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7444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 二条目解答.docx

必修二条目解答

必修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ab)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出现,汉代普及)

汉代:

耦犁(二牛抬杠)——一牛挽犁(东汉)唐代:

曲辕犁(犁耕技术成熟)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a)

战国(秦):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四川成都);秦国水工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陕西);

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坎儿井);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b)

①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②农业经营方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1-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古代中国的丝织业的发展(ab)

新石器时代:

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骨梭、骨针、骨锥等纺织工具。

纺织原料最初用麻和葛,后来考古发现有家蚕丝。

商代:

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相当重要,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

汉代:

①纺织技术发达,花色品种20多种

②②技术水平高: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素纱禅衣和起绒锦;;

③通过丝绸之路外销地中海地区;被称为“丝国”

唐代:

私营、官营纺织业共同发展,有相当大的规模。

宋代:

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在宋朝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

黄道婆创造形式纺车,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明朝:

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

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b)

商周: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生产规模相当大;

大多作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与秩序(司母戊大方鼎);

汉代:

生产形式:

官营;燃料:

煤炭;

供风形式:

人力(皮囊)—畜力(马排)—水力(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ab)

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②品种:

唐三彩(陶器)、越窑的青瓷(唐诗人陆龟蒙赞美: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邢窑的白瓷(有“南青北白”之说)、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

③唐代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④宋代历史名窑:

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市”在历代的发展(bc)

(1)市场贸易:

①秦:

法律规定明码标价

②汉:

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九市。

③六朝:

“草市”形成,且有“草市尉”实行管理;

④唐:

“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但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府严格控制。

⑤宋:

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直接监管;“草市”有较完备的饮服措施(陆游诗)⑥明清:

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2)唐宋商业都会的发展(ab):

①唐代除长安、洛阳外,扬州、杭州、湖州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②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今河南开封)商市繁荣;有夜市、晓市。

此外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如相国寺庙会。

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b)

内容: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打击工商业的发展。

始于战国的商鞅变法,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目的:

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可以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表现:

①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②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工商业的政策。

③西汉“重租税以困辱之”。

④西汉时确立商人应入市籍的制度,一入市籍不得为官。

影响:

①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

③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④局限性:

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ab)

内容: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ab)

标志:

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影响:

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③使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开始受世界市场的影响

④外国商业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

⑤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ab)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途径:

①洋务运动的官办企业

②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③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著名企业:

1866,方举赞、孙英德:

上海发昌机器厂,1872,陈启源: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ac)

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甲午战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历史条件: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和商品,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张謇);

③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著名实业家及企业:

①张謇:

江苏南通大生纱厂

②荣宗敬、荣德生:

江苏无锡保兴面粉厂

(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bc)

①地区分布不平衡:

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

②部门分布不平衡:

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力量弱(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④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发展艰难。

2-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ac)

时间:

一战期间(1912—1919)

原因: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发展实业的法令)

③反对“二十一条”而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④一战的影响(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主要表现:

1912——1919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和新增资本的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纺织业和面粉业是发展迅速的两大行业。

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重工业有了一定增长。

(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ac)

时间:

1945—1949年

原因:

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

②国民政府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给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③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的打击;

④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

⑤繁重的苛捐杂税,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⑥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大量输入商品和资本,几乎垄断中国的资本市场,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ab)

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私有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共八大的召开(ab)

1、背景: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了主要任务:

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ab)

原因:

①缺乏经验②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速度

③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

过程: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接着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

特点:

大跃进: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违反生产力发展要求

人民公社:

以一大二公为指标,违反生产关系规律

后果: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极大挫伤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ab)

①使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

②使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运行失控,经济工作陷入瘫痪、半瘫痪,交通堵塞,物质供应困难,工矿业停产半停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③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宝贵的发展机遇。

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c)

主要内容: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aa)

标志: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生产的经营自主权。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bb)

形成过程:

①设立经济特区:

(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1985;年海南)

②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浙江:

宁波、温州))

③开辟经济开放区(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④进一步对外开放(1990年,上海浦东地区)

特点:

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bb)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2)1992年,中共十四大

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ab)

①总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近代服饰的变化:

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

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流行

③现代服饰变化:

A.新中国成立——20世纪60年代中期:

受政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B、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干部服(制服装)、绿军装流行。

C.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由封闭走向开放,与世界接轨。

服饰由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

(2)代以来中国饮食结构及住宅的变化(ab)

①饮食结构:

鸦片战争前以中餐为主,鸦片战争后,西餐进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中国四大菜系:

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

②住宅:

鸦片战争后,主要特征中西合璧,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完全西化的住宅。

(北方传统民居:

四合院)

(3)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ab)

变化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等的影响。

表现:

①突出特征:

中西合璧,不洋不土

②婚俗的变化:

婚姻包办——婚姻自由,删繁就简

③丧礼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西式并存,民间多为旧式。

新中国成立后:

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④其他风俗:

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迫令放足,反对迷信,公历的使用

社交礼节的变化(如握手、鞠躬代替跪拜等礼仪)

4-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ab)

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

②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A.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

B.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电车(1906,天津第一条有轨电车线建成)、

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最早出现)

③先进的交通工具:

火车:

19世纪末20世纪初,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轮船:

洋务运动时建成第一艘自行设计的轮船

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飞机: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经形成了覆盖大半个中国航空网。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中国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发展(ab)

①邮政通信: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清政府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华邮政,新中国成立后,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与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②电报:

1877,丁日昌,有线电报,1906,无线电报,1932,国际无线电报

③电话:

1882,电话传入中国,迅猛发展

④移动通信:

21世纪后,数量居世界第一

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中国近代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报刊(ab)

1、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2、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3、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4、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5-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ab)

①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向东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向西航行横渡大西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bc)

①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性贸易成为可能,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商业革命:

商路和贸易枢纽转移(地中海——大西洋);促进了商品流通(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特权贸易公司出现,大西洋沿岸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价格革命:

西欧金银贬值,商品价格上涨,加速了社会分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成为西欧逐步原始积累的主要组成部分。

②人类文明——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③思想震撼——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④殖民掠夺——作为西方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扩张也登上历史舞台。

5-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英国殖民霸权确立过程中的几次主要战争(aa)

①1588年,英西战争,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②17世纪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荷兰丧失了海上霸权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

③18世纪中期,英法“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殖民扩张的方式和影响(bc)

①殖民扩张的方式:

开拓殖民地(殖民掠夺,屠杀人口);殖民战争;强盗的贸易(不平等贸易、贩卖黑奴)

②殖民扩张的影响:

A、对殖民国家来说,

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B、对殖民地来说,殖民主义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C、对世界来说,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5-3、“蒸汽”的力量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ab)

前提:

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条件:

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市场需求;

②圈地运动的进行,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aa)

①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开始标志)

②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建成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工厂制度确立)

③1784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发明联动蒸汽机(万能蒸汽机)

④1807年,富尔顿(美)发明汽船;

1814年,史蒂芬孙(英)发明蒸汽机车

(3)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b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怎样促成世界市场(条件)

A.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空前发展,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C.工业革命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成为联结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

D.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E.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②主要表现:

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等,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

5-4、走向整体的世界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ab)

前提: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条件:

①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科技基础(直接推动,主要条件)

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市场广阔

③工业革命为新兴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资本雄厚

④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劳动力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ab)

开始标志:

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发源地:

美国和德国

(3)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aa)

①美国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电话,电车,留声机,电影放映机。

1882年,建立纽约市珍珠街电厂,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②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机。

③1893年,德国本茨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④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4)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bc)

①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变成互动的联成一体的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②推动了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欧美列强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频繁,疯狂瓜分世界。

列强用经济和军事双重暴力,把世界连接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

③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通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是的人民空间距离缩小,联系大为便利。

④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国际金融的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6-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ab)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

6-2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时间、目的(ab)

时间:

1933---1939年目的:

摆脱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ab)

① 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恢复银行信用,通过《紧急银行法》,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加强国家队银行的管理和控制。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

通过《农业调整法》,削减农业,稳定价格。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建立公平竞争等规则恢复工业生产。

(中心措施,蓝鹰运动)

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如田纳西水利工程、民间资源保护队)增加就业机会,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④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

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935年,通过《社会保险法》,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并提供救济。

(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bc)

特点:

国家(政府)干预经济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生产关系调整(政策调整)。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bc)

①美国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它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二战后欧美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6-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bc)

原因:

①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②科技革命推动,信息产业兴起,产业结构调整;

③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

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给美国带来区域优势和国际竞争的优势;

⑤有利的国际和国内良好的政治环境。

特点:

①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

②在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成就(bb)

内容:

①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②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③政府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特征:

①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成就:

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60年代,欧洲第一;70年代,顺利渡过石油危机。

(3)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b)

主要内容:

二战后初期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确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政府主导型经济

特征: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成就:

使日本经济快速发展起来,远远超过其他工业国家(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国家干预经济,市场和计划相结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ab)

时间:

1921年

内容:

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

工业政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贸易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

实行实物配给制

劳动方面:

实行劳动义务制。

不劳动者不得食

实质:

这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积极:

为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消极:

破坏农民积极性,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