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5304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docx

学考必修三条目解析

2015年必修三学考条目解析(必考部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百家争鸣

(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b)

儒家:

孔子:

(儒家创始人)(P.4)

①政治:

核心是“仁”与“礼”;“为政以德”,推行“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

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

《论语》(根据其言论编撰);“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孟子:

“亚圣”,①道德规范四种:

仁、义、礼、智;②提倡仁政;③“君轻民贵”(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④性善论。

荀子:

①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②“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思想);③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④性恶论。

道家:

老子(李耳)、庄子:

(P.5-6)

①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②事物具有相反的两面(朴素辩证法);③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④“齐物”(庄子)。

墨家:

墨子:

主旨“兼相爱”、“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贤”、“节用”等;(P.7)

法家:

韩非子:

①加强君主集权;②②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主张变法;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1-2.儒学的兴起

(1)罢黜百家,倡导儒学(b)(P.10)

背景:

①“大一统”得到巩固;②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定型;③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④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表现:

①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阐述“大道之要,至论之极”;②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更化”政策;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主张确立儒学独尊地位③武帝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表彰六经;

影响:

①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②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③提高了儒学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或正统思想)。

④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2)太学的创建(b)(P.10)

创建:

汉武帝时;

影响:

①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③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④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

⑤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1-3.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b)

理学的开创者: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程朱理学:

(P.14-15)

开创者:

“二程”(程颐、程颢):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集大成者—朱熹:

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气;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存天理,灭人欲;方法论:

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

(P.16)

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

哲学:

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伦理:

“发明本心”。

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

心即理,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

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c)(P.19)

主张:

①思想的最精彩处是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②提出君臣平等和限制君权主张;③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④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影响:

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②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③经济上,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b)(P.20)

主张:

①批判“君主专制”;

②提出“众治”的主张: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③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梁启超把其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代表作: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集》

(3)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b)(P.20-21)

①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②历史观: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以厚重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

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使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b)(P26)

发明:

考古表明,可能在西汉早期。

在西汉,帛、竹、木、纸四种文书用品并存。

改进:

东汉的蔡伦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加工造成“蔡侯纸”。

影响:

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b)(P27)

发明:

大约出现在战国,叫“司南”,《韩非子》一书提到;北宋:

《武经总要》指南鱼、《梦溪笔谈》记载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应用:

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b)(P28)

发明:

炭、硫、硝三种为主要原料。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使用:

①唐末宋初战争中已经使用火药箭。

②北宋时除了火药箭外,还发明了火炮、火球、火蒺藜;《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三种火药配方。

③明朝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都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

(4)印刷术的发明、进步及其影响(b)(P29)

发明时间:

隋唐时期。

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进步:

①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字盘。

③明代中期,铜活字得到较多的应用;④清《古今图书集成》是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书。

影响:

提高了印制效率,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中国的古代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b)(P31)

起源:

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商代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发展:

小篆:

创始于秦代;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楷书:

也称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b)(P32)

东晋:

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丧乱贴》,号称“书圣”。

唐代:

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②怀素、张旭则擅长狂草。

宋朝: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3)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b)P32-33

①国画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②类型多样;③山水画是国画的精粹,通常描绘自然风景,普遍具有气势雄伟、意境深远的特色。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④文人画追求抒情写意风格,注重诗意的特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经》、《离骚》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b)(P37-38)

《诗经》:

①概况: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

②影响:

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离骚》:

①概况:

屈原“楚辞”的代表作。

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长诗,风格浪漫,充满奇特的幻想。

②影响:

《离骚》著称于世,人们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骚”与“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南朝沈约认为,汉魏以来诗文“莫不同祖风骚”。

(2)“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b)(P39)

“诗仙”李白(701-762):

以激情与浪漫著称。

他的诗狂放炽烈,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圣”杜甫(712-770):

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尽沧桑的时代歌手。

其诗风笼罩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以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代表作:

七律《秋兴八首》、《登高》,五律《春望》、《月夜》等。

杜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3)著名词人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b)(P40~41)

苏轼:

打破诗与词的界限,以词怀古、感旧、记游、说理,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其词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豪放派。

(北宋)

柳永:

以市井风光入词,以清浅婉约的语言和口语入词,白描笔法,铺叙绘写,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

婉约派。

(北宋)

李清照:

作品中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婉约派。

(南宋)

辛弃疾:

以其高超的艺术功力、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

(南宋)

(4)著名元杂剧作家关汉卿(b)(P42)

关汉卿:

创作出多部揭露黑暗现实、讴歌反抗精神的高水平剧目。

《感天动地窦娥冤》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5)明清四大长篇小说(b)(P42~43)

《三国演义》:

罗贯中,元末明初,长篇白话章回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同上。

《西游记》:

吴承恩,明朝,神魔小说。

在一个传统的取经故事里,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红楼梦》:

曹雪芹,清朝,优秀长篇小说。

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顺乎世界之潮流”

(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b)(P48~49)

①林则徐的主要思想: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为推动禁烟斗争的发展,防备英国武装挑衅,他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组织编译西方书报,先后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

《四洲志》介绍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政治概况等内容,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华事夷言》则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这些书籍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参考。

②魏源的主要思想:

编成《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所谓“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所谓“制夷”,就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b)(P50)

①康有为:

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②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等一系列的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梁启超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他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③谭嗣同:

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④严复:

维新理论宣传上贡献巨大;1898年,翻译《天演论》出版。

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但他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

严复的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维新思想的影响:

爱国的;进步的;启蒙的。

①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②维新派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力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③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④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b)(P50)

①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次新觉醒。

②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b)(P51)

①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新道德:

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独立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学:

白话文;旧文学:

文言文)

(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P55~56)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攻击。

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各种新思想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也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②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纷纷成立社团,出版刊物,加入到新文化运动的阵营中,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③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的使用就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

这场文化革新,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新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

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b)(P57~58)

①20世纪初,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已有人开始介绍马克思。

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在他1902年发表的文章中就提到了马克思,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②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前期是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运动)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

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李大钊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b)(P64~65)

①背景:

a.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清政府腐败无能,阶级矛盾尖锐;c.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②提出:

1905年8月,孙中山为同盟会制定的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简称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③内容:

a.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最具号召力)——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把反对清王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局限: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b.民权主义(政治革命的根本)(核心)(最符合历史潮流)——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指出恶劣政治的根本是君主专制政体)

c.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最有远见)——平均地权。

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

局限: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④评价:

它是中国近代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进步性:

a.它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b.它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局限性:

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纲领(民族主义),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生主义),也没有放手发动人民群众。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作用(c)(P66~67)

①背景:

a.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相继失败;b.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c.孙中山逐渐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d.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

②内容:

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被中国共产党人称为“革命的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

a.民族主义:

由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实现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

b.民权主义:

过去只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现在主张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

c.民生主义:

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使民生主义与扶助农工紧密结合。

③作用:

a.它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的,因而它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b.这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c.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风格,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b)(P68~69)

①实践: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毛泽东率领起义的部队走上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②理论: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先后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强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③标志:

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提出,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标志。

(2)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b)(P71)

①时间:

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②内容:

a.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b.大会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

毛泽东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c.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③意义:

a.在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既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表现,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

b.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P74~75)

a.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它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b.讲话内容:

一是要求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

(2)邓小平南方谈话(b)(P75~76)

①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

②时间地点: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

③内容:

a.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b.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c.判断实践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认为改革和革命都是解放生产力。

e.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意义:

a.南方谈话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

b.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c.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3)中共十四大(b)(P76)

①时间地点:

1992年10月,北京。

②内容: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③意义:

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P.92)

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P.93)

①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著):

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c.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②医学: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农业科技: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P.94)

提出:

1988年9月,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