囚犯们并不知道时间。

 狱警可随自己喜好进行惩罚。

结论:

  后天原因,由于监狱的特殊环境使得狱警的行为更加暴力,到后期有些严重的甚至以惩罚犯人为乐。

 由于社会的多方干扰,该实验不得不被迫提前结束。

事实上只进行了6天。

作为囚犯的参与者称之为可怕的梦魇。

也对他们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伤害。

这个实验也导致了关于监狱虐待一条新法律的诞生。

 以上皆为事实,或许会与电影情节有一些出入。

45.阿希的从众实验

卡片第六人

(1)当受试者只有一人(没有同谋者)是,都不会选择错误答案。

(2)当受试者在众人都选择错误答案是,平均有37%的受试者也会跟着做出错误的决定。

(3)时候受试者被询以选错答案的原因时,都答以受团体压力影响,不得不跟别人一致。

重要意义:

在认知判断的情境下,个人的选择将受团体压力的影响,

46.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实验结果:

1、没有人在使用300v的强电击前主动停止过电击

2、65%的人在电击强度达到450v之前完全服从实验者的命令

被试的表现:

抗议、汗流浃背、颤抖、口吃、咬嘴唇、神经质地发笑。

极度不安

47.达利&拉丹的旁观者效应实验

旁观者干涉(bystanderintervention):

其他人在场抑制了干涉紧急情况的倾向

责任分散(diffusionofresposibility)

他们让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分别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方式与一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并利用对讲机通话。

他们要研究的是:

在交谈过程中,当那个假病人大呼救命时,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所作出的选择。

事后的统计显示:

在一对一通话的那些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有4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些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因此,两位心理学家对克尤公园的杀人案没有人见义勇为的现象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并概括为“旁观者效应”。

48.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基于一种观点,即人类试图在其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和谐和一致性。

个人的认知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力。

理论假设:

认知要素之间可能会产生失调;

认知失调的存在会引起压力;

减轻失调的压力的强度是现有的不协调程度的函数

有关实验的问题

•心理学家的名字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及启示

•该实验属于心理学哪个领域的研究

–巴甫洛夫的实验

–斯金纳的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