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大全及翻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4997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文言文大全及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文言文大全及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文言文大全及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文言文大全及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文言文大全及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小学文言文大全及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小学文言文大全及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小学文言文大全及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小学文言文大全及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小学文言文大全及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文言文大全及翻译.docx

《小学文言文大全及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文言文大全及翻译.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文言文大全及翻译.docx

小学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劝学》

君子说:

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直,符合用以取直的墨线,把它烤弯煨成车轮,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螃蟹有六只脚(实际上有八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师说》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

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有知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

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他学习;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龄长大还是少小,道理在那里,老师也就在那里。

唉!

从师学习的道德失传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

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不好意思去从师学习。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好意思去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

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怎样加句号和逗号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

一种情况是读书不懂得加句逗号的,一种情况是疑难问题不得解释,有的不懂句逗号就从师学习,有的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巫医、音乐师、各种手工业者,不把相互从师学习当作难为情。

读书做官这类人,一提到叫“老师”、叫“学生”等称呼,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

“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

”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

唉!

从师学习的道德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

    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明智程度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请教过。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

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受时俗的拘束,来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道理,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六国论》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

“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

”(回答)说: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

‘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

古人说:

“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

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真可悲叹啊!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

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

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指南录后序》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

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

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正当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料想元方也还可以用言词打动的。

当初,使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

于是,辞去右丞相职位,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

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我自料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揭露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

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

 

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

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

正如古人所说:

“将要有所作为啊!

”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我立即把元方的虚实情况告诉淮东、淮西两位制置使,相约他们联兵讨元。

复兴宋朝的机会,大概就在此一举了。

留住了两天,驻守维扬的统帅竟下了逐客令。

不得已,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奔走草野,宿于露天,日日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

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号呼不应。

后来得到一条船,避开元军占据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洋,展转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

 

唉!

我到达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

痛骂元军统帅该当死;辱骂叛国贼该当死;与元军头目相处二十天,争论是非曲直,多次该当死;离开京口,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几次想要自杀死;经过元军兵舰停泊的地方十多里,被巡逻船只搜寻,几乎投江喂鱼而死;真州守将把我逐出城门外,几乎彷徨而死;到扬州,路过瓜洲扬子桥,假使遇上元军哨兵,也不会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两难,几乎等于送死;坐在桂公塘的土围中,元军数千骑兵从门前经过,几乎落到敌人手中而死;在贾家庄几乎被巡察兵凌辱逼迫死;夜晚奔向高邮,迷失道路,几乎陷入沼泽而死;天亮时,到竹林中躲避哨兵,巡逻的骑兵有好几十,几乎无处逃避而死;到了高邮,制置使官署的通缉令下达,几乎被捕而死;经过城子河,在乱尸中出入,我乘的船和敌方哨船一前一后行进,几乎不期而遇被杀死;到海陵,往高沙,常担心无罪而死;经过海安、如皋,总计三百里,元兵与盗贼往来其间,没有一天不可能死;到通州,几乎由于不被收留而死;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无可奈何,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

唉!

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我在患难中,有时用诗记述个人的遭遇,现在还保存着那些底稿,不忍心废弃,在逃亡路上亲手抄录。

现在将出使元营,被扣留在北门外的,作为一卷;从北门外出发,经过吴门、毗陵,渡过瓜洲,又回到京口的,作为一卷;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的,作为一卷;从海路到永嘉、来三山的,作为一卷。

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为我的志向而悲叹。

 

唉!

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

要求做一个忠臣,国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还是有罪的;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

将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我只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

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这就是义;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跟随国君出征,做为先锋,洗雪朝廷的耻辱,恢复开国皇帝的事业,也就是古人所说的:

“誓不与贼共存”,“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这也是义。

唉!

像我这样的人,将是无处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

以前,假使我丧身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对父母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回宋朝,重整衣冠,又见到皇帝,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

还有什么遗憾呢!

 

这一年夏天五月,改年号为景炎,庐陵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作序,诗集名《指南录》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不讲礼遇,并且既从属于晋,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岭,秦军驻扎在氾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国家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烛之武推辞说: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我老了,不能做什么啦。

”郑文公说:

“我不能很早就任用你,现在情况紧急了却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啊。

然而郑国灭亡,对你也不利啊!

”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

在夜里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去见秦穆公,说:

“秦国、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秦国有利,冒昧的用‘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

超越别国把远地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领国增加土地呢?

领国的势力增加了,你秦国的势力相对就弱了。

如果您放弃攻打郑国把他当做东面道路上的主人,你秦国的使者往来,我提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你秦国来说没有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过筋君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做城池,早晨度过黄河,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事您也知道。

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现在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界,又想往西边扩大边界,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要的土地呢?

侵害秦国利益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同盟。

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于是秦国的军队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晋文公攻打秦军,晋文公说:

“不可以。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攻打代替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

”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

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

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

"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问:

"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

"缪贤回答说:

"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

'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

'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蔺相如对我说:

'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

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

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

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

"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

"蔺相如说:

"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

"赵王说:

"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

"蔺相如说:

"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

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赵王问:

"可以派谁去呢?

"蔺相如回答说:

"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

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

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

"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

他对秦王说:

"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

'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

'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

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

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

这是为什么?

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

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

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

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

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

"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

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

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

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

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

秦王就说:

"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

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

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

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

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

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

廉颇、蔺相如商量说:

"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

"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

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

"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

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

"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

“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

”秦国的御史走上前来,写道: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

”蔺相如走上前说:

“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捧着盆缻(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娱乐。

”秦王生气了,不答应。

于是相如捧着盆缻上前,趁势跪下要求秦王敲打。

秦王不肯敲缻。

相如说:

“在这五步之内,我可要把颈项里的鲜血溅到大王身上了!

”(秦王)左右的人要杀相如,相如瞪起两眼在喝一声,他们吓得直倒退。

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缻。

蔺相如回头招呼赵国的御史写下: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秦国的群臣说:

“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

”蔺相如也说:

“请献出秦国的咸阳为赵王祝寿。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

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

"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

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

"扬言说:

"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

"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

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

"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

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

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门客回答说:

"(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

"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

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

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

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

"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

“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

“冉求!

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

“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

“冉求!

贤人周任有句话说:

‘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

“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

“冉求!

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

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陈情表》

臣李密言:

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

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

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

孤独无*,一直到成家立业。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

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

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

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像我这样出身微*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

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

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

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

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

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尴尬。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

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